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2:30:47

语文实践论文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1

1.生活资源

语文实践活动是把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的桥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更多的语文知识带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及逻辑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大自然的世界,用语文的角度解读自然之美。除了学校方面的支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还离不开家长的全力配合。校方与学生家长可以增加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在学校到公众生活的大环境中,更加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作为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地方的地域特色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淮安就开展“的一生”“南船北马时代的兴起与衰弱”等探讨性话题演讲,并根据这些话题开展参观活动、答辩赛或者书画展览等,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此外,老师还要积极跟进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时做好教育制度改革的准备。比如,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进行讲学。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要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贯穿其中,只有这种实践活动的发展才会更加深入人心,并得到长足发展。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被动式的教学手法,让学生从被选择者转变为活动内容的制定者,包括活动规则、主题、形式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给学生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及时进行调整和监督,对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提醒和纠正,对不公正和有误差的地方进行监督和排查。两方并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

2.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发现,着重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自由探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并进行提问,可以是相关内容说明方面的,也可以是知识扩展方面的,并把这些问题贯穿到活动中去,逐一解答。其次,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析问题开始,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时间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等方式搜集资料进行探究。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进行解答。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方便以后及早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2

1实践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实践教学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化,如创设的教学活动由于教学条件不允许或是在实际操作中意义性不大等。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应该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但是我国高中学校却知识纯粹将课堂语文教学搬到户外而已,场所变换,实质性的东西还是一样的,这就使得语文实践教学很难进行。

2学校未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开展好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新课改不是一句口号,一份指令性的文件,而是必须付诸实践去实行的新教育理念。而在我国高中学校,普遍将新课改中要求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当做一条政治性纲领,很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教育厅的检查,临时摆装个样子开展几次所谓的实践活动课敷衍了事。学校没有认真对待,没有提供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条件和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高中的语文实践课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

首先要转变教学模式,从强调教师教学的主体性作用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团结分工协作的精神,通过高中语文的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语文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真正将语文知识渗透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学会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

3.教学活动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实用性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成功,一个好的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具备三大特征,即综合性、开放性、实用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能将其他的学科知识或者是生活工作当中的常用知识融汇贯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其次,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不只是指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还包括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学生参与形式的过程的开放性,很好的发挥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而且,将语文这门学科性很强的科目实用化、生活化,让语文走下神台,走向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3

《黄山奇松》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精练,四字词的准确运用是本课语言的一大特色。因此,课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独特的语言“魅力”作为语用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课始,老师听写课文中描写黄山奇松的四字词语,如:饱经风霜、充满生机、潇洒挺秀、郁郁苍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形似孔雀等;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对黄山松的印象。学生有的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充满生机。”有的说:“黄山松潇洒挺秀,有的枝干盘曲,如天然盆景;有的姿态优美,形似孔雀……”有的说:“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通过听写、读词、想象、说话等语文实践,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感受了黄山松的奇特,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积累了词语,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借助课文重点词语,在理解品味中训练语用能力。

一些词语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揪住不放”,反复揣摩。如文中“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句中的“饱经风霜”,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拆词的方法,通过查字典理解“饱”是充分,“经”是经历,整个词的意思是充分地经历各种风霜,形容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再让学生借图发挥想象说话,想想迎客松可能会经历怎样的磨难。学生展开了想象,打开了话匣子:烈日炎炎,迎客松的叶子被太阳晒枯了。”“接连几天的暴雪压断了它的枝干,不久它又长出新的枝干。”“山顶上的石头滚落下来,砸断了它的树干,砸落了它的树叶。”“狂风大作,吹断了它的枝干,甚至想把迎客松连根拔起,它没有屈服。”……接着,教师顺水推舟: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不是)十年、二十年吗?(不是)而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饱经风霜。其实“饱经风霜”不仅仅是用来写物,在生活中经历各种磨难的人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饱经风霜”说话:生:谈迁饱经风霜,终于写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国榷》。师:几十年的奋斗,一生的心血,多么不容易!生:看到爷爷饱经风霜的脸,我感到心痛。生:他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微笑地面对生活。师:可见,他是多么乐观与坚强。紧接着回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姿态优美,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奇特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句子。)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此番教学,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对“饱经风霜”进行了“推敲”,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走进文本,借助可感的图片,在形象的语境中想象说话,在运用中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深层意思;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与体验,在真实的运用中习得语言;再走进文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内化了语言。如此“几进几出”,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既是词语的理解,又是词语的运用,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感的培养,而这种理解与训练不是单调的、抽象的,而是有温度的、具体可感的。这样,迎客松的“奇”在不断地品悟语言中鲜活起来,同时语用能力得到训练。

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色,在品悟写法时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4

如果职业教育要想改变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必须要做出调整,学情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所以我们能改变的还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现,对于学生的要求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这就往往导致中职生对条分缕析的文章分析感到厌烦,教师“一言堂”的上课形式以及僵硬和单一的考试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在目前语文散文教学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我们要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的教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包括实际水平、学习诉求、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结合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改进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优化。

三、要结合我们学科特点,特别是散文作品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有计划、有层次地使学生接受所学。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会和感受文章之美的过程,是融入文章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所以阅读在这方面就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欣赏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诗歌散文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享受诗文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关键,同时,还要充分体现诗文欣赏课程的特点和关注学生的基本学情。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几点

1.要注重诵读。

陶行知老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而这一方法对古诗文来说尤其重要,学生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最后还要读出情感,学生在诵读中才能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2.丰富的想象力能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才能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深刻的印象,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读懂作品。

3.强化体验。

情景的再现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造与激发与作品相似的情景和感情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这本选修教材,根据诗歌散文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语感诵读欣赏法、互动诵读欣赏法、观照阅读欣赏法、参悟阅读欣赏法、探究阅读欣赏法和涵咏体悟欣赏法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学设计中制定多样化的方案来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做一个能学习的人。

五、结语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5

今年(1997)的高考作文要求仍然是自拟题目,可是一些考生仍然习惯作老师给的命题作文,竟不知道怎么给作文写题目。对1000份作文答卷进行抽样调查,未写题目的有30多份,题目不当的有100多份,胡拟乱写的有20多份,只有80多份因题目恰当准确而加分。有一份作文初评40分,因无题目最后得38分,失去了入围该省十佳优秀作文的资格。面对这份得38分的优秀作文,评卷老师发出感慨:“大风大浪都闯过了,却在小河里翻了船。”其实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并不难,可以拟出成百上千种题目,然而却难倒了寒窗十年不知写了多少篇作文的莘莘学子!

学生作文题目上存在的问题,说明加强拟题教学的必要。无论是高考应试,还是平时写作,都应要求学生重视作文题目,努力把题目拟准、拟好。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好题赏析当年,《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这篇文章被称为文情并茂的出色的通讯报道和情文并美的散文佳作,在中日两国人民中曾激起友好感情的波涛,在中外新闻界也曾引起过很大震动。

教学伊始,我就以该文为例,先板书出示这篇文章的题目,对它稍作解释后,我说,这篇文章在当时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效应,与标题拟得妙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好标题,又是经过作者姚方远同志几次修改拟定而成的。第一次拟定是《战火中救孤儿》,作者感到不十分好,后来改为《怀念异邦的两弱女》,作者还觉得平淡,最后才改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我问学生:这个标题为什么好?有什么特色?有学生答:它情感真挚,耐人寻味。还有学生答:它用询问语气,造成悬念,使人顿生寻求、关切、向往之情。我都一一予以肯定。

最后我小结:“额宽目明文半成。”一篇文章不管你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如果标上一个平淡无味的标题,那就如同红花折了绿叶,倩女瞎了双眼。相反,一篇佳作,如果能配上一个精彩贴切的标题,往往能一下子打动读者的心,令读者过目不忘,甚至能不胫而走,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以上一个例题的说明和解剖,学生对标题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便转入下一步的教学。

二、方法指导怎样拟题?怎样才能拟出有特色的题目?这正是学生最感困难的,也是教者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我先板书示例,然后讨论,最后列表归纳,让学生明白这样几种拟题方法。

1.概括法。有直接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的,如《反对党八股》、《“开卷”未必“有益”》;也有点明议论范围的,如《简笔与繁笔》、《说谦虚》。用这种方法拟出的标题,言简意赅,使人一目了然。

2.特写法。一些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多用此法。有的如一幅色彩明丽、富有诗意的画,如《香山红叶》、《驿路梨花》;有的如一张传真照片、一个特写镜头,如《背影》、《挥手之间》。用这种方法拟出的标题,色彩鲜明,形象真切。

3.引用法。引用一些古诗、名言、歌名,能收到翻出新意、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春蚕到死丝方痉,用李商隐诗句说明蚕的一生,使文章平添一种文学韵味。

4.数字法。数字入题,简明、醒目。如《人类的天敌六十亿》、《8-1>8》等。

5.修辞法。运用修辞手法来拟题,是使文章标题新颖独特的主要技巧。《老挝不老万象更新》(1993年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万象”字面意思是老挝首都,同时暗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状况”之意,一词双关,一箭双雕。)该标题充分发挥了修辞功能,通过对偶、拟人、双关、拈连几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收到了辞工意丰的艺术效果。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新颖独特的好题目,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设问)、《别了,司徒雷登》(双关)、《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比喻)等。我们应该多品味、多琢磨。

最后我说,文章标题,虽因文体不同、内容有别而各异,但如果我们在拟题时,能多动脑筋,善于借鉴,巧妙运用诗文、逻辑、修辞等各方面的知识,是能够拟出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好标题来的。

三、练习巩固讲清了道理,授之以方法以后,关键就在训练了。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消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中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要求学生根据这则材料,当堂拟出题目。我前后巡视,发现了一些拟得好的标题:《我们现在怎样做子女》、《珍视亲情》、《应以“孝”为己任》、《该为亲情“扶贫”》……我特别赞扬了第一则标题,并请“作者”谈谈经验。该同学说,他拟题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篇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肯定了他的借鉴,说这则标题不仅拟得准确贴切,而且有力量,并祝愿他也能写出像鲁迅先生那样的震聋发聩的文章。课堂气氛很好。

接着我布置课外作业:

根据下面这则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程砚秋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年轻时,练习台步着了迷。一天,他在前门大街上看见几个人抬着轿子,脚步走得十分稳健和谐,于是情不自禁地跟在后面,不知不觉地走了好几里路,心想:如果京剧青衣的台步能走得这样稳,那该多好呀!回家后,他立即在院子里练开了。

灯下,我批改着作文,我的兴致越来越高,一个个好标题不时跳入我眼帘,喜录于下:

1.小议专注(点明议论范围)

2.有心之花结出丰硕之果(比喻)

3.成功之神青睐有心人(拟人)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名句)

5.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语出《林黛玉进贾府》)

6.留心处处皆学问(化用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6

一、理解词意

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因此,首先要重视词义教学。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把使用范围交代明白。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采取多种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如,利用实物、挂图和电教手段,借助动作和表情口头描述词语所表达的客观事物、现象。有些词语往往很难下确切的定义,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以词解词。怎么办?多听,多看。词语见多了,听多了,自能凭着语感理解它,运用它。再说,有些词语的使用、搭配,带有习惯性,也只有多听多看(包括运用),才会逐步明了。在这方面,笔者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老师在讲话时有意识地反复变换句式和内容,并且使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特别是要求用来造句的词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它的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如学了“榜样”一词后,我有意识地利用晨会、周会,向学生讲这样的话:雷锋叔叔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榜样就在我们的周围,××同学刻苦学习,××同学爱劳动,××同学助人为乐,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中队长、小队长要处处带头,为大家做个榜样……当学生用“榜样”造句时,不但不感到困难,而且能造出各种句式的句子。这种办法是“耳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耳朵听来的信息,不需经过左脑的加工处理,就可以进入右脑贮存起来,因而比单纯用视觉获得的信息记得快,记得长久。二是“目染”——扩大阅读量,号召学生多读书报。阅读不但能加深对学过的词语的理解,而且能获取表达(包括造句)的素材。这就是阅读面广的小朋友造句不困难的原因所在。老师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功夫的训练。

二、创造必要的条件

和作文一样,造句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不同的是造句要用指定的词语正确地反映事物,这对儿童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设法为儿童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笔者主要采取三种方法:

1.结合造句创设情境,提供表达素材。有些词语学生不会用,并不是不理解,而是头脑里没有适合表达的客观事物,可引导学生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动作造句。如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造句时,我是这样做的:①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锄禾》,全班同学认真听,然后用“流利”口头造句,评价背诵的情况;②让学生观察教师用草体书写“高山流水”四个字,然后用“流利”口头造句。由于从侧面提供了造句的素材,学生发言踊跃,所造句子内容丰富。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造句。如指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时,我出示了一幅一家人看电视的挂图,让小学生观察后造句。也可以由教师口述一种情境让学生造句。指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时,除了看图外,我还口头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境:一天,唐僧要孙悟空坐下来念经,可孙悟空好动,这时唐僧说了一句批评孙悟空的话,他的话里也有“安安静静”这个词,想想唐僧说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2.提供线索,帮助造句。有些词语使用范围很广,有的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这就需要多角度引导,提供线索帮助造句。

如“管理”一词,负责某项工作可以用“管理”;保管和料理某一事物可以用管理;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也可以用管理。这就需要多渠道引导。例如,我先在黑板上写了“卫生委员、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计、经理、交通民警”等词语,让学生想想担任这些职务的人是干什么的,然后就他们各自承担的工作,用“管理”说一句话。“出色”一词在《精彩的马戏》里是充当补语的——“山羊走钢丝表演得也很出色”。这个词也可以充当定语和状语。为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它,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句子,让学生想想“出色”一词可以加在这些句子的什么地方:

(1)山羊的表演把大家吸引住了。

(2)马季是一位相声演员。

(3)解放军战士完成了任务。

接着,要求学生就我校一位同学参加电子琴比赛载誉归来一事,用上“出色”说一句话。因为有了上边训练的基础,开拓了思路,学生能造出几个形式不同的句子。

为指导好学生造句,备课时,我首先弄清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弄清词在句子里可以充当什么成分,然后用这个词造多种形式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词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训练形式和程序。

3.提供范例,模仿造句。模仿是创造的先导,模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时,采用模仿填空的方法,形式如下:

例:点播机一边开沟、施肥,一边播种、盖土。

(1)音乐老师一边______,一边唱歌。

(2)大雁一边______,一边_______。

(3)________一边_______,一边________。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7

读是写的基础,读对写的影响在思想、内容、文字等方面。通过读,可学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思想水平,这对于正确认识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的材料很有帮助。通过读,还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句,学习语言体会思想……所以,进行写的训练,必须与读的训练相结合,这是提高写的质量的必经之路。读与写结合其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在读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谋篇布局的方法。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言语的思想内容,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分析作者思路、文章布局及对事物的独到见解。通过一次次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方法归纳总结,这样既会提高读的能力,同时也为写打下好的基础。2.写的训练中,经常引导学生把从读中得到的各种基本功,运用到写中去。要鼓励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3.写的训练要体现创造性。学生写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写的方法来源于读,这就会对学生的写产生束缚作用,制约写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写的具体训练中,既要继承方法,又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特色。就如同学画中国画一样,初学离不开临样,很熟悉后又必须摆脱束缚,进行合理创造。

二、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总是跟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相联系,背景知识越清楚,对课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在于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采用这种感情强化刺激手段,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探究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8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有生活才有正确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和煦的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在教学义务教育教材语文第8册的第一课《可爱的小蜜蜂》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精神。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蜜蜂了解多少?”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特别是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我更是大吃一惊。我布置的题目是: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可爱的小蜜蜂吧!我看到学生画得太离谱了,有的将蜜蜂画成了蚂蚁,有的却将蜜蜂画成了小飞机。怎么办?这说明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巧的是,刚好我班有一位同学的爷爷家养了几箱蜂。于是,我们一起去那位同学家的养蜂场所看了看。同学们亲眼看到了蜂箱中隔板上蠕蠕爬动的蜜蜂,看到了一个个精致的蜂窝……亲眼看到了蜜蜂,学生们非常兴奋,围着养蜂的老爷爷唧唧喳喳问个不停:蜜蜂怕冷吗?蜜蜂会逃走吗?被蜜蜂咬了怎么办?……热心的老爷爷一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回来的路上,学生们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可生动了,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的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什么这样的课最难忘了。接着,我趁热打铁,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蜜蜂。第二次再画蜜蜂,学生画的蜜蜂可传神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

2、有生活才有能力

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我在教了《家乡的秋白梨》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

(2)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现状。家乡特产的调查研究:(一)家乡主要特产列表。主要特产、主要出产地、生长或生、产情况、销售情况(销量、销售地、收入),黄花菜、双龙黄花梨、杜桥茶叶、缙云番薯、缙云烧饼、缙云条石、新建麻鸭;(二)、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三)、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土特产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农家或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的土特产推荐给大家。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他们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对某一特产深入地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都要组织学生远足拉练。在难忘的拉练之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拉练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热、渴、累,以及一路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出来。可是,由于每次所选的日子都是很好,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说说拉练前的心理活动时,总是平平淡淡,什么兴奋啦、激动啦。今年的拉练,由于拉练前一两天天气的戏剧性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明显的丰富了,于是,写出来的作文马上就变得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学生的作文题目《一波三折盼拉练》《一日三秋》《祁盼、失望、失眠、兴奋》,这样的题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再来看看学生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令人忍俊不禁。朱露茜写到:同学们望着这雨,心里默默地乞求老天爷快把雨收起来。这时,丁越看看雨,叹了口气,说:“唉,看来明天不能去拉练了。”他的话音刚落,他身边的几个同学皱紧眉头,瞪大眼睛,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好象要跟他拼命似的,生气地说:“明天一定会去,一定会去!”这声音响亮而坚定。丁越听了,吃了一惊,连忙小声地说:“对,会去!会去!”读着学生的习作,拉练前的一幕幕仿佛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学生的习作,在感叹的同时,深深的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3、阅读

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我所带的班级,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好溪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9

配合团队工作开展一系列影响大、实效好的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育相互渗透,使课外语文实践更具时代性。如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这几年开通了高架、绿化扩建、城区道路的拓展,许多标志性的建筑物的拔地而起,惠民工程的落实、对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低保特困家庭子女的关爱等等,每一项工程都牵动着人们的心,抓住时机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了“万人看徐州、家乡在心中”的主题教育活动,要求中小学生通过走访、观察和对比,发现家乡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发展,通过手中的笔描述家乡的变迁,展望家乡的未来,学生们利用各种方式参与活动,有的写出考察报告,有的参加征文比赛,有的进行宣传演出,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使同学们明确自己肩负重担从而不断进取,还发自内心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和期盼,树立青少年“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良好品德。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80年代以来,文学社这一课外语文教育的兴趣组织在校园内崛起,青少年宫成立了徐州市青少年文学协会,组织联络各中小学文学社开展各种文学兴趣活动,成为全市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的中心。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文学爱好者高层次的需要,90年代初,徐州市青少年宫又组建了青少年文学院,著名作家冰心为文学院题写了院牌,许多名家受邀担任顾问,多年来青少年文学院在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了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生活,拓宽视野,提高写作实践能力,青少年宫利用校外阵地的资源,组建了全国闻名的小蜜蜂记者团,小记者们“采生活之花、酿文学之蜜”,在社会采访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他们参与课外活动,不仅没有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在学业上还取得丰硕的成果,他们的许多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每年都有一大批小记者考入重点初高中,小蜜蜂记者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和家长的欢迎。

三、组织特色夏(冬)令营活动

青少年宫每年都会组织具有鲜明主题,融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夏(冬)令营活动。夏(冬)令营是寒暑假期间青少年向往的乐园,广大少年儿童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不仅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观察能力、欣赏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多姿多彩的见闻使他们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触动了他们阅读名诗名著的美好联想,夏(冬)令营突出的实践功能引发了他们的追求美、歌颂美的冲动和愿望,为他们积累写作材料和生活体验、锻炼语言交往和道德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广阔天地。

四、开展专业兴趣小组培训活动

青少年宫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如口头作文、蒲公英书屋、趣味写作、媒介素养、文学欣赏、话剧表演、演讲辩论、诗文朗诵、配音主持、故事大王等都是学校语文教育在校外教育实践中的延伸,这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不受中小学各种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参加这些专业兴趣培训的学生基本出自青少年的意愿,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对兴趣学习活动拥有自主性,有利于青少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变,激发学生自觉提升语文素养的动力。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手段,把死的书本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体验、发现,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五、各种竞赛、展览、演出

现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促进了课外语文教育中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竞赛对于激发创造精神和革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故事大王比赛、汉字大赛、成语英雄、快速阅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多年来,青少年宫结合时代的要求组织大中小学开展了近百次征文活动和作文比赛,由于主题鲜明,每次大赛都赢得师生欢迎和社会的赞誉,如每年举办的“故事大王暨换了童谣”比赛和“我的青春别样红”诗歌朗诵大赛,由最初100多人参赛发展到现在每年有近万人的参与,已经成为在徐州市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而在“告别陋习、文明随行”征文大赛中,短短半个月,就收到征文近万篇,青少年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思想陈述生活中的种种陋习、或嘲讽落后、或歌颂文明,一篇篇具有较高水准的征文显示出经历磨难和考验后成长的文学新苗的勃勃生机。此外,通过展览、演出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使他们看见自己的创造而受到鼓舞。这些展览、演出事先都需有必要的组织工作,内容要经过编排,有的事先还要拟好解说词,展示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们课外实践活动成绩的检阅,这些形式深受青少年的欢迎。其实,实质上讲,语文的社会实践源于听、说、读、写以上几种类型的活动从不同方面开发和调动了人们主动接受语文教育的潜质和积极因素,通过实践获得了“活”的语文能力,事实证明,参与过这些活动的青少年其语言状态和语文素质一般都比较突出。

六、结语

语文实践论文范文篇10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告诉我们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是运用知识技能的手段,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既然是实践课,就应以实践为中心,让学生观察、阅读、习作、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既增长了才干,又优化了个性。只有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一系列的锻炼,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语文实践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在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立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如果有较强趣味性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知”的目的,所以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效果,才能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其智力。怎样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课堂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巧妙设计多种形式,如表演式、游戏式、辩论式等。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材范围来设计,力求灵活多变。

三、实践的层次具有阶梯性

在语文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上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发展,不能跨度较大,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一种跳一跳可摘到果子的快感,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会因为难度偏小而乏味,也不会因实践的跨度太大而失去信心。如教学《找春天》,分别设计“找春”、“赏春”、“颂春”的多媒体片段,逐层深入,具有层次性,使学生保持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绪,消除了学生注力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实践气氛要保持和谐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实践课堂效果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往往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个表情严肃、面孔冷漠的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寓教于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愉悦的乐土,把干巴无味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质问变成真挚的叮咛,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心门。如何创设实践课的和谐氛围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期望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则喜欢老师在平等的位置引导他们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方案,给学生充分的自立表现机会。

五、实践的节奏要有张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