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4:33:04

农业期刊

农业期刊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1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农业发展动态

根据国情制定的各阶段农业发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类期刊尤其是地方技术推广型农业期刊代表了一定时期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体,地方农业期刊与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宣传报道当地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也搭建了地方农业与全国农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地方农业期刊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地方农业期刊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刊物,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技术推广管理部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1.3繁荣农村文化、经济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技推广交流的平台,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技术宣传、引导、交流的平台,与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向农民及涉农企业提供农技咨询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地方农业期刊面临的制约因素

2.1作者、读者群体受限,期刊评定处于劣势

地方农业期刊主要以技术推广为主,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普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技术应用为主,实验研究为辅,试验研究类的学术类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型期刊中,这就导致地方农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的评定中处于劣质。

2.2地方农业期刊受体制影响处于边缘化境地

地方农业期刊大多数隶属于地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形式存在于事业单位中,属于单位的附属部门。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在项目申报和职称晋升中不受重视,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大多单位新进人员不愿意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人才难以引进、办刊经费不足、稿源减少是大多数农业类期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

3发展地方农业期刊的有效应对措施

3.1稳定人才队伍,突出特色,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刊编辑部首先要做好与主办单位的沟通,积极为编辑部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地方农业期刊应针对地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突出优势,开办相关的特色栏目,对地方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采用灵活择稿策略,实验研究的学术类稿件与技术推广普及性稿件兼收并蓄,增大对生产技术类稿件的选用量,扩大与农业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自己的特色[3];最后,应细分读者市场,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同时要找准期刊定位,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加强各地农业期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3.2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期刊的稳定发展

地方农业期刊要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探索刊群联合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或期刊联盟[4],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发行渠道,实现期刊快速稳定发展。办好地方农业期刊,要把握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生产。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建立长远的品牌目标,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陶玲 任瑞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照云,赵瑞雪.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8,353:31-34.

[2]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2008,23(05):106-108.

农业期刊范文篇2

自身宣传是农业科技期刊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期刊进行自身宣传最常见的方法是刊登征订、征稿启事,在此基础上,还应利用期刊自身的特点,刊登期刊特色、突出封面形象、参加各种活动等,以此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以期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求得自主和发展。1.1展示办刊业绩。无论是给期刊投稿的作者还是订阅期刊的读者,自然都青睐于学术水平高、影响因子大的期刊,这类期刊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大、编校质量高,是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因此,农业科技期刊适时将自身刊物的特色展示给外界,也是对期刊的一种宣传。期刊可以在封面、封底或版权页的显著位置标识期刊的获奖情况、期刊的办刊业绩,或者逐一列出被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录情况,或者适时适版报道有关刊物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被引情况等。这些期刊特色都是本刊区别于他刊的显著特征,是作者、读者了解期刊的一种捷径。1.2突出期刊封面。封面是期刊的窗口,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能形象直观地体现期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纵观农业科技期刊封面的形象设计,大都显得平淡,缺乏艺术创意。因其学术性较强,内文排版格式要求严谨、规范、统一。而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封面对严谨规整的农业科技期刊来说,就是点睛之笔,是艺术与学术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期刊整体的艺术审美效果。农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主要应体现雅致、大方、简洁、严谨、协调等风格。其封面艺术设计首先应考虑形式美的构图原则,其次要强调构思立意,运用期刊特有的刊名字体、刊标等要素整体构图,形成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艺术形象,一些老牌期刊的封面之所以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为其将期刊“经典性”或识别性极强的要素一脉传承的缘故,这本身就是对期刊的一个很好的形象宣传。1.3举办各种活动。“好酒也怕巷子深”,为扩大期刊影响,编辑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组稿、编校、印刷和发行等出版活动外,还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宣传。如主动策划主办全国性或地方性学术交流会议,积极参加各种信息交流活动;针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重点课题进行专题策划,展开专题报道[1];与广告客户紧密联系,适时适地举办杂志推介会或广告客户答谢会等,加强与作者、读者、广告客户之间的联系,为三者之间创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策划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积极参加信息交流活动,这些措施都是办刊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以促进期刊社与外界的联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4参加专业会议及展会。期刊编辑既应该是杂家也应该是领域内的专家。期刊编辑部要积极参加期刊界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了解更多编辑、出版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尽可能多地参加相关领域的科研专业会议,兼顾知识的“内”“外”结合,这是一个结识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现场宣传期刊的便捷途径[2],每年举办的大型期刊展览会以及图书展览会等都为期刊提供了展示机会,也为期刊的宣传发行工作带来了契机。这对提高期刊的发行量,扩大期刊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今后期刊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会议或展会中宣传期刊时要注意突出期刊自身特有的“经典性”的要素、标志,从而体现期刊的品牌特色[3]。

2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

在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在报道内容的深度、力度、广度方面都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传统媒体仍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是传统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4]。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但期刊界鲜有用之宣传的先例。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电视信息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做些尝试。报纸、期刊都是用平面静态方式表现的传播媒体。报纸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且宣传的形式多样,可信度高,出版周期短,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可以有选择性的做一些宣传,如报道、广告、征稿启事、征订启事等。期刊大多具有专业性,有自身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杂志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利用其宣传信息保存时间长,且视觉表现力强,有艺术美感,印刷精美。农业科技期刊要选择一些在行业内影响力大且与自身定位略有不同的同类优秀期刊做宣传,由于其发行量较大且受众目标基本一致,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3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传播形态,交互性强,传播信息量丰富、及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新媒体具有很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强大功能,可以个性化的承载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功能。这些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单向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4G手机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今天,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及时快捷、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存储信息量丰富等优势对期刊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展示。利用电子目录、网站、网页、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适时组织开展微策划、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实时采集、即时发稿。3.1电子目录宣传。电子目录是农业科技期刊宣传的新手段[6]。电子目录以其制作成本低、内容灵活、便于快速浏览和传播,能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期刊的辨识度和影响力[7]。期刊电子目录其本质为网页或HTML文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浏览,可以按照需要进行灵活调整。电子目录是以整期目录的形式呈现,通过邮件群发、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广泛地推送到特定领域读者。读者就能及时地了解期刊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显示度。电子目录可以借助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有不同的效果。3.2网站、网页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宣传是最经济、效率最高、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信息网络传播已成为最新的传播方式。农业科技期刊可以依据主办单位以及各大数据库的网站建立期刊网页;也可利用数据库优先出版平台,将优秀的论文提前纸刊在网上出版;抑或在网上推出电子版,方便读者阅读下载,以及利用网络互动性的优势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是农业科技期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其优势,把传统期刊的平面展现转变成具有网络特点的动态的、主体的和全方位的展现[8],以提高期刊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的一个有效的宣传手段。3.3微博、微信平台宣传。近年来,因微博、微信互动性强的特点而被期刊社作为宣传手段。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及病毒式传播的特点,期刊每期的内容在纸刊出版之前,就微博上摘要,以引起读者对期刊的关注与期待[9]。微信是现阶段使用最广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到目前为止,其覆盖率已经高达80.76%[10],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一个便捷的工具。目前,已有许多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也为农业科技期刊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宣传平台。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完善,推送功能必会更加成熟,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平台”,能够及时同步更新期刊,同读者实时互动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11],加上期刊自身权威性、专业性的特点,展示期刊自身特色,提高期刊办刊水平,以促使期刊长效发展。3.4软文宣传。软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站传媒推广机构因以传播为过程,又称为“新传播软文传媒”。软文的定义就是它不是很直白的硬广告,要做技术性的处理,比如趣味性、故事性、权威性等。目的是提高可信度,最终提升转化率。近年来,很多的农业科技期刊也逐渐开始了软文宣传的尝试,期刊首先要有一个涵盖期刊价值的广告语,以尽量诠释期刊的商品性质;其次配有一定的插图,以突现期刊的内涵,将期刊的内容放大出来,以利用版面的冲击效果让读者产生兴趣。这样的软文宣传首先在传统媒体上,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在互联网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期刊进行广泛的传播、推广,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更能突显软文宣传的精髓。

4结束语

农业科技期刊的宣传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为期刊带来更宽的知名度,是提高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12]。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给农业科技期刊宣传带来了更多快捷的宣传方式,通过自身宣传、传统媒体宣传、新媒体宣传等多元化的宣传策略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有助于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贺晋瑜 聂磊云 张志玲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朱大明.略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传[J].编辑之友,2003(S1):55-56.

[2]张静.科技期刊数字化品牌建设及推广策略[J].编辑学报,2013(3):287-289.

[3]李建军,崔建中,高昊.科技期刊编辑办刊角色的转变[J].编辑学报,2008,20(4):343-345.

[4]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期刊[J].编辑学报,2008,20(3):235-237.

[5]李翠哲.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可持续发展思考[J].今传媒,2015(5):69-70.

[6]廖光勇,李春,沈颖,等.电子目录对科技期刊的宣传与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95-1498.

[7]陈培颖,任艳青,欧彦,等.科技期刊强化宣传推广的若干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8):886-891.

[8]黄晓楠,陈雯.“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J].武夷学院学报,2016(4):107-109.

[9]韩军艳.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18-119.

[10]王谦.科技期刊运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推广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5):33-36.

农业期刊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期刊;责任编辑;实践经验;职业素养

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把成果落地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文章作为相应载体之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四川农业与农机》以宣传党和国家农业方针政策、报道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装备的普及、促进农业学术信息的交流、助推四川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在用心服务四川“三农”,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走得踏实、走得创新,履行着期刊该尽的义务。作为本刊责任编辑,笔者深知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编辑与文章的关系处理直接影响着期刊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编辑的工作进度、期刊质量,以及展现效果。因此,笔者团队求真务实,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以求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三农”事业。现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以下农业期刊责任编辑提升职业素养的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素养

1.1坚持政治学习

党的领导、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期刊的立刊之本。作为出版工作中的一员,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必备的素养。在工作中要加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的培养,处理事务要有大局观,不断提升全面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1.2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期刊的编辑,一定要有主动学习、了解农业发展方向和中心工作内容的意识。编辑不仅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与时俱进,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时刻充实自己,熟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我国农业是在变化中成长的,为此,农业期刊编辑要将农业方面的政策、部署与期刊的专题策划、组稿等专业工作结合起来。

1.3恪守职业操守

要时刻提醒自己恪守职业操守。首先,在编写初审报告时,对稿件的取舍和修改建议的提出,不因与作者关系的熟络与否而有不同标准;其次,在编辑加工整理、校对、标记确认、付印样的通读等环节,要严守职业道德,不因自身状态、心情不同,而用不同的专业标准去应对相应工作;第三,在监督出版环节的质量时,也要做到严守质量关。

2编辑专业素养提升

2.1把好审稿关,提升审稿能力

审稿能力是责任编辑必须具备的基础性专业素养,语言文字功底的扎实程度、编辑加工等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否、学者化水平的高低是目前责任编辑审稿能力的三大影响因素。因此,要提升审稿能力,责任编辑就不要有丝毫懈怠,要从以上三方面下好功夫。语言文字功底和编辑加工专业知识是通过责任编辑在长期的工作和用心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并不断提升;相比之下,学者化水平就成为影响审稿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四川农业与农机》为例,一方面,要求责任编辑从多种途径获取并学习四川农业及农机化装备等现代农业相关技术及设备,如通过政府相关官网或平台获取农业农村舆情、三农要情、农机装备等行业信息,及时更新农业与农机知识库;另一方面,责任编辑要做到定期与期刊编委会成员和专家编委团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学习和把握当下的农业中心工作。

2.2保持“走出去”意识,加强专业学习

以《四川农业与农机》为例,笔者及团队成员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意识。主动筛选、对接高质量培训班,如积极参加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等主体举办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期间,认真学习消化吸收新思路、案例经验、知识体系,并主动与授课老师建立联系,关注相应公众号。责任编辑不只是放电,也要保持充电状态,确保拥有通畅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2.3完善编辑部管理制度,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每年围绕线上、线下继续教育学习,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通知和制度,笔者及团队成员将接收到的内容经个人“头脑风暴”后,在编辑部周会、例会上进行充分沟通交流。结合期刊主编、栏目编辑的建议,完善修订编辑部的组、审、发稿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对外,充分学习;对内,及时保持良好沟通,确保从严规范、高标准要求责任编辑各项工作,提升责任编辑的“战斗力”。

2.4紧扣行业中心工作,保持能量续航力

责任编辑要全程参与每期的选题策划,思路上始终与期刊主管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的中心工作保持同频同步调,紧扣行业中心工作选题组稿,使期刊更加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同时,要做到与直管领导、学者专家保持良好业务沟通,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点工作,从发现角度出发提高敏锐度。2020年开始至今,《四川农业与农机》先后围绕园区建设、五良融合、扶贫攻坚、高标准农田建设、家庭农场、禁渔、农机春耕等主题进行策划,收到了业内一致好评。

2.5增强服务意识

责任编辑要不断深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把“服务”刻进骨血。一方面,服务于期刊,要紧扣办刊宗旨,及时高效处理各环节工作,高质高效完成每期期刊。另一方面,服务于作者、读者,从编写初审报告,到编辑加工整理、校对、确认标记、通读复印样,再到出版质量的监督、协助归档整理,以及沟通协调等涉及到作者、读者切身利益的各方各面,均要做到用心、真心、耐心。

2.6培育互联网思维,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人们已经习惯并依赖从电子设备上获取信息,以满足吸收知识的需求,责任编辑传统的办刊思维和出版模式已备受挑战。在这种浪潮下,顺势而为,主动融入新媒体,才能适应时展。近几年,笔者团队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通过微信平台和社交圈等多种渠道宣传《四川农业与农机》,以增加期刊的关注度。同时,将视频二维码元素应用在纸质版杂志上,针对农业行业的政策热点、中心工作内容,邀请四川农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对其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视频与期刊的融合,给予关注事件以直入人心的解析。总之,农业期刊责任编辑为了不断适应新时期对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今后还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专业意识,聚焦内容生产、推陈出新,组织并刊发适应不同层次阅读需求的精品文章,更好地满足读者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参考文献:

[1]金琦,王书亚,代小秋.打造一流科技期刊提升青年编辑素养[J].中国编辑,2020(7):89-92.

[2]郭媛媛.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素养提升途径[J].传播与版权,2020,81(02):56-57,61.

[3]王利,姚金霞.互联网时代农业技术类期刊转型升级的发展研究[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9(1):17-18.

农业期刊范文篇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知识创造、应用、管理的活动已成为新时代信息互联网条件下科技期刊管理的一种方法,知识管理起源于知识管理体系的“奠基之父”之一斯威比(KarlEricSveiby)于1990年出版《知识管理》一书。之后,美国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日本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等管理学家对知识管理理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学术、行为、综合、过程、知识资产、战略等不同学派。1998年,知识管理概念和理论随着知识经济进入中国。知识管理特点为: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具有积累、共享、交流等原则和特点。

2科技期刊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科技期刊是展示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不断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渠道和资源。知识管理的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即积累、共享、交流的特点和原则,实质与科技期刊管理理念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将知识管理思维和理念导入科技期刊管理运行中,以提高科技期刊稿源稳定性、质量水平以及影响因子,从而逐步解决办刊困难等问题应是一种新的思路和对策。

3广西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研究与应用》办刊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广西科技期刊发展目前普遍存在质量不高、层次低、稿源不足等问题,广西农业科研机构承办的科技期刊,只有《广西植物》、《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南方农业学报》等少数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与国内和国外期刊相比,高质量、高水平稿源不多,影响因子还有较大差距。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热作学会承办的《农业研究与应用》,原名《广西热作科技》,创办于1971年,自1988年公开发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由季度刊发展到双月刊。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受到线上阅读普及,以及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相关评价体系侧重强调核心期刊、SCI等影响,《农业研究与应用》作为一般、低发行量的纯学术性期刊,除了以上广西科技期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外,从知识管理层面分析,归结还存在以下因素:第一,知识传播和积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单一,只有“知网”系统等少量软件,没有很好利用二维码、互联网+等载体进行尝试,期刊数字化、知识共享与传递转移平台少。第二,促进知识分享的制度尚未建立。读者、投稿者与编辑从业人员因缺少知识分享的激励制度,无法提高投稿者、编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第三,便捷普及可用的知识存储查阅和学术交流系统少,刚刚加入广西农业科学院图书系统,还不完善,为此,读者、投稿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交流渠道不通畅。加上受到承办期刊科研体制有关政策,以及期刊评价体系的影响,读者受众面窄,在品牌树立、宣传推广等方面,可谓举步维艰。

4用知识管理办好《农业研究与应用》的思路

知识是科技期刊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基本资源,为此,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农业研究与应用》期刊管理运行思路是:

4.1促进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高

导入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资源进行管理,通过知识管理与期刊共同积累、共享、交流等特点,将利于科技期刊知识创新,达到稿件组稿的高质量,为受众者提供所需专业知识的优质内容,从而提高期刊质量和扩大影响力。

4.2促进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科学化

导入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管理的整合、记存、创新等特点,促进科技期刊编排和出版流程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效率,缩短出版周期,从而使得期刊信息传递时效性强,不但能跟上信息技术更新步伐,又能满足受众者对知识更新的需求,这样也反过来促进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体系化。

5用知识管理办好《农业研究与应用》的对策

知识管理作为普适性的管理战略,如何与具体机构的管理与发展进行融合,则要求进行多方位、现实性的策略分析。就农业科技期刊而言,从《农业研究与应用》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切入点,需要针对其目标定位、平台建设与制度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研究。

5.1用知识管理来明确科技期刊发展定位和目标

科技期刊不仅是知识的一种存储方式,其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决定存储的知识容量和知识质量,这就需要知识管理体系来支持。如《农业研究与应用》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定位,3~5年进入科技核心期刊,5~10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这就需要期刊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出版单位、编委会以及审稿专家等期刊主体多方协作,围绕办刊宗旨,按照发展定位和目标,履行对知识的再鉴别、深加工、存储以及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使用职能[3],完成知识的系统整合,引领知识创新方向,确保储存的知识容量和质量,来引导服务对象作者、读者(信息反馈者),让这些作者、读者(信息反馈者)能够快捷初始获取、鉴别和创造所需的知识,最终反过来促进期刊发展目标。

5.2用知识管理建立科技期刊知识共享与转移的信息管理平台

科技期刊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需要传递与共享来实现,因此,建立科技期刊知识共享与转移的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科技期刊知识存储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如《农业研究与应用》要在主办单位领导重视和支持下,建立科技期刊知识共享与转移的信息管理平台,首先用知识管理建立期刊知识存储共享系统,并在系统中设立开放性的知识资源库(包括期刊、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信息反馈者),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分析,对作者、读者群体对知识需求进行了解和分析,精准注意作者、研究机构和相关项目的研究,并理清科研团队、相关项目及作者、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门别类,帮助《农业研究与应用》编辑有针对性地谋划期刊的选题、约稿、组稿工作,提高科技期刊约稿成功率。其次,用知识管理建立期刊知识交流转移系统,在系统中能满足期刊之间、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期刊读者和作者之间、期刊编辑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分享,使得知识交流和分享呈多方位、时效性互动,审稿专家、读者、期刊承办单位等有机联系,实现《农业研究与应用》储存的知识能够向社会有效转移和交流,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5.3用知识管理建立科技期刊运行科学化和制度化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8年9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印文字作品支付报酬管理办法(试行)》通知,这些政策和制度出台,从顶层设计中推进科技期刊治理的现代化,也对系统突破科技期刊发展瓶颈的制度创新带来极好的契机。为此,《农业研究与应用》首先,用知识管理来完善知识分享激励制度,即通过知识管理期刊过程、完善激励机制和营造交流氛围,通过物质奖励、加强期刊从业人员培训等促进期刊工作人员在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编辑、作者的隐性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期刊组织知识,确保期刊的知识质量和稿源质量。其次,用知识管理促进期刊编辑之间知识共享与转移科学化。在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知识创新,促进期刊影响因子提升,实现期刊发展目标。

农业期刊范文篇5

一、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新媒体化的现状

首先,部分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在传统发展上已经进入瓶颈期,其需要及时转变思维,顺应时展要求,以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贵州农业科学》依据“三农”发展需求,重点刊载农业类学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的成果、方法和动态,为传播和积累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的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贡献力量。《贵州农业科学》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年审评比中居贵州省自然科学类一级期刊首位。《贵州农业科学》多年来一直注重内容输出的精准性,但由于期刊长期专注内容而忽略了新媒体的助力之势,近两年进入瓶颈期。其次,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已经注意到了行业发展趋势,并开始挣脱传统媒体的限制,尝试踏上新媒体化的道路。新媒体是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发挥互动传播特点,跨越地理性局限的创新性媒体态势。近几年,《贵州农业科学》一直处在探索求新的路上,尝试追赶国内外期刊出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解决传统出版模式现存的出版周期长、传播手段单一、文章数据落后等痛点,并建设期刊在线一体化融合数字出版平台,推动出版全流程数字一体化,提升期刊整体出版能力和期刊影响力。

二、《贵州农业科学》的新媒体化方式

1.维护期刊宣传工作的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是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的设立可以使出版形态更加灵活,传播方式更加快捷,读者与期刊的互动性更强。微信公众号是学术期刊使用最广泛的新媒体平台,公众号的及时更新可以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精准化的信息内容,也可以为期刊创造精细的发展模式[4]。《贵州农业科学》公众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其特色是可以链接期刊的网络主页,查询编辑部的动态以及稿件进程等。此外,微信公众号有一定标识性,可以避免用户找错网站。如用户在百度搜索《贵州农业科学》,会看到很多网站链接,难以识别真假,但《贵州农业科学》目前仅有一个官方公众号,用户可以通过该公众号的链接进入期刊的官方网站进行投稿、查询等工作。2.期刊文章线上线下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介—二维码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是地方农科院所主办或协办的、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地方甚至学术界展示科技进步、交流和检验进步的平台[5]。二维码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能让读者更加方便、简单和快捷地获取知识,优化读者的体验感受。将其运用到新媒体融合中,能使地方科技快速传播和流通,同时呈现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贵州农业科学》从2021年第1期开始,每一篇文章都启用二维码,即编辑将二维码放置在文章的右上角,读者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可以多视角、全方位地查看文章内容。期刊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真实、立体的阅读体验,建立读者、作者和编辑部的纽带,拓宽文章的传播途径。3.数字资源的永恒性标识符—DOIDO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6]。地方科研院所农业期刊最大的弊端是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弱,而DOI可以快速扩大出版物的传播范围,提高出版物的传播效率,便于读者检索和引用刊文,增强出版物的影响力。《贵州农业科学》从2021年第1期开始采用DOI,定位了文章的唯一性和国际通用性,对《贵州农业科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助于《贵州农业科学》的文章更易被检索和利用,扩大了期刊的传播范围,提高期刊的出版效率。4.及时跟进国家政策—内容层次化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鼓励中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外文书学术期刊提供论文中英文长摘要,加强期刊外文或双语学术网站建设”。期刊主要是为了展示和传播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其紧跟国家政策的指挥棒,能更好地服务科研,这就需要期刊从各方面改进,以顺应时代浪潮[7]。优化期刊出版结构、彰显刊物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实现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分步走的关键。《贵州农业科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让《贵州农业科学》走向世界成为可能。首先,实现长摘要格式化。从2021年第1期开始,《贵州农业科学》对摘要进行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层次的改进,增加了摘要的清晰性和递进性,并且适当增加了摘要的详细程度,让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都能通过相应的中英文摘要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构架和内容,解决外文文献只收录中文刊摘要导致读者不能了解全文的弊端。其次,实现前言层次化。对前言的书写,《贵州农业科学》按部就班,多年未创新,但期刊自2021年第1期开始从“研究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研究切入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四个方面书写前言,将文章的背景、目的、缘起和研究要求立体化地向读者呈现,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最后,实现参考文献中英文化。《贵州农业科学》对参考文献是否中英文化进行过两年的论证,在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期刊发展趋势并参照兄弟期刊的基础上,其将参考文献改为中英文对照。本着尊重原著的想法,《贵州农业科学》对原文中文,需要翻译成英文的参考文献,将原文章的题目直接翻译,并及时修改存在错误或与新政策相违背的内容。对原文英文,需要翻译成中文的参考文献,《贵州农业科学》执行3个英文编辑进行3个校次校对的原则,保证译文的恰当、完整。

农业期刊范文篇6

关键词:官网;农业期刊;网站建设;增值服务模式;宣传平台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提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2020年9月11日,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可见,国家科研改革政策对国内期刊的利好越来越明显,国内学术期刊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期刊工作者在趁势而上办好刊、办强刊的同时,也应该深思:鼓励科研人员将在祖国大地上,争取科研人员将高质量在自己的期刊上,我们应该为科研人员主动做好哪些服务工作?媒体融合时代,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已建有自己的网站。期刊网站已从最初的简单静态页面展示,逐步发展成有综合功能并具有互动性的小型综合网站,成为期刊展示与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对期刊网站设计与内容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关注:葛文[1]指出网站设计应对读者服务的模式进行考量,并设计出科技期刊网站的读者服务模式;苏磊等[2]对新型学术期刊网站的设计实例进行分析与总结,指出新型网站应将信息服务和用户服务结合,以更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网站的信息服务能力;刘铭[3]从可达性、可读性、响应速度、网站链接效果等方面对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网站的可用性进行分析;潘秋岑等[4]从科技期刊网站用户的人性化本质需求出发,提出期刊网站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还有一些研究集中于期刊网站简约性、建设现状等方面[5-9]。笔者认为,期刊是作者学术成果发表的载体和阵地,期刊网站应是在学术成果发表过程中提供重要服务作用的平台与纽带,网站功能应以高效地服务作者为首要建设主旨和前提。鉴于此,本研究从服务作者角度深入分析32种农业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期刊网站的服务水平,也为同行期刊编辑改良、优化网站提供借鉴。

1统计源与研究方法

笔者所在期刊为综合性农业期刊,一直关注同行业期刊网站建设现状,故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32种综合性农业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各期刊网站在百度、360及搜狗三大搜索引擎的官方认证情况,并通过数据库、纸刊、主办单位网站等途径反复核实确认该网站为官网后收藏;然后,从为作者服务的角度分析、探讨各期刊官网功能构建与内容建设情况,调研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0日。

2期刊网站构建现状与问题分析

2.1大多期刊官网未在主流搜索引擎认证

作者投稿前多会习惯性地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期刊官网,官网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对于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国内百度、360及搜狗三大主流搜索引擎均开通了官网认证服务,其中,百度的官网认证标志是蓝底白字的“官方”,360及搜狗搜索引擎均是显示绿底白字的“官网”。在三大主流搜索引擎逐一输入32种期刊名称,均出现了大量中介网站、仿冒的钓鱼网站、非法网站等,种类繁多,真假难辨[10-11]。在百度进行“官方”认证的期刊最多,有26种,其中2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和《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认证的不是期刊官网,而是期刊主办单位的出版中心(学术理论部),需要二次点击链接;在360进行官网认证的期刊仅9种;所有期刊均未在搜狗进行认证。总体来看,期刊多倾向于在百度进行官网认证,在360及搜狗等搜索引擎认证的期刊不多。

2.2网站页面构建较程序化

从页面设计来看,32种期刊网站的首页布局结构基本合理、功能设置较为齐全:版式上多分三纵栏设置,有层次分明的版块及模块设置,具备期刊情况介绍、在线办公、远程处理稿件等功能;多在醒目位置设置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主编办公等采编系统的注册及链接模块,导向明确,操作简捷;在期刊简介、作者中心、联系我们、通知公告等版块向作者传达了期刊获奖、被各大数据库/评价体系收录、开设栏目、投稿指南、联系方式、期刊订阅等基本信息。从网站技术支持情况来看:8种期刊网站是与采编系统分开单独构建的,网站设计有自身特点及风格,内容较为实用、具体,给作者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另有24种期刊网站是与采编系统一体的,由采编系统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持,其中,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8种、中国知网腾云协同采编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的8种、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6种、北京博思汇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各1种。总体来看,虽然大多期刊网站在基本功能方面做得较为完善,但来自同一家技术提供商的期刊网站页面构建在布局设计、版式风格、功能建设等方面较为一致,程序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由中国知网腾云协同采编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的8种期刊网站尤为明显),还有一些网站页面结构设置不完整,或空有版头、无实质内容,点击后显示“建设中”,有较大的优化和完善空间。

2.3增值服务模式类型较少

在为作者提供文献开放阅读、免费全文下载、订阅获取与购买、推荐阅读及分享等增值服务方面,32种期刊网站中,提供创刊至今过刊浏览的期刊共19种,可以免费获取全文的期刊24种,8种期刊的网站因依托中国知网腾云协同采编系统,全文下载、阅读需要中国知网权限;文章下载格式以PDF为主,12种期刊提供HTML阅读模式;10种期刊已同时开通RSS和E-mailAlert订阅服务,包括订阅最新录用文章、下期目录、当期目录和栏目;11种期刊开通文章分享(微信、微博、QQ空间等)功能、10种期刊设有相关文章阅读推荐。在提供咨询服务方面,20种期刊在“编辑部联系方式”版块只列出了1~2个固定电话号码及邮箱,2种期刊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仅9种期刊较为详细地列出了每位责任编辑的电话、邮箱、负责栏目等,仅9种期刊设置了留言板功能,其中1种尚未开通实质内容。可见,期刊网站在满足作者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服务类型较少、不齐全等问题较为普遍。

2.4学术道德重视程度不够

近几年,我国大力抓学风建设,国务院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科研诚信和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定义和规范。目前来看,有25种期刊网站在“下载中心”或其他醒目位置放置了“版权协议”(其中3种期刊网站显示在建设中,无内容),与作者就署名、撤稿、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版权等问题进行了出版前约定。除了以“稿约”形式规定外,仅6种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和《福建农业学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作者、编辑、审稿人等责任主体方面作了约定,只有极少数期刊网站以“漂浮窗口”的形式“敬告作者”加强学术自律。可见,大多期刊较为重视与作者的“稿约”,但对其他可能出现的学术道德问题的防范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对已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尚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惩处手段。

2.5行业与学科平台引领作用不强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CS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等期刊评价体系在国内高校或科研单位具有一定的认可度,一般1~3年就会一次收录评价结果。受管理体制影响,一些作者比较关心某学科期刊在各大评价体系的入选情况,但往往不太了解各评价体系的频率、权威结果查询渠道等[12]。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多期刊官网都在“新闻公告”版块及时自刊被各大评价体系的最新收录情况,但基本没有同行同领域期刊的相关情况介绍。32种期刊官网中仅《西南农业学报》了《2017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S类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另外,综合性农业期刊的“友情链接”版块多是链接主管主办单位、期刊学会、同行期刊、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几乎没有链接到农业行业网站,农业特色不明显。

3启示与建议

3.1多种途径辅助作者找到官网

期刊网站作为作者投稿的第一道关口,编辑应深刻认识期刊官方网址宣传与公告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主动引导作者登录官网进行投稿,帮助作者快速识别仿冒的钓鱼网站。(1)在百度、360、搜狗等主流搜索引擎全部申请期刊官网认证,而不仅局限于百度认证,同时在“百度学术”提供官网链接源,实施网站引流,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认知度;(2)在纸刊封底以及单篇文章页眉或文后附上官方网址,作者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下载该刊已发表文章的方式找到官方网址;(3)在国内各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以及期刊主办、主管单位等官网,附上期刊官网的链接源,农业期刊还可以在“中国农业期刊网”提供官网链接;(4)与同领域期刊建立合作共享机制,不定期相互作征稿简介(附官方网址),提高网站曝光量。通过为作者提供查询官方网址的多种渠道,辅助作者准确地获取期刊投稿信息。

3.2网站内容建设体现人文关怀

《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在“作者中心”版块设置了“征稿简则”“稿件写作规范”“版权协议”“论文模板”“收费标准”“稿件处理流程”等二级菜单,内容非常详实、具体,对作者投稿前存在疑惑的写作注意事项、收费、审理周期、审稿流程等常见问题进行了提前规范、指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还在“作者投稿/查稿”版块列出了10条作者常见问题,采用对话式的语言,将作者投稿前、审稿中、出版后可能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详实解答,文字细腻、语气平和,呈现出良好的服务立场。可见,相较于功能构建,期刊网站在内容建设方面应更加注重换位思考,思作者“投稿前”、想文章“出版后”,不应再是“高冷范”的办公系统,而是具有人文关怀、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的平台。

3.3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浙江农业学报》在官网实时“稿酬发放通知”,使作者及时了解稿酬发放情况;《福建农业学报》根据作者的“投稿与审稿”“汇款与发票”“订阅与赠阅”等需求设置了3个“在线QQ”,《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北农业学报》开设了两个作者QQ群,3刊均采用这种实时交流的方式为作者提供快速、便捷的答疑服务渠道;《中国农业科学》《西北农业学报》和《南方农业学报》3刊开通了淘宝、微店等在线购买期刊服务,方便快捷,值得借鉴。可见,在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网站应该通过深入挖掘作者需求为作者提供互动性、开放性、全面性服务[13-15],还可以根据作者搜索引擎内容,主动自发且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如过刊全文开放获取、在线购买期刊、精准推送文献、在线答疑解惑、及时期刊(发票)邮寄情况、组建作者学科微信群等。

3.4打造学风建设宣传的平台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守门员”,是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和学术不端监督的主力军,应做好科研诚信表率,积极宣传、推广学术道德规范和出版伦理,利用期刊网站将学术道德把关提上日程,为作者提供学风建设的引导与监督服务[16]。可以在网站醒目位置设置“出版伦理”版块,将出版伦理规范文件和期刊出版管理法律法规文件放在该栏目下,作者可以快捷地获取出版伦理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结合自刊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可操作性强的治理规定;设立曝光平台,对出现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及时在网站曝光;建立公众监督平台,对于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随时接受公众反馈,以此加强作者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警醒和重视。

3.5提供行业与学科引领性服务

期刊编辑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除了及时将自己刊物入选各大评价体系的最新信息公布在官网外,还可以设置“行业资讯”“信息公告”等版块,将同类别、同领域期刊被评价体系收录的权威数据进行二次转载,方便作者及时了解期刊评价结果与动态;通过开设“讯息普及”版块,将作者比较关心的各评价体系的收录源、结果和查询途径等分类介绍,以此加强作者对期刊级别分类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认识;通过“友情链接”的方式,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等进行链接,方便作者自查最新研究动态及结果。作为农业期刊,应注重发挥学术平台作用,突出学科特色,向作者提供学术引领服务,通过网站农业科研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学科团队研究成果、学术会议信息等通过专题的形式实时推送、宣传。通过这些有效实用的信息,更好地提升期刊在业界的影响力,给业界提供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4结论

农业期刊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舆情;机遇;科普定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民生和农业生产,与每一位民众息息相关,同时对政府公信力及中国农产品国际形象等均有相当重要的影响[1]。公共安全事件具突发性,一旦发生,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引发恐慌,迫切需要普及有关知识和正确的舆论引导。科学普及任务一般由科普期刊承担。科普期刊以通俗易懂、简单、趣味的方式向大众传递复杂的科学信息和知识,是国家科普事业的重要组分之一[2],对培养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意义重大[3]。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4],学术类期刊是文化、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明传承方面具有独特作用[5],相对于科普期刊,其传播内容侧重于创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等,语言表述上强调学术性、规范性,给人更加正式、正规和权威之感,且具备宣传科普的充分条件和责任。期刊定位指明了期刊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期刊的选题范畴[6],也是期刊品牌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科技期刊不仅是发表学术成果的专业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科技期刊应承担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公众舆论的社会责任[7]。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面前,农业科技期刊应认清自我角色、准确定位,在确保和突出主责主业的前提下,适量拓大刊载范围,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公众实际心理需求出发,适时添加专栏,适量报道相应的农业科普知识,充分发挥期刊的社会效益,提升期刊影响力。

1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概况及科普机遇

1.1舆情概况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短视频的迅速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快速和便捷,手机成为网络平台推送信息内容、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载体,社会舆论传播形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8]。但网络世界鱼龙混杂,许多信息真伪难辨。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时有发生,网络舆论空间内容由于缺乏把关,有些用户自律性不够甚至是居心叵测,所制造的谣言、流言对农业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也给政府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科普的文章较少[],尤其是权威文章匮乏,部分网民及媒体人由于缺乏农产品安全生产、消费的基本知识,对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充满迷惑、恐慌或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以讹传讹,散布谣言,常常给利益相关方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是提高民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应对其舆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1.2科普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载体的新兴数字媒体迅速兴起[11],智能手机、社交媒体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工作中。社交媒体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12],时下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的相互融合为公众发表民声、参与交流、舆论发生等创造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个人社会参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社交媒体也给社会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传播平台。因此,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科普可随时随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科学家群体对科普工作的直接参与[]。

2农业科技期刊适时宣传科普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是刊登相关的农业科技论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面前,为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农业科技期刊还应扩大刊载范围,适时适量宣传相关的农业科普知识。

2.1具备宣传农业科普的充分条件

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众科学素质,是重要的民生福利[14]。科技期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科技成果、提供科技信息、传播科学知识[15]。综合性科技期刊,不仅有学术性的鸿篇巨制,也可有科普通俗性的科普文章[16]。由于科技期刊论文作者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或专家学者,论文均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流程,具备科学性和真实性,因此,其宣传科普的条件比较充分,而科普是科技期刊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15]。有效地宣传可以扩大期刊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促使期刊向大众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17],同时也增强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

2.2较科普期刊传播更深入,更具创新性和公信力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是承载、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阵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规范性。科普期刊的核心任务是给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18],语言表述上较为通俗易懂。科技期刊传播内容更具创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一线农业科研工作者往往是第一时间把自身相关的研究成果投递至科技期刊上发表,由此可见,农业科技期刊较科普期刊更具资源优势,其在科研人员心目中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前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3农业科技期刊可以适当宣传科普

在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可见,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但是,现阶段很多科技期刊都不重视科普,认为只有科普期刊才要宣传科普[20],对科技期刊宣传科普有所顾虑,甚至有办刊人认为,科技期刊刊登科普内容会降低期刊的学术性[21],从而会导致期刊影响因子降低,因此,不愿意在期刊上宣传科普相关的内容。实际上,科技期刊的学术性和科普性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互为促进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不单是传播给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而是要让更多的受众群体了解、知情。因此,农业科技期刊是可以适当宣传科普的。

2.4承担社会责任的迫切需要

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不可预测和提前谋划。如病毒肺炎疫情对整个世界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和损失。疫情期间,众多有关媒体积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争先报道疫情有关内容,尤其是医学类科技期刊,给人民大众科普大量肺炎知识,在不可预测的公共安全事件面前,自觉积极地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前,也应勇于担当,及时尽自身能力为受众群体提供正确的科普知识,这也是承当社会责任的迫切需要。

3当下农业科技期刊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定位

3.1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新闻

科技期刊要时刻保持媒体人敏锐的新闻感[22]和较强的职业敏感性。民以食为天,农为食之源,农业是人类社会之根[23]。除了关注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外,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还要关注民生,实时关注农业新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面前,部分民众对一些农业知识充满无知或理解不透彻、模拟两可,农业科技期刊应在正常刊载学术论文的基础上,针对有关问题,以科普的方式传播出去,使之深入人脑、人心。在恰当的时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大众报道恰当的内容,这样可更好地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3.2适时策划专栏报道

读者阅读需求不断更新,为了适应市场,从读者心理需求出发,进行科技期刊传播内容的创新,已成为当前科技期刊发展中必须要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24]。内容是影响科技期刊质量评价和传播力强弱的关键性因素[25]。农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前,出于眼球效应考虑[26],农业科技期刊应根据社会需求凸显亮点,适当扩大刊载范围,承担起一定的科普宣传责任,充分利用期刊自身的优势以及专家、作者资源,创办特色专栏,拓展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27]。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面前,专栏内容除了是针对性的结构比较完整的研究性论文外,也可极少量地刊登相关的研究简报,针对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权威解答、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等,及时给相关的受众群体填补此方面知识的空白。

3.3及时进行公益报道

当受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充满疑虑或者存在恐慌或者舆情不断时,农业科技期刊应及时利用自身优势,勇于担当,不吝版面,进行公益报道,发挥应有的媒体作用。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之时,农业科研工作者往往会对相关的农业或农产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公布权威结论,让事实说话,这也是公众最需要了解的信息,能从根本上解答公众的疑虑,平息舆情事件。作为农业科技期刊,受众群体需要之时,应担当起这份神圣的社会责任,及时进行公益报道,以科普传播的方式,限量地及时刊登专家们对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发现、成果和权威结论等。

3.4阅读载体的准确定位

新媒体时代,人民大众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载体的可选性越来越多,常规的传播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纸媒的读者数量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平板阅读、手机阅读。在此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要充分考虑传播方式方法的优化和完善,提高技能,与时俱进,将传统出刊和数字出刊融合发展,同步发展,利用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的相互融合,推出手机同步出刊。手机具有移动性和便捷性,能满足受众随时随地阅读的需要[28]。时下手机阅读已非常普遍,科技期刊必须改变内容呈现方式,努力做到通俗化、可视化和碎片化[2],以便手机阅读。针对一些比较微观的内容,可附带直观的微视频演示。新媒体时代可促使科技期刊受众数量明显增加[26]。

3.5丰富内容呈现方式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阅读习惯随之不断地发生改变。时下传播载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亲民”,传播内容呈现方式的可选性随之增多,已由传统的纸质载体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较流行的传播载体如抖音、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使得内容呈现方式十分多样化,且几乎适宜所有的受众群体。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时刻关注传播动态,充分利用当下的媒体特征,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将相关的少量农业科普内容更加及时、直观地呈现给大众群体。

3.6语言表述接地气

农业科技期刊作为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竞争日期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应适当将受众范围扩大,面向社会大众传播;在选题方面适当关注和追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议题。由于科技期刊在语言表达上强调学术性、规范性,内容方面讲究专业性、创新性等,受众多为专业人士,一般公众难以读懂[30]。因此,需要适时在栏目和内容设计上突出新闻性、通俗性和互动性[2],在刊载相关科普内容时,语言表述上要尽可能接地气,即在确保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使用简单化、通俗化、大众化、趣味化或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语言表述,将对普通大众来说较为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述出来,尽可能达到“老少皆宜”的效果。

4结语

农业期刊范文篇8

1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纸质期刊发行量减少。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政策、农业知识传播的载体,以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携带方便、查阅便利等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农业从业人员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4]。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渠道呈多元化,如电脑、移动终端等;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APP客户端等等。另外,各企事业单位正大力提倡的无纸化办公,逐步压缩纸质期刊的订阅数量。因此,纸质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量越来越少。1.2复合型编辑人才缺乏。以往的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要求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较高的稿件审读能力和较好的农业专业知识。大多数人通过定期参加期刊编辑校对方面的专业培训来巩固编辑一职。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顺应时代要求,开办了自己的期刊网站,采用了网上投稿系统,出版电子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简单培训掌握期刊网站的维护操作,缓解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期刊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已经掌握了网上自动化办公,但是掌握新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软文的制作和维护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有些期刊聘请一些专门从事新媒体策划和运营的专业人士负责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维护。可这类人员不具备农学、编辑学、文字校对等专业基础。因此,新媒体运营的学术内容和质量还需要期刊编辑部自身把关。1.3稿件数量、质量下降。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做硬性要求[5]。2018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这将给农业技术性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一直以来,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工具。随着职称制度改革的推行和深入,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作用将被削弱,人们投稿积极性将会下降,一些形式相似的非核心农业科技期刊稿件来源会受到影响。

2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途径

2.1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随着微信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从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中获取信息。目前,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很大部分农民也开始使用微信,微信公众平台逐渐被人们关注。一些农业科技期刊为了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是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截至2016年底,我国仅有7.36%的农业类核心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并且日常维护和推送效率偏低,仅为0.01~5条/月,大部分成为僵尸公众号[6]。如何把纸质期刊和新媒体媒介充分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是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需要深思的问题。首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众号类型。如果编辑部规模小,网站和期刊采编系统不完善,可选择订阅号;反之,可选择服务号。其次,优化栏目设置。由于读者大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微信信息,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栏目设置时也要考虑这个特点,做到少而精。可以对读者最关注的栏目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设置重点栏目,区分深阅读信息和浅阅读信息,并对重点信息摘要进行推送,方便读者浅阅读。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软文等增加信息可视性,吸引读者。一般而言,最好每1~2d推送1次信息,每次推送量以5条左右为宜,在用户有时间阅读的时间段内推送,如午休11:00―14:00、下班时间18:00―20:00[7]。第三,有效利用微信支付功能。现在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信支付已深入人心。而期刊版面费大都仍采用邮局汇款或者银行转账的方式,已与时代脱节。如果能在符合各单位财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版面费微信支付,既能大大方便作者,吸引更多的关注,促进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又可以减少编辑部由于查阅到款情况而带来的繁琐工作,增加办事效率。2.2培养专业人才,构建运维团队。2014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对新媒体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为,传统媒体应该适应时展,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应该改革创新,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自身质量[8]。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要全面提升编辑和策划能力,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现有编辑队伍中抽调人员,专职负责微信平台的运维,包括问卷调研、信息内容整合与、稿件查询版块的更新以及其他动态信息等工作,保障公众号的关注度,提升期刊影响力。2.3注重基层作者的培养。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势必导致农业科技期刊稿件数量的下降。因此,寻找稳定的优质作者资源是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常与农民打交道,深入一线农村,他们深知基层农户有哪些农业科技方面的需求。因此,要重视和培养这些来自基层的作者。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重内容、轻形式”,对来稿的格式、文字表达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重点放在内容的实用性上。另外,还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向优质的基层作者约稿,解答读者的疑问,有针对性的编撰期刊内容,同时将可读性强的稿件或者解答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推送,附加图片和视频,增加关注度,提高基层作者的投稿积极性。

总之,面对新事物、新制度的挑战,农业科技期刊要积极应对,尽快完成纸媒、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的有机融合,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开拓创新,提高期刊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业科技期刊的稳定发展。

农业期刊范文篇9

1科学设计审稿单的必要性

同行评议工作是选题、组稿工作的继续,是决定稿件取舍、保证期刊质量的核心环节。编辑在同行评议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地发送邮件、传递信息、收集意见,事实上,从稿件初审通过后,编辑就要为同行评议这一环节做好准备,审稿单的科学设计就是必要的准备项目之一。审稿单不仅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具有直接应用价值,而且在整个稿件处理过程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①审稿单的科学设计提出了专业的审稿标准,有利于学术规范的推广和期刊的宣传;②审稿单中列出简明且系统的审稿项目有利于加强审稿时效性和全面性,同时便于编辑综合整理审稿意见;③审稿单的应用促进了编辑部与审稿人的有效沟通;④审稿单可以引导审稿思路,也能使初涉审稿的年轻专家快速明白如何审稿,有助于培育审稿人成长。总之,一份制作精良而科学的审稿单既可以体现期刊的专业程度,也可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这种简单的沟通和培训方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2审稿单的设计

2.1设计原则。审稿单一般基于编辑部的经验来设计。首先,需要明确期刊对稿件质量的要求;其次,需要考虑审稿人的时间成本,以及编辑部与审稿人关系的长期维护。农业类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审稿人主要来自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业管理部门等,除了从事科研工作以外,还要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因此,设计审稿单须遵循以下原则。2.1.1专业性。期刊对内容质量的严格要求体现在审稿单制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上。从编辑的角度看,审稿单应用的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审稿意见,审稿单可以看作编辑给审稿专家的一份问卷,那么问题的提出必须依照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才能引导审稿人精准地对学术研究进行剖析。对于审稿人而言,审稿单是他们从编辑手中接过的一把标尺,只有标尺精准规范,审稿人才能自如地运用专业眼光审视稿件、准确裁量。2.1.2简明性。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审稿单可以把信息明确地传递给审稿人,且不占用审稿人过多时间。审稿单应突出对文章学术性的评审,弱化摘要、术语、文献等编辑能把关的规范性内容,或者直接移除这部分内容,以减轻审稿人的负担[6]。审稿单内容应在涵盖期刊主要关注点的基础上,详略得当:不能为追求全面而过于复杂,否则会使审稿人产生压力,甚至反感;但也不能过于简单,误导审稿人忽视没有列出的项目,致使审稿质量不高。2.1.3可操作性。农业类学术论文主要包括原创研究类、综述类、技术应用类等,审稿单也应分型设计,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影响实际操作和应用效果。原创研究论文应以考察其创新性、科学性为主,综述类文章应重点考察作者的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章的指导性、前瞻性等,而技术应用类文章则以其技术先进性、实用性为重要评审依据。2.1.4信息对称性。一篇稿件的审稿人是编辑在充分了解其研究领域和近期审稿情况等信息后选择并邀请的,然而审稿人在收到邀请或同意审稿时,却不一定清楚期刊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专家审稿时存在困惑,尤其对于一些可用可不用的稿件,较难取舍。消除期刊与专家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有多种方式,在审稿单中添加介绍期刊的辅助信息,可谓最简便、最有针对性的方法之一,如注明期刊的发展定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名、数据库收录、出版周期、近期稿源等情况。2.2审稿项目的选择。审稿项目是编辑部针对稿件具体内容提出的选项或问题,一般分条列出,用于审稿人有针对性地选择、判断或回复。2.2.1通用项目。通用项目是对多数学术期刊普遍适用的审稿项目,如:文章标题恰当与否,是否涵盖研究内容?引言对研究现状的综述是否全面,立题依据是否充分?研究目的是否明确,论证过程是否围绕研究目的开展?对研究内容是否做出科学的思考和归纳?试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材料和方法的描述是否详尽?数据的来源有无明确交代,还需要哪些补充?数据分析是否科学?统计分析是否正确?结果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如何?需要增加(删除)哪些分析和讨论?讨论是否充分,与结果中的关键问题关联性如何?结论是否得到准确提炼,是否可靠?研究深度是否足够,有无机理分析?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合理?对将来的研究或管理是否有指导借鉴意义?研发的技术(模型或体系等)是否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下一步改进研究的具体建议有哪些?通用项目可精选10~15项,作为审稿单的固定项目。2.2.2专业项目。专业项目是指专门针对农业类学术论文的审稿项目,如:小区试验是否有足够的重复处理?对试验地的相关介绍是否详尽?采样点是否有代表性?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存在异常?试验的时间跨度或作物/植物生长季数是否足够?各处理浓度梯度设置是否合理?测定的土壤/生物/生理指标是否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由于每篇文章的专业方向差异较大,专业项目可作为备选项目,有针对性地单篇填写或者不列出。2.2.3备注项目。备注项目是编辑部对稿件的特别说明,如:若同意审稿,请加急审理,一周内返回意见;该领域来稿量较多,请从严审理。也可在备注项目列出“大同行”和“小同行”的选项,请审稿人选择,以便在编辑部综合分析审稿意见时,对意见赋予权重,一般认为“小同行”审稿质量更高[7]。当两个或多个审稿意见不一致时,该备注项对编辑部取舍稿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2.3审稿项目的呈现形式。审稿项目可采用多种形式呈现给审稿人:①选项式。在审稿单中列出审稿项目的评价等级供审稿人选择,如优、良、一般、差等,即为选项式审稿单。一般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进行整体评价时,可考虑采用选项式,便于编辑部直观地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②判断式。对审稿项目提出是与非的问题请审稿人回答,即为判断式审稿单,如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立题依据是否充分?这种形式使审稿人能直接找到重点,节省审稿时间,但仅回答是与非无法指出具体改进建议,不利于稿件进一步修改。因而判断式审稿单不适合单独使用。③计分式。编辑部给出整篇文章的满分值和每个审稿项目的单项分值,请审稿人进行打分,即为计分式审稿单,特点是条理清楚、计量明确、一目了然。但其同样具有判断式审稿单的缺点,不宜单独使用。④问答式。问答式审稿单邀请审稿人回答编辑部列出的问题,如材料与方法需要补充哪些内容?讨论部分还欠缺什么?这样的问题回答起来有针对性,且对稿件的评判较为具体和全面。但获取的审稿意见需要编辑仔细阅读和提炼。⑤自述式。自述式审稿单仅介绍编辑部对稿件的基本学术要求或审稿提示,不列出具体审稿项目,需要审稿人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审稿。其特点是审稿人的自主空间较大,审稿过程不受条目限制。但是易出现评审不全面,或者看上去意见很多,实际上仅针对细枝末节的情况。每种审稿单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编辑可以从审稿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编辑收集意见的便捷性等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形式,实际操作中通常选择两种或几种形式相结合。

农业期刊范文篇10

1.1研究方法与工具利用。Excel,CitespaceV和CNKI检索软件,以“文献来源期刊”、“发表年度”等特定字段为统计条目对农业经济类中的九大核心期刊进行文献提取统计和数据筛选,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揭示和评价我国土地学科研究现状和学科未来发展趋势。1.2数据来源。依据《2018年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从其“F3经济,农业经济类”所列的15种期刊列表中选取9种与土地科学密切相关的期刊,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通过将“土地”设定为检索主题,检索文献来源时间设置为2002—2018年,对9种CSSCI来源期刊中筛选出的25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我国土地科学相关研究的学术发展现状。

2期刊相关评述

2.1历年文献统计。基于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本研究对2002—2018年间的9种期刊的发表文献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土地科学领域研究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图1)。(1)萌芽阶段:2002—2008年发表土地研究类学术论文较少,年均数量1~7篇,增长缓慢,说明在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者对土地问题的思考处于探索阶段,影响力较高的研究团队尚未建立。(2)快速成长阶段:2009—2016年,这一时期土地研究类论文呈波动式快速增长。这是由于国家层面关于土地政策的落实,使得我国土地研究成为学者们开始关注的重点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3)成熟稳定阶段:2017年以来,一些研究机构已经成型,土地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土地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系统化和清晰化,相关研究在边界清晰的基础上走向深入[27]。2.2文献作者分布分析。从文献作者角度分析,多名作者合作发表、跨机构联合发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9大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检索到的257篇文献中,有38篇是单作者发表的,比例仅占14.79%。由两位及以上的作者联合发表的文献数量占研究样本数量的85.21%。由此可以基本推断出,土地研究领域的趋势是以联合发表为主,单作者发表数量所占比例较少(表2)2.3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机构发文量可以表征研究中心分布,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体现知识流动状况[812]。数据显示,257篇文献来自135个机构,绝大多数机构只发表有1~2篇文献;5个机构发表文献数量超过10篇,占所有机构数的3.68%,其数量占总文献量30.74%。这些数据既说明了土地研究领域文献来源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又说明了文献来源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广泛性和分散性体现了土地研究领域参与者众多,参与面广泛,具有较高的热度;集中度则体现了土地研究核心机构已经形成[1315]。土地研究类文献发表机构众多,但其中高产机构集中于大学院校。从机构总量来看,机构中包含高校的文献发表量占总文献量的91.12%。可见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高校发表文献数量在土地研究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南京农业大学,发文量27篇,显示出南京农业大学在土地研究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表3)。

3研究主题与内容

3.1研究主题分析。3.1.1热点领域分析。将上述257篇“土地研究”相关文献涉及的研究主题划分为6个一级类,并将每个一级类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划分出二级类目。农业经济类文献中土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经济学(A类)和土地利用学(B类)两大领域,仅有零星文献涉及了土地信息学(F类)(表4)。将257篇文献按照4个时段划分为6个主题类目。2010—2013年数量呈陡然剧增的趋势,“土地经济学”是这一时间段内最受关注的主题,“土地资源学”是这一时段新兴的主题。2014—2018年是数量大幅增长的时间段,表明土地研究已经引起较多的关注,这一时段内“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同时也体现了“土地经济学”的模型构建和数据解读趋于成熟[1618]。“土地信息学”是这一时段内新兴的主题领域[1920](表5)。3.1.2关键词共现分析。对9种核心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以了解目前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推断未来研究趋势[6]。通过Excel统计分析,得到991个关键词,运用citespaceV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发现以“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新型城镇化;土地整理;乡村振兴;驱动机制”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占该研究领域的比重最大。热点主题之间互联影响,构成了我国土地问题研究学科体系(表6)。3.2土地问题研究方法分析。257篇土地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全部为实证研究文献,将其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两类,并将两个一级主题下的具体研究方法划分出二级类[7]。对全部257篇实证研究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逐一统计(表7)。257篇文献中,绝大多数采用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数学模型法是最常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其次是层次分析法(AHP法)和回归分析法。总体来看,采用统计资料分析+数学模型+层次分析的趋势明显,相信随着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发展,更多先进科学的计量方法也会逐渐在这些期刊中得到应用。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