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专业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时间:2022-07-19 11:11:22

小众专业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1引言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术期刊被赋予光荣使命。学术期刊分为综合类学术期刊和专业学术期刊,专业学术期刊指专门刊载某一行业或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这类期刊中的佼佼者因其能持续、深入地解决某一行业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往往成为本领域研究动态的风向标,对本领域研究的发展、甚至领域本身的发展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小众专业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中的独特存在,因其所涉专业是小学科,甚至有些未成学科,作者和读者对象都较小而称为小众。小众专业学术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或许具有无可替代学术权威性、理论与实践指导性,但因其“小”往往发展得并不顺利。李静[1]认为小众专业学术期刊要在新形势下实现蜕变新生,必须引入数字化出版,向数字网络化、专业特色化和集约规模化发展;李艳双等[2]探讨了小众学术期刊的国际办刊路线,对小众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以《科普研究》为例从小切面入手,分析小众专业类学术期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科普研究》的实践提出化劣势为优势的发展建议。《科普研究》作为内部出版物创刊于1987年,2006年4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作为正刊的第1期。《科普研究》专门刊载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其研究领域“科普”虽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属于专业学术研究领域,作者和读者目标群体多以科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为主,其专业性强且受众群体较小,是一本典型的小众专业学术期刊。一直以来,《科普研究》受制于学科及目标对象都“小”的制约,如何破解困局,弱化学科和资源有限的劣势,甚至化劣势为优势,是《科普研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2小众专业学术期刊的特点

2.1学科小但专业性强

小众专业学术期刊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是小学科,不像大学科下设若干分支学科,涉及范围广。但其专业特色明显,适合以专业内的各个专题做横向或纵向的精深研究。《科普研究》专注于科普领域的研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科普创作、科普政策、科学素质、科普产业、科普能力、科普人才、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媒介研究,逐渐成为本领域无可替代的权威期刊,国内外科普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从事科普实践的人士,想了解科普研究领域的进展和成果,《科普研究》都是主要来源。

2.2目标对象群体小但稳定

小众专业学术期刊因专业性强的特点,主要的作者和读者往往是一个群体,主要的目标对象是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但小众学科常常伴随着学科专业设置包括硕博士的培养数量少、学科专业教师和学生少、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受限、专业研究队伍缺乏等问题,导致作者和读者队伍都小。《科普研究》的研究领域还不是一个专门学科,现有的学科设置中与科普研究最接近的是科技/科学传播专业,近几年也与几所高校合作设置科普硕士培养点,但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所培养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事专业研究的较少。从事科普实践的人员本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受研究水平的限制,较难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目标对象小众有利于精准传播。《科普研究》相对固定的核心作者是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流动作者是这些单位的硕博士生,核心群体小更容易相互深入了解、沟通及开展有针对性的期刊内容传播。

2.3综合影响力小,但专业影响力强

小众专业学术期刊由于专注于研究小领域,涉及的面小,目标对象也少,因此引用和利用也少,在期刊评价中往往会处于劣势地位。但其在所在领域内的专业影响力往往会给其加分。《科普研究》不断加强内容建设,以本专业的影响力带动综合影响力的提升,先后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4年版、2020年版。

3新时代为小众专业学术期刊化劣势为优势提供了可能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术期刊发展相关的政策数量多、力度大、针对性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我国期刊的总体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紧接着,《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从总体要求,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布局结构、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指导扶持等方面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学术期刊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对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党和国家促进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为小众专业学术期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为小众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已应用到学术出版中,新技术在辅助和促进学术出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打通了传统出版、传媒的边界,学术期刊全媒体融合程度日益深化,知识的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已经改变,期刊业的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形式、出版传播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整合,信息在社群中分享、精准化推送,分众化传播[3]。互联网及大数据带来的变化,为小众专业学术期刊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4小众专业学术期刊化劣势为优势的策略

4.1依托专业特色,走学术化特色出版之路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说过“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是没有希望”。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内容有特色;二是期刊策划有特色。《科普研究》自1987年作为内部刊物创刊以来,始终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科普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研究。其创刊之际正是其主办单位由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之时,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科普研究的需求不再单纯是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研究,而是科普理论的指导,因此创刊之初,《科普研究》以科普创作、科普理论研究及翻译国外科普研究成果为主要特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伪科学和迷信盛行,反伪破迷研究成为其特色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国外科学传播研究的大量引入,面对中国采取什么样的科普方式的争论,建立中国特色的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其特色;当前,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研究如何以科普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科普研究》的特色。面对不同的时代需求,《科普研究》开设了“科普创作”“国外科普”“反伪破迷”等专栏,专题策划“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科学传播与普及”“高端科普智库”等专题,回应社会关切,从研究角度为解决科普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方案。

4.2拓展学科范围,引领学科发展

立足科普本身的研究,早期的《科普研究》大量翻译引进国外研究,引领了国外科普研究、公民科学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科普研究》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寻找学科间的交叉点,利用与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开展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科学与社会、科普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拓展自己的边界,围绕自己的小核心拓展大。学术期刊是学科发展的载体和窗口。《科普研究》在打造期刊影响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研究精神的学术力量,不但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作者资源,也为所属单位——专业从事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提供了学术研究力量,促进了学科发展。

4.3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

科研机构往往承担大量科研项目,拥有较多资源,无论是项目的要求还是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科研机构每年都会产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期刊的潜在稿源,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是期刊潜在的作者、读者和审稿人。同时,科研机构的发展往往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导向,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准备感知国家需求,并实时把握国家项目的政策和导向,依托于此的专业学术期刊可谓近水楼台,可以实时了解国家需求开展选题策划,也可以跟进所在科研机构的重要项目进展及研究成果,及时地进行约稿与组稿。 《科普研究》依托主办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承担的项目,实时跟进项目进展,通过栏目主持人制、专题策划、定向约稿等方式获得较多稿件,如跟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进展,由项目负责人作为主持人刊发“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题”;跟进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项目,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刊发“公民科学素质的理论与实践专题”。依托所内委托项目,专题策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史”;依托科研人员承担的重大课题,专题策划“《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解读专刊。同时《科普研究》也积极拓展广泛的社会合作关系,在期刊刚成为正刊不久就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达成合作,三所学校认定《科普研究》等同于核心期刊,将《科普研究》发文纳入其教师及学生的考核标准,这些学校也是期刊长期稳定的稿源单位。

4.4合理利用现有专业人才队伍,拓展新的作者群体

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期刊发展的人才基础,面对专业领域小,专业内作者队伍少的现状,小众专业学术期刊应从两方面着手建设自己的作者队伍,一是维持现有作者队伍,通过加强与现有作者的密切联系、为现有作者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稿流程等方式吸引作者的长期关注,为他们长期投稿打下基础;二是拓展新的作者队伍。在拓展新作者方面,《科普研究》主要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将承担所内委托课题的研究人员纳入作者队伍,跟进他们承担的所内课题进展,并关注他们其他研究的进展;二是吸纳青年科研人员组成青年编委会,2021年,《科普研究》组建了由所内外36名青年骨干组成的青年编委会,广泛吸纳了正在成长中的科普研究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吸引他们成为《科普研究》稳定的高水平作者。

4.5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

小众专业学术期刊更应积极合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扩大其涉及的边界。鼓励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介入学术研究前沿,在策划选题、组织稿件、刊发稿件的全过程中有效利用大数据,如在策划选题时,可以利用中国知网、AMiner等平台进行学科画像、专家画像,精准进行选题策划和选择撰稿人;在编校时,利用期刊采编系统、编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在媒体融合的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在进行内容传播时,借助微信、微博、数字期刊、网络社群等多层面、立体化的产品矩阵提供社交化和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并建立与作者、读者的互动交流机制。《科普研究》编辑部开展学术画像的基础研究并将其利用在选题策划的实践中,利用勤云期刊采编系统实现从投稿到稿件发表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利用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开展内容的后期传播。如何更好地应对、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带来的变化,《科普研究》还将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