独家原创: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9-07 09:52:00

独家原创: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研究

现行高校德育过程中培养机制、德育要素的作用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思考新问题、寻找新载体、采取新措施,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任务。

1、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学校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现行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为:

⑴在德育内容和途径上存在问题

德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传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德育途径看,各德育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性;从德育的内容看,德育目标和德育要求对所有学生统一标准,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德育理论教学重课堂灌输而轻实践教育,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亲和性;学校内部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格局尚未落实;学校外部的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和学校、家庭、社会的横向贯通“立交桥”尚未真正形成。

⑵在德育工作队伍上,教师与德育工作者之间衔接不上

从育人体系看,所有教师都有着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是教书和育人工作并重;而德育工作者是育人工作的骨干队伍,承担着德育工作主力军的重任。在实施过程中,这两支队伍之间往往缺乏相互理解、沟通和协作,因此德育的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此外,从德育的实施体系看,德育工作者由德育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组成,两者之间也存在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

⑶在学生德育评价上,知识考试与品行考评“脱节”

在对学生德育评价上,评价以理论知识记忆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德育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教育等尚未纳入德育课程和考核体系,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2、实施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2.1师生之间加强交往

(1)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友谊起积极的作用。古人说:“师者,为人之表率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的记忆留下深刻的痕迹。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①精神振奋,工作热心。一名教师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会显得充满自信和活力,能使学生产生“生机勃勃”的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同时一个精神振奋的教师在行动中感染了学生,鼓舞了学生。

②态度要热诚。在谈话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漫不经心;说话时切忌含糊不清或信口开河,要使学生感到温暖舒服,从而产生信任、认可的第一印象,给学生留有回味的余地,激起交往的动机。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应平等对待,显得热诚坦率、谦逊而又富于涵养。

③要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不要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不可接近的面孔,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要讲究工作方法,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学生面前发脾气。

(2)在情感上接受学生

①理解——沟通心灵的钥匙。师生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了解。事事以学生的利益上为出发点,以理解为基矗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提高认识,给彼此的交往增添美的因素。

②关心他人需要——为学生做事。教师的职责就是奉献,只有我们真诚的去关心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学生一定会愿意和我们交朋友的。在师生的交往中“给”与“缺总是相互的。

③平等——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既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责任。教师的平等意识是联结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平等意味尊重。

2.2经常和学生沟通,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①高三阶段是就学以来,学生所面临的最艰苦的一环。特别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自小娇生惯养的他们将会遭遇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对于高三阶段学习的艰苦性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当他们面对困难时,极有可能会产生退缩、逃避的心理,学生很可能常常在“能不能坚持”和“要不要放弃”的犹豫中摇摆不定,势必对他们保持心理状态的基本平稳造成极大的障碍。作为心理辅导,我们有责任提醒他们建立面对高三艰苦学习的心理准备,培养他们“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不断的给予他们鼓励和心理支持。

②帮助高三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应对生活和学习中过重的心理压力。经研究,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主要有父母家庭对学生较高的期望、学生不恰当的自我期望、学校及社会的期望、同学们之间的人际压力等。对各方面心理压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应对这些压力,是一种必需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三备考这一特殊时期,对稳定学生的心态,保证学生复习备考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③针对家长和老师,应尽力为高三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班级氛围。人生活在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巨大影响。温馨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理解和充分的心理支持(有别于物质支持),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冲突,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