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来料加工点妇女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1-13 04:35:00

县来料加工点妇女的调查与思考

一、我县来料加工点的历史沿革

(一)我县来料加工点的成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文具、电器、饰品、服装、包装、劳保用品等为主要产品的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是劳动力密度较大,利润较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迫切需要一种更为廉价的劳动方式来促进企业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农村中闲散劳动力也多了起来,尤其是一部分妇女因为文化、技术或者因为家庭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顾的客观限制,不能外出或者进厂做工,她们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兼顾家庭与增收的打工方式。而这两方面的客观原因促使产生了企业供料、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加工的劳动方式。

(二)我县来料加工点的衍变。近年来,随着来料加工业务量的扩大,部分加工者来不及加工,将一些业务转接给亲戚、邻居或本村村民时,就从原来的1对1(一家企业对一个加工者)演变成为了1对多(一家企业对多个加工者)的来料加工方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逐渐出现了承接业务、联系加工者的来料加工点经纪人,成为了1对点(一家企业对一个来料加工点经纪人对多个加工者)的方式。

(三)我县来料加工点的现状。发展至今,我县已有来料加工点89家,主要分散在长街、力洋、黄坛、跃龙、桃源等5个镇乡街道(其中桃源街道的浦西社区已发展了8个来料加工点),并逐步形成了以力洋为主的服装、以桃源为主的文具等各具特色加工基地。加工的业务品种主要有服装针织加工、编织、绣花、穿珠、灯具小电器、包装、手套、玩具、塑料件加工装配等等,其中文具、编织、绣花、服装、小电器加工业务大都来自本县的企业,也有不少是从宁波、温州、义乌等地接洽而来。

二、发展来料加工点的现实意义

发展来料加工点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风民风、转变创业观念、缓解企业“用工荒”都起到了良好的桥梁平台作用。

(一)可以促进转移就业。据统计,全县有富余劳动力约4.8万,其中女性占70%以上。这个群体的妇女大多因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观念落后或缺少创业意识和就业门路而闲置在家。而来料加工具有无需启动资金、见效快、风险小、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时间安排随机性大、加工地点分散、没有污染等优点,非常切合我县妇女就业需要。据统计,我县来料加工点共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3500余人,尤其是帮助3200多名农村妇女转移就业,成为妇女就业的一条新门路。

(二)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来料加工点的发展使加工者每月可增加收入400—800元,特别是有一些年发放加工费超过几十万元的经纪人更是收入可观。如桃源街道溪旁徐村的赵亚芳去年在家搞起了来料加工点,并与企业签订了包装袋长期加工合同,使闲散在家的10余名妇女年增收入达万余元。

(三)可以改善乡风民风。来料加工点的存在,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为农村闲散妇女与失土失业妇女(尤其是西溪移民)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非正规就业途径。由于广大妇女忙于从事加工业务,乡风民风明显趋好,玩牌麻将的少了,埋头苦干的多了;邻里间、婆媳间的矛盾少了,相互配合、从事流水作业的多了;口舌之争、惹是生非的少了,相互帮忙、交流技能的多了。

(四)可以转变创业观念。来料加工点不仅带来了致富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农村妇女的创业观念,有力地促进了失地失业妇女的二次创业。如力洋镇文正村杨先凤从原来的“嬉嬉”到投资10多万创建缝纫加工点,招收了七八个过去和她一样“嬉嬉”的姐妹,不出村就赚到了工钱,成为68名女经纪人的其中之一。

(五)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用工荒”问题。来料加工点的发展使我县企业最大限度的吸收了社会富余劳动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对于扩散市场产品的加工辐射腹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县来料加工点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来料加工业务为闲散贫困妇女增收致富提供了一个门路,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带来了种种好处。但是,从我县来料加工发展现状看,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来料加工点经纪人素质有待提高。发展来料加工点,经纪人是关键。一个好的经纪人,大致具备以下的素质:一是有较宽广的信息渠道和社会交往面。使得她们能够比较容易找到业务渠道和及时发放收回加工件。二是有较好的亲和力和公信力。以树立威信和诚信来打动人心、凝聚人心。三是有较强的技能创造力,能手把手地教会加工人员,在回收加工件时还要把好质量关。四是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来料加工点不同于正规的全日制工厂,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纪律要求也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来料加工点的经纪人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但是,在我县来料加工点经纪人队伍中,普遍达不到这种要求,制约了来料加工点的进一步发展。

(二)来料加工点缺乏规范化运作。一是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我县来料加工点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45%,10—50人占40%,80%以上加工点年产值都在10万元以下。现基本处于自我摸索阶段,规模小、利润少,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大多数从业者都是下岗妇女、农村闲散妇女,50%以上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就业技能不高,目前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加工,无法达到企业的高产品高技能要求,有些甚至因为有业务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下单承接,这就对加工的业务范围有了限制。三是业务渠道不稳定。有很多业务都是靠经纪人亲自跑企业联系而来,考虑到质量和时间问题,有时候企业只能将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手工业务交给加工点,如一些简单的穿、套、粘等,所以业务范围很受限制,致使来料加工点经常为业务短缺犯愁,

(三)来料加工点缺少硬件设施与政策导向。一是用房紧张。来料加工点本身因为只赚些手续费,并无多大的利润空间,所以一般都没有能力在用房方面作较大的投入与改善。不少加工业务就挤在很小的房子里,工作环境差,不安全,也不符合文明社区的建设要求。二是设备落后。我县加工点属于刚起步阶段,85%以上的加工点都是在近五年内发展起来,还是以最简单的手工作业为主,再加上赢利少,没有成本购买先进设备,机械化程度较低。三是缺乏正确的政策导向,来料加工应该说是一个新兴行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上亟需规范;同时,处于成长初期,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关爱和扶持,需要各级政府适当的政策倾斜、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三、进一步发展来料加工点的建议和对策

从实践来看,发展来料加工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探索扶持来料加工点的发展途径。

(一)要服务保障。一是合同的指导,对一些涉及的霸王条款予以剔除,制定来料加工合同示范文本,并在经纪人行为中广泛推广使用。二是纠纷的调解,在来料加工业务时往往在加工质量、完工时间、工资报酬等方面存在纠纷,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当调解主力军作用,及时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信息的对接,要开展业务对接,各有关部门要设法沟通来料加工点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如举办业务对接会,通过相互介绍、经验交流、建立来料加工点信息平台,达成企业与加工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信息市场网络。四是培训的加强,政府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力度,组织经纪人及闲散在家的妇女参与各类编、织、钩、电脑操作等技能培训,增强妇女的就业能力,达到双赢互利的目的。五是资源的整合,主要是解决加工点用房问题。社区、村一级组织要设法为来料加工点解决房子的困难,低价或者免费为来料加工点提供收发加工品的用房,努力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

(二)要政策扶持。一要鼓励小的加工点发展成为较大的加工厂,将来料加工点这一经济形式列入到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整体中,要像扶持各级双学双比基地、农业龙头企业那样扶持来料加工点或加工厂。二要对从事来料分发业务的加工厂实现税收政策上的优惠,例如,根据其工资发放单和加工业务原单据,免予地税部分的征收,在工商登记管理方面给予减免,鼓励和扶持这些小加工厂的发展。三要鼓励当地企业适当向本地来料加工点业务倾斜,使本地企业和本地富余劳动力有效对接,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三)要资金帮扶。当地政府要积极帮助有意向从事来料加工点的经纪人(尤其是女经纪人)向省、市争取帮扶资金,推进农村留守妇女转移就业。金融机构,如县信用联社可以在农村妇女中推出小额贷款或无息贷款,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妇女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