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0 12:15:00

数学课堂教学管理论文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领域,数学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尽量多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小学生对于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而且乏味、抽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而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就必须依靠各类教具的合理使用。

“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况是在上课时间玩。“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具,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发展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所有的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和知识。

例如:第一册《分类》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分类’的引入上,先出示一张照片,问:“你们逛过商场吗?”老师再说:“老师上一周也逛过商场,这就是我用照相机在商场拍的照片,还有几张呢,想不想看?”提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接着展示几张商场中实物分类摆放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入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原来这就是分类。相对知识而言,学生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会给学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设计分类动手操作时,我准备了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香皂、牙膏、杯子、洗衣粉、文具盒、笔、尺子、本子等卡片和实物,让学生当小售货员分小组进行分类摆放。学生很新鲜,热情非常高,在活动中,有学生把杯子、牙刷和牙膏放在一块,称为刷牙品;有把肥皂和和洗衣粉放在一起,称为洗衣服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对各种异同的铅笔进行分类,再在小组里想出多种分类的方法,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这种思想后,接着再动手分实物、颜色、形状异同的卡片和模具。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乐于参与,乐于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情景导入,更能产生浓厚兴趣。

又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利用简单的教具,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首先,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以1元、1角为例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然后,创设一个坐车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图片出示汽车,醒目地标上1元字样。“上车1元,请小朋友自觉投币。”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最后,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教具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不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使用教具,力求多多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再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利用这种数学意识,解决日常生活所碰到的问题。其实,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事物,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