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资助为育人树榜样

时间:2022-04-06 04:43:00

帮扶资助为育人树榜样

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发展特别是民族高校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西部民族高校内贫困生问题更是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在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给予贫困生以物质和经济帮助,而且更多地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解困、精神资助和能力帮扶,开创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工作新模式.

1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心理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对贫困生来说,不是单纯的经济生活条件的问题,它在贫困生的成长过程中还涉及到学生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贫困生往往同时面临经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等多重压力.在心理上,这一群体往往表现为较强的自尊心与严重的自卑心理之间的矛盾,较强的情感需要与严重的孤独心理之间的矛盾等方面.他们往往自我封闭,希望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又怕老师同学过多关注自己,所以对集体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心理脆弱,渴望得到帮助又极其敏感,不愿成为别人施舍的对象;逃避现实,屈服于虚荣而给老师同学以虚假富裕的假象,甚至沉迷虚拟世界,在网络中幻想“我的地盘我做主”.而这些问题在新生中更是极易产生.如果引导不好,将是贫困生规划美好大学生活、健康成长过程中的极大障碍.

(2)观念错误,视贫困为资本,过分争取有限资助.贫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学校的资助有“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的依赖思想,甚至将贫困作为资本,夸大贫困程度去争取有限的资助.“只要我有贫困证明,我就是贫困生,就应该有资助”.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还会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在评优、资助等方面会得到学校的特殊政策倾斜,得到特殊的照顾.

(3)学习基础差,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大多数贫困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那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不发达,人们的观念比较落后,基础设施、教育水平都比较落后,所以从那里走出来的大学贫困生自卑心理很强烈,知识面窄,没有城市里的学生见多识广,也没有什么才艺,组织协调能力甚至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人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表现的很被动.但是越是不参加越是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2创新工作,开创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资助工作开展的好坏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讲意义重大.每一次资助对于老师来讲是工作内容的百分之一,但是对于每一位贫困生来讲就是百分之百.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认识到对于贫困生不仅仅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首先,心理引导,教育贫困生正视自我.辅导员老师对贫困生首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最好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贫困生建立电子档案,及时准确并且详细了解贫困生的具体的家庭经济情况,为以后的资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工作中,多多进行平等的朋友式的谈话聊天,取得贫困生的信任,消除他对老师的敏感和戒备心理.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引导贫困生正视眼下的经济现状,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困难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更不是他们的耻辱,而恰恰是他们磨练意志和毅力的宝贵财富,贫困是他们独有的财富.经济困难是暂时的,暂时的困难绝不应该成为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而是前进的动力.金子终究会发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舞台.贫困生首先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自信,相信凭自己的实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生活和命运.2008级电子专业一女生入学后生活上大手大脚,经常请同学吃饭送礼物,结果同学们都以为她家里很富裕.经过核查,其父母均为农民,又没有其他收入,她是典型的以高消费的假象掩盖自卑虚荣的心理.辅导员经过多次耐心、坦诚地和她交流,积极引导她脆弱的心理,使该生正视自己的处境,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该生终于在大三的时候拿到了学校三等奖学金.

第二,诚信教育,转变错误观念.为了是资助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学校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由于地区差异等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高校贫困生很难界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工作中一个最大的依据就是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而这样的证明在学生所在的当地政府部门又很容易开据.凡是有贫困证明的都可以加入贫困生数据库.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贫困生数据库只能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化,但是公平公正地开展资助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详细调查,科学引导.针对“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的依赖思想,以及将贫困作为资本,夸大贫困程度去争取有限的资助的现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在2008级学生入学之初就为电子、通信两个专业的每个贫困生建立了电子档案,并不断更新充实内容.详细记录了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校参加集体活动的表现,所获资助情况以及在校所获奖励情况.同时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来查阅.这项工作为辅导员扎实地开展资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每一位贫困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每一次资助工作都是召开班会公开评选,辅导员加强诚信教育,积极引导,把有限的资助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同学,促使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于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同学,要详细准确传达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同时更要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报酬,刻苦学习,多拿奖学金、助学金来缓解自己的经济困难.

第三,励志育人,提升能力.在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不仅仅是给予这些同学物质上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激励,人格上的锻造.辅导员给他们的每次鼓励,每个微笑对他们来说都是帮助他们医治心灵创伤,正视困难,树立信心的一剂良药.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教育和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促使他们不畏困难,自立自强、奋发成长.在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贫困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并创造条件锻炼、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引导、激励贫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以获得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来缓解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这也是增强自信心的第一步.其次,强调勤俭节约,自觉抵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风气的影响.学习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不攀比,不高消费.这两项措施也旨在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注重切合贫困生的特长、爱好和兴趣来安排工作,注重能力帮扶和素质提高.比如,2008级通信专业的余凯同学是来自贵州的彝族贫困学生,该生性格腼腆,和老师说话从不敢直视老师,声音也很小,但是他对办公操作系统比较精通.我们为他安排了在学院办公室做学生工作助理,帮助老师整理汇总各种学生材料.每次该生都能驾轻就熟地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得到老师的欣赏和表扬.一个学期下来,该生在与人交流沟通方面自信了很多,节假日还主动给办公室的每一位老师都发短信祝福老师.

3树立典型,创新工作

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就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纵观贫困生的整体,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意识、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而国家、学校和社会提供的资助都是有限的,这就给资助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生硬的说教和简单的资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资助工作中通过以点带面,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抓重点,树典型,以鲜活人物,真实事迹来教育和感染更多的贫困生,激励更多的贫困生在逆境中成才的信心和决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激励贫困生逆境成才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学校、学院还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的成才提供平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创新工作结合起来.比如举办了“感恩杯”电子设计大赛,“民族团结杯”智能汽车大赛.学生申请,由学校、学院提供电子元器件,并安排老师指导,鼓励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积极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此项比赛旨在提高贫困生的动手能力,以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同时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以感恩心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和社会.2008级通信专业学生巴艳超、兰丽同学都是班上的贫困生,他们在大学一年级就参加了这项比赛并获奖.电子专业的宋章鹤、谢慧明同学也是“人穷志气长”,积极参加校级智能汽车大赛并获奖.当他们登上领奖台的时候,可以看到在他们的目光中,自信代替了自卑.他们的获奖在同学们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带动了周围的同学特别是贫困生同学也跃跃欲试,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积极准备以后的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其他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