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开办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0 03:01:00

农开办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建设经历了从多种经营向产业化建设迈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科学发展观深化,到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努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农业综合开发也只有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效益,在推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才有更强的生命力。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市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从逐步摸索和探寻阶段跨入快速稳定的发展期。

一、搭建平台,聚集力量,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作为引领当地强农富民的重要途经

我市坚持立足本地地域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下,着重扶持了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汇集各方力量,共立项种植项目14个、养殖项目8个,加工项目21个、农业服务项目1个,安排开发资金10462万元。据初步统计,由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扶助,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建设经济林5.3万亩、中药材0.9万亩、畜禽出栏26.65万头、优质农产品基地10.14万亩,实现产业化项目新增总产值29207万元,安排就业2281人,使项目区人平增加收入320元。农业综合开发扶助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

1、优势产业得到壮大并逐步形成产业链。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开发,用市场机制来运作,用国际惯例来管理,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和项目区农民实行“订单农业”,搞契约式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让龙头企业和项目区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双赢”。袁州区围绕“希望在山”的发展思路和“山上办绿色银行”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袁州区油茶资源优势,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创新制机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模式,预计袁州油茶总产可达1050万公斤,使全区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实现油茶综合产值超过当地粮食总产值的奋斗目标。高安市在主导产业建设中以市场运行、规模化经营、龙头化带动来调整产业结构。2001—2004年实施“稻+草+畜(禽)”产业开发项目,共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1457万元,杨圩镇、八景镇、新街镇、相城镇、灰埠镇先后被省政府列为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并跻身全国畜牧百强县(市)之列,到2005年全市发展种草面积3.8万亩。

2、农业产业化龙头得到扶持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加强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大大增强了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2003年,高安市将上海元盛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及加工项目列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项目计划并使该企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建成投产。为了进一步发挥该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行“政府扶持、龙头带动、银行放贷、中心担保、小区养牛”的模式,由元盛食品有限公司按照高于架子牛0.2元的保护价收购育肥牛;通过保护价收购,既缓解了企业牛源供应的矛盾,又解决了养牛户的资金不足和销售问题。目前,全市进入了发展肉牛养殖的高潮时期,到目前底止,全市养牛10~20头以上的专业户411户,100头以上规模的养牛小区24个,人平养牛2头以上的专业村21个,常年交易市场32个,牛饲养量已达29.6万头,其中出栏肉牛7.8万头。

3、农业产业布局得到改善并为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为使农业综合开发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因势利导大力扶持当地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良种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基地建设成果喜人。通过完善道路、水利等生产设施,补助种苗、栏舍等关键环节,提供信息技术等跟踪服务,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来激发群众的种养积极性。各地主导产业的种养基地保持了快速扩张势头,据统计,项目区共新增基地面积22.1万亩。二是各县(市、区)政府均把龙头企业建设置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各地以改建、扩建、新建等形式使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有了一个较好地发展态势。三是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樟树市在支持中药材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支持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与扶大药业龙头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其中天齐堂中药饮片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

4、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促进并为提升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打下了基础。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我们把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来抓。从目前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并支持农业龙头组织与农户建立各类松散型和紧密型的利益关系,对带动农户或基地能力强、促进农民增收效果好的龙头组织给予经济支持或奖励。靖安县椪柑协会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从2000年刚成立时的会员只有40人,至今已发展到会员500人,种植规模也由最初的3200亩,发展到现在的52000亩,成功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成为靖安县的一大农业经济支柱。

5、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得以发挥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近年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逐年增加,国家不断加大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2001—2005年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中央财政资金累计达到6145万元,并吸引多方面投入。据初步统计,共吸引地方财政资金4317万元、银行贷款6166万元、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5277万元。经过连年投入,将这些资金用以扶持产业化链条的薄弱环节,先后建成或完善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化龙头项目。如万载县为把有机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目标,扶持了茭湖有机农业开发公司、青叶食品有限公司、锦江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金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有机姜、笋、荞头、小葱、草莓等22个有机品种,并进行了ECOCERT和BCS有机食品论证,促进了万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精心部署,强化措施,以创新工作方式保障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成功实施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到现阶段为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对策,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公共财政扶持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本着以项目为载体和抓手,从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出发,促进优势农业产业的集中形成和发展,主要措施是:

1、以前期工作为主攻点,良好把握立项的准确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与否是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为使我市产业化项目在申报时更具竞争力,我们在前期准备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招商指南和信息,及时搜集和整理符合农业综合开展产业化政策的项目充实到项目库内,使项目库长年保持足量的备选项目;二是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水平和可研报告的质量,要求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国家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为使项目更切合实际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原则上要求可研报告的编制实行资质准入制度,使可行性研究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三是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评审,要求在评审过程中,对项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市场竞争能力、项目经营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并以此确定项目能否申报立项的首要条件。

2、以规范实施为关键点,充分发挥项目的长效性。认真组织项目的规范实施是充分发挥项目长久效益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求有资质的单位认真组织编写项目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确保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及操作流程等各个环节能做到规范合理。二是严格执行“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制”,从2004年开始,我市农业开发产业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扩初设计全部委托市人才委员会专家组评审,专家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实施方案中的工艺流程,投标方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开发办再根据专家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批复。三是参考土地治理项目的“四制”做法,对项目建的设中的工程建筑、设备采购等实行招投标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特别是财政无偿资金实行审核报帐制,对建筑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产业化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同时也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为项目建后经营发挥长久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以狠抓落实为切入点,着力提升项目的成功率。为克服“重申报、轻建管”的通病,我市狠抓了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及投产。一是狠抓资金到位,包括财政有偿无偿资金的到位以及单位自筹资金的到位,确保各方资金如期足额到位。二是狠抓建设内容的落实,确保工程数量、质量与计划批复一致,切实实现开发目标。为抓好两方面的落实,2004年,我办专门出台了《市农业综合开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办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尽职尽责,确保项目资金不外流,开发任务不打折。

4、以机制创新为突破点,准确发挥政策的导向性。创新开发机制,积极探索经营性开发。机制创新的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当前,要重点创新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经营性开发机制。通过经营性开发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自我积累、滚动开发机制。在新的形势下,寻找到一条既能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能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成功之路。

5、以强化资金管理为落脚点,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的新机制。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政策,以资金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的运作机制,我们从规范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角度,不断提升项目资金运行管理水平。一是实行产业化项目资金的合同制管理,按产业化项目有偿资金的使用范围、原则和途径,由项目经营单位与财政部门签订借款合同、开发部门作为监证方,具有督促有偿资金回收义务,也具备对有偿资金使用的监管权,使有偿资金的借款手续具有法律效应;二是对产业化项目配套资金实行先配制,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预算安排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充分重视产业化项目建设,要求立项一个产业化项目,立即配足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且不留缺口;三是实行产业化项目无偿资金的备案制,开发办与财政协同审核和监管无偿资金的使用,要求产业化项目经营单位对无偿资金的使用先期列出详细使用清单,经开发办与财政联合审核后备案,以达到连续监管和事后追溯作用;四是实行产业化项目资金还款抵押制,对重点产业化项目申报单位,要求其有相应的自有资金或净资产在公证后,实行依法抵押,以保障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按时足额回收。

三、明确目标,整体推进,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来长远规划并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握方向,明确目标,是今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行为指南,通过对项目扶持和资金扶助,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优势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我们将继续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准确定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立足利用资源优势,实施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继而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包装、运输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强带动”的要求,培育高标准的大型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和关键环节来抓,进行重点突破。着力发展龙头企业中的“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2、优化布局,促进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托各地资源优势,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抓住粮食、油料、苗木、水果、畜牧业、淡水养殖等主导产业,确定相应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合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布局。同时二〇〇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星期三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一是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项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二是把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捆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

3、择优选项,做大做强项目。坚持择优选项是农业开发的重要选项原则。产业化经营项目要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选择项目,选项原则:一是选择带动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大的项目,二是选择产业链条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急需扶持的环节,特别是产业化龙头项目,三是选择具备连续扶持条件的项目,其产品开拓市场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工艺和技术都比较先进的项目,四是选择带动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大的项目。四是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项目,立足现有项目或企业的更新改造,避免重复建设,盲目上新项目。

4、依靠科技,提高产业化科技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因此,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改革力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和高效服务。要明确重点,加大品种改良、加工保鲜、降耗增收、绿色环保等方面的科研力度。要加强推广应用与技术指导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扶持产业化经营,科技推广的重点是:高效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微滴灌技术,水产优良品种,集约化规模生产技术,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技术,水产优质高效养殖技术,规模化养殖的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