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师”形象,迎接新挑战

时间:2022-04-23 10:09:00

重塑“人师”形象,迎接新挑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改革最前端,有必要重新审视自我,重塑自身形象,使自己具备迎接新挑战的素质和能力。

一、“以人为本”,重塑教育观。

每个人生来都有求知的欲望,都有自身发展的潜力,教师要善于“多纵比少横比”,即要多拿学生与自己比,少拿他们和别人比,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智慧和能力。以前,学生一旦犯了错,我们就会苛责,说“xx多聪明,你怎么不如他”等等的话。假如,我们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来处理问题,即对事不对人,对于学生犯错的行为,我们采取有效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并及时纠正。但对本人,还是要以鼓励为主,诸如“你很勇敢,希望你再想一想”、“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回答的”等评语,这样就不会熄灭学生求知的渴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持久。总之,我们应时刻做到心中有“人”,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幸福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以德为本,德高能为范。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神圣的。尤其是小学生,天真纯洁,把老师所说的话句句视为真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就像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痕迹。以前,常常不自觉地用教师的特权为自己树立权威,“以权服人”,要求学生言听计从,遵守规范。渐渐地,我开始明白“以身垂范”的意义,只有对学生以情动情,以理晓理,以行导行,才能使学生“不令而行”。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一切行为举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使教师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品格撒在学生的心田,绽开灿烂的花朵。要尊重学生人格,用富于感情、令人信服的说理教育学生。对个别后进生,要做到不记前嫌,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不要忽视“中间层”学生的存在,关爱他们敏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注,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博学勤研,业精堪称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多看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一些教科研的书籍,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更应利用现代化手段——上网去放眼“看世界”,跳出所教学科知识的局限,向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度拓展。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盘活知识,带给学生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信息、新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还应能说会画、能歌善舞,兴趣广泛,唯此才能凭着自己的才能带动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志趣,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特长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参与教科研是教师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一条途径,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以教促研,教研结合,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及时总结,多写教学扎记和体会,不断地使自己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从理论的高度来处理教育教学活动。

四、心理健康,扬自我个性。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中先得有一轮太阳。”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因此,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心理状态,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不稳定的情绪,切不要把学生当作发泄个人不良心态的工具。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有个性才有魅力。缺乏个性的教师,其上课机械呆板,创造性、艺术性肯定不强;而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定能建立起独特的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教学风格,进而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上课并喜欢这一门课。因此,教师必须在工作中调动自己的创造潜质,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将自己个性渗透于研读教材过程中,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颇具审美价值的教学设计,富有愉悦品位的语言、神情、举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