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论文

时间:2022-04-06 10:15:00

高校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论文

摘要:辅导员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文章从现实角度阐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指出了现阶段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今后辅导员基建队伍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本文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队伍建设的发展模式,对高校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认真做好辅导员选聘配备工作。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都是要由辅导员去落实,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决定高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爱,同时在各类评定适当倾斜;最后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把优秀人才留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如此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从另一方面凸显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建队目标不清晰

自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各高校也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据调查,部分专职辅导员是从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些成绩优秀、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先做两年专职辅导员,再保送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或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由此可见,在学习与管理学生并存的情况下,这些辅导员管理学生的目标发生了本质性的偏移,即整个队伍的目标不清晰。

(二)队伍数量没保障

据统计,目前按规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的高校有50%,有34.8%的高校未按规定配备,辅导员与学生比例最高的达1∶760。据厦门大学关于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情况的调查:配备比例在1∶150以下的高校占0.9%,比例在1∶l50-250的占29.5%,比例在1∶250-350的占26.4%,比例在1∶350-450的占12.6%,比例在1∶450以上的占22.5%,专科学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基本上在1∶35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人员与学生比例失调,数量偏低,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

(三)队伍连续性不够

为了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深入学生群体,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多数为年轻人。但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有限,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当,导致思想上的浮动。大多数人把辅导员工作当成留在高校工作的过渡阶段,把能够成为专业课教师当成了发展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行了短期的辅导员制度,专职辅导员一般的工作期限是三到四年,服务期满后有相当部分的人通过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或报考研究生、学历进修而离开辅导员岗位,还有些高校的部分辅导员采用流动岗位,辅导员工作两到三年后转为攻读研究生。队伍的频繁调整和更替,造成了队伍的连续性不够,稳定性差。

(四)队伍整体待遇低,心理反差大

辅导员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具体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他们虽然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工作繁杂,事无巨细,凡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必须过问,但其地位比较低下,不仅接受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而且各个行政部门几乎都是辅导员的领导。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辅导员不但没有科研项目,而且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只能获得国家和单位的分配;另外政工人员的职称普遍较低,待遇也往往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党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而政工人员待遇又偏低,这一高一低大反差,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模式探析

(一)建立明确的辅导员管理体制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不明确:其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却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助学贷款、学费、就业等事务性管理工作上,更多地扮演了“办事员、勤杂工、保姆或消防队”的角色,经常是“受命于学校任一部门、任一人员”。所以明确辅导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该从日常管理、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和考核三个方面入手。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考核可分为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晋升提职的重要依据,实行奖惩分明,能上能下。

(二)强化辅导员基建队伍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辅导员培养的目标和职业角色定位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是基础,专业化、专家化的岗位载体是职业化。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关键。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提高育人水平,改变辅导员工作的过渡性和临时性做法,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在专业上“守一而望多”。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建立专职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结构,积极探索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专门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担当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辅导员,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终身任务。(三)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实行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促进辅导员的合理流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高素质的辅导员。其次,科学管理,明确岗位目标和责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严格考核,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分配的多少与岗位、能力、业绩与效益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促进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四)优化辅导员待遇,提升辅导员地位

虽然一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社会地位相对而言比较低。关心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教育辅导员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并对其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关心支持辅导员工作,提高辅导员待遇,根据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辅导员的劳动特点,实事求是地确认其正当利益;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使之与同期毕业的教师相当;增加辅导员岗位津贴,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的中上水平。创造良好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促使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另外,还要从职称评聘、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对辅导员予以倾斜,确保其权益,为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鼓励部分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创建相对稳定1+1>2的辅导员队伍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思想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的现状,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层次地开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辅导员的评价与出路问题没有解决好,专职辅导员应定期进行工作研讨,常沟通、常协调,及时总结学生的管理工作,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效能,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明确目标、做好定位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事业。历史是前进的,教育是发展的。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其目标明确,在实际工作中不辱使命,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的培养目标,真正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学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培训,以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又要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消除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三)加大对辅导员个人的培养力度,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要制订辅导员培养培训规划,逐步建立起自学、专题研讨、在职进修、学习考察、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等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这与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密切相联。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由青年人组成的朝气蓬勃的队伍,稳定是主要的。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青年后备干部、党政管理骨干、学科专业骨干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源头之一。创造条件让辅导员有序发展:鼓励有志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在政策上要解决好他们的技术职称和行政职级问题;对优秀的辅导员要列入青年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优先从具有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生工作经历的同志中产生,对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也要优先从他们中选拔和推荐;高校应出台辅导员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研、考博的相关政策与规定,为优秀辅导员创造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机会。

(四)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没有明确的职责,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因此各高校应当加强“数量与质量、选拔与管理、使用与培养、考核与激励”四个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与队伍建设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评优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解决出路问题,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的后备力量来培养,根据工作需要重点向校内其他党政管理岗位、教学科研岗位输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鼓励并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办法。有了政策制度方面的保障,必将会逐步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要求,政策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经验丰富,稳定而又精良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袁伟菊.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

2、张端鸿.中关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3).

3、椰永华.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