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禽流感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02 10:44:00

人禽流感分析论文

1概况

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神秘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fowlplague),1918年fowlplague引起西班牙大流行曾使全球数千万人丧生。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1997年,香港发生高致病性病毒H5N1毒株感染人类,导致18人严重感染,6人死亡[1,2]。2003年以来,香港、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先后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土耳其2006年1月上旬报告人患禽流感已死亡5人。截止到2005年12月我国共有11个省区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7人,已经死亡3人。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别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方法防止其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多个国际组织已建立禽流感检测网络系统,并强调有禽流感流行的地区必须宰杀所有家禽[3]。

2禽流感病毒

2.1病原学和生物学特性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A型,呈球形,有囊膜,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由8股RNA节段构成,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根据外膜血凝素(H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任何一种HA与任何一种NA结合后即为一种血清亚型,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甚至同一亚型不同病毒株之间对不同宿主的毒力也有很大差别,血凝素抗原能使病毒颗粒吸附在细胞表面受体上并与病毒的血凝活性有关;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则是通过对受体内神经氨酸的作用、使新生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4],对人和禽类毒性较强的是H5N1和H7N1。

2.2致病性和理化特性

2.2.1致病性根据其对易感鸡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三种,无致病性禽流感不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禽类体内产生流感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其感染主要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H7和H9亚型引起[5]。

2.2.2理化特性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冷环境粪便中病毒至少能存活3个月,在0℃能存活30天以上,22℃水中能存活4天,56℃3h、60℃30min可灭活。较耐酸:在pH4.0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病毒裸露在阳光下40~48h可灭活[6]。对干燥、紫外线以及多种消毒剂均敏感,用紫外光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如裹在粪便中则对紫外光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3流行病学

3.1流行病史及传染源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H5N1、H9N2、H7N7。当前,H5N1亚型禽流感再次蔓延亚洲,疫情还在发展中[7]。人禽流感是由鸡、鸭等禽类,特别是鸡的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所以一般是禽流感在前,人禽流感在后,发病前10天曾到过疫区,或与被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过密切接触者,有感染禽流感的可能[8]。

3.2传播途径(1)通过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出带有H5N1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人吸入呼吸道被感染发生禽流感。(2)通过消化道感染。进食未经高温的病禽肉及其制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饮具,或经被污染的手进食,受到感染而发病。(3)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容易感染H5N1病毒而发病[7]。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穿羽绒服、盖鸭绒被以及接触相关制品,不会传染禽流感。

3.3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且无明显性别差异。老年人和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是否与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4高危人群从事家禽养殖业及同地居住的家属;或在发病前10天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4临床特征

4.1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7天以内,患者无年龄、性别差异。临床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轻度普通流感,发热、体温在37.8℃以上,大多数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3~4天。全身中度症状较重者,如头痛、乏力、周身肌肉酸痛,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以及肺部感染等呼吸道症状[9]。也有患者伴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胃肠型[10]。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由脏器脂肪浸润所引起的以脑水肿和肝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11]。婴儿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部分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气道阻塞、肺炎等现象,病死率高[1]。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9,11]。

4.2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数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降低。(2)血液生化:可出现转氨酶和肾功能改变。(3)胸片检查:出现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伴有胸腔积液。

4.3病原学检查

4.3.1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测(1)酶联免疫法[12]:检测A型流感病毒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2)基因扩增法[13]: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病毒。

4.3.2病毒分离[14]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呼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4.3.3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4.4预后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类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30%。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性疾病、是否有并发症和是否及时就医有关。

5诊断与鉴别诊断

人禽流感是由禽类,特别是鸡的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所以一般是禽流感在前,人禽流感在后,这是诊断人禽流感的重要线索和依据[15]。禽流感病毒感染的诊断重点是依靠流行病学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表现类似的疾病后,可做出临床诊断。

5.1医学观察病例曾到过疫区或与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症状者。

5.2疑似病例有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A型流感病毒和H型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阳性者。

5.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他诊断者[16]。

5.4确诊病例患者有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呈4倍或以上升高者。

5.5鉴别诊断临床上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鉴别诊断主要是依靠病原学检查[11,16]。

6治疗原则

6.1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

6.2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

6.3抗病毒治疗

6.3.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Qseltamivir,达菲)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实验室研究表明,它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

6.3.2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但某些毒株可能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耐药性,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选择。

6.4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根据禽流感患者毒邪犯肺、毒犯肺胃、毒邪壅肺及内闭外脱等主证辨证施治。(2)应用中成药,如:解表清热类、清热解毒类、清热开窍化瘀类、清热祛湿类、止咳化痰平喘类及益气固脱类等。

6.5出院标准[16]

6.5.113岁以上患者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1)体温正常;(2)临床症状消失;(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6.5.2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如自发病至痊愈<21天,应住院满21天方可出院。

7预防

对禽流感疫情,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7]。

7.1减少接触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类、鸟类之间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类或鸟类的接触。

7.2加强禽类疾病的检测动物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7.3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者可在48h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7.4严格规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专门病房的设置应参照执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的相关规定。

7.5加强管理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7.6鉴别病禽有下列症状的家禽最好不要购买[7]:(1)鼻孔含有带红色或血样分泌物,腿部鳞片有出血点。(2)头部浮肿、黑眼圈、头下垂和颈部肿胀。(3)出现内出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及腹部脂肪和心脏均有出血点。(4)肝、肺肿大,有出血点。(5)全身肌肉呈弥漫性出血。(6)死因不明。

7.7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制现状国际上曾经用1997年和2003年我国香港特区从人体分离出的H5N1毒株进行些研制,然而,近来发现2004年从越南患者中分离出的H5N1毒株,其抗原性与香港毒株差异甚远,故需重新进行研制[17]。我国目前人禽流感疫苗已完成临床前的研究,正在申报进入临床试验[18]。禽流感疫区和高危人群有望在近期内接种人禽流感疫苗,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健康报,2005-11-25(8).

2卢洪洲,潘孝彰.禽流感研究动态.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1:63-65.

3张正,岳志红.人类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4):259-261.

4于康震,陈化兰,唐秀英.97香港禽流感.中国畜禽传染病,1998,20:187-189.

5杨志俊.人类禽流感医学研究最新进展.口岸卫生控制,2004,9(2):4-5.

6侯伟,刘克洲.禽流感的若干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1):5-8.

7李力.中国防控禽流感彰显四大亮点.半月谈,2005,23:31-33.

8雷秉钧.禽流感病毒感染.新医学,2005,36(4):239-240.

9CapuaI,AlexanderDJ.Avianinfluenzaandhumanhealth.ActaTrop,2002,823:1-6.

10郭元吉.人禽流行性感冒研究现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5):257-260.

11何浙生.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浙江实用医学,2004,9(2):143-144.

12郑其升,张晓勇,刘华雷,等.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微生物学报,2005,45(1):58-61.

13孙明,李纯铃,赵铁柱,等.禽流感A型和H5亚型RT-PCR检测试剂盒研究.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13(1):3-6.

14苏翔.人禽流感流行病学和诊治方法研究概况.右江医学,2004,32(1):66-67.

15林江涛.人禽流感的诊断治疗策略.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355-356.

16周先志.禽流感病.人民军医,2004,47(3):167-169.

17郭元吉.人禽流感研究现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3):294-296.

18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11-17(2)

【关键词】禽流感;人禽流感;A型禽流感病毒;预防

[摘要]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avianinfluenza,AI)的简称,是A型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引起的一种禽类急性传染病。人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毒株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感染禽流感病毒发病病例,蔓延迅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本文查阅有关资料,试图对人禽流感的病毒类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进行研究,以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禽流感;人禽流感;A型禽流感病毒;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