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0 12:15:00

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些也为我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确立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3、我校地处苏南太湖之滨的“华夏第一镇”——盛泽,它被”誉为“东方的丝绸明珠”,笼罩着浓郁的丝绸文化氛围中。从1990年起,我校开展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研究。该课题被江苏省教科所列为省“八五”、“九五”规划课题。经过三年一轮,共九年的探索,形成了在丝绸文化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思路、原则和操作方法,初步摸清了地方经济、区域文化和小学素质教育之间的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初步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小学素质教育的模式,闯出了小城镇小学“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教育现代化办学道路。课题成果获得了省科研成果一等奖,使我校从一所小城镇弄堂小学一越成为苏南地区乃至全国科研名校。2001年起,我校又进一步深化丝绸文化课题的研究,把研究重心指向学科教学,开展了《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特色教学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被列为省教科所“十五”重点规划立项课题。经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该课题研究获得了重大成果,现正准备在四月中旬进行结题工作。“十一五”期间,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研究的重心将指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上来。

近三年,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自觉地尝试与丝绸文化地方资源相融合,对丝绸文化进行了初步的开发,精心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开设了“普及篇”、“研究篇”和“精华篇”三个板块8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因此,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教师逐渐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逐渐主动起来。这些都为我们深入探索丝绸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奠定了实践基础,也促成教师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是,我们觉得前期对资源开发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理念支持;活动内容缺乏科学归类,不能形成合理体系;开发目标不明确,缺乏对价值的评价判断,因此还很难上升为系统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开发模式。为此,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深入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特色课程》的实验研究,它是我校利用丝绸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延续和深入。本课题试图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为依据,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如何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开发和利用本地独特的环境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开展“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实践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1、探索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基本策略;

2、通过各主题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形成本校各年级校本实践活动主题系列,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活动课程;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文化。

3、通过“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他们具有爱的情感,顽强的意志,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4、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增强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提升教师课程的整体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指学校为了使学校教育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整合、利用、开发盛泽及周边地区与丝绸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校本特色课程的行为。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三)校本特色课程:即以学校为基地,以地方文化为主要资源,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需要而开设的富有个性的课程,即与众不同、具有一定创意和特色、符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教育理念的课程。本课题研究的是以丝绸文化为主要资源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针对性的原则。我们的课程开发是针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的选择、确定都优先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及必要的保障。

2.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通过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体验,增加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主张将“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实践性学习成了综合实践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首先,其选题源于实践,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感受自我过程中,生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必须让学生进入实际的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成长。课程资源本身也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3.开放性原则。我们的课程设计是完全开放的。它不受学科的约束,是各门学科的有机整合;不受场所限制,工厂、市场、社区、家庭都是学生的教室;没有确定的教材,只设计菜单式的内容框架,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性地教与学。课程的目标是全方位的,但也是不完全确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教育内容的特点确定具体的目标。

4.过程性原则。课程开发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课程。我们的课程开发永远不会定格,而是会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完善。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然生成。

1、开发丝绸文化资源,构建综合实践特色课程框架

天时、地利、人和,我校师生作为丝绸文化的负荷体,首先应走进丝绸文化,开发丝绸文化。我们把丝绸文化整合成“三大板块·三十六个主题”。一、丝绸文化普及篇,包括:(1)认识蚕宝宝;(2)体验养蚕生活;(3)家乡丝绸品种多;(4)认识织机家族;(5)了解纺织工人;(7)探寻家乡丝绸古迹;(8)了解盛泽的弄堂;(9)了解绸乡的桥;(10)学习丝绸古诗、楹联;(11)家乡的先蚕祠;(12)了解绸都新貌。二、丝绸文化探究篇,包括:(1)养蚕技术研究;(2)化纤丝绸与人工丝绸比较研究;(3)古代、近代和现代织机比较研究;(4)现代丝绸织工素质要求研究;(5)私营企业家成功经验研究;(6)未来丝绸老板素质要求研究;(7)丝绸生产工艺研究;(8)现代丝绸贸易方式研究;(9)丝绸生产与环境研究;(10)盛泽人民美德研究;三、丝绸文化创新篇

②茶叶的种类、产地;③茶文化服饰的研究;④茶文化诗词的研究;⑤研究茶叶与保健;⑥研究茶具艺术;⑦茶的饮食文化⑧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炒制、鉴别;⑨各地各民族的茶情茶俗:⑩古今茶人的风采和成就。学生依托“十大板块”的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身临其境感受茶文化的深远意韵,在体验——自悟——成功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探索、研究,提高综合素质。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

“以丝绸文化为载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融入社会,走向自然,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和单元(板块)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①突出“问题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解决问题。②突出“课程开放”,问题全部来自学生自己感兴趣或其身边的现实世界,依靠身边的文化载体,学习方法不一,获得结果的方式和形式也各异。③突出“学生自主”,学生靠自己活动,自然而然生成课程,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④突出“活动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探究意义的经历”。在载体建设与学生活动的最佳契合中生成课程。

(二)主要措施

我们将本课题研究作为“十一五”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领衔式课题,视为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始终保持“先导地位”,引导教师把工作与科研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总结,以提高研究实效。采取措施构建以下机制:

l、导向机制:及时收集引导教师借鉴有关课改实验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及经验的文章,组织教师学习,帮助教师认识课题研究前景和意义,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自觉投身课题研究之中。聘请课改专家,科研专家来校作理论讲座和现场指导,让教师清楚本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方向。聘请市教育局教科室领导、专家担任课题组顾问,谋划和决策课题研究的思想,适时调整研究策略,及时给课题组人员和教师培训,以保证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和有序进行。

2、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必修3课时,按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可以定在某一天,也可以某一天单独一节课,还可以是系列周活动,集中时间调换课次,保证活动时间到位。活动地点和场境由学生自由选择,保证来去和活动方便,及时为学生出面联系访问、调查、参观、观察等实践活动的具体事宜,按需要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使访问有对象、观察有事物,活动有地点,保证有安全,可靠有实效。学校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

3、活动机制:围绕总课题,构建课题研究的网络,招标确立若干个子课题,服务课程改革实验。课题组定期组织课题研讨,科研沙龙,成果展评等活动,推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具体在三个层面上组织投入:

(1)学校行政领导在课题研究中发挥“护航“作用,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做好宣传发动,强化课题研究的领导管理,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研凝聚力、开发力、引导力和提升力,使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每位教师追求课程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增值过程。

(2)课题组人员在课题研究中发挥“探路”作用,做好“服务工作”,为实验方案的科学规划、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开展服务与指导,为各子课题提供技术支撑和背景材料,为一线研究者提供启示,解决困惑。

(3)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发挥“扬帆”作用。教师以弘扬丝绸文化主人翁态度,充当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始终把自己放在主导地位,成为学生的知已、朋友,成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者和研究者。

4、运行机制:本课题操作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研究、边验证、边修改、边总结、边提升。

全员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各学科配合,每学期确立一个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形成系列,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一个个小成果。

课内外打通,由课堂延伸,由内容延伸,做大做强。年级段打通,师资互补,同一年级确立同一个研究实践课题,多端整合,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活动形式可以是调查、采访、观察、访问、收藏(实地的、文本的、视像的)。活动人员可以是个性的、小组的,既要合作,又要分工,会交流、会梳理、会整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使学生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进取的个性品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认识丝绸文化,学习丝绸文化;创意丝绸文化,自觉进入“大德育教育”、“大语文教育”、“大数学教育”、“大科学教育”和“大艺术教育”等领域,通过实践活动来活化丝绸文化这部教科书,丰富丝绸文化的资源库。使丝绸文化这些最具本土特征的资源,启发和诱导学生从课本、课堂、学校中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丝绸世界,达到“带着问题走向生活”的学习境界,不知不觉地走进丝绸文化,自然而然地生成校本课程。

(六)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6.3-2006.7)

1、成立课题组成员,总结前期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教训,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确立研究课题,拟定实施方案,进行课题论证,学习宣传发动。

2、确定研究的方向,涉足范围,构建依托丝绸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分别搜集材料。

3、各学科从本地、本校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子课题。

4、建立实验基地。

第二阶段:(2006.7-2008.7)

1、校订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启动和开展课题研究,循序渐进探索丝绸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途径、方法,收集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优化整合的要素。在过程研究中获得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中期评估。

2、循序渐进、开展实践活动。

(1)开发整合丝绸文化。发掘丝绸文化中适合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改造,形成一系列具有丝绸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2)探索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综合活动主题体系,分年段循序渐进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以及个人活动四个个层面相结合,不断地修正、生发活动主题。

(3)编写丝绸文化综合使活动校本特色课程。

第三阶段:(2008.8——2009.8)

1、总结研究过程,分析研究数据,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求上级鉴定。

2、成果展示活动。以弘扬茶文化为主线,展示提炼成果。

(1)成果展示会。(2)有个性的研究成果报告。

3、形成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将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价值的专题活动方案纳入丝绸文化课程纲要。

(七)课题成果形式

l、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活动案例形式发表。

2、课题实施的整体推进和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形式呈示。

3、展示高质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光盘、电子软件。

4、汇集编辑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案实录。

5、将课题研究的论文汇编成册。

6、依托丝绸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及学生活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