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优化

时间:2022-01-18 08:54:14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优化

摘要:现阶段,计算机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为此,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计算机通信过程中,网络数据库应用规模也越来越大,进一步提高了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的要求。针对该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分析其中存在安全管理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优化方式对网络数据库进行强化管理。希望能够为后续安全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优化分析

现代计算机系统依赖于我国高度发达的网络建设,将大部分数据存储等功能转向网络存储和云服务器体系中,导致部分客户终端与数据库处于物理分离状态,给信息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数据库的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形成更为集约化的管理体系,更服务于海量的信息用户,其安全性要求和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此种背景下,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近阶段的红云数据库异常导致客户数据灭失、饿了吗网络数据库客户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1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特征

在当下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网络数据库安全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从实践层面上看,至少需要保障如下三方面特征。1.1安全性。安全性是网络数据库的第一要求,在具体的安全性要求中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数据自身的安全性,即数据不能在存储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缺陷等问题;第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即数据在传输与储存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泄露、侵入、人为倒卖等行为。其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尤为重要,也是网络数据库安全体系的构建重点。在具体实操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服务器自身的安全防范建设,避免由于内部权力寻租或者外部恶意侵入产生的数据泄露;另一方面是要确保数据传输路径上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敏感数据包的截留和泄密。1.2完整性。网络数据库是前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基础,全部的数据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保存。按照不同的应用软件类型,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价值也不同。例如,红云数据库异常事件中数据丢失造成的间接损失超过700万。因此,网络数据库要求记录软件产生的全部数据。除了主动记录的相关数据组,网络数据库还应保存日常工作、操作流程、管理逻辑等系统数据,保障数据的高度完整性。1.3时效性。时效性主要是指及时维护网络数据库和处理故障。当网络数据库出现故障或异常时,其他功能单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用户的体验。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网络数据库异常情况并不罕见,相关管理部门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应的技术予以及时的处置。在维护方面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维护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双维护制度尽可能保障网络数据库的平稳运行。

2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目标与问题

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目标是确保网络数据库的安全。从数据产生到应用的全部过程来看,在具体管理体系建设中至少要包括信息传输安全、信息管理安全和信息应用安全等方面。2.1信息传输安全。信息传输是信息安全事故的高发点,一方面现阶段的信息加密技术尚没有完全成熟,尤其是针对一般用户资料、操作资料以及一般性的商业数据,管理方以和数据应用方在信息传输安全上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数据采用非加密的形式进行传输,此类数据一旦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会给企业或者个人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另一方面信息传输中缺乏一致性校验,无法完全确定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存在变化,这种原因也是产生系统性误差、波动或者噪音的关键因素。2.2信息管理安全。现阶段,数据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形成数据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在实际信息安全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2.3信息应用安全。在信息应用环节,由于使用者没有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导致信息外泄和误操作,进而使得数据出现丢失或者被篡改的现象。为此,在实际工作中网络数据库管理方和网络数据库应用方需要承担对等责任。其中,管理方有义务建立更为科学、容错性更高的数据库管理及维护体系,采用分级应用、多源备份等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数据库使用方需要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与和人才培养,为网络数据库的合规使用提供基础。此外,当数据库存在问题时需要及时和数据库管理方建立取得联系,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3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优化

从网络数据库安全特征和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来看,在后续的相关安全管理技术层面需要进行必要的优化。在现有技术体系中,笔者认为需要从管理模式、存储控制、数据加密、安全模型、控制访问以及安全预防等六个方面进行优化[1]。3.1管理模式优化。有效优化管理模式,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定对于特定网络数据库的维护专属权限。此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使得服务器的数据管理更具追踪特性,而且能够在责任与岗位及个人对应的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不遵从现象进行有效管理,激发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第二,要建立必要的共管原则,即明确网络数据库服务方与使用方的责任,形成有效的多级共管机制。比如,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变更网络数据库中的前端数据;但是,无权对备份数据进行操作。如果需要对备份数据进行操作时,需要经过服务方的认可。在此种背景下,配合严格的备份对比分析,可以在出现数据异常时形成有效的沟通,避免由于误操作带来不可恢复的数据安全问题。第三,增加服务器的自我检测和对比检测相关模块与功能,无论是客户针对前端数据还是服务方对备份数据进行操作时都必须经过系统检测,极大的提升数据遵从性。3.2存储控制优化。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中的信息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权限认证,想要访问里面的信息有相应的限制。如果不在权限认证范围内,数据库对于信息提取的请求会做出相应的反馈。国家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提高网络数据库资源的安全性。在具体管理技术体系之外,还应强化网络数据库工作人员的内部管理,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相关岗位人员的管理行为,避免由于主观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安全隐患[2]。3.3数据加密优化。应在数据传输与应用过程全程加密,得力于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构建全方位的加密体系在技术与成本层面上并不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用适合的方法或者复合应用多种方法予以综合构建。从方法体系上来看,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采用静态加密的方式,形成服务端与网络数据库之前的默认固定加密方式,利用数字证书等确定访问权限,进而实现数据的加密。第二,采用动态加密的方式,如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加装自动加密动态组件,降低人工参与所带来的成本,并赋权具有相关操作权限的客户进行加密破解,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第三,采用文件级加密技术对数据库文件进行重点加密。如在客户信息、商业信息等相对敏感的数据类型进行加密强化。也可以在数据库服务器中规划固定的超加密空间,以解决数据传输速率和加密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3.4安全模型优化。合理地数据库模型是数据库安全稳定运转的基础。建立数据库安全模型,对数据库系统行为关系进行精准描述,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精确性。目前,常见的数据库安全模型包含两种:多级数据库安全模型和多边数据库安全模型。其中,多级数据库安全模型的应用优势为:通过加密数据设置分级等制度强化数据保护。加密等级主要分为秘密、机密和绝密不同级别。通过设置不同级别来实现保护数据分层,进而提升计算机、数据库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多级数据库安全模型常见于军事安全领域,多边数据库安全模型的应用优势为:提升数据库安全性、有效避免数据泄露、提高计算机安全性,应用实效显著[3]。3.5安全预防优化。引入服务器级别的安全预防机制。具体可以采用DBMS方法进行构建,此种方法包括系统的认证和授权等前端防御手段,同时具有数据备份与回复等事后补救手段,为实际服务器数据安全提供较为立体的系统支撑[4]。3.6控制访问优化。控制访问技术通过限制避免不法用户访问网络、盗窃数据,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授权使用者对其身份进行多种方式的验证,从而达到防止数据库入侵等恶性数据安全问题的产生。因为数据库出现漏洞时极易被黑客盯住,进而利用数据库漏洞对网络、数据库等系统资源进行攻击。控制访问技术能够有效防治黑客攻击,保护用户数据信息、维持网络的正常运行。

4结语

当今,网络数据库在网络建设中越来越重要,进而引发了针对网络数据库安全性的讨论。基于此,首先系统地分析了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时效性是必须要保障的基本功能框架;其次对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的目标进行分解;最后从现阶段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角度出发,针对管理模式、存储控制、数据加密、安全模型、控制访问以及安全预防六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希望为后续相关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何正玲.论关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的优化[J].电子测试,2018(19):71-72.

[2]武俊福.安全管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3):217.

[3]张晓娟,高瑾.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及细节问题阐述与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6):89.

[4]谢海波.如何规避计算机安全风险——浅谈数据库管理技术[J].电子制作,2016(1):256.

作者:王晓波 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六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