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论文

时间:2022-12-23 04:02:00

传播技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论文

【内容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但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将“蛋糕”做大,更重要的是关注村民在其中得到了哪些应有的权益,在转化过程中,村民是如何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如何有效地得到贯彻实施等,信息传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着重论述新的传播技术如何促进城乡一体化问题。

【关键字】信息传播城乡一体化网络数字电视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形成一体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处在50%左右时,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当前,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4.9%,正是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改善城乡关系的最好时期。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在坚持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统一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什么问题与难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促进这个目标的达成?下文着重分析如何利用新的传播技术促进城乡一体化问题。

二、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整体规划不完善,无可借鉴的经验

城乡一体化如何做,具体怎么安排,目前并没什么任何可借鉴的观念,对于农民来说,这是绝对新鲜的词,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也是有很多东西还需要去学习、体会,并且不同地区贫富差异也比较大,加上这个目标是新制订的,还未能从上而下很好的展开,所以在整体规划上还显得十分混乱,无法做到按部就班的去执行各类政策。

就拿2006年提出的“千村路路通工程”来说,它可以认为是城乡一体化观念进行铺垫的东西,但实际上,即使是比较发达的广东地区,很多地方至今仍没实现所谓的千村路路通,这倒不是说执行不了,而是缺乏整体的规划,如:整个工程大概要多少预算,较落后与发达地区资源怎么分配,都缺乏有效的规划,因此这样的工程最终只能实现到一半而不了了之。

2、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存在制度盲点

我国农地流转早已存在,具有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2003年3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标志着鼓励自愿、合法、有偿流转的新型土地制度正式确立,全国各地不同形式的农地流转大量产生。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更强调土地承包权的长久性,鼓励推进土地流转。但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征用很不规范,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随意变更承包关系、占用农地、改变农地所有权属等,造成大量的土地纠纷,影响农村稳定。

3、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落后

城和乡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本人认为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基础设施和思想意识,思想意识的提高下文会着重讲解,但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是短时间不大可能解决的,因此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十分困难,这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协同。

具体体现为:

(1)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本身的“容量”需要扩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制镇已达到19216座,城镇人口16984万,平均每座城镇只有8千多人,若扣除1689座县级城镇,平均每座非县级城镇只有5千多人,不足5千人的城镇有1万多个;平均每个小城镇的建成区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同时,由于遍地开花,乱铺摊子,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娱乐、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市场功能残缺等各类问题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2)建设投入短缺,城镇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吸引外商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由于银行投得少、向上争得少、市场筹得少,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跨越温饱,进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4、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存在代沟

4.1、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

4.2、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

(1)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当然中小城镇难于消化这么大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

(3)是划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

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三、如何用新传播技术促进城乡一体化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涉及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等问题相信在未来十年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的,本文着重论述解决相关制度执行透明化、农民思想意识提高等方面,而这些问题与信息传播有着极大的联系。

在以往最流行的传播方式莫过于纸张,但对于思想意识、文化知识都跟不上的上一代老农民,让他们都去看报纸了解最新的政策情况等,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最新的传播技术——数字电视、互联网等却让广大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政务信息的透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数字电视、有线电视

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都不具备有线电视或数字电视的使用条件,很多家庭的电视往往只能接收到一两个基本的省一级的电视台,连县市一级的电视都没法接收到,这样如果政府有什么新消息、新政策之类的,对于大多数农民都事必蒙在鼓里,因此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也必须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当然考虑到城乡一体体化的周期,如果能普及数字电视,则更有意义,与普通的有线电视比,数字电视为用户提供了互动的可能,这对政府与民众的交流都存在比较重要的意义的。

2、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美国最新的总统奥巴马实际上就是一个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总统,因此农村普及互联网显得犹为重要。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这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起着不要缺少有作用。

农村普及互联网并非真的要家家都装个宽带,让大家都上网去,而关键是放在城乡教育一体化,通过网络化教学,利用网络上的优质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农村教学中资源匮乏的问题,这将能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3、广大官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

不管新传播技术多么的方便,更重要的是提升各地方官员自身的意识,要跟上时代潮流,只有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真正有效的沟通才有可能逐步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才能解决部份农民怕进城的问题,并且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更有效的得到实施。

本文来自华夏论文网转载请注明

四、小结:

用新传播技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农民思想意识的问题,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同于部队里的团长和政委,光能打仗是没用的,做好思想工作是同样的重要,作为执行者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充分利用好这些新传播技术。

参考文献:

[1]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兼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载《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

[2]蒋晓华.现代信息技术内涵及其发展的新趋势[J].工会论坛,2003年08月.

[3]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网络,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