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的构建探索

时间:2022-03-27 04:38:00

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的构建探索

摘要:人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社区又是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单位。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区也渐入人心,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该文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并提出措施,以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最终构建起和谐之社区。

关建词: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

1社区与和谐社区

1.1社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其提出到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主要形成两大类观点:一种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另一种是地区性观点,认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的人群。无论何种观点都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进行的讨论与研究,离开了人,社区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因此,有必要重构人本主义社区,强化人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社区人性化改革。

社区的发展经过了多种形态,其扩展出的类型也各具特点,如现在所流行的生态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以及参与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有归属感的社区等。总结上述社区,无论哪类社区都是在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虽宣传口号和方式各异,但事实上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社区、一个和谐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应该说和谐社区并不是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对其分析研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1.2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的提出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而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较大的满足和改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也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从和谐社区入手。和谐社区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及居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标准,如大连西港区,北京宣武区、朝阳区、石景山区,西安的碑林区,南京的玄武区,安阳的殷都区,这些社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而努力。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居住区建设,都把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作为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一个优秀社区的形成,一个和谐社区的建立,对于社区内人们的安定、交流、娱乐、学习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成为人们真正的理想家园。但目前和谐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发现与讨论,而且和谐社区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本主义,不能违背和谐社会,因此怎样营造一种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最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并揭示其发展的核心,提高其服务能力等,正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和谐社区社会关系的构筑

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实体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人是社会的产物,城市社区正是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与农村以纯粹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而构筑的模式不同,城市社区内部人们则主要是一种地缘关系或业缘关系,甚至是类缘关系和机缘关系:另一点不相同的是,农村生活方式相对单一,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色彩浓厚,交流频繁,而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的感情色彩淡化,交流相对简单。这一切都导致了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弱化,人与人交往的缺失,社区社会关系的淡漠。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通过人本主义理念来重塑和谐社区的社会关系。

2.1改善社区设施

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密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邻里之间有足够的户外交往空间,人们可以在户外边交流边做其他事情,而且互相之间可以帮忙。城市社区也可以通过此类方式来加强此种邻里关系,如在社区内提供一个场所,下班或周末时,家长可以带着小孩到这里来活动。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中间体,父母可以一边照望嬉戏玩耍的孩子,一边互相沟通、交流,讨论孩子的成长、工作的情况、生活的问题:老年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授养生之道,做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年轻人也可以在此享受阳光、高谈阔论等,生活、工作、学习各类话题无可不谈。

另一方面,现在大城市住区的多层住宅逐渐被高层所取代,这也导致居民不愿意跑到楼下进行休憩娱乐。事实上,目前高层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低是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内部严重缺乏公共空间。设计时可以改变思路,将不能有效使用的部分空间放大,每隔几层设置一处,成为公共交流场所,使大家能够共同享受这种空中的交流、观光平台。

诸如此类社区设施的建设都属于物质空间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其实这些场所、空间所需面积并不大,但这正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而且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对改善邻里关系是不可估量的。

2.2设置组织机构

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应该是居民自愿的非盈利性的,而且这些机构必须是要为本社区居民服务的。现在经常见到社区中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些活动团体,他们以晨练的形式为主,彼此关系密切,在活动中得到了交流,乐此不疲。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实施和开展此类团体,如协会、读书协会、运动协会等,人们通过此类娱乐活动,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在交流中彼此逐渐产生了社会层面上的情感关系。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社区内部的老年人将成为社区的主体人群,成立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组织,对于解决老年化问题、促进家庭与社区和谐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外来人员,使我们的组织机构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让每个居民都得到人性化的服务,这才是人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

2.3倡导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居民也存在地缘感、业缘感和类缘感等几种心理情感因素,虽没有农村居民那么强烈,但对本社区也具有共同的地域观点、乡土观念和一定的感情。城市社区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可能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社区文化观念。因此,在城市社区中,我们要倡导一种积极的社区文化,求同存异,使人们的内心达成一种共识,共同为维护自己的社区而努力。这种社区文化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发现的,而是要经过深层次的挖掘、提炼,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比如可以宣扬社区助人为乐、与邻为好的社区文化,这样的文化意识一旦深入到社区成员内心之中,将会进发出巨大的能量,整个社区将充满活力,社区内到处可见互帮互助、团结友好的情景。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职业、年龄、学历、认知都不同,但都在学习并实践着本社区文化,共同建造一个大家所共享的具有归属感和亲和感的社区。

3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与目标

人在社区各种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社区设施的建设和制度的设置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满足人的各种不同需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等级”学说,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同样也需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实现自我的需要。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需求过程,前两者是基本需求,后三者是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支撑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区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吴良镛院士在其《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指出:各种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必须关心人和他们的活动,这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因此和谐社区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其管理体系的形成也应该本着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求的目的进行组织。

3.1社区管理

(1)管理体制

社区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科学的、有机的、人性化的组织。系统的建立就是要维持社区的稳定,促进社区的发展,从而使人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城市管理工作正向着多元化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以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让社区(管委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管理单元,社区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这就要逐步淡化政府作用,倡导市场作用,同时要引入社会管理因素,不断推进和谐社区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从全国优秀社区建设经验来看,此类社区的管理能够实现社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区居民自治,通过管理体制的引导作用,提高居民的素质与生活福利,基本消除社区内犯罪及违反公共;隹则的消极现象,保证了社区的安全与稳定,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收获,社区在稳定、和谐中得到了发展。

(2)管理模式

许多地方的居民对社区的发展抱着旁观和冷漠的态度,社区居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认同感低,对社区的情感和责任感就低,社区就很难形成凝聚力,究其原因,就是居民的参与性不够,管理的模式不恰当。而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工作当中。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平等、有序进行,对社区自治和公众参与很不利,而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居民的参与程度。和谐社区的管理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表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对话,共同为社区的发展作贡献。因此要让社区的每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中去,改变那种虚假的、象征性的参与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实权式参与。而且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共同管理社区的理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注重成本分析、讲究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精神以及强化质量意识,这也是符合和谐社区市场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的。

3.2社区服务

如果说社区管理是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社区服务就是和谐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组织职能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对社区进行管理,制定各种制度、倡导社区自治、设置组织机构、发展社区文化等等措施,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社区服务类型众多,主要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社区绿化美化、社区环境卫生等。这些服务的服务者应该是社区居民,被服务者应该也是社区居民,两者是同一群体中的人,都是社区主人,因此搞好这些社区服务,既是促进社区的发展,满足他人的需要,又是为本社区服务,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也证实了社区管理者应该来自社区居民,以社区的管理未指导社区的服务,以社区的服务来促进社区的管理。

结语

社会发展到今天,社区的建设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谐社区发展不仅是改善社会风气、美化社会环境、优化社会结构、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收益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民主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要重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本主义和谐社区,调动一切可用的积极因素,保证社区内部的市民参与、社区安全、公共卫生、社会公平、就业问题和经济增长。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居住区空间环境建造的完成和居民入住并不意味着社区的形成,社区特别是和谐社区的构建更应该注重社区发展的软环境与软条件,而这些不是一蹴可就的,需要我们慢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