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物质救灾也要心理救灾

时间:2022-07-20 08:42:00

既要物质救灾也要心理救灾

5月13日夜晚,总理在绵阳体育馆看望了12岁的羌族孤儿刘小桦,总理带着硬咽的叮嘱和刘小桦不断哭泣的一幕,让亿万国人为之感动。这场巨大的灾难让刘小桦基本确定已经失去父母,可这个小女孩却始终在镇定地等待父母的归来。她不断地对记者说,“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的,姐姐说他们正在翻山过来找我,山好高,所以还要等一段时间。”匆匆赶赴灾区的卫生部一位心理专家试图对刘小桦进行心理治疗,却以失败告终。这位专家不禁长叹,“这是我工作30多年来遇到的最为艰巨的心理治疗,灾难对孩子心灵的创伤超出想象。”专家认为灾难对劫后余生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将对他们日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呼吁全国更多的心理专家应赶赴灾区,向孩子们的心灵伸出救援之手,开展心理上的救灾。

虽然刘小桦固执地认为她不是孤儿,她还将迎来父母温暖的怀抱,可这几乎是一个无望的希望。她越是镇定地期待,越将深深地失望。而深深的失望会给这个还处于烂漫天真年纪的女孩带来何样的创伤?更何况,和刘小桦相同遭遇的孩子何止千百个?和刘小桦一样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成人们又何止千百个?谁来引导他们走出灾难的阴影,谁来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谁来帮助他们走过精神的难关?

受灾群众既需要物质上的救灾,也需要心理上的救灾。地震灾难使得汶川、北川等重灾区几乎夷为平地,昔日的家园尽毁,受灾群众难免出现一些恐慌、心理失衡以及情感失控等心理问题,许多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例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或者是整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等等。同时,亲历现场悲惨的场面、过度劳累和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因此,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大范围启动心理干预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开展心理危机等干预工作,对受灾者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让他们走过人生这一段特殊的时光,重新振奋精神,再沐阳光。

心理救援是一场看不见的救灾,但与物质救灾一样,必须争分夺秒,立即行动起来。这就不仅需要政府组织人力,也需要民间积极筹措,更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出现大灾难之后的心理干预经验。比如日本神户大地震后是如何展开心理救援的,是如何普及全体国民救援知识和心理抗压能力并建设“耐震”型社会的。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心理救援机制之外,发动来自于民间的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宗教爱国界人士以及来自大学心理专业的志愿者们,主动地介入灾区心理救援,扶持弱者,以专业姿态对需要帮助的受灾同胞进行心理治疗和援助。

目前,各地政府与民间捐款捐物十分踊跃,“物质救灾”可谓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心理救灾”却是从根子上化解伤痛、重建家园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多进行精神安慰和精神促进,通过宣传来自于官方和民间的各个层面的大力救助,增强灾民的信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面对灾难的无力感和恐慌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阳光将重新普照在神州大地上。灾民的背后是祖国,祖国在挂念着他们,尊重着他们,13亿人正在与他们一起并肩战斗,共渡难关。因为他们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