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4:33:42

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范文篇1

一、“正义”成为自由主义的新主题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为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古典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自由,而新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正义。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3罗尔斯认为正义是评价现代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内涵首先就是平等。

在古典自由主义时期就已经提出平等的政治概念。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平等也是一种权利,即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资产阶级尤其强调“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是指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剥夺公民的权利。在强烈的权利意识下,自由也被纳入权利范畴之中。由于基本权利为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每个人都要求一种权利上的平等。因此,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原则,又是权利原则,同时也是平等原则。

古典自由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古典自由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它对平等的理解仅限于形式。因为古典自由主义虽然提出了平等的理念,但只是抽象的、形式的平等,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使平等的理念真正实现。罗尔斯赋予平等更加丰富的内涵。罗尔斯认为平等有形式的平等与实质平等之分。一种是政治上的平等;一种是经济上的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关注前者,新自由主义关注后者。

形式平等的理念同制度相关联。平等的权利原则归根到底是一种制度原则,这种制度就是法律制度。形式平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由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来保障确立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为每个人平等的享有。因此,真正支撑形式平等理念的是现代民主法律制度。

启蒙思想在反抗宗教的思想禁锢和神权统治的运动中产生,当神权统治被推翻了之后,人在上帝面前的神恩平等变成世俗的法权平等。资产阶级革命打碎了几千年的特权等级制度,每个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人们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古典自由主义所理解的平等也就仅限于此。这种形式的平等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不平等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的不平等,特别是在启蒙哲学之后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许多人并没有因此而摆脱贫困,相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弱势群体更加边缘化。罗尔斯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平等在于整个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因此,只具有形式平等是不够的,必须实现实质的平等。所以他对平等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二、平等的三种样式

在罗尔斯看来认为平等具有三种样式。它们是自然的自由、自由的平等和民主的平等。

罗尔斯认为历史上前两种平等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中曾经有着重要影响,即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自然的自由是一种基本自由市场制度的平等,它可以被认为是早期自由主义者所坚持的平等。这种平等取消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阶级差别和固定特权地位,将人看作是完全自由平等的个体。它要求一种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每个人都能有同等的权利进入市场参加竞争,并在市场中尽其所能地获得相应回报。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的平等只局限于形式的平等,因为在看似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人们往往在两方面是不平等的:一方面进入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不平等,前者的不平等导致了后者的不平等。在自然的自由体系中,个人的前途(收入、财富和机会等)总是受到自然偶然性和社会任意性的影响,如天赋能力的高低、家庭出身和社会环境的好坏等。罗尔斯由此认为:自然的自由体系最明显的不正义之处就是它允许分配的份额受到这些从道德观点看是非常任性专横的因素的不恰当影响。72自由的平等力图解决由社会和文化环境给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它通过增加教育机会、实行再分配政策和其他社会改革措施,为所有人提供一种平等的出发点。自由的平等可以被看作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平等观念,是对“放任自由主义”的超越,也是对靠纯粹“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地反省。自由的平等应该说比自然的自由体系更可取,但罗尔斯认为它同样有不完善的地方。原因在于即使它完善地排除了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它还是允许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受能力和天赋的自然分配的影响。这从道德的观点上看是不合理的。就像通过历史和社会的机会来确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不合理的一样,让天资的自然分配来确定这种分配也同样是不合理的。一般来说,造成人们之间不平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和文化的,人们在出身、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比其他的人更为“幸运”;另一种是自然的,人们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天赋,有些人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人们通常认为,产生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因素经过努力是可以消解的,但自然的因素却无法消除。如果人们的自然天赋(智力、体力、理性和想象力等)方面存在着消灭不了的差别,那么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就永远存在不平等。罗尔斯认为,仅仅消除由社会文化因素产生的不平等是不够的,还应该消除由自然因素产生的不平等。在此意义上,罗尔斯认为自然的自由与自由的平等都是不可取的。自然的自由只是形式的平等,没有触及实质平等。自由的平等虽然有向实质平等迈进的趋势,但并不全面。以一种深切的道德关怀来讲,人类社会应该解决一切不平等,不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平等还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由此,罗尔斯提出了自己解决不平等的理论范式,即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民主的平等相对于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而言是最理想的平等观念。

对于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最好通过结合机会公平的原则与差别原则来达到。差别原则的核心观念: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左右社会基本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差别原则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社会下的最大平等理想和观念。

罗尔斯认为,一个理想社会的分配方式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任何社会都无法做到完全平等,那么就应该争取达到相对而言最大的平等。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拥有最少的权力、机会、财富和收入,社会不平等最强烈地体现在他们身上。这些人被罗尔斯称为“最少受惠者”。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这些最少受惠者的处境,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分配差距。这样,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那么它只有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他才是正义的。

差别原则构成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思想。从平等角度而言,差别原则体现了实质平等的观念,表明了罗尔斯想解决一切不平等的政治理想。

三、正义原则

在对平等的概念的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理论。

罗尔斯首先提出正义一般的直觉性的观念,即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这个一般的正义观体现为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与其他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相容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的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如果说第一个正义原则体现了形式正义的观念,那么差别原则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观念。正义的一般观念是阐明什么样的平等观是符合正义的,罗尔斯在此是要表明:不正义就仅是那种不能使所有人得益的不平等。两个正义原则是对这一观念的具体原则支撑并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分配原则。

罗尔斯认为,这两个正义原则主要适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他将社会大体上分为两个部门,即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第一个正义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它用以确保公民的平等的自由。对于罗尔斯来说,平等虽然非常重要,但自由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将会同古典自由主义一样犯简单化的毛病。罗尔斯在自己的正义中给自由一个价值定位,或者说在正义的框架中给自由以相应的理论位置。在启蒙的价值谱系中,自由位于首位。罗尔斯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同样接受了这一价值谱系的安排。

第二个正义原则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罗尔斯把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作为第二个正义原则的第一部分,而将差别原则作为第二部分。可以说,最能代表罗尔斯平等观念的就是差别原则。罗尔斯指出如果存在满足上述两原则的制度结构,它只有在达到下述目的时才是公正的,即当且仅当境遇较好者的较高期望是作为提高最少获利者的期望计划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时。差别原则最简单直接的观念,社会结构并不确立和保障那些状况较好的人的较好前景,除非这样做适合于那些较不幸运的人的利益。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实际上体现的都是平等的政治价值,第一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分配。自启蒙时代以来,自由、平等和博爱就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重大价值目标,但在实际上,人们只能很好的解决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而对于平等和博爱却无能为力(古典自由主义的局限)。罗尔斯认为自己的“正义论”能够很好的把三者统一起来:第一个原则确保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的第一部分(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确保了“平等”,第二个原则的第二部分(差别原则)确保了“博爱”。

经济平等不能在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中出现,在于古典自由主义把“自由”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好理解。市场经济让人们在其中自由选择,尽最大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由于市场和放任主义政策在产生赢家的同时也产生了输家,如果不考虑到经济上的平等,不以差别原则作为补充原则,弱势群体将得到不公平待遇。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的效果将是采取某种福利主义的、再分配的税收政策,以帮助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的劣势群体。

新自由主义则希望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以防止市场的任意性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坚持市场下的自发分配,人们凭借自己的才能智力在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作为自己的财富和私有财产而不可侵犯,因此那些天生有残障或缺陷者沦为贫穷者也是应该的。新自由主义力图纠正这种自发的市场分配,以国家的名义实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的正义。新自由主义强调正义总意味着平等,因此,它必须解决市场经济下的不公正,调整经济上的不平等,最终实现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内在统一。

总之,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对正义的理解。古典自由主义过于强调个体权利,包括政治参与的权力、言论集会的权利和私人财产的所有权的。尤其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表达了对君主专制时期对个性压制的一种反抗。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社会财富急剧集中,虽然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但并未使普通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的生活。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只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工人阶级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实行一些内部改良。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民权运动,如反歧视运动、反贫穷运动、反战运动等仍然此起彼伏,从未间歇。

政治论文范文篇2

(一)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漫画来丰富教学内容

漫画浅显易懂,也是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素材。漫画以社会各种事态为素材,与时事联系密切,通过夸张的寓意,讽刺、批判某些人和事。政治课堂中巧用漫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共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经久传扬的当属文学作品,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其中不乏与思想政治课知识点相结合的作品。在政治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入文学作品,营造课堂氛围,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在学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时,教师适时地引入学生十分熟悉的梁启超的名作《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学生朗朗的吟诵中,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实现心灵的撞击,同时激发起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三)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

在政治课教学中,引用名言名句,发挥它的释疑解惑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用“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分析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明发展的实质和普遍性;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来分析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实现等道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传统文化,使某些深奥的理论简单化,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了所揭示的政治观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政治课在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引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精选

所谓精选,是指注意选择适合初中学生年龄段、思维发展的素材。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他们更习惯于那些形象、具体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参照,所以我们在选材时,引用的资源能恰如其分地说明和揭示教材中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并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准确把握教材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必须使所引用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与教材保持一致,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引用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适时

我们都清楚,现在教学要求我们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扩展和延伸,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扩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盲目地添加,一方面会增加课堂的内容,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导致在知识理解上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引用时注意时机。适时引用,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引用,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促成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适时引用,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可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引用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适度,防止喧宾夺主

政治论文范文篇3

对于企业而言,人是作为开展任何工作的主体而存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也需要人去贯彻和落实,为此,在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时也需要以以人为本的观念来进行。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的同时,注重对员工消防意识和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消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员工自身安全的影响。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自觉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执行工作,有效降低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为了提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可以定期开展以消防为主题的教育讲座,针对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培养员工的消防意识,可以引用几个大型的消防安全事故,对引发事故的原因,避免此类事故的办法以及消防事故对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让员工真切的了解到企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员工认识到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如果所有员工都能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那么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企业的思想政治宣传部门还可以从各个部门中选出优秀的消防安全的典型,并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和奖励,进而激励全体员工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热情。企业的领导人员也需要从自身做起,为员工树立正确的榜样,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使员工自觉遵照消防安全管理中的规范来执行工作,这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来说意义重大。

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消防安全管理的有力支撑

在以往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可以发现,相对而言转变员工的思想要比使用强制的手段约束员工行为的效果更佳。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仅是以制度和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无法达到提升企业消防安全的管理水平。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帮助员工认清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让员工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还是每个员工的责任,培养员工消防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要想提升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加深所有员工对消防安全知识的了解以及应对消防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等。企业可以在早会期间播放宣传片,让员工更直观的了解消防安全工作,只有宣传力度到位,让消防安全知识深入人心,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有所提升。由于消防安全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广,员工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一直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恰好可以对员工的思想进行转变,思想上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改观可以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可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的关键内容。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的是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培养员工正确的消防安全思想,再由思想来引导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企业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对员工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帮助员工排解疑虑,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也会得以顺利开展和落实。

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消防安全管理的精神动力

消防安全管理不仅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还包括思想的管理,因为思想是指引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行是依靠对员工的思想管理和行为管理共同实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一直具有深远影响,在企业文化中加入消防安全文化的部分可以有效加深员工对消防安全工作的理解,企业文化可以成为消防安全管理的精神动力,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精神支持。作为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企业专职消防队一定要凝练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消防文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专职消防队的工作,它是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分厂、每个车间、每个班组、每个岗位、每名员工共同的工作,只有在全企业范围内创造符合本企业特色的消防安全文化,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够为企业安全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引领

企业的发展主体依靠人。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做人的工作: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具有引领作用。在工作中,企业除了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讨论等活动引领广大员工积极自觉地投身到消防安全管理之中以外。更重要的是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消防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渗透到防火、灭火、消防安全教育、演练等各个环节,通过有效的宣传思想政治丁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五、结语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都需要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只有确保消防安全才能保证企业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思想保障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心,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可想而知。文中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提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推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现代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

政治论文范文篇4

(一)生活幸福指数不高

目前养护职工的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加之以为中央有关政策的影响,停止发放福利和加班工资,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偏低。加之目前的物价水平(主要是房价的影响)和收入的矛盾太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不能保持平衡的心理和和谐的生活态度、做人方式,最终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既危害职工自己,也有可能危害社会和他人。

(二)集体性意识不强

很多年轻的职工具有新鲜的活力,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烈,渴望在工作的奋斗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生活和工作上的朝气。但是也有一部分年轻人由于受各种成长因素及外界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不健康思想,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只看重个人利益,个人岗位职责意识不强。

(三)思想工作重视不够

有些单位只注重单位利益,不注重职工的思想行为管理,在一些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生活管理等方面缺乏人性关怀,在管理上个人化情绪发泄情况严重,挫伤了职工的职业归属感与工作热情,很容易激发单位的内部矛盾,也不利于整个单位的职工内部团结。

二、如何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修养

认识到职工在思想政治上的不足,就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改善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学习教育制度化

单位要根据职工的思想政治现状来建立相关的制度,使其规章化、正式化,从而让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是建立思想政治学习制度,定期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培训,从理论上武装职工的头脑。为了让职工对思想政治学习更加重视,还要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体系,将思想政治成绩纳入职工绩效当中。其次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制度。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按年、月、星期的时间划分来召开会议,对职工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报告,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对要改进的地方给出指导性意见。最后要确立目标责任制,将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到各级领导干部身上,制定相关的思想政治考评制度、党员示范带头制度等等。逐渐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向规范化发展,使其成为单位的一项重要考评工作,而不是被人忽视的一种观念,逐渐使其成为单位的一种文化构成,推动单位的改革与创新。

(二)宣传教育长期化

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做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工作。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一线职工,只有一线职工的思想观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而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三)思想工作常态化

要重视和加大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公路养护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得到上级党委的支持和重视,基层的领导干部也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和责任去努力做好,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落实好一岗双责的工作制度,要自上而下进行层层分解,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以及对一级负责,确保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人文关怀经常化

在提高职工思想政治修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单位的相关部门要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了解职工的工作情况、生活现状和心理特征,找出职工在当前最需要解决、最关心的问题,尽量满足职工合理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性化管理。另外,根据职工在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充分重视。根据这些情况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体系,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等,为职工提供心理辅导、心理疏通等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职工的隐私权,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心理问题。通过宣传教育让职工增强毅力,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调适,学会通过各种方法来缓解心理压力,学会和他人友好交往,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单位的集体凝聚力。

(五)公路文化主流化

政治论文范文篇5

(一)打造强势民政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民政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总理就是最大的民政部长,就是一个最直接的民政工作者”。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民生政务。在新的发展时期,长沙民政要履行好确保底线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的职责,要全面提高全市600万人民的公共福利水平,要为全市30万低保户,30万复退军人和优抚对象,30万残疾人和孤儿、五保户、流浪人员等弱势群体,以及近100万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必须提高自身能力、优化外部条件,形成强势民政的格局。

(二)打造强势民政事关构建和谐长沙的工作大局。当前,和谐长沙的构建面临城乡差别加大、贫富悬殊加剧、老龄化步伐加快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民政部门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好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随着构建和谐长沙的逐步推进,长沙民政的职责将更加重要,任务将更加繁重,作用将更加突出,打造强势民政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三)打造强势民政事关长沙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长沙民政工作成效显著,为我市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职能杂、权力小、投入少、条件差、工作难度大,民政部门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多制约,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也需要民政部门提高自身能力,让长沙民政真正成为强势民政。

二、打造强势民政,需要民政部门有全新的作为

(一)确立新的思路。民政部门要实现为社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响应度、低成本的公共管理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民政工作对象要由特定的目标群体,逐步转向全体人民群众;民政工作功能要在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的同时,逐步向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福利水平拓展;民政工作机制要由政府一家包揽,逐步转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政工作方式要由临时性、分散性、救急性,逐步转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和服务,促进家庭和谐;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代际和谐;做好双拥优抚工作,促进军民关系和谐;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长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新的平台。尽快改变民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一是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近2年要按300-500平方米的标准彻底解决城市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并尽快启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快社会福利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第二福利院的整体搬迁和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建设,全面改造第一、三福利院和按摩医院。各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也要按需求建好老年福利设施。三是加快改造提升军休所、军供站,适应新时期军休、军供工作需要。四是抓好殡仪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殡仪馆服务功能,并加快公墓新区的开发。五是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建成以长沙民政公众信息呼叫中心为中枢,以社区信息网络为纽带,以社区信息服务亭为终端,以地名公共服务为基础并涵盖政务、商务等各类信息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民政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构建新的体系。建立健全职责更加明确、运转更加有序、工作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对弱势群体、社会公众的保障和福利水平。一是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覆盖所有城乡特困群体,常年救助、临时救助、分类救助与专项救助等形式多样的无缝隙的救助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在提高民政“三无”对象保障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集中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在优化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的基础上,构建涵盖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区划地名、民间组织管理等社会事务体系。

(四)发展新的产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民政,既坚持民政的公益性质,发展公益事业,又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经营性的产业,尤其是各类新兴服务业。一是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社会保障服务、商业流通服务、老年服务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二是发展福彩业。要加大营销力度,扩大市场份额,确保销售额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发展老年服务业。在加强福利性养老工作的基础上,发展经营性老年服务业,建设一批社会化经营的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四是发展殡葬服务业。在建设一批公益性公墓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几大经营性公墓的品位和规模。五是发展休闲产业。如以盲人按摩为特色推动休闲服务业发展。六是对现有国营福利企业加快改制的同时,面向社会发展福利企业,更好地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通过发展这些新兴产业,要催生一批企业,解决一批就业、树立一批品牌,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不仅增强民政自身实力,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五)建设新的团队。一是提升民政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水平。二是尽快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有关制度,引进和培训专业人才,提高民政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三是依靠各种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政事业,形成人人“共建和谐,共享和谐”的局面。

三、打造强势民政,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在政府现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的民政工作,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形成“党政领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层层落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要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民政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特别是要尽快出台民间资金投入社会慈善、社会福利等事业的优惠政策,掀起投资民政事业的热潮。建议以市政府名义民政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要加强财力支持。一方面要坚持民政事业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各级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确保民政常年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对民政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拓宽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搞活存量,做大总量,特别是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国内外,大胆招商引资,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寻找合作者,吸纳资金流,提升民政资产的规模和质量。

政治论文范文篇6

首先,作为一名初中政治老师,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其次,政治老师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集体……做一个合格公民;最后,政治老师要关爱学生,以生为本,给学生以子女般的关爱和呵护,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深入挖掘教材,渗透道德教育

初中政治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其教育目标就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子,不失时机地促成德育熏陶,将德育渗透于无形之中。如在教学“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与拓展,从政治上分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和谐民主,从经济上分析了国家的富饶和强大,从文化上分析了祖国的悠久与灿烂……在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通过前后对比的方法,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教育学生永远将祖国的利益摆在首位。于是学生便在这样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及相关的资料,锻炼了思考判断能力,同时对祖国的感情也得到了确认和升华。教材是基本的教育资源,政治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那些具有较强道德教育的素材和例子,为初中德育扩充有效资源。

三、拓展第二课堂,注重德育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其课外时间,充分鼓励学生开展德育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得到道德的体验和内化。因而,笔者认为可以大力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接受教育、熏陶情感、内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初中政治教师可以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这种德育实践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的感触更加深刻,知识的内化和形成也更加直接,德育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道德教育要更加有效。同时,在合作探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合作、一起分享、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也得到了强化,有利于德育的有效进行。

政治论文范文篇7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到了全党的面前。1999年9月,党中央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党中央又召开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这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我们党始终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解决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产力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即物的因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和人的因素(劳动者、管理者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物的因素只有被人所掌握、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劳动技能,二是人的劳动积极性。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人的劳动积极性,取决于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事业心和责任心等。事实证明,人的思想要素在生产力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工作,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工作。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了,就会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工作,它同发展生产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2.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出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社会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思想政治基础,导致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进而引起社会的动乱。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通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只有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和群众,才能动员和激励广大党员和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就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四项基本原则在各项文化事业中得到贯彻,使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对于文化事业领域中任何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和行为,都要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给予教育、批评、引导和必要的斗争,以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健康的、错误的思想对文化事业的侵蚀。

3.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证。我们党领导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要坚持党的宗旨,努力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想问题、办事情、搞改革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是否成功的根本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振奋群众的革命精神,主要要靠党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人们的思想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有说服力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干部群众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对于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应当满腔热情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提高认识;对于群众中的模糊认识,要作出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对于群众中的错误思想,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和批评,加以纠正。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基于对国内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性思考,为我们党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巩固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抓紧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1.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传,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必须努力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能够在群众的工作和奋斗中不断发挥精神支柱的巨大作用。要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使广大党员干部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要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最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把弘扬社会正气与惩治不法行为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统一发挥作用。

2.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思想问题,选准工作的切入点,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把讲道理与办实事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为群众着想,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团结、动员、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充满活力,收到实效。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尽快扭转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局面。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企业、农村、学校、科研院所、街道和其他基层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解决好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来进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进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社区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来进行。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如果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只能损害党的形象,败坏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

3.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更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要在观念上创新,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冲破旧观念的束缚,积极接受新事物,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提高,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政治论文范文篇8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以深圳民俗文化村为例,在中国56个民族中,只选取了其中的21个民族作为展示的对象,入选的标准完全是围绕市场化的运作逻辑。以所谓文明发达的眼光作比照,如果一个族群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比较奇异,能够使异文化的外来者产生一种文化震撼,而且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能够满足海外游客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想像,则符合民俗文化村的入选标准,摩梭人的入选,是因为至今仍然保持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方式,其民居建筑也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流风所致,各地旅游部门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无一不是截取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片断,以所谓历史的逻辑将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带,其实所遵循的逻辑就是文化资本的市场价值。经过市场逻辑筛选的民俗文化旅游事项,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无论其如何运用厚重的历史文化来粉饰、包装,它都是一种无深度的后现代文化现象,一些地方性的司空见惯的民俗生活具有了审美意义,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大中城市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连同城市购物中心、城市广场的梦境般的幻觉、壮观的场面、混乱的符号一样,旅游者穿梭流连于这些空间之中,这些与背景分离、变化的景象,刺激着人们的好奇与记忆,让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联想,人们投身于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

与此同时,旅游部门的项目策划或者有意识地将地方性的文化纳入到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之中,或者迎合了旅游者关于异文化的时空想像,或者仅仅是出于经济资本的投资目的。一旦民俗文化因为上述原因而推入旅游市场,那么,作为文化消费者的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则不仅仅是单纯的满足个人需求的被动消费,而是被纳入到一种关于权力政治、市场以及全球化的时空想像之中,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旅游过程所体验的异文化震撼不仅仅是个人性的体验,而且被整合到全球化时代地方性的权力政治与市场体系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旅游者的所体验的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了政治意义,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民俗文化旅游被权力政治资本发明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意欲通过民俗文化的异文化震撼产生社会效益,带动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本也开始介入到许多地方的现代化建设运动之中。文化资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历史韵味的传统文化等等,从原先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的边缘开始上升为一种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文化资本,并且日益商品化,正是在这一商品化的过程中,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现代性话语中获取合法地位,进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声誉,提高民俗文化在社会符号等级体系中的位置。原有的符号等级在现代性和诸如普遍历史、进步、权力政治和审美理想等支配观念之外,拓展了一种相对主义的空间。从低俗的、遭人鄙弃的“封建”、“迷信”传统,到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趋之若骛的文化商品,可以说,这也是民俗文化从一种迷失状态进入了另一种迷失状态的过程。因为,民俗文化在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时,也因为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剥离其生存状态而越来越变形走样。

究其根本,旅游部门策划、展示的旅游项目,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经济资本与地方性文化资本共谋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趋于多元,人们也认同各具差异的文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的企业化行为,将地方文化的形象视为一种品牌进行打造,自然而然地,具有差异性特点的民俗风情文化则颇受各种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的青睐。在中国当下的情境中,全球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更为广泛的符号体验,金融资本、权力政治、大众传媒、地方性文化的共谋,作为文化资本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便使异文化旅游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符号体验。

尽管旅游开发者试图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真实的异文化感受,但是,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多种权力与资本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试图达到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地再现一种文化,而是表达了消费时代权力政治与资本的文化想像。旅游开发者主张,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选择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这种特色与差异的效果,按照人类学的说法,当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时将会产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震撼越强烈,而这种文化震撼的强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门策划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心理依据。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当下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似乎对少数族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尽管政府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过程关于进步的信仰以及进化论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少数的、边缘的、民间的文化与“落后的”、“原始的”、“封建的”“非理性的”之间划起了等号,这种分类与界定,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理性霸权,理性的政治力量所挟持的求真精神,标榜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历史和人的解放,其实这一现代性信条以“求同求全”的虚妄来压抑多元与差异,只不过是异于前现代的另一种传统制度而已。这种历史进步的观念以及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被现代民族国家编织进了关于现代化建设诉求的话语之中,成为一种知识的规范,甚至体现于政治措施的实施过程。这种现代性知识于是演变成了一种规训、塑造、构成主体的权力,并不仅仅压迫着主体关于历史进步以及知识分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之中,把每一个主体塑造成为符合民族国家现代性诉求的个体,使其服从并整合到民族国家规范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看到,产生于规训实践的知识在成为一种权力的同时,又强化了规训的实践。被近百年来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所规范的主体,教育制度、学科分类、传播媒介、图书馆、展览、历次政治运动等规训体系从制度层面强化了人们对于文化分类的认识,这种知识自觉与不自觉地规范着主体的社会实践,与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形成认同。现代民族国家现代性诉求的霸权性质,控制了人们对于边缘的、民间的、非主流的文化的知识想像,在高度现代性的境况下,人们关于社会生活对象的知识与想像,日益依赖于专家、媒体的教育、宣传与鼓噪。由此形成的效果不仅仅在于生产了一种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与霸权,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与霸权业已内化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机制,并且反过来不断地塑造着现代社会制度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自我认同机制的形成,意味着自己的趣味、欲望、意见和渴求与他者的趣味、欲望、意见和渴求等形成对照,进而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形成相应的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形象。长期以来,现代性话语对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赋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经将这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内化成为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成为现代性话语对他者进行压迫最为成功的手段之一。

因此,面对日益发达的民俗文化旅游,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被现代性话语命名为迷信、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中,权利政治与资本已经平等地承认这些边缘话语,我们毋宁认为,权利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的互动所产生的民俗文化旅游的兴盛,既是“本土化的现代性”(inigenizedmodernity)的一个表现,也是文化政治之暴力的一种表述。我们在承认现代性服务于本土文化的重振过程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种重振过程实际上也在继续着现代性话语对于民间、边缘文化的霸权性质。

具体而言,这种霸权性质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表征。一种是对民间、边缘文化的功利利用,完全服务于权利政治与资本的利益。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存在着真实性开发与扭曲性开发之间的矛盾。博物馆形式的开发实际上抽离了民俗文化原有的生存空间,成为一种置换了生存场域的文化商品符号,抽象地、机械地而非生态地展示民俗文化的真实面貌,作为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利益诉求,因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活真实。权力政治与资本将民间、边缘的文化建构成为只有历史参考价值的文化工艺品,抹杀了民间、边缘文化持有者仍然生活在地方性的文化状态之中,他们的仪式、服饰以及饮食等不同于其他族群或阶层的习惯正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具有当下的意义。如此,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则被现代性话语想像为与历史、过去相联系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他们的文化也被凝固为一种想像的过去式,与当下无关。而所谓原生自然式的开发方式,则使原住地居民承受巨大的文化震撼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干扰、破坏了原有的社区生活秩序与民俗文化的自然状态,原住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盲目仿效与追随势必淡化原有的民俗文化的特点与韵味,在某种意义上,原生自然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自杀式的开发方式。旅游开发者也已经认识到,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首先从清除民间、边缘文化持有者的一种破坏性的自我认同开始,这就是现代性话语所强加的、已经内化为这些文化持有者的自我认同的形象,民间、边缘文化持有者的自我贬损是现代性话语对于边缘、民间话语进行压迫的最有效手段。应该使这些文化的持有者认识到,文化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都应该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政治论文范文篇9

农场职工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也占有很多,有着工人阶级较多的优点。在党的指导下,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后进行了不断的开拓和实际探索。农场职工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整个职工队伍来说,农场职工是一支政治觉悟高,纪律性好的队伍,他们不但有着专业的技术,更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农场一直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普通农民相比,他们接受过更多的、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多的新事物。总之,他们的思想品质更高,文化科学知识更丰富,更能够展现出新时期的精神面貌。但是,由于农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原因,农场职工表现出了有异于国家企业工人的思想特点。现在,有点农场职工由于历史上原因,思想上有着小农经济的思想。他们因循守旧,害怕变化,导致他们不能接受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思想。而且小农经济思想更使农场职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的、国家的利益。因为国有农场职工人员结构很复杂,农场职工的思想更容易出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国有农场职工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像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农民。所以农场职工和农民不但在生活习惯上,更在文化教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常常让使他们在思想上更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在感情沟通上和某些问题达成共识方上面都存在着很大难度,我们要做的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有效的去做好农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2新时期下农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对于我们国家的农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工作的出发点,要用严谨的态度将工作抓起。第一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农场经营的发展需求,考虑要对农场职工进行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引导,并且思考如何加强工作的实效性。第二点,对于农场来说什么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将政治教育引导与问题相结合。例如:职工的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农场的部门管理存在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会使农场的收入不能增加,那么对于农场所有员工的福利待遇肯定会有影响。如何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员工对于农场的新技术主动地去学习,对外界新形势和销售价格的接受。此时,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重要就得以体现了。

3新时期农场职工思想政治解决办法

3.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农场改革和发展为中心对农场而言,有两件大事对其非常重要,就是改革和发展,这两件事也与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进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相关的矛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农场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改革任务,与此同时,把工作的思路调整好,把握住主要的矛盾,与时俱进的发展,积极地把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到底,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3.2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场来说,所有的农场职工工作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春种秋收,再把所收获的粮食出售获得劳动报酬。但是在种植和养护,收获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在农场开一个讨论会,对于发现的问题大家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找寻处理问题的方法。需要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之中,我们才能深入的去体会和了解群众的心里,对于我们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帮助,同样也为日后良好的开展工作做下一个好的铺垫。

3.3引导职工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农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楷模的树立不能丢掉。特别是青年职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引入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楷模榜样,将给予青年职工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最终起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工作态度的作用。以农场传帮带制度的建立,又必将通过中年职工的言传身教不断感染青年职工。最终,促进职工整体良好职业观念的形成。

3.4农场职工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不可否认,现在职工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过去已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交换都货币为媒介。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压力的改善方面,主要建立在生活费用增加的基础之上。同时,只有在改善了生活压力的前提下职工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在工作之中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企业管理者不应回避职工希望获得物质利益的诉求,这是时代变迁所形成的客观因素使然。设立一系列职务晋升机制按正常渠道增进他们的福利待遇,并伴随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三管齐下必定事半功倍。

4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4.1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定要重视,农场定期开展主题活动。选择一些工作突出、积极向上的服务典型,在农场内部刊物、网站及当地媒体上进行宣传,树立起在本单位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感召力、凝聚力、带动力。定期组织和开展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党员的学习交流,不断增强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工中间加强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边员工典型事迹的宣传,引导员工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集体利益为重。

4.2因国际交流的加深,西方一些思想不断的腐蚀着许多职工,让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心大大减退,因此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加强农场的文化建设以及廉政建设。做好农场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教育和感化职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减少工作惰性。引导职工对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进行抵制以及如何克制自己。

政治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政治掠夺交易掠夺性政治交易性政治

一、导言

政治是在一个社会中权威性地“分配”私人物品、“供给”公共物品的行为,在从事这些“分配”和“供给”活动时,行为主体追求的目标是他(或她)个人的利益,而且,政治行为主体谋利的直接对象不是自然界(否则,该行为就只能算是经济行为中的一种),而是其同类(即其他人),这是对所有政治活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为了深化对政治的认识,我们还要依据不同政治之间的深刻区别对政治进行分类。

我们最熟悉的分类是(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把政治分为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两类[1],其直接的分类标准是做主(参与选择/决策)的主体及其人数:一人或极少数人做主决策的政治是独裁政治;广大公民都参与重大决策的政治是民主政治。由于参与决策的人数之多少是直观的,所以这一分类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它难以直接反映特定制度下的政治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也就难怪人们对依据这一标准区分出来的两种政治长期褒贬不一了。多数古代的思想家并不赞同民主政治,当代也还有不少人为独裁政治的某些变种辩护;而普通公民就更加难以对此作出价值评判了。光说某国某个时代的政治是民主政治还不够:我们还得进一步区分它是否受到产权、公民其他权利的限制,也就是说,还得区分它是宪政民主(或自由主义民主)呢,还是暴民的民主。

我们有必要寻找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不同政治之间的本质区别的分类标准。所有政治行为都是行为主体从他人那里为自己谋求利益的行为,区别在于采用什么方式从他人那里谋利,在于对待其谋利对象的态度:是尊重谋利对象,与他做双方自愿的交易呢,还是相反——掠夺他呢?依据政治行为主体从他人那里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方式,我们可以(从政治行为的角度)把政治分为两种: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前者指的是行为主体采用掠夺他人的方式来谋利的政治,其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后者指的是行为主体采用与他人做交易的方式来谋利的政治,其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交易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就把理想中的政治看成是复杂的“交换”或“交易”;把非理想的政治看成是一种“掠夺”,这样的政治是一种“掠夺性的政治”(predatorypolitics)。[1]

本文集中讨论对政治行为的这一种分类。第二小节介绍布坎南关于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的论述,第三小节论述“掠夺”和“交易”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第四小节阐述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两类时所使用的标准,第五小节论证判别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的标准,第六小节论述本文的分类的意义。

二、布坎南对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的论述

经济学家布坎南并没有对政治的分类展开详细而深入的论述,而且他也没有对两种政治平均用力分析。在很多著作中,他所考察的都是作为交换过程的政治,而不是掠夺性政治。他说:“我们对专制政府并不感兴趣,不管它是如何组织的;我们主要是关心民主地组织起来的政府……”[1]。尽管如此,他谈到了掠夺性政治和看作交换的政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政治学者重视。

布坎南长期主张,经济学研究的应该是交换科学。[2]他继承亚当·斯密的传统,把注意力集中于“交换”的起源、性质和制度。布坎南对交换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简单交换和复杂交换。后者被称为契约协议过程,它超过简单两个人、两件商品的物物交易的范围。经济学家不必把他们的调查局限于人们在市场中的行为(买卖活动本身)。使用交换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家便能按照交换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只要集体行为以个人决策者作为基本单位的模式进行,只要这样的集体行为基本上被想象为反映了一个适当的人们社团全体成员之间的复杂交换或协议,这样的行为或行为或选择可以很容易地列入交换经济学的范畴。在“理想化的政治”中而非看得见的制度现实运行的政治中,“政治是复杂的交换过程,完全类似于市场”。满足下列条件的政治就是理想化的政治:

……有可能想象出一个契约过程,过程中有许多分散的人们,每个人拥有得到这个团体里所有其他人承认的一套有价值的所有权(对人和财产的所有权),他们一致同意建立一个政治社会,社会的机构将授权实施契约条款以及其他契约规定的职能。……从完全近似理想市场出现的那种交易中互相都有收益。当然,这样的一些政治契约是,建立限制性法律和制度的必要先决条件,没有这些法律和制度光是市场过程本身不能起作用。[3]

至于“看得见的制度现实运行的政治”,情况则是:

……所有权不受尊重……在某些政治概念中,政治实体、国家似乎有权利要求名义上由它的公民所拥有的全部价值,特别是假使全体公民不知怎么被允许在最后决定国事中有平等发言权的话,人们便认为这个被公认的要求是“合理的”。

在霍布斯学派的无政府状态中,没有什么“我的和你的”;既没有道德又没有法律来制裁我有实力从你那里取得的价值。……在这样的概念中,政治不是复杂的交换过程,即使在它的最理想化的理解中也是如此。[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政治呢?布坎南的解释是:“狭隘的短期私利和开明的私利(具体表现为尊重相互作用中或交换中其他参加者的权利)”之间永远存在着紧张关系。

如果把理想中的政治看成是复杂的“交换”或“交易”,那么非理想的政治应该如何理解呢?布坎南认为那是一种“掠夺”,这样的政治是一种“掠夺性的政治”(predatorypolitics)。[2]我们可以推论:理想中的政治可以被称为“交易性的政治”(politics-as-exchange)

三、“掠夺”和“交易”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所谓“交易”就是以物品和劳务为载体关于未来收益流权利的自愿转让。在美国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康芒斯那里,“交易”概念是与以往经济学的“生产”概念相对应的,“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易”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易的基本原则是自愿转让,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让渡,交易的目的是交易当事人未来收益流的获得,权利让渡的现实方式是物品与劳务的交换。在英语中,exchange和transaction都有“交易”的意思。一般来说,前者称为交换,后者称为交易。交换是指不存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交换。交易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物品和劳务或权利的让渡。本文讨论的交易包括了上述交换和交易意思的两个方面。只要是出于当事人自愿的交换行为也都是交易。一方对另一方施加压力,或以暴力胁迫对方而进行的交换行为,不能称为交易。一种成功的交易,不仅在完成交易后会使双方的效用都获得改善,而且在交易之前,双方也都预期自己的效用在完成交易后会得到改善。否则,交易就不能进行。一般来说,交易之后,双方都是得大于失,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了。

掠夺刚好与交易相反。掠夺行为的特点是不经过被掠夺者的同意而从他(们)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掠夺者获得的正是被掠夺者失去的,社会财富总量没有增加。在本文中,掠夺行为包括了抢劫、偷窃、剥削等行为;而且掠夺的对象是他人——即掠夺者的同类。由于自然界不能与人类交流,人类自视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是把自然界看成自己的所有物的。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猎物(动物)、果品(植物)之类,也没有经过自然界的“同意”,似乎也是“掠夺”:狩猎是对动物的“掠夺”,采集是对植物的“掠夺”。不过,我们认为,这时我们不是在“掠夺”的本义上使用它,而是在其比喻意义上使用它了。本文的重点将放在人类从其同类那里获取生活资源的方式上。

四、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两类时所使用的标准

政治人的行为动机是利己还是利他?我们已预先作了假设:政治人的动机也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与经济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假定,那么我们接着要讨论的问题就不再是政治人的动机如何了,而应该是:政治人采取何种方式来追求自身的效用的最大化?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所有这些生活资源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于自然界。任何一个人都只可能从两个渠道获得这些生活资源。一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一是从他人那里获取,他人可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也可能是从他人那里获取……如此推下去,生活资源最终还是来自于自然界;从他人那里获取,其实是间接地从自然界获取;尽管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从他人那里获取仍可视为获得生活资源的渠道之一。

从他人那里获取生活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方式不外乎两种:掠夺或交易。诺思就谈到过掠夺。他说:“自从游牧生活让位于农业定居以来,人们已找到两种方法来获取产品和劳务。一种是生产它们,另一种是从别人那里把它们偷来。在后一种情况下,强制是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1]这里的“偷”还需要“强制”手段,可见跟抢劫相似。诺思漏掉了交易的方法。对“获取产品和劳务”的方法的完整的分类应该是这样:一种是直接生产;一种是从他人那里获取。而后一种又包括两种方式:一是交易;一是掠夺。

我们认为,当我们按照政治人谋利的不同方式来对政治进行分类时,我们可以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两类。

五、判别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的标准

分类的标准和判别类别的标准可以是同一个,也可能不是。后者只能是便于实证检验的标准,它要便于直观判断;而前者就不一定要满足这一要求。譬如亚里士多德以政体的宗旨(是维护全城邦的公共利益,还是只维护统治者本身的利益?)为标准,把政体首先分为两类:“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利益的政体就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2]政体的宗旨无法通过直观作出有把握的判断,所以它可以是分类的标准,但不宜作判别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又以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为标准,把正宗政体进一步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三类,把变态政体进一步分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三类。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这个分类的标准便于直观判断,所以它不仅是分类的标准,而且可以是判别政体类别的标准。

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时的分类标准是政治主体的谋利方式,对于这一标准,人们可以在心里感受出来,但是难以凭肉眼直观出来。所以这一标准不宜作为判别标准。又由于“掠夺”一词带有贬义,我们可以推测,一旦同意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掠夺者就有可能会把自己的掠夺行为也说成是交易行为。这样一来,上文的分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有必要制订一个判别两类不同的政治的标准。

我们可以从三个前提出发来寻找判别标准:1,政治人(不仅包括政治家、官僚,而且包括政治领域中的普通公民)是自利的;2,如果没有足够的限制性因素存在,政治家和官僚采用掠夺方式谋利的效益比采用交易方式的效益高;3,自利的普通公民难以组成集体行为来反对政治家和官僚对其所作的掠夺[1]。

由前提1、2可得:

推论1:只要有可能,政治家和官僚就会以掠夺方式谋利。

推论2:如果政治人受到了足够强有力的约束,其谋利的方式就难以是掠夺方式,而较可能是交易方式。

由前提3可得:

推论3:能够直接约束某一个(或一群)政治家和官僚的不可能是普通公民,只可能是另一个(或一群)政治家和官僚。他们之间的竞争可能采取的方式要么是和平的,要么是非和平的。如果是非和平的方式,那么其“裁判”只能从其内部产生,只能是“枪杆子”(暴力)的比较优势。在每次竞争结束之后,胜利者将采取如下行为:(1),以暴力严厉打击、防范原有的、将有的对手,巩固权力;(2),掠夺普通公民。如果他们之间竞争的方式是和平的,那么,其裁判不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方,不可能在其内部产生;在现实中,双方可能都接受的裁判是全体普通公民,裁决的方式是投票:得票多者胜利。自利的公民只会把票投给可能使公民的效用最大化的政治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来,政治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交易关系。哈罗德·德姆塞茨说:

政治家竞选行为可以用完全或不完全政治民主的框架来分析。在完全的政治民主中,他的当选只取决于他要符合其选区中大多数投票煮愿望,但在不完全的政治民主中,这种依赖程度不甚清楚。当选的可能性当然仍取决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过,人们对他们自己的利益并不熟知,也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尽管如此,竞选胜利还是依赖于某候选人或其政党投入多少人力和财力。这些资源用于使其选区的广大选民相信他及其正当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2]

我们可以说,在现实中,判别某类政治是否是交易性政治的标准是:是否存在竞争性的投票选举。

六、本文的分类的意义

1、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两类,揭示了现实中政治的十分深刻的区别,特别是体现在政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的区别。

对于人类的政治,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只要不出逻辑错误,就谈不上什么对或错;不过,我们同时也要明白,不同的分类是有优劣之分的。什么样的分类是好的分类呢?抓住了不同类别的政治的最深刻最本质的差别的分类才是最好的分类。不同类别的政治行为的动机是一致的,我们难以指出其区别。但是,它们所采取的方式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掠夺,一个是交易。交易者把他人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人的产权;掠夺者把被掠夺者当成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产权,对他人的财物巧取豪夺。

不同的政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理解一个经济的绩效时,政治与经济之间具有无可争议的内在联系。在交易性政治中,交易双方的博弈是总和为正数的博弈,即正和博弈;也就是说,因为交易之后双方的效用都有所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增长了。在掠夺性政治中,掠夺者与被掠夺者之间的博弈的总和相对较小,甚至为零或负数;也就是说,掠夺性政治只是将财富从被掠夺者那里转移到掠夺者手中,社会财富总量增加较少,或没有增加,由于被掠夺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社会财富总量有时还可能会下降。诺贝尔经济学奖1993年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思发现,如果“统治者”通过提供基本规则,尽可能降低交易费用,社会产出可以达到最大,[1]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将繁荣起来;如果统治者运用暴力方面的比较优势界定和实施一套能够使其租金最大化的产权,那么该国的经济会出现停滞。前一种情况下的政治就是一种交易性政治,统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是界定和实施产权,而收获将是税收等;后一种情况下的政治就是一种掠夺性政治。

2、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两类,体现了两类政治的文明程度的高低:交易性政治的文明程度比掠夺性政治的高。这一分类的价值色彩十分鲜明,不容含糊。它所隐含的一个指令是:人们必须使掠夺性政治尽快地转变为交易性政治。

注释: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

[1]布坎南,詹姆斯·M.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87-92页。

[1]布坎南,詹姆斯·M.公共财政.[M].赵锡军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5页。

[2][3]布坎南,詹姆斯·M.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8-19页、第91页。

[1]同上,90.

[2]JamesM.Buchanan,Liberty,MarketandState,HarvesterPress,1986,P.90.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页。

[1]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版,1996第5次印刷,第132页。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为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