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主义的生存路径

时间:2022-12-04 03:29:00

现实社会主义的生存路径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构成了上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主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欧洲大陆徘徊的“幽灵”,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如星火燎原般由一国实践发展成多国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然而,世纪末苏东国家的剧变,又将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带人了低谷。尽管如此社会主义并没有“终结”,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国仍然高擎着社会主义旗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引人社会主义制度,适时融人汹涌澎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同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进党的工作作风,竭力推行民主政治,从而以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谱写出一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在现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社会主义,只能是面向市场的、民主的、世界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只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求生存

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令社会主义国家倍感困惑。长期以来,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被等同看待,计划与市场被截然对立,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排斥。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像苏联,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虽然在有效地调动各种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却包含着严重的弊端和缺陷:就经济体制而言,它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坚决批判市场经济,造成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高投人、高消费、低效益;就发展战略而言,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国际环境以及其大国沙文主义、扩张主义传统的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国防开支、军工生产大大超出了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限度,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用工业和农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些因素为苏联的剧变埋下了隐患,促使它逐步滑向解体的深渊。

中国,作为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建国后的前30年,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有公有制一种所有制形式,党的工作重心也不是经济建设,阶级斗争压倒一切,其暴露出来的缺陷有目共睹。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其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重要论断,廓清了我们思想上的迷雾,使我们突破了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而确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间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们的结合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截至2002年底,全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工业增加值459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尽管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尽管西方敌对势力依然通过各种经济、政治手段压制、排挤中国,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巨大成就足以向世人昭示“风景这边独好”。

二、推行民主政治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高度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生命力,能否过好民主关是个关键。苏东国家丧权亡党,根本原因还是党的建设没搞好,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民主不足,甚至遭到践踏和破坏。具体表现在:一党独大;各级党组织领导人的独断专行和家长制;民主选举流于形式,形成实际上广泛的委任制;党内监督十分薄弱,特别是对最高权利缺乏监督;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尊重,特别是持不同意见的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保护等等。民主的不足和遭到破坏,造成党员长期缺乏积极性和主人翁感;党内表面上的一致掩盖着越来越深刻的思想政治分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貌合神离,会上会下言行不一,党的组织实际上处于涣散无力的状态。苏东一些执政党在剧变中分裂涣散,如波兰统一工人党大批党员加人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时苏共党员惊人的无动于衷,都是因为这些党长期缺乏民主,党内思想混乱、政治分歧、组织涣散,党的战斗力、凝聚力丧失而造成的恶果。

在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积极推行民主政治。虽然在党的历史进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最终均能排除各种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靠民主起家的。当年国共斗争,比枪、比钱、比地盘,共产党都不如国民党,为什么革命能胜利呢?靠的就是民主。延安就被称为“民主圣地”。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终于发展到能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扭转中国衰退的命运,正是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民主的枪杆子战胜了反民主的枪杆子。威力最大的不是枪炮,而是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党的民主政治又得到不断发展,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党的十六大报告更进一步确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些具体的民主举措,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三、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面向世界,才能真正走向强大

环顾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势不可挡。对一个国家而言,面向世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和采取什么样的策略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腾飞和民族振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际、国内众多因素的影响,加之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中国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对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持否定态度,造成生产力严重低下,高投人、低产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的优越性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更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所有这些,都导致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成功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从此踏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征程。此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关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于2001年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人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目前已与世界紧密地融为一体。面向世界,对外开放,使中国能彻底摈弃脱离实际的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和模式的栓桔,寻求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泉;能使中国充分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能充分吸纳国际市场的资本、资源、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发展自己。实践证明,由于对外开放,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拉动了中国经济与贸易的高速增长,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大缩小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整体差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20余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说明,中国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完全正确的,并从中得到了很大好处,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