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变化构建新家新园

时间:2022-11-26 10:35:00

回首变化构建新家新园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门槛前,回眸“十一五”自治区“三农”发展的新变化,让我们有许多收获的喜悦;展望“十二五”“三农”发展的新图景,我们同样充满了新的期待。

“十一五”自治区“三农”发展的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三农”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为“十二五”的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打破了12年保持800多万吨的总产量格局,连续登上900万吨、1000万吨、1100万吨的新台阶,2010年1170多万吨,比年增加300万吨。棉花生产在年195.70万吨的基础上,连续突破200万吨、300万吨,5年年均总产量275万吨,最高年产量达到301.55万吨。油料、糖料、蔬菜等生产总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林果产品产量由年的20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800万吨。畜牧产品形成了150万吨以上肉类、200万吨以上鲜奶的年产能。渔业水产养殖产品由年的7.9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超过10万吨。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呈现新趋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构建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框架。“十一五”期间,自治区不断提高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能力,全面提升优质粮食和棉花产业、特色林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区域性特色农业、外向型设施农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林果业由1100万亩扩大到1700多万亩;区域性特色农业从500多万亩发展到1200多万亩;以反季节生产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由40万亩增加到110多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的提高。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100多家达到3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不到30%提高到48%,7200多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连接带动全区50%以上的农户增收。推进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战略转型。2009年起,自治区把提高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突破口,加快“东联”,在北京、上海、广州建设了新疆农产品市场销售平台;促进“西出”,把新疆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全区农产品中已有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国名牌,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新疆农业名牌等7个商品品牌达510多个。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队伍,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由农业生产转向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农业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十一五”期间,主要农作物、林果、牛羊、猪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4%、85%、60%、90%。全区农机总动力由1116.25万千瓦增加到1650万千瓦,5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6万台,比年以前的总和还多5万台。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80%。

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取消农牧业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了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十一五”期间,全区千万农牧民年人均得到农业补贴250元以上,其中2010年超过350元。“十一五”前四年自治区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由34.14亿元增加到196.09亿元;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由169.78亿元增加到309.81亿元;参加农业保险投入保费由2.70亿元增加到14.30亿元。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年的129.0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91.37亿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有了新的大变化。水利建设有新进展,灌溉、防洪、排涝、调水保障体系更趋完善,水库库容量扩大3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年的4806.39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5924.6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438.46万亩增加到2300万亩。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区国土森林覆盖率由2.94%提高到4.02%,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4.95%提高到23.5%,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电力建设取得新成就,电网改造以村为单位告别了无电史,农村年用电量由35.44亿千瓦·时增加到65亿千瓦·时。农村交通建设大发展,公路村村通达率超过95%。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已有60多万户农牧群众用上了天然气、沼气。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村通邮率、通电话率、通宽带率分别达85%、81%、61%。

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2元,比年的2482元增加2160元,年均增加432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农牧民参与劳务创收成为“十一五”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亮点。扶贫开发有效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新增10万户牧民近50万人告别游牧生活,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800万农牧民饮用上安全卫生水。189万户800多万农牧民入住抗震安居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区乡村。全区65%的农牧民进入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129.8万农牧民享受农村低保。“十一五”时期,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优先和人才强区战略在农村得到充分体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双语”教学加快普及,农牧民子女教育免费大幅度增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十大系列工程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覆盖农村。各族农牧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促发展盼富裕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齐心协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行动更加坚定。

“十二五”自治区“三农”发展的新期待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从总体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加强“三农”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这个基本方向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自治区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按《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十二五”“三农”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即通过推进“八化”,实现“三个明显提高”。推进“八化”,就是在推进农业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农业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生态良性化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三个明显提高”,一要努力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棉花生产能力保持在300万吨以上;肉类生产能力达到320万吨;奶类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优质林果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达到150万亩、400万吨。二要努力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年平均增加500元以上;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以下,农民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三要努力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要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在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力争“十二五”时期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55%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

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十二五”,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既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品种和总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又要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的布局,着力建设“六大优势产区”、“八大优势产业”,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伊犁河谷、环塔里木盆地北线、塔额盆地、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部,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区;促进棉花主产区发展纺织工业基地,建设棉花产业优势区;在环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天山北坡和伊犁河谷,建设特色林果产业区;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牛奶、牛羊肉、细毛羊、猪禽肉和禽蛋产业带,建设现代畜牧业生态区;以南疆地区、吐哈盆地、塔额盆地、伊犁河谷以及其他适宜发展的城郊区,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区;进一步提升已发展形成一定规模、有市场前景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建设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区。以优势产业区为基础,稳步发展粮食产业,巩固提升棉花产业,做优做强特色林果业,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发展壮大现代设施农业,加快提升区域性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和花卉产业,促进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搞活土地流转,按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发展种植、养殖专业大户,促进农户的联合与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引导家庭农(牧、林)场、农民合作专业社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以有利于定居兴牧工程建设,草原生态恢复,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支持农民合作专业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服务。

加强农村民生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村安居富民、定居兴牧、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环境治理、沼气和天然气入户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南疆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高寒牧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快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创收的服务工作。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在“十一五”初步建立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