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学综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0:04:41

医药科学综合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1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了“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联邦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10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目前,我国由各行业部门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从而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它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持续性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内容服务的明显特征,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急需发展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长期布局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以共享促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强化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能力。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在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下,由四个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六大科研院所联合申报,2003年在科技部立项,2004年4月正式启动。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高度统一的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为政府卫生决策、科技创新、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百姓健康和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科学数据中心是数据集汇交、储存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的物理中心,到2006年已经启动的4个数据中心和依托单位分别是:基础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预防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

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现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成员单位之一。自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围绕构建国家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增强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积累,促进中医药科学数据增值的整合体系的目标,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方针,确定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的规划为出发点,将资源的组织、分析、获取、调度、整合和共享服务工作贯彻工程建设始末。

2.1顶层设计

以医学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为依托,在中医药科学数据汇交平台基础上研制中医药科学数据共建平台与中医药科学数据规范标准平台,整合与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主体数据库群,形成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优质的中医药科学数据服务。全体系需要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全工程需要信息网格的技术支撑。见图1。

2.2中心建设

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规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与服务的物理中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机构基础与国际互联网,在全国选择与建立了若干个分中心,形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虚拟专业队伍。到2006年底,由全国中医药院校与研究单位组建了20余家分中心,专业人员约300余人。物理中心与虚拟中心共同承担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

2.3建立快速高效数据集成平台

为适应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中医药主体数据库群组必须向多类型、多结构、快速信息存储与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不同优劣硬件设备上,利用同样的软硬件环境、建立统一的加工界面、采用一致的加工方式,整合来源统一,这样即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统一,又大幅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信息采集费用,实现高速率的数据集成。所有成员单位基于统一平台,实现无障碍的所有数据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及时存储与获得更新;数据加工采用统一格式,避免管理方式多种多样,节约大量的信息格式转换费用;所有参建单位基于相同的信息质量控制平台进行项目管理,极大缩短参建各方的技术水平差距,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利用数据共建平台,实现了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快速集成。

2.4建立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权威、可靠的数据内容服务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整合集成科学数据资源和整合改造已有数据库而构成的。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的主体数据库分为中药数据体系、中医数据体系、针灸数据体系与古代文献数据体系。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存储量约120G,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年代跨越50年。

2.5标准和规范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前提,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建设伊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途径有序进行,还为科学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研制中医药语言系统,集成中医药术语近11万条;修订了中医药主题词表8千条;研制了共建平台固化的标准词表29张。同时,制定了中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与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类标准。

2.6数据与共享体系

以多个大型数据库群与数据检索、统计能力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融合各个自治、异质异构的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范围内数据检索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综合利用与开发。支持数据库共享的主要数据为中药、针灸、突发公共卫生、古代文献等主体数据库群。其中中药数据占本领域数据量的80%以上。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服务功能包括:对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集的统一管理、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延伸服务等。

数据管理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以分布式为主、集成式为辅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汇交、整理加工、存储和数据更新,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

目录服务是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查询,它将通过元数据标准的核心元素将信息以动态分类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通过浏览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摘要可以快速确定自己所需的信息范围,然后要求门户网站在该范围内进一步搜索。

数据服务是在目录服务基础上的数据内容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类型是多样的,能够对各种空间、非空间数据以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提供浏览、查询、下载和脱机服务等多种功能。

延伸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工具,以便在众多来源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搜索、多源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率。针对自身的优势,构建其有特色的服务体系,例如专题查询、统计分析等等。

2.7共享策略与运行机制

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中医药科技数据的分布与集中管理方式,合理划分共享数据的有偿与无偿。逐步制定数据开发与管理分级制度。

3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突破频频诞生于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表明,科学技术向着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向发展,而学科交叉与渗透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在工程项目深入发展与技术需求强烈时,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3.1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扩充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应该具备的功能。国家共享工程基础目标是现有的数据资源尽可能的实现共享与利用。但是,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累积与增加,数据需求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单纯的数据发现转变为知识发现,从数据应用到创新集成应用;这给数据中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国家“”、“973”等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对于知识发现与挖掘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需求变更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

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功能细化为三个方面:一为资源整合管理,包括数据资源调查、汇交整合与共建管理;二为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标准与语言系统研究、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计算机技术研究;三为服务管理,包括数据利用与服务研究、网络平台服务以及共享分级研究。

3.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工程技术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实现,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撑,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技术,从数据资源整合与共建,到数据存储、服务、传送的全过程,需要完整的、流畅的工程技术保障。领域专业人员与专职计算机人员的紧密结合是工程实施的必要保证。

3.3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

当越来越多的系统建立起来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信息重叠、资源浪费、结果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建立数据库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数据库与数据质量,促进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提倡共建与联盟也是科学数据合理分布、有效管理的方法。中医药数据中心需要建立优质数据库与优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机制。

在建立优质数据库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评价体系,包括从共建、共享、服务、应用、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

3.4科学数据汇交机制

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数据汇交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与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数据中心对科学数据有效评价与认定。科学实验数据汇交与提交级别的认定、不同研究专业提交数据的具体原则,都是数据中心需要认真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提交,又严格审查数据质量,有效筛选。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数据

1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了“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联邦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10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1]。目前,我国由各行业部门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从而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它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持续性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内容服务的明显特征,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急需发展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长期布局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以共享促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强化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能力。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在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下,由四个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六大科研院所联合申报,2003年在科技部立项,2004年4月正式启动。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高度统一的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为政府卫生决策、科技创新、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百姓健康和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科学数据中心是数据集汇交、储存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的物理中心,到2006年已经启动的4个数据中心和依托单位分别是:基础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预防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

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现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成员单位之一。自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围绕构建国家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增强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积累,促进中医药科学数据增值的整合体系的目标,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方针,确定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的规划为出发点,将资源的组织、分析、获取、调度、整合和共享服务工作贯彻工程建设始末。

2.1顶层设计

以医学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为依托,在中医药科学数据汇交平台基础上研制中医药科学数据共建平台与中医药科学数据规范标准平台,整合与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主体数据库群,形成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优质的中医药科学数据服务。全体系需要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全工程需要信息网格的技术支撑。见图1。

2.2中心建设

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规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与服务的物理中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机构基础与国际互联网,在全国选择与建立了若干个分中心,形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虚拟专业队伍。到2006年底,由全国中医药院校与研究单位组建了20余家分中心,专业人员约300余人。物理中心与虚拟中心共同承担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

2.3建立快速高效数据集成平台

为适应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中医药主体数据库群组必须向多类型、多结构、快速信息存储与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不同优劣硬件设备上,利用同样的软硬件环境、建立统一的加工界面、采用一致的加工方式,整合来源统一,这样即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统一,又大幅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信息采集费用,实现高速率的数据集成。所有成员单位基于统一平台,实现无障碍的所有数据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及时存储与获得更新;数据加工采用统一格式,避免管理方式多种多样,节约大量的信息格式转换费用;所有参建单位基于相同的信息质量控制平台进行项目管理,极大缩短参建各方的技术水平差距,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利用数据共建平台,实现了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快速集成。

2.4建立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权威、可靠的数据内容服务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整合集成科学数据资源和整合改造已有数据库而构成的。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的主体数据库分为中药数据体系、中医数据体系、针灸数据体系与古代文献数据体系。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存储量约120G,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年代跨越50年。

2.5标准和规范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前提,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建设伊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途径有序进行,还为科学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研制中医药语言系统,集成中医药术语近11万条;修订了中医药主题词表8千条;研制了共建平台固化的标准词表29张。同时,制定了中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与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类标准。

2.6数据与共享体系

以多个大型数据库群与数据检索、统计能力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融合各个自治、异质异构的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范围内数据检索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综合利用与开发。支持数据库共享的主要数据为中药、针灸、突发公共卫生、古代文献等主体数据库群。其中中药数据占本领域数据量的80%以上。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服务功能包括:对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集的统一管理、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延伸服务等。

数据管理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以分布式为主、集成式为辅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汇交、整理加工、存储和数据更新,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

目录服务是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查询,它将通过元数据标准的核心元素将信息以动态分类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通过浏览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摘要可以快速确定自己所需的信息范围,然后要求门户网站在该范围内进一步搜索。

数据服务是在目录服务基础上的数据内容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类型是多样的,能够对各种空间、非空间数据以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提供浏览、查询、下载和脱机服务等多种功能。

延伸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工具,以便在众多来源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搜索、多源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率。针对自身的优势,构建其有特色的服务体系,例如专题查询、统计分析等等。

2.7共享策略与运行机制

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中医药科技数据的分布与集中管理方式,合理划分共享数据的有偿与无偿。逐步制定数据开发与管理分级制度。

3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突破频频诞生于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表明,科学技术向着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向发展,而学科交叉与渗透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在工程项目深入发展与技术需求强烈时,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3.1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扩充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应该具备的功能。国家共享工程基础目标是现有的数据资源尽可能的实现共享与利用。但是,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累积与增加,数据需求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单纯的数据发现转变为知识发现,从数据应用到创新集成应用;这给数据中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十一五”、“973”等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对于知识发现与挖掘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需求变更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2]。

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功能细化为三个方面:一为资源整合管理,包括数据资源调查、汇交整合与共建管理;二为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标准与语言系统研究、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计算机技术研究;三为服务管理,包括数据利用与服务研究、网络平台服务以及共享分级研究。

3.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工程技术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实现,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撑,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技术,从数据资源整合与共建,到数据存储、服务、传送的全过程,需要完整的、流畅的工程技术保障。领域专业人员与专职计算机人员的紧密结合是工程实施的必要保证。

3.3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

当越来越多的系统建立起来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信息重叠、资源浪费、结果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建立数据库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数据库与数据质量,促进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提倡共建与联盟也是科学数据合理分布、有效管理的方法。中医药数据中心需要建立优质数据库与优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机制。

在建立优质数据库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评价体系,包括从共建、共享、服务、应用、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

3.4科学数据汇交机制

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数据汇交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与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数据中心对科学数据有效评价与认定。科学实验数据汇交与提交级别的认定、不同研究专业提交数据的具体原则,都是数据中心需要认真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提交,又严格审查数据质量,有效筛选。

3.5促进全球科学数据共享

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到来。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享目标与共享范围的设定直接影响共享的分级。在保证我国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科学数据的同时,也为全球科学数据共享做出贡献,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共享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3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管理;医学服务;中医药管理

加强中医药管理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和优势,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意见[1-2]。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也成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医学服务水平的主要发展方向[3-4]。本文探讨了中医药科学管理理念在提升医学服务质量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医院心内科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40例,女40例;中位年龄54岁;平均病程(2.5±1.6)年。观察组男41例,女39例;中位年龄55岁;平均病程(2.7±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专科管理。完善安全实践管理过程,提升医务人员对核心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的知晓率,提高岗位职责的执行率,落实巡视制度,保证急救物品和药品的完好率,规范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提高心血管急症处理的合格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科学管理。具体如下:①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心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得到证实的是,气虚阳微、血滞水停为主要的发病原因,病位以心为主,可涉及到肺、脾、肾等其他脏器。外邪、血瘀、痰饮等都是心内科疾病的最基本病机。总体上可以将心内科的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应治本为先。②中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根据辨证论治的理念,可施以温阳逐水活血法、强心扶阳法、补益心气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法等,提升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

1.3观察指标

1.3.1医疗质量评价利用TOPSIS法将医疗管理质量分档为差、中、良、优,每位患者完成医学管理后评价在接受医学干预期间的医疗管理质量分档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医疗质量分档结果。1.3.2管理过程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分别从管理方面、患者方面评价两组管理过程指标的完成情况。管理方面的过程指标包括:安全核查落实、出院指导合格、心理管理有效。患者方面的过程指标包括:疾病知识知晓、治疗依从、满意度。以上各项目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结果

2.1两组医疗质量评价结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医疗管理质量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Z=-5.908;P<0.001)。见表1。2.2两组管理过程指标完成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方面及患者方面的管理过程指标的完成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如何提高医学服务质量是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人民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最根本的要求。当前,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综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医学管理界亟需解决的问题[5]。目前,对医学服务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关于现代医学的循证研究[6],而关于中医服务方案的制定、中医服务模式的构建的相关研究较少[7]。中医学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理论上注重整体论,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8];在医学管理实践方面,提倡调理、方、药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擅长运用药物、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综合方法参与疾病的专科管理,这与现代医学的循证管理理念有所不同[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医疗管理质量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管理方面及患者方面的管理过程指标的完成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中医药科学管理理念在提升专科医学服务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尽管目前在医疗和科研管理中,关于中医管理质量敏感指标和评价标准尚无明确的规定,客观衡量中医特色的应用价值和管理水平尚无标准化的方法及方案。但是,从专科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积极的探索中医药科学理念的应用价值仍然能够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有效的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王邈,孟静岩,史丽萍,等.“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多维度、多阶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情分析[J].光明中医,2019,34(13):20902093.

[2]王雪,董雪,房学东.中医治未病思想联合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老年进展期胃癌护理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942944,960.

[3]周楠,张倍齐,蓝毓营.《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思想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3536,48.

[4]刘亭宇,李东侠,施洪飞.中医营养术语溯源及与中医、养生、现代营养相关性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111114.

[5]陈灿亮,单浩洪,邓佳澜,等.中医调肠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患者并发症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4):4446.

[6]苟占彪,韩艳,脱承德,等.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中开展重症医学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4(4):3840.

[7]袁冰.回归中医学传统:走向整体医学———后精准医学与系统生物学时代的现代医学[J].医学与哲学,2018,39(1):1520,78.

[8]李娇龙,赵晓辉,朱玲玲.中医平衡理论配合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意识复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7,23(11):115116,119.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4

1资源体系建设

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是资源调查,它是数据库的建库基础,只有在全面掌握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未来的工作进行规划,对未来建库的技术提出需求。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已经完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手册研制,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较少开展真正切合实际的数据资源调查研究,比较随机性较大,往往是找到什么样的资源就做什么数据库,申报项目也比较盲目,这些都给完成项目任务带来了一些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开展资源调查研究,至少可以确定今后三五年的建库目标,减少盲目性,也可为人才的培养把握一定的方向。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要制定数据库的建库规划,规划应包括数据库的建库方法、建设时间及建设的技术准备。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属性,分别提出不同的数据库建库方法,哪些数据库要建成关系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要建成结构型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全文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多媒体的,等等。哪些资源目前可建成数据库,哪些还需假以时日等待数据资源的成熟,使之能够很好地把握未来,对未来有所准备。

数据库的建设要采用分步施实的方法。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调查资源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还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充分讨论实施的方案,哪些数据库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就可建成,哪些数据库目前可建,但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建库积累,哪些数据库目前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必须先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探讨。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追求完美性、实用性、真实性,不论是简单的数据库还是复杂的数据库,要求我们在建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建成一个使用一个,即使是在建设之初功能不够完善,但是数据库的设计必须合理,具有实用性。

2管理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随着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飞速成长,我们的数据库建设已从单一的中医药文献期刊数据库,成为了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库群,加强对数据库群项目的科学管理已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应该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常态数据库的与动态数据库进行管理,动态数据库多为复杂多数据集的关联型数据库,数据库主管人员可以监测到自己所管理的数据库的动态变化,但这种监测不直观也不方便,服务器直接操作也影响数据库的安全性,管理者与决策者无法监测数据中心的全部数据库进展程度。加强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库科学管理的研究,建设数据库科学管理体系,包括对动态数据库与常态数据库的监测、建库程序运行监测等等,可最直观地展示数据库的进展,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干预。

其次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已形成了全国近30家分中心200余人员的数据制作加工队伍,目前每一个项目均形成了人员的三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数据库工作条块清晰、互不干扰及各种数据的安全。同时,这种管理也具有很大的缺陷,条块分隔明显,难以统一管理,同一个人员参加多个数据库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权限,密码账户多样,给加工人员造成混乱。项目高层次管理人员无法统一管理,每个项目的人员管理互通性与共融性极差,不同的项目管理人员无法介入其它项目的工作,只能局限在自己所管理的项目,对其它工作了解甚少,也无了解的途径。因此,加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当务之急,要建立一个基于一个平台上的人员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保留原有的数据库条块清晰、互不干扰、数据安全性好的特点,还要具有人员管理唯一性(各数据库密码账号统一,或密码账号不统一但可查询)、直观性等特点。

第三为档案文献资原管理体系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大量的技术档案文件,这凝集了研究人员的大量心血,如各种课题项目申请书、预算书,成果申报书、各数据库的技术文档、各种程序的开发文件、各种数据库加工制作培训教材、各种总结等等。目前我们对已形成的文本文件进行了档案管理,但大量的电子文档还都散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查询整理非常困难。应该加强对档案文献资源管理体系的研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级分类,确认保密级别,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我们数据库的建库优势,建设档案文献资源管理系统,研究存储这些电子文件的方式,开发查询检索的方法,确立文件的等级制度,更有效地保护这些文件,更方便地查询这些文件。

3标准规范及数据评价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标准规范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前提,它的作用是在科学数据范畴内促进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工程化,使数据库工程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进行,减少无效的建库劳动,从而提高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分为3方面:指导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共32项标准,这些均是管理性标准。目前我们已经研制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级分类标准,但是还没有详细著录所有数据库的元数据,我们的分级分类标准是否合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还要根据医学数据中心总平台管理性标准的研究进展,继续研究相应的近30项管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更是实际操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数据库的建库质量保证了数据库的生命力,多年的实际工作也使我们体会到,标准的建设要密切结合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和数据库建设相融合的标准才有生命力。数据库建库加工制作标准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动态的加工数据库的同时,才能不断地完善标准、更新标准。标准词的建设(包括临床术语和语言系统)还需要深入探讨标准颗粒度粗细问题,颗粒度太细导致数据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查询检索结果,反之标准过于粗放,又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如何确定颗粒度粗细,这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改变了标准,如何回朔以往的数据,如何将以往非标准化数据库更改为标准化数据,也需要研制相应的程序,定期进行整理研究。

对现有数据库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数据库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优良的数据库并不应该由建库人员主观判断,应该有一套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遵循公正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包括专家评价、一般用户评价、决策层评价、自我评价等等。多年来我们除对个别数据库进行过专家评价外,基本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也不利于我们及早的发现问题,完善数据库,扩充数据库使用领域。建设有效的数据库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4共建与共享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政策体系的研究包括数据资源政策、数据共享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等的研究,针对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库与拥有的科学数据资源,深入分析各种相关利益,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数据产出者利益、数据提供者利益、数据服务者利益等,通过政策与规范的研究和建设,实现科学数据最大程度地共享,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最佳的数据利用度和数据增值服务,最大程度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在作用。立足科学数据库资源,研究制定数据共享的政策性的保障措施,建立政策层面的可行性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可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政策调控、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各个体系的保障,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技术框架。

5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科学数据服务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不足。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包括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目前我们的服务方式有两种,在线服务与离线服务,应重点研究导航方式、数据查询方式、图片与图形展示方式、原始数据与数据集等查询与利用方式的研究。

随着数据库建设水平的提高与数据库建库技术的提升,数据库群整合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目前我们已经提供了50多个数据库的服务,随着工作的进展,今后有可能提供上百个数据库或数据集群,这些数据库的种类有关联结构型的、单表型的、多媒体、全文图形等。要对数据库内容的进行深入研究,哪些数据库可成为一类,哪些数据库可具有关联性,检索界面可分门别类多层次展示,利于扩展使用者的思路和联想,继续加强中医药科学数据本体查询研究。

6技术与运行体系建设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项目,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与网格技术、元数据目录技术等,实现对科学数据库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的共享、集成。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硬件环境建设、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先进应用系统的开发。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维护分为硬件环境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两个方面。硬件环境的维护主要进行日常的硬件维护,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其它各类设备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包括对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软件系统的性能调整,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恢复等,以此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按照指定的《科学数据库日常维护规程》进行,日常维护的内容包括运行环境的监控、软件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备份管理等。日常运行维护应通过专门设计的运行支持系统来进行,可以监控系统的当前运行状况,对数据备份、元数据备份等日常操作提供有效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针对个建库单位在数据库建库、数据库日常维护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供有效的支持。主要包括在数据库建库中协助完成数据库模式设计、应用系统结构设计、元数据建设等,在日常维护中对数据管理、数据备份提供技术指导,并在出现系统运行异常时进行更加有效的支持。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5

一、办学50年,铸成五项特色优势

**中医药大学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形成五项特色优势。

(一)中医药教育教学实力首屈一指

**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兴办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培养类型最齐,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有10992人,其中研究生有1693人(其士生441人)。开设本科专业16个,覆盖了医、理、工、经、管5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课程8门、省高校精品课程6门,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并且拥有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18个,已经全部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是**唯一的同时拥有这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而且已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学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省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三所高校之一。

学校积累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现有部级重点学科4个(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部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在**省仅次于中大、华工,在全国地方中医药院校中居第一。20**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并列入**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是**省2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之一;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复旦大学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学全国排名第六,是**省唯一进入前十名中药学科。

**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授权招收外国公费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之一,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70年代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培养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的对外教育已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在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境外学生共有648人,其中外国留学生120人,港澳台学生528人。

(二)中医药科技创新实力雄厚

**中医药大学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中医与中药研究并重”的科技发展方针,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乃至全国的健康及健康产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200多项,其中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名列前茅。20**7月,学校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单位,是全国担此重任的3家中医药院校之一。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脾胃研究,疟疾研究,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皮肤病、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重症肌无力、儿童弱智等疑难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南药栽培与开发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青蒿素抗疟系列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已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2个,其中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WHO列入国际疟疾风险基金资助项目,拟作为一线抗疟药向全球推荐。申请专利40余项,获专利授权12项。

**中医药大学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基地)23个,其中科技部工程中心5个;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最早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占地2.28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园;已与18家企业合作开发产品36项,总合同融(投)资数亿元,显示出雄厚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实力。

(三)中医医疗综合实力独占鳌头

**中医药大学现有名中医36人。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与企业合办医院1所。其中第一附院、第二附院(**省中医院)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医疗机构前列,形成了以中医髋关节疾病、中医肿瘤、中医妇科等11个全国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由直属附院、非直属附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其他县级中医院搭建起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中医医疗的综合实力居国内同行之冠。

第一附属医院坚持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已成为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医院之一。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200多名,开放病床900多张。20**年门诊量达16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数达2万人次,而20**又都上升了8%多;“120”急诊业务居**市各大医院前列。1995年该院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而享誉全国,医院领导受到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该院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院为目标,首创拜师全国名老中医的新型师带徒传承模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名老中医薪传岭南。建有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已成为拥有4间医院、4个分门诊和1个药材加工厂的集团性中医院,现有病床1700多张,20**年门诊量达340多万人次,收治病人33246人次,20**又分别上升9%和19%。是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患者最多的中医医院,年门诊量连续10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各项业务指标均居全国同行最前列。该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模范单位和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2001年,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在该院召开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现场会,并联合发文号召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向该院学习。

在抗“**”斗争中,**中医药大学涌现出了叶欣等先进人物,有2位专家应邀赴港指导“**”防治工作,开创了香港公立医院使用中医药治病的先例。总书记来**指导抗“**”时,对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院长说:“中医药学是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应该发挥它的作用!”。“**”后,香港医管局与**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定协议,在香港公立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研究中心,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链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众多名中医创制出许多名方,为**开发原创性中药新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省的许多著名中成药,如胃乃安、骨仙片、万花油、鹤蟾片、便秘通、紫地宁血散等,都源自**中医药大学的名医。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中药专业的院校之一,现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高层次中药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乃至全国高层次中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注重抓好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八五”以来,国家科技部在**中医药大学先后组建了“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部)、“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GLP)及部级中药材GAP研究基地,并与本校承担的“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研究中心”(含中试基地)以及“**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一起,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层次高、配套全的现代中药研发体系。“十五”期间又组建了国家科技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通过这些研发体系研制开发了一批现代中药新药,如“复方厚朴软胶囊”、“和胃止痛胶囊”、“通络生骨胶囊”等;还通过横向合作与本省企业共同进行了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如“保济丸”、“消炎利胆片”、“克感利咽口服液”、“喘可治注射液”等。

近年来,**中医药大学凭借在南药资源研究方面的突出优势,大力推动**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迄今为止,已在全省建立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20个,总种植面积20多万亩。其中,支持**白云山中药厂建立的穿心莲种植基地,是**省第一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种植基地。

(五)积淀深厚的中医药特色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特殊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岭南地域特色鲜明并幅射到海外多个地区的岭南中医药文化。

学校创办之初,众多名老中医纷纷将自己珍藏的宝贵文物、珍稀药材和古籍版本捐献给学校,以此为基础先后建立了中药标本馆、医史博物馆。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学校医史博物馆已收藏有甲骨文残片等殷商以来的珍贵文物一千多件、明代以来的古籍版本二千多种一万多册,在全国医史博物馆中独具特色。中药标本馆收藏了包括犀角、羚角、麝香、牛黄等珍贵药材在内的国产及进口中药材标本2400多种共1万多件。先后被评**省科普基地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特别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中医药大学发挥位居岭南、毗邻港澳的优势,在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及与东盟各国的联系中起到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多次派专家参加东南亚地区的亚细安中医药大会。于1989年发起成立了穗台港澳中医中药界联谊会,是我国第一个同时把**、澳门、香港、台湾的中医药界人联系起来的学术团体。20**,学校牵头组织了“泛珠三角区域(9+2)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以中医药文化凝聚区域中医药的合作发展。

二、整合优质资源,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更大贡献

把**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是**中医药大学难得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将抓牢这个机遇,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整合优质资源,争取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成为**中医药人才主要培养基地

学校主体已经搬进大学城,办学条件实现了新的飞跃。学校将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一是在三元里校区集中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培养及引进中医药顶尖人才,力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专业品牌优势,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中医中药专业。

三是积极组建高级中医研修院和名中医工作室,完善新型中医师承培养体系,传承全国名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培养一批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

四是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规模,开办专科专病进修班、专题研修班等,深入欠发达地区、乡村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为全省培养1000名中医药技术骨干和10000名基层中医药实用人才。

五是创办**省中医中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既为境外来华学习中医中药的人员提供更好的学习场地,又为企业培养外向型高级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人才支撑。

六是发挥学校中医药研究院的作用,整合中医药科技教育、卫生及产业等资源,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整合优质科技资源,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核心

雄厚的科技实力,为**中医药大学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医药大学将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努力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核心,为建设“创新型**”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加快中医药科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以人为本、自由宽松的学术软环境,鼓励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和人才聚集,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校的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为主体的平台,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行业领先的科研条件、技术指导和开放服务。

三是加强中医药前沿领域研究。力争在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临床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医药创新团队。针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瞄准国家目标,突出岭南特色,凝聚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逐渐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医药创新团队,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五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利用校区和其它产业园区,建立**中医药科技产业孵化中心,支持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科技创业活动。

(三)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成为**中医医疗服务的龙头

学校将整合各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努力扩大中医医疗技术辐射面,不断开拓境外中医医疗市场,进一步提高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度。

一是发挥附属医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把第一附属医院建设成面向全球的外向型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研究教育型示范中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建成部级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医院,带动全省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强化特色名科升级,以现有的全国重点专科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色优势,建设中医肿瘤医院,把中医骨病、中医心血管病、中医肾病、中医乳腺病、中医脑病等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医疗中心,形成**省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拳头产品”。

三是通过集团发展和网络辐射,帮助基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和县级中医院形成中医业务强项。

四是建立岭南中医数据库,收集**县乡疗效好的适宜技术和单方验方,向基层推广50项中医适宜技术,研发10条民间中医验方,促进全省中医医疗事业发展。

(四)强化中药产学研产业链,为**中药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未来几年,学校将充分发挥中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产业链作用,重点加强对“南药”产业化和**新一代名牌中药品种开发的技术支持,为**中医药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重点建设“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和“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加强南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南药质量标准化研究,并为中药规范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加快建设“**名优中成药再研究与开发指导中心”、“现代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工程中心”和“中药低温浓缩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以进一步完善中药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加快**中药新药创制和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的发展步伐。

三是组建“**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研究中心”,制定南(广)药道地药材和其他药材的质量标准,应对中药研发的省间竞争和全球竞争。

四是大力加强与企业、社会的投资合作,共同建设“华南国际中医药港”,使之成为一个集科研、成果交流、中药规范种植、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物流大平台。

(五)挖掘学校文化积淀,成为岭南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心

文化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学校将积极发掘学校的文化积淀,进一步充分整合省内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成为推广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中心。

一是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整合学校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和省内其他中医药文化资源,利用大学城校区已经竣工的1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大楼,设立中医文化馆、中药文化馆、针灸文化馆和岭南医药馆等展馆,面向海内外弘扬中医药科技文化和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

二是积极筹建中医药专业出版社。系统挖掘整理**的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和气功文化,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中医药保健书籍和中医药文化普及读本。

三是建设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中心。联合其他高校及社会力量,促使中医药文化向出版、传媒、影视、动漫等相关行业渗透,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是建设**省中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中心。面向全省提供中医药文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成为**省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和中药产业腾飞的重要技术平台。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6

一、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开展学习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深对实现中医药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发挥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的功能和作用,积极与省级各部门、各有关厅局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努力形成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药情况的调研,做好中医药发展的整体规划,科学制订贯彻《意见》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案,部署落实各项重点任务,为今后我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较好的工作基础。

二、不断加强中医“名院”和重点中医院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按照《**省中医“名院”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省中医“名院”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的要求,对建设单位进行中期评估。在此基础上,推荐一批中医“名院”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创建单位。按照建设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重点针对县级中医医院,启动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统筹省级财政和中央拨款,每年重点支持5-8家单位,滚动建设。加快国债中医药项目建设进程,确保建设质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三、努力提高中医“名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加强国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示范中医科的建设力度,通过专科协作组等形式,明确建设重点,提升建设成效。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注重创新发展和绩效管理,争取1-2个中医药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做好对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等中医“名科”建设项目的中期评估考核工作。推动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通过调整布局、优化资源等,引导中医医院集中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服务科室、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巩固和发展临床特色,提升规模效应,浓厚中医药氛围。开展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建设,提升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使用率。全面实施《**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加快诊疗规范的推广和临床应用,增强中医药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使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

四、持续加快科技进步,着力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认真制定实施计划,集聚优势研究资源,搭建研究创新平台,集中学科联合攻关,建立健全有利于基地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力争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防治重大疑难病和传染病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高水平、开放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对中医药等级实验室、研究室的指导和考核。开展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及新一轮申报启动工作,开展中医药二级实验室的遴选工作;规范省中医药优势病种研究推广中心、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省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有序开展。扎实推进中医药科技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规范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奖励工作。认真做好科研项目招标、立项工作,按照定向招标、顶层设计的模式,重视重大疾病的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力争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切实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努力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扶持畲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

五、切实重视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中医药队伍素质。一是充分发挥省名中医研究院的作用,加强对国家和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实施省名中医系列学术讲座计划,强化对省名中医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完成第一批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考核工作,启动第二批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开展新一轮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二是切实加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要求,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培养成效。三是全面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发挥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骨干单位的作用,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批基础较扎实、临床能力强、知识结构优化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四是继续开展西学中人才、农村中医骨干和乡村医生大专学历教育等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五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培养一批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要手段、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社区中医药人才。六是启动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考试和培养工作。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7

一、以深化医改为契机,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一)大力推进中医医院的标准化建设。

1.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好3所特色优势明显,管理规范的省级中医“名院”,并以此带动其它县(市、区)中医院的规范化发展。

2.开展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关于印发年省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中医药〔〕1号)文件要求,加强中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强化基础护理,要求每所中医院至少创建1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以此提高中医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3.推动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按照《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的要求,在各地原有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单病种拓展计划,要求各地遴选和推广应用10~15个疗效确切,技术规范,水平先进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强化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

(二)推进中医“三名”战略。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充分发挥专科专病特长,形成我市中医“名科”群体,要求各县(市、区)今年均开展中医重点专科评审工作,为全市下一轮重点专科评审打好基础;开展县(市、区)“名中医”评选和省、市名中医带徒工作,建立名中医管理制度,建立“名医馆”、名中医工作室,努力为名中医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服务环境;同时,开展“市传统医药民间祖传特色郎中”评选工作,发掘、保护、传承一批确有特色专长的民间传统医药技术。

(三)加强中医质控建设。继续推进“医疗质量服务年”活动,持续改进中医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内涵质量建设,主要抓好中医质控中心建设。今年,要新组建中医急诊质控中心,并进一步完善市级中医病历、护理、药事三个质控中心,制订《市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法》,组织相关专家,修订完善四个中医质控检查及评分标准,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四)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院是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办院理念、队伍建设、诊疗活动、建筑风格等方面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和内涵,各地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温岭市中医院作为我市第三批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更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计划今年在温岭召开全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现场会。

二、继续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和“等级”评审工作,不断加强内涵质量建设

(一)积极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国家、省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年,全市中医医院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年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估细则》,切实指导各地开展活动,并适时组织专家对9个县(市、区)中医医院管理年进行检查评估工作,切实推进八项重点工作的开展。

(二)认真抓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按照《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版)》的要求,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把等级评审工作作为医院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作为不断完善制度,提高医护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工具。市局要求原有7家二级甲等中医院都能顺利通过复评,在此基础上,争取1~2家中医院能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新增1~2家二级乙等中医院。

三、认真抓好农村中医药“三进”工程,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细则(~年)的通知》精神,巩固我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重点抓好玉环县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争取椒江区或黄岩区创建省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二)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设置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置中医科,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能够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条件的应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今年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市级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推动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三)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家庭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下半年,市卫生局将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周”活动,要求做到“五个一”:即了解一位中医古代名家,会说一句中医名言,熟悉一种养生保健中药,教会一个养生保健动作,推荐一种养生保健膳食。

四、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推进中医药科教工作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8

《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发行面广,其宣传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代表性。该报《健康视界版》注重对群众健康的宣传和报道,是许多读者喜爱的好栏目。2011年市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与日报社合作开展以下工作:

(一)举办《中医在我身边》有奖征文活动。在全市征集以讲述自己对中医的真实经历和亲身感受,或中医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升等为主题的文章,征文择优录稿在《日报健康视界版》刊登,每周一期,每期1-2篇,全年不少于50篇。稿酬由报社按规定支付。征文活动结束后,由日报社与市中医药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优秀作品评奖。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0名,奖品分别为由市中医院提供的价值2000元、1000元和500元的健康卡一张。

(二)宣传介绍名中医药专家。《健康视界版》开设《名中医访谈录》,每期介绍一名部级、省级和市级的名中医药专家,宣传专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治经验和感悟见解。

(三)动态报道。对涉及我市卫生事业尤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开展的相关活动和重要新闻,在二版或阳光政务版面,随时进行动态报道。全年不少于20篇。

各单位要积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根据日报社征稿要求踊跃投稿,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要认真组织本单位的名中医药专家撰写简历、临床观点;对本单位将要开展的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活动及时与市中医药宣教中心联系。市中医药宣教中心要对《中医在我身边》征文的科学性进行审查;要合理安排名中医药专家见报时间;对各单位开展的相关活动和重要新闻,要及时联系报社采访报道。

二、与电视台合办《中医养生》栏目。

《中医养生》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阐述起居作息、饮食养生、强身进补、防病治病与护肤养颜等内容,为观众提供日常自保自疗的养生宜忌建议。根据中国传统养生学“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针对节气变化和观众需求,适时顺势的安排节目内容,在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养生方法。节目架构包括:(1)《中医话养生》。邀请中医专家针对节气变化和观众需求,讲解相关养生知识;(2)《我和养生》。征集观众的养生保健故事,或者一些偏方,让医生点评是否科学合理,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更好的建议或方案;(3)栏目延伸。在周五或者周末对一周的养生内容进行总结,或者邀请名医进社区,设定主题,主持人主持,中医讲解,现场互动,让观众参与回答,并在答对者中进行抽奖,并将现场互动的内容转回直播间,增加节目的影响力,提高节目收视率。

本栏目由电视台和市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主办,市中医药宣教中心协办,奖品为市中医院提供的健康卡。电视台联系人:卫强,联系电话:。

三、创建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专题网页。由市中医药宣教中心负责在“卫生网”中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专题网页,开设网络健康大讲堂、中医药知识普及、文化宣传等栏目,及时将《中医在我身边》和《中医养生》内容发到网上。各有关单位要在已有单位主页中增加相关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内容或创建专题网页。

四、编撰出版市中医中药进万家文化科普宣传读物。今年,拟翻印省中医药管理局编撰的《省中医药知识宣传册》三万册,主要在各单位开展科普讲座、中医义诊等活动时免费发放。

五、开展科普讲座和中医义诊活动。

各级中医院每年要开展不少于300人参加的中医药科普讲座至少五场,不少于200人参加的义诊至少五次;三级综合医院要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座至少两场,中医义诊至少两次;二级综合医院要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座至少一场,中医义诊至少一次。各单位组织的宣传活动要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村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个市、区直接受益人群至少五千人次,受益人群尽可能广。要注意发挥和利用当地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9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扶持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建知名中医医院,建成一批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培养一批知名中医药专家;建立起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各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各级综合医院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基础、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点、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中医医院人员配备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5年内,各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建设。5年内,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标准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进一步明确中医医院功能定位。以中央投资市、县级中医医院项目建设为契机,着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将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专科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科研队伍,加强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提升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1%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

(三)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以中医药科普宣传为引导,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应用率。实施“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开展部级和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环翠区要积极创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省级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全市创建10处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2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100处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支援协作,每处中医医院至少要与2处镇卫生院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协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受群众欢迎的中医医师备案后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活动。继续向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实施“三名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按照“一名中医专家带动一个专科,一个专科带动一所医院”的思路,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以人才为基础,大力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同步发展的“三名工程”。

(一)名医工程。高度重视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实施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培训和多层次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5年内,培养和引进5名中医药博士研究生,至少培养5名国家和省级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20名市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0名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4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二)名科工程。加大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投入,在全市培育并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地区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专科群体。5年内,要完成2个部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任务,建设1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三)名院工程。各级要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中医医院的投入。市级着重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投入,努力完成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使之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管理和服务一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医医院,争创全国知名中医医院。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创建2处部级或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四、完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在投入政策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逐步增加中医药事业投入。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原则上由本级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解决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债务严重等问题。设立“三名工程”、“三进战略”专项资金,为期5年,用于部级、省级项目建设资金的配套和市级建设项目的奖补。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总额2832万元,其中市级1152万元,县级1680万元。具体包括:名中医药专家培养资金330万元,重点专科建设资金1882万元,创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资金60万元,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资金100万元,创建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资金260万元,中医药科普宣传经费200万元。市卫生局、财政局要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并监督落实。

(二)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经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使用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三)大力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院中药制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加快审批。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四)坚持中医药同行评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

(五)制定中医药人员鼓励政策。参照省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办法和程序,开展市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工作。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总数不超过50名,每5年评选一次。对管理期内完成年度考核和带徒目标的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给予奖励。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岗位聘用等方面,适当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对业绩突出者,单位内部可试行“低职高聘”。

五、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要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市政府成立市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参与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督导中医药工作。各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医药科学综合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省发展中医条例》以及中央和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统筹城乡中医药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宗旨,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以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控制疾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快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

(二)主要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建立完善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务人员接受规范化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10种以上。进一步加强烈山区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内涵建设。每千人中医床位数、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医医疗保健服务量同比增长50%以上。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加快中药加工、生产基地建设,中药产业总产值增长50%以上。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将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合理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以市、县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功能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药特色药品零售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四)加强中医医院建设。重点办好承担本区域中医基本医疗服务的市、县级中医医院。明确功能定位,完善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市中医医院的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在规模及内涵建设上3年内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三级中医医院。濉溪县要加快县中医医院新院建设,加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内涵建设。

(五)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精神,将中医工作纳入医院整体规划统筹发展,加大对中医药科室的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每年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不低于总体收入的2%。3年内,市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所属中医科、中药房要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病床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矿工总医院及其二级以上医院规模分院、皖北集团总院及其二级以上医院规模分院、中煤三建集团职工医院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独立中医科并打造成优势学科。

三、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六)加强中医特色及优势学科建设。中医医院要结合自身条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疗效显著、具有影响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对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国家、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和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医药要占有一定比例,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予以倾斜。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逐步形成院有名科、科有名医、人有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优势,使全市建成一批有特色、有疗效、有影响力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整体水平。

(七)强化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坚持中医医院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激励机制,从发展方向、建设规模、资源配置、科室建设、人才培养、专病专科等方面拓展中医技术服务内涵,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疾病,运用中医药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为群众解决看病就医问题,保证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成效,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医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八)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将“治未病”作为落实“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方针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以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中医医院要全面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并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加,积极探索和规范“治未病”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不断推进“治未病”工作,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的良性发展。

(九)加大中医药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开展中医药学术继承人、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培养对象选拔、培养工作。认真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与市内外名老中医结对拜师,培育本地中医药后备人才,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后劲。

(十)完善名老中医评选机制。在首届名老中医评选的基础上,健全名老中医评选制度。尊重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配备助手,协助其整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推进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十一)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中的作用。大力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加快各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规范化建设,中心卫生院达到示范中医科建设标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积极向农村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十二)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开展全国和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普及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知识。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连续性的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着力提高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

(十三)有效整合我市中医药科技资源。成立市中医药专业科学研究机构,重点加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研究、本地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多种措施,整理研究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积极发掘和整理民间单方、验方,开发应用名老中医的临床制剂。

(十四)加强中医临床研究。依托中医医疗机构及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积极申报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重点组织开展对肿瘤、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疑难病症和老年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创新医学研究成果。

六、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十五)加快发展中药加工制造业和中药养生服务业。扶持我市中药国家保护重点品种“华蟾素”科研和生产,支持华润三九药业公司中药饮片项目加工、中药颗粒剂生产项目,支持辉克药业有限公司中药制剂生产,加快我市中药产业结构升级;围绕城市服务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与先进地区中医药科技与文化交流、合作。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列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民生工程。

(十七)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中医药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按照《省发展中医条例》规定,逐年增加对中医药事业投入,中医药事业经费预算增长幅度不低于本年度同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通过财政杠杆,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缩小中西医发展差距。

(十八)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市中医药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全社会共同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格局。

(十九)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中医药事业纳入总体规划,对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予以优先安排;财政部门要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卫生人才培养经费补助范围,并会同卫生等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政策,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中医药人员的职称晋升、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医疗保障管理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西医结合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物价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及时调整和合理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中医正骨等传统项目的收费标准,合理制定名老中医专家诊疗费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中药自制剂价格管理,及时制定和调整中药自制剂销售价格;科技部门要加快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中医药科研立项和资金支持力度,对中医药科研项目招标和成果奖励实行优惠政策;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的规划、引导和管理,从源头上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健康发展;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督实施中药材GAP、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组织实施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工商部门要会同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和中医医疗、中药广告的管理;广电部门要加强中医药法规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卫生部门要派专人负责中医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主动支持中医药的发展。

(二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格中医药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等要素的准入制度,清理和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中医医疗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和中药药品广告管理。建立中医药工作督查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落实中医药发展政策,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确保群众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