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卡产业论文

时间:2022-09-17 02:53:00

我国信用卡产业论文

摘要:目前在国外,信用卡以其高盈利性成为已成为各家银行最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而我国信用卡盈利性还很低,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通过对信用卡盈利结构进行剖析,并同美国发达的信用卡业务相比较,对提高信用卡收入,降低信用卡成本的各个环节做出了说明,并对进一步完善当前信用卡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盈利性;持卡人;特约商户

1我国信用卡的发展历程

我国信用卡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开始进入中国内地。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首次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准贷记卡——中银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准贷记卡年代,随后农行,工行,建行,交行纷纷加入了VISA和MasterCard国际组织,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首次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时代。进入21世纪后我国信用卡产业开始了实质性的发展,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信用卡业务,2002年中国银联公司成立,同年工商银行率先成立了自己的信用卡结算中心——牡丹卡中心,随后各家银行纷纷效仿,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我国信用卡产业开始了公司化运营阶段。2003年和2004年是我国信用卡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的年份。2003年被国内银行卡界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从此整个信用卡市场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时代。据中国银联总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银联标准信用卡增长了1021万张,同比增长近20倍,已经超额完成了发卡1000万的指标。

2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

信用卡发行机构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其经营管理的核心目标同其他营利他组织一样即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发卡机构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其收入主要有:利息收入、年费、商家折扣及其它收入;成本主要有:资金成本、运营成本、营销成本、坏账成本及欺诈损失等。

(1)利息收入。信用卡的设计理念就是依靠收取未付款利息来获得收入,所以利息收入应是信用卡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实中使用信用卡的客户虽分为两类:工具使用者和信贷周转者。但实际上只有后者才能为银行带来这部分收入。因此信用卡利息收入的多少与这两部分客户的比例有很大关系。而这两部分客户的比例又取决于消费习惯。以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来看,短期内国内银行的这部分利息收入应该不会很大,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医疗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利息收入也必将成为我国信用卡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信用卡利息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利息率。目前国内信用卡的透支年利息率为18.25%,但这只是名义的年利率(APRannualpercentagerate),由于信用卡按月计复利,实际年利率(EAReffectiveannualrate)可达到19.86%左右,远远高于其它任何贷款利率,而且政府对此利率进行控制,几乎不存在浮动的可能。在如此高的利率下,持卡人不会轻易地进行透支,这样就直接影响信用卡利息收入的增长。从国外经验来看,个性化的透支利率将是发展的必然。在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对信用卡的透支利率也应逐步放松管制,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浮动,并制定更具有弹性的利率政策。

(2)年费。美国信用卡年费收取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早期各银行为了抢占市场,采取的都是免年费的政策。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取消了对银行储蓄利率的限制,使银行的利息收入变得更加艰难。于是1976年花旗银行向那些在免息期限内还款的持卡人收取每月50分的费用,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行业。年费的收取标志着美国信用卡产业粗放式扩张阶段的结束,也开始了美国信用卡产业的盈利年代。后来随着资金成本的下降以及消费信贷的增多,发卡机构开始能够获取大量的利息收入,这样美国各发卡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逐渐减少年费,AT&T在1990发行了“终身免费的信用卡”,给整个行业造成很大影响,自此以后收取年费的信用卡开始逐渐减少。目前国内的信用卡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但各发卡行为了抢占市场,追求发卡规模,竞相采取了免年费的价格战。在利息收入尚不能成为信用卡收入的支撑时,这样的为了完成发卡任务而采取的免年费政策无疑给信用卡产业的盈利蒙上了一层更为严重的阴影,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消费者办卡不使用,睡眠卡,死卡大量存在,动卡率低等问题。根据央行的统计,我国目前的4000万张信用卡中,已经有八成左右称为睡眠卡。所以目前阶段,为了摆脱整体的亏损局面,商业银行应适时地考虑进入信用卡收取年费的阶段。

(3)商家折扣。目前国内的商家折扣一般在0.5%~2%之间,与国外相比处于偏低水平。尽管国内已经对不同行业实行了不同的折扣率,但总体看来还缺乏灵活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由于各商家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不同,对同一折扣率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参照国外经验,按市场规则来改善利益分配机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由银行和各商家协商确定折扣率,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如根据不同的交易额来确定折扣率,使折扣率与交易额相挂钩,尽量采取基于多标准的差别定价方式。

(4)其他收入。

①越界销售。银行在每个月向客户寄送的帐单中推销其它商品和服务,这种做法的边际成本很低,因为邮资已经付过了,客户又是经过筛选,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和信用等级的优质客户。如果客户的数量能过达到一定的规模,那么银行的这笔间接收入也将是相当可观的。

②信用卡资产证券化。1986年所罗门兄弟公司将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法应用于无实物担保的信用卡资产证券化上,成功地将信用卡应收帐款转化为证券销售给投资人,从此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就成了增加信用卡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拓宽了发卡机构的融资渠道,降低了发卡机构的资金压力。

(5)降低成本的业务外包。从国外信用卡发展来看,信用卡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各发卡行为了降低成本,均采取了外包的方式,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劳务,技术等)委托给第三者处理。据数据显示,美国商业银行70%左右的银行卡业务处理工作由外包的专业金融服务公司承担,这种运作模式产生的直接效益是节省了20%的经营成本,提高了40%的处理效率。通过外包,银行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大降低成本和风险。

3提高信用卡业盈利能力的政策建议

3.1进一步拓展客户市场

拓展客户市场关键一点就是要做好消费者市场调查,合理的定位客户群。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着“高端客户争佣金,低端客户争利息”的做法,而国内,由于银行对风险防控能力不强,对信用卡盈利特征把握不够,往往将目标客户定位于中等阶层,但是这部分客户并不是优质客户,银行既不能从他们身上赚取高额的年费收入,也不会取得利息透支收入,而那些收入不高的阶层,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有很强的使用信用卡透支意愿,但银行一般不予受理,这样就造成了“低端客户争利息”难的局面。目前对信用卡客户定位的“平民化”已成为一种需要,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风险防控力度的加强。

3.2进一步发展受理市场(1)特约商户。信用卡客户的拓展离不开特约商户的支持。特约商户是信用卡交易的场所,是实现信用卡功能和服务的媒介,特约商户的市场覆盖率直接关系着信用卡市场能否良性发展。我国特约商户覆盖率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小商户数量太少,中小商户受理信用卡的收益不能弥补其折扣成本,因此受理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受理市场和信用卡整体交易规模有限,刷卡交易暂时不能给中小商户带来销售额的显著增长。所以全面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使刷卡消费能够给中小商户带来收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受单行。2004年《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修改了跨行交易收益分配比例的规定,将发卡行,银联,受单行的利润分配比例由8:1:1调整为7:1:X,X表示受单行的收益由其和商户以谈判的方式确定。可见,在利润分配中倾向的始终是发卡行,而受单行的收益太低并且无法受到保障,这样根本无法调动银行开展收单业务的积极性。各家商业银行也只是将重心放在发卡市场上,而无意于受理市场的开拓。要扭转我国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就必须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解决,根据消费者市场和受理市场的具体情况,选用收益浮动杠杆,灵活调节,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

3.3细分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信用卡营销的对象是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而不同的消费者由于自身的收入、需求及偏好等差异,对信用卡的特性和性能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成功的信用卡营销策略,要求把目标客户进行细分,针对每种目标客户的具体要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面对客户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美国的各发卡行将竞争转入了细分市场的方向,针对各个细分市场设计了不同的产品,目前,向客户提供更多新产品和更精致服务的观念逐渐取代了开发更多新客户的想法,比如美国信用卡市场上客户的类型就由10年前的3~5种增至现在的100多种。近几年,我国在信用卡的销售上也开始采取了市场细分化的策略,各家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群需求和消费习惯,设计个性化卡种,同时在联名卡的发行上也做了许多尝试,如中行与联想的“中银联想visa奥运卡”,招商行与中国航空的“国航知音卡”等。

3.4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

信用体系是否基本形成是衡量一个地区信用卡产业是否具备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指标。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始建于1997年,当时上海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个人征信机构——上海资信公司,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征信管理局,使得征信工作有了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2005年1月,实现了个人征信全国联网运行。虽然我国在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方面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是在信用数据收集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个人征信数据掌握在央行,公安,法院,工商,税务,劳动保障,人事,保险等多个机构手中,处于相当分散的状态,而且彼此间不能共享,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之间还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处于相对的封闭状态。因此打破行业部门的限制,建立真正的跨行业跨部门的个人征信系统,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林功实,林键武.信用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董罡平.银行卡业务的机制缺陷及监管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7).

[3]李菁,黄煜斌.信用卡产业的扭亏为盈:基于收益成本分析[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