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抓好新时期区扶贫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1-04 05:25:00

对抓好新时期区扶贫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国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彰显扶贫开发的实效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环节。

一、瞄准对象扶真贫

高坪区既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区),也非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区),因此,落户高坪的扶贫项目很少,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财力紧张,区级财政匹配投入困难,群众温而不饱、饥而复寒的现象仍较突出,如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极易返贫,造成贫困人口骤增,扶贫开发面临全区贫困人口密度大与扶贫资金少的突出矛盾。鉴于此,一方面要发扬“四千”精神,积极主动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不能守株待兔,坐地等花开,一味的“等”下去;另一方面要瞄准扶贫对象用好有限的资金,要围绕发展定轻重,促进和谐分缓急,科学确定扶贫对象的重点和先后,只有贫困优先,将有限的扶贫资金使在“刀刃上”,方能最大限度发挥扶贫效能,彰显扶贫效益。在瞄准对象上应该重点向有强烈脱贫意识和致富愿望的困难群众,尤其向其中因病致(返)贫、因灾致(返)贫的困难群众倾斜。要本着“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体现“先干先支持,大干大支持”的思想,给主动挑战贫困、积极苦干大干的贫困户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先的、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引领自强不息的弱势群体脱困,助推前进中的贫困地区发展。

二、选准项目重实效

资金跟着项目走,如果项目选择失败,等于“将钱丢在水里”,既劳民又伤财。确定扶贫项目不能草率,需要作大量细致和科学客观的论证。既要考虑当地群众的意愿和习惯,又要研究乡情和资源,还要研究市场和政策。第一,遴选项目要“上下结合”。既要听取群众建议和各方建言,又要经过专家论证和评估。第二,要重实效不搞花架子。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和积极挖掘自身潜力相结合,以重实效为出发点,杜绝“贪大求洋、求全”、“摆摊子”,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为官一任,致“负”一方,杜绝“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的现象发生。第三,要围绕产业建基础。不仅要改善生存条件,更要改善生产条件,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第四,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只有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才能彻底改变贫穷面貌,从“根”上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扶持弱小产业做大做强,要更新观念和思维方法,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借鉴外地发展产业经验,如学习南部县老鸦镇花园村针对山高、地薄、水缺的村情,因地制宜调结构,将扫帚这一“冷门产业”做成村民增收支柱“热门产业”的发展思路,为贫困村寻找脱贫致富产业项目,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五,要将“短、平、快”项目与长效项目相结合。困难群众普遍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非常注重发展的实际效果。他们最盼望发展一些投入小回报大和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短、平、快”项目,以解燃眉之急。将“短、平、快”项目与长效项目项结合,既有利于激发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应鼓励困难群众发展小家禽、小牲畜、栽桑养蚕等群众乐于接受的传统项目,引导他们先脱贫再致富。

三、培育产业促增收

我区扶贫开发前几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培育倾向,今后五年应进行重点转移,将培育产业促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1、加大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应重点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会龙“养猪、蚕桑、酿酒、沼气”模式、小龙“种菜、养猪、沼气”模式、浸水“山羊、牧草、沼气”模式、搽耳“果树、小家禽、小牲畜、沼气”模式等,出台积极优惠政策,广泛发动群众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发展庭院经济、循环经济,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在基本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同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我区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迈进。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着力探索五种劳动力转移新模式:一是以产业为链接的“职业学校+龙头企业”的校企结合模式。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高坪成人技校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为依托,为区内的富达竹业、维多利纺织、六合集团等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训熟练的产业工人。二是以项目为技撑的“培训基地+就业基地”政府推动模式。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多种渠道获取用工信息,多途径开辟新的输出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合作基地,积极组织跨省、市输出。三是以劳务网络为载体的“职介机构+农民择业”的市场导向模式。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劳务洽谈会,对外输出劳务。四是以培训基地为支柱的“中介+培训+就业”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根据中介提供的信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前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率。五是以全程服务为宗旨的“接出农门+送上岗位”的保姆式输出模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进行就业前培训,并通过再就业工程、推荐就业、劳务输出等方式帮助就业。

3、启动实施信贷扶贫。争取国家低息扶贫贷款,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缺口,打通资金制约“瓶颈”,帮助现有富达竹业、兰天化工、宝利食品、会龙食品、宏亚食品五户国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落实享受优惠政策待遇,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发展相关产业脱贫致富。

四、扶危济困促和谐

一是新村扶贫整村推进,通过新村扶贫项目实施,实现一村一村脱贫,一片一片致富,改变偏远落后贫困村发展滞后现状,缩小发展差距,使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缓解;二是通过实施劳务扶贫,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实现农村劳动力“人尽其才”;三是移民扶贫解“危”,实施移民扶贫工程,帮助无(危)房户、山体易垮塌地区、地势低洼易淹没江河库区、高山雷击多发区以及其它存在安全隐患居住地的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建新房,让他们远离危险,消除隐患,安居乐业;四是献爱心助“残”。通过社会献爱心捐助,实施残疾人扶贫项目,让全区贫困残疾人得到教育和培养,实现残疾人就业,使他们残有所养、残有所为、残而不废,让残疾人融入社会有所作为;五是通过卫生扶贫,援建一批乡卫生院(所),改变偏远落后乡村缺医少药现状,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六是滚动使用现有城市扶贫资金100万元,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兴办实业,实现再就业;七是社会帮扶解“困”,广泛开展“1+1”结对子,对口帮扶献爱心,部门联系贫困村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帮扶活动,实施社会扶贫,让因灾、因故、因病等处于困境的群众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扶持,使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下,尽早摆脱困境。

五、完善机制求创新

坚持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工作程序,把党的温暖传送到最基层的贫困群众心中。一是创新工作机制。结合高坪区情贯彻执行国家扶贫大政方针,把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发到扶贫开发上来。建立领导责任制,对扶贫开发工作实行“首问”,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全面执行扶贫项目公示制,落实贫困农户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实行竞争启动和立项,改变过去政府指定为群众主动竞争,干部决定为群众民主决策,干部管理为群众自己管理。贫困优先,群众参与,奖勤罚懒,推广仪陇县九湾村“百人议事”制度。四是创新投入机制。将扶贫村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变扶贫款建扶贫村的单一投入格局,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整合以工代赈资金、信贷资金、帮扶资金、农、林、水等涉农资金、农户“一事一议”集资和其它社会资金,与农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相结合,集中财力,捆绑投入,力争扶贫开发一片,发展致富一片,新风尚兴起一片,实现从扶贫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亮点村的跨越。五是建立“龙头”带动扶贫机制。通过扶持大户带散户,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大力培育“支部+协会”和“公司+农户”的模式,学习推广“支部+竹业协会+农户”、“支部+果业协会+农户”、“支部+养猪协会(酿酒协会)+农户”等扶贫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