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依法治官治权这个依法治市的关键

时间:2022-07-21 03:51:00

紧紧抓住依法治官治权这个依法治市的关键

我市自**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以来,通过大力抓法制宣传教育和政府职能部门、法院、检察院及行业和基层的依法建制和依法治理,依法治市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干部群众法治观念逐步增强,文明法治环境初步形成,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然而,仍有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在法治理念上还没有完全摈弃把法律仅仅作为治民、治事的工具主义意识,以为依法治市就是以法治民、治事和依法治理行业和基层,以为民和事、行业和基层治理好了,依法治市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将法律仅仅当作一种实现管理职能的手段,只强调管理者的权力和相对人的义务,而忽视法律对管理者的责任规定以及保护公民权利这个核心,因而社会上随意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仍较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作为管理者的领导和机关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及权力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法律在群众中的尊严和权威,破坏了法治的统一性和平等原则,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阻碍了依法治市进程。

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对依法治市的实质涵义认识模糊甚至曲解,以及在工作中没能抓住依法治官治权这个关键,“官”“权”未能得到依法、有效规范和制约所致。深刻认识依法治市实质涵义和治官治权的重要性,通过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确保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推动依法治市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而提出的要求,全市各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在依法治市工作实践中紧紧抓住依法治官治权这个关键,将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切实推进文明法治城市建设。

一、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依法治官治权

党的十五大报告已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依法治国的“国”首先是指国家机器,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而不是指地理概念。用法律来治理和制约国家机器是依法治国的实质和核心。依法治市作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在地方的具体体现,本身首先包含了要求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的法制化,其核心是依照法律法规治理权力和制约领导干部,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办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法治化道路,将法治作为价值目标和实用工具。法治包含两个方面的关键因素:“一是法律由人民制定,是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体现人民意志的良法;二是法律主要是用来治理权力及制约掌权者的。”(应松年主编《依法行政读本》第6页)法治作为一种独立的治国目标和治国形态,它以人民民主和人民主权为基础,与“人治”相对立。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市,一个首要和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法治理念上,必须从传统的以法治民、治事向现代的治官、治权转变。治官治权并不是说不用治民治事,谁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法律立法原意并不是用作治理老百姓的工具,而是“用来治理权力及制约掌权者的”,因而“治理权力及制约掌权者”,保证党的机关、国家机关、司法机关等机构和组织以及个人都受法律支配,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才是现代法治的真切涵义。

在我国,如果拥有执政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党的机关、国家机关和承担公共行政事务的组织和个人,不严格实行法治,出现权力违法和腐败行为,这就不仅破坏了法治,而且直接威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行。权力广泛性、主动性、强制性和扩张性及自由裁量的特点,容易超脱法制的规约,致使其违反法律规范和法律价值,偏离执政为民的正轨。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实践证明,权力违法和权力腐败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公害”,除对社会直接造成危害,更是恶化整个法治社会环境。因此,必须把依法治官治权作为依法治市的关键和首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有效治官、治权,带动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好转。

二、现代法治要求党和国家机关转变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法治原则的基本内涵是法律优先、法律至上。也就是说,必须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让法律得到完完全全的遵从和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和政党都不允许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市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一条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宪法规定。党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实行法治,要求党的政策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领导个人意志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坚持依法执政,依法理政,这是党中央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为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出的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执政兴国根本措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私己个人服务。同时,权力的行使由法律规定,不能胡作非为。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我们所有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除了依法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没有任何特权。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制水平的提高,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要求进行法制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法治文明。为此,我们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确立以现代法制为内容的法律意识,培养尊重法律、执行法律、运用法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意识,摈弃过去传统的与现代法治要求不相吻合的人治、等级、特权、治民等落后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将法律当作社会生活的内容,当作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机制,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习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现代法治的精神驾驭当前复杂的局势,通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公正司法,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社会,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同时就为掌权者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甚至贪赃枉法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正确行使我们手中的权力,防止权力异位,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观念,破除权势意识,确立权利观念,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权势意识或者说特权意识,它重在对公民的控制,以权力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违法任意管制,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权力本位的权力至高无上,社会首先要满足权力的需要;而权利本位则把公民的权利看成至高无上,权力的行使必须起到保护权利的作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掌权者所拥有的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受托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置于人民的同意之下。权力的力量来自其自身的合法性,也就是说,权力在实体上的内容须由法律规定,权力行使必须遵循相关法定程序。设置权力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以实现私利为目的。因而,转变执政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能把公民具有的法定的权利,如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看成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恩赐,更不能违法侵害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公民的权利。认真对待公民的权利,保护公民权利,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确立的意识,是我们执政党和政府的责任。

三、加大依法治官治权的力度,推进文明法治城市建设

任何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否则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政治腐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宗旨,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加大依法治官、治权的力度,有效惩治权力违法和权力腐败,督促各级党委和“一府两院”及其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加大依法治官、治权的力度,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市,迫切要求实现各级机关领导观念、领导素质、领导手段、领导体制的法治化。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提高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要认真贯彻中组部、、司法部《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法考核形成制度,改革考试考核方法,防止学法考法走形式和“作秀”,将学法用法考法情况直接与干部晋升挂钩,务求领导干部实实在在掌握法律知识,特别是要熟悉与本部门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要加强对广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知法、用法、护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严格执法、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到秉公执法。

加大依法治官、治权的力度,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同时务必将制度落到实处。实行法治和人治的最大区别,就是法治靠制度说话,而不是靠谁说了算。没有制度的法治是靠不住的法治。这就要求行使权力者本身要在制度的框架内根据制度的规定行使权力。目前,各级仍存在不少领导空喊法治,实际上摆脱不了人治的行为和现象。而制度建设就是实行法治、防止人治的最好保障。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也是白纸一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光是印在纸上或挂在墙上,必须不折不扣加以落实。要将权力与责任直接挂钩,对违法用权以及不作为者追究相应责任。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实现科学决策;“一府两院”建立起来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考评等制度必须真正落实。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规划措施。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要求,“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党政部门的班子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和有关制度,防止“一把手”“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现象;要努力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坚决杜绝无视法治的所谓为“公共利益”和“大多数人利益”的以权谋“公”现象,任何部门和领导个人都不能打着“因公”的幌子,违法违纪为本地区、本部门谋取好处,牺牲国家及民众的整体利益,践踏党纪国法的尊严。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法违纪官员不论职务大小都要予以惩戒和追究责任,让制度真正起到一种震慑和强大的约束力。实践证明,和风细雨、不痛不痒的纪律教育不能有效惩治权力违法和权力腐败。

加大依法治官、治权的力度,必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有效监督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保障。当前,加强监督权力违法和权力腐败应着力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党的纪检监督和行政监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要加大对各级干部违纪政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失职、渎职以及违法乱纪的干部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坚决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对违法犯罪者及时建议有关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要坚决纠正各级领导干部对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说情、袒护和包庇以及好人主义,坚决纠正部门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查而不处的错误行为。

二是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监督“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人大监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督促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正确、有效地贯彻执行宪法和法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要改变人大监督柔性、疲软的缺陷,采用更多的刚性监督手段追究违法违规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任官员的责任,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和高效运转,树立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

三是加强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的十七大强调重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舆论监督也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出要求: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自觉和主动听取新闻媒体的意见,根据舆论监督的要求,推动和改进工作。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单位首要责任,触及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阴暗面,也是新闻单位的职责。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加强本地区新闻舆论监督,发挥新闻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殊威力,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和显失公正的不良行为进行揭露、批评和评论,对被监督者造成政治和心理压力,达到揭露社会不良行为和社会教育的监督效果。宪法规定,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违法失职行为可以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各级纪检、监察、检察以及信访部门要为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便利及法律保障,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鼓励人民群众直接行使人民民主权利,严肃查处人民群众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案件,让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履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