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时间:2022-06-19 03:59:54

农业科研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摘要:本文以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出发,依据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从转变创新思维、培育创新动力、改变创新方式等方面解放思想,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研;解放思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党的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在辽宁考察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靠的是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科研单位,迫切地需要解放思想,找准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障碍,并以此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实现科技创新的飞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1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是13亿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关乎人民的生活福祉。在当前的农业发展阶段下,农产品产量已经做到了人均占有数量明显增长,远远超过人口吃饱的需要,但是农业还面临诸多问题:耕地资源日渐减少,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农业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升级的人民对消费品从吃饱到吃好的高品位追求;在国际市场,农产品竞争力弱逐渐凸显;劳动生产率、土壤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等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等。由此党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定位,农业已经到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是当前的势在必行的大格局。高质量的发展具有丰富内涵,它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从资源消耗的数量增长向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质量增长转变;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消费从数量的需求到关注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生态优质的农产品的转变;意味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农产品与世界的融合,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高质量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紧迫的要求。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农业环境和背景下,急需调整方向、明确定位、创新方法、培育新动能,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

2解放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2.1转变工作思维,调整研究方向,实现创新目标与提质增效相吻合。一是产品质量好。在当今的食品消费中,老百姓要吃的好,满足味觉、视觉需求,就要求育种研究工作转变方向,把以产量为第一要素育种目标转变为以食味品质优先的育种方向;二是产品的安全放心。以往的依靠过度施肥、喷杀农药等栽培方式,获得农产品数量的提高,往往造成植物外源有毒物质残留或超标,使得农产品污染。要改变这种状态,栽培措施研究要以生物防治、有机、绿色施肥为定位的研究方向,育种要突出多抗研究;三是食物营养性高,这就要求拓宽研究领域,充分发掘利用更多的品种资源以及种质资源,发挥特色优势,满足不同的营养需求;四是生态环保,农业资源的过度消耗、农药化肥过量或不均衡使用,对土壤的严重污染都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以及人们赖以生存地球环境。要改变以牺牲生态代价换取的生产成果现状,科研工作就要着眼于有序农业生态循环利用,如以培肥地力为目的的秸秆降解利用、套种复种技术应用等;以节约资源为导向的动植物立体生态栽培、农田高效精量灌溉、培育节水适种新品种等;以无公害为目的生物防控、物理防控技术研究等。2.2改变创新方法,突破瓶颈的制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手段,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第一,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常规的育种技术是通过科技工作者的经验,对动植物进行有性定向杂交或无性繁殖的选择,利用其杂种的特殊优势,来获得生产需求的各种优良性状,推动农业发展。这些方法选育工作量大、周期长,产品综合形状的部分缺欠需要通过生产栽培技术来弥补。而分子育种通过实验室的基因标记重组和转移,扩大杂种优势、改变不良性状,创造更适合需求的种质资源,为人类所利用,可以达到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效果。第二,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微生物、天敌、综合防控等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改变以往农药化肥为主要内容植物保护投入,给农产品造成农药残留和品质下降的影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证。如:通过对生物防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线虫类)的采集、分离、纯化、培养、提取等过程的研制,然后加工成生物菌肥,在生产中对农作物如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作用。利用寄生蜂和蜘蛛等农作物虫害天敌,进行生态环保防控研究等。生物防控技术,必将给植保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第三,信息工程技术应用,是以智慧农业建设为主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上的应用,对农业植物生长生活进行动态监控,实施定量精准施肥、有针对性地病虫害防控,使农业从定性到定量,从经验走向科学。2.3打造优势学科,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对农业科研院所提高创新产出、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科研院所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与高校、企业间的互动合作,探索出兼具多方共建、利益和风险分割的协同创新制度。在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优势的学科建设定位;搭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平台;组建协同创新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建立与高校、科技型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等。2.4拓宽创新领域。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的一场科技革命,需要农业与其他生物学科的交融,农业与工业、轻工业的交融,农业与计算机、互联网的交融。拓宽研究领域才能打开视野,利用大农业共有的资源,把握边缘学科带来的有益信息,突破非共识,实现科技创新的技术飞跃。如:将单纯的种养殖业研究,拓展到农工贸一体化研究,生物降解产品研究、工业提取全降解农作物原料研究,生物分解酶的研究;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在农产品加工、运输、保鲜、销售环节中无污染研究;增加农业附加值挖掘具有保健功能的营养食品研究;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把植物生长的内在规律与机理与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开发农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2.5培育创新动能,激发科研创新精神,增添内生动力。科研单位的创新动力是指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新思想,通过反复地试验研究,形成科研成果,最后由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技术的过程,成为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新形势下克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急需培育创新动能,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2.6建立完善合理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指科研院所管理者根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事业单位文化环境,对科技人员的行为从精神、物质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持续向前发展的机制。第一,在原有的以职称评定为薪酬增长机制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模式。对科技人员德、能、勤、绩、廉进行定期量化综合打分,确保公平公正,以此为依据评先选优。奖惩分明使农业科研人员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第二,合理的成果转化收入分配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通过技术服务、产权转让、使用权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成果转化收益的再分配。而且成果收益应是工资的薪酬和绩效奖励之外奖励。第三,优化岗位层级结构,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规划职业生涯目标。定制科研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和更多晋升机会。2.7破解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屏障。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滋养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激发科研院所创新动能的重要途径。而科研院所现有的科研成果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专利保护和有偿转让,导致了科技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创新回报,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科技人员以及大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行政管理机构要组织法规宣讲、教育培训等相关工作;科研单位要对科技人员普及法律知识,树立保护意识。第二,机构要健全。除了政府机构外,科研单位也要设立成果综合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为创新技术及成果的确定不同密级,协调知识产权申报管理工作,配合政府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第三,监督惩罚措施严密。对于造假、技术违约、非法获取科技人员材料和技术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加大监督力度,措施严密,法律法规执行到位。2.8有效的知识产权转化运营。建立产权评价系统,成果转化管理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进行有效的对接,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直接在种业集团、种养殖大户中有偿成果转让。科研单位允许自主经营,成立科技推广公司或种业公司,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生产应用过程的咨询服务。科研单位还可与企业合作开发,或者产学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放活成果转化运营渠道。2.9丰富科研院所创新型文化。创新是追求卓越、冲破束缚、突破藩篱、攻克顽症的过程,创新需要迎难而上的担当和背水一战的勇气。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培育新的创新动力,还要有适应创新型人才的文化氛围。创新型文化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人为本,坚持精神上的激励,物质上的奖励;坚持制度上的规范,是非面前的正义公平;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创新、拼搏、奉献”精神的引导。对内培育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3结束语

创新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新形势和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创新的主体,急需做出响应和判断,明确高质量这个方向定位,以更高的站位从创新手段、协同创新、拓展领域、动能培育等多重路径,发挥职能作用,强力支撑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黄光昱,郭光耀,等.地市级农科院所加快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恩施州农科院的改革发展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41-43.

[2]单飞彪,苗雨,马捷,等.新形势下地市农科院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31-32.

[3]柯炳生,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基础[J].农产品市场,2018(3):20-21.

作者:娄伟 单位: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