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因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时间:2022-10-15 03:37:09

情意因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摘要]学习活动是在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情意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意因素;学习兴趣;学习自信

一、情意因素的重要性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提到,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尤其在阶段目标中,在初始阶段特别强调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这些表述体现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重视情意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情意因素是指情感和意志,它是属于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参与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自信、动机、情感、意志、习惯等因素。在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思维、记忆、想象等认知因素的参与,也需要学习兴趣、自信、习惯等情意因素的促进与推动。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兴趣是智力之母”“志不强者智不达”等格言、俗语阐明了情意因素可以激发认知的作用;“勤能补拙”“笨鸟先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等说法,则阐明了情意因素可以弥补和促进认知的作用。孔子也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②他把“好”“乐”这些情意因素的重要性置于“知”这一认知因素之上。可见,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但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也不能更好地开始和维持。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意因素,学习活动才能持续而高效地开展,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情意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情意因素,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二、采取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最佳推动力。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从而提升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精心设计教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教师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一个教学环节。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巧妙导入,就像一块磁铁,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吗?(说着,教师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片,壁虎的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顺势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教师将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奇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故事。导入设计简洁、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设置悬念法、以旧带新法、创设情境法、移植法、引用法、对比相拟法等。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设计导入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立足语言文字运用,做到“为思维而教”,即树立问题意识,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刻表达。首先,提问要有的放矢。教师不要盲目提问,也不要问那些可问可不问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提问。其次,所提问题要有整体性。对于提问、作答教师要做通盘思考、整体设计,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使教学失去系统性和条理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反映教学和教材的重点和系统性。第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如果教师的提问只能在学生的思想中泛起一丝涟漪,甚至石沉大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提问要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引导他们积极思维,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怎么问至关重要。针对同一个问题,有“直问”和“曲问”之分。“直问”是直来直去地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得过于老实,是死问,启发性不强;“曲问”又叫迂回问、转弯式提问,问在此而意在彼,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师想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唐宋八大家”这一常识,可设问:“司马光和司马迁哪一个属于唐宋八大家?”故意让学生听到非此即彼的语气,让他们在故设迂回、旁敲侧击中开拓思路、掌握知识。在教学《散步》中针对“我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就可设问:“只是让‘我’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可‘我’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是不是有点儿小题大做呢?说说你们的看法。”这样设问,更有新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样一个问题,还有“顺问”和“逆问”的区别。顺问就是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文中人物的想法做法问“为什么”,而逆问则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比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针对‘我’为什么要极力劝说母亲出来散步这一内容就可逆问:“母亲本不愿出来’,那就把她独自留在家里,‘我’和儿子、妻子一家三口出去散步,这样不是更好吗?”逆问是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刺激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反比较,也易理解深层含义。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各个课堂提问,才能使提问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引导探究,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想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激活学习主体———学生的内在原动力,促使他们把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只有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才能不断生成和提升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内容,创设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思考和体验,在与文本、教师的交流对话中,有所理解和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在写作教学中,要通过范文示例、情境设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写作策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通过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或互相评改作文等方式,与他人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分享写作的快乐。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调动他们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激发他们积极观察、思考、探索和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科学评价,激发学习自信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三重功能。诊断即测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鉴定教师的教学效果,检验学校的管理水平;导向即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激励即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1]40所以,通过教学评价,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评出主动积极性来,即评出内在的动力。首先,要发挥即时评价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课堂即时评价,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某一表现当场及时所做的评价。即时评价的重要特点是随机性、瞬时性。在课堂上,它往往是一闪而过,但如果科学合理,它也可似流星划过星空一般,虽短暂,却光彩夺目。因为,即时评价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有经验的老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并给予适度的评价。在评价时不要仅根据结果给以肯定或否定的单一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所以语文教学评价的范围也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也就是说,评价不仅要对学习的结果(知识、能力)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及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智力、能力发展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的兴趣、情感、态度等情意因素作用的一面。比如背诵,不能只看结果,打一个分数:背得比较流利的打90分;能够完整地背下来,但不很流利,打60分。光看这个分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也许得60分的这位学生为了背会这篇课文非常努力,下了很大的工夫,只是他的学习方法不对或他自身的智力有障碍。实行这种简单的单一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心。再比如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不要仅限于指出他的错误,还要利用学生在答问或学习中表现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给以积极性评价,这样既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又能给学生以力量和信心。当学生答问正确时,则要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发言的学生得到肯定鼓励的同时,也让全班学生有所收益———获得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也通过榜样获得力量。其次,通过批改作文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作文批改是一扇窗口,是师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对于教师的批语,学生最关心的往往并不是写作技巧的指点,也不是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想要从批语中窥察教师对自己的作文甚至是自己的态度。因此作文批语除了要实事求是、重点突出、有启发性以外,还应该做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表扬。例如教师在一些词句下面认真地画几个圆圈,并写上这样一些批注:“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把范文中学到的方法模仿着用,这便是创造的开端”;“比喻贴切,有新意”等等,像这些对学生满怀着热情期望的激励性评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语感、思维、记忆、理解等认知因素,更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情感、自信、意志等情意因素。语文教学必须改变重视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意因素的现象,要致力于沟通两者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姚梅林,张厚粲.斯滕博格教育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乔继英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人文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