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促进发展论文

时间:2022-04-19 02:44:00

消费信贷促进发展论文

提要自1998年消费信贷在我国起步以来,基于种种原因,原本前景一片看好的消费信贷却受到重重阻碍,遭遇尴尬。本文从消费者个人、社会保障机制、消费者市场及银行等多重角度出发,探讨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为依托,而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最重要的基础,也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的前提保证。因此,我国要发展消费信贷,当务之急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在步骤上可采用渐进式策略。首先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建立各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合征信机构,将经过调查和评估的消费者的资信实现区域内个人信用资源共享。然后以此为中心,由国家组建专门机构构建区域性辐射网络,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好后,银行就可以酌情决定是否贷款,是否可给予优惠以及是否需要密切关注其信用活动,乃至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伙计经济环境,取得我国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开展业务的国际对等地位,在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初始阶段就要注重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征信技术,以便为国际同行所接受。

二、建立有效的个人消费贷款担保机制。根据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担保机构对于分散风险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以较低的收费对为配合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而发生的消费信贷业务进行担保或保险,以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此外,建议银行允许有正式单位和正常收入的居民以工资收入权作抵押申请贷款,如到期不能清偿本息,银行可依法获得其工资收入权,直到完全清偿为止。三是大力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实现消费信贷证券化或票据化,提高消费信贷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使银行在获取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能够转移贷款风险。

三、确定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

1、确定区域经济的差异性。研究确定发展消费者的重点区域范围,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消费信贷结构梯度调整。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所拥有的金融资源,人均消费水平,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差异性也很大,加之受地区经济特点的和产业梯度转移影响,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因此,实施以发展消费信贷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信贷结构调整战略,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出发,按照梯度次序,实施消费信贷结构的区域调整。

2、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应紧密结合政府鼓励消费的方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特点,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各银行应在大力发展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的同时,在教育、旅游、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开发形式多样的消费信贷服务品种,并针对不同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如国际上通行的等额偿还法,等本等息法、等额本金法,等额递增法,增本减息法等方式,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此外还应适度放宽抵押物的条件和贷款额度,如对存单和凭证式国债抵押,接受跨行抵押,这样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融通资金和手续上的便利。

3、放松对消费信贷的管制。首先,应放宽对消费信贷利率的管制,允许贷款利率在更大的幅度内浮动,允许银行根据不同借款人的信誉、贷款的种类、期限、首期付款比例等来确定对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其次,允许其他金融结构经营消费信贷业务。如可以考虑成立专营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办理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信贷,购买银行所发放的商业贷款等。与此同时,还可以考虑让人寿保险公司参与到消费信贷市场上来,由它们购买商业银行所发放的消费信贷,尤其是期限比较长的个人住房贷款。通过这些方式,能有效的促进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推动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4、在保证信贷安全的前提下,要适当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处于对防范风险的考虑,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贷款人的资信市场款担保等方面把关过严,在贷款手续上过于繁琐,极大的打击了消费者进行消费贷款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银行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步伐,适度放宽对贷款条件的限制,给予银行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这样即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又促进了银行对象业务的发展。

四、构建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立法部门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文,尽快制定专门针对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如制定消费信贷法、住宅抵押贷款法、个人破产法等,完善先行的《担保法》、《合同法》等,以规范消费信贷各方面当事人的市场行为,保证银行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使消费信贷在业务种类、范围、操作程序、个人资信评估、担保、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和办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采取有利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及预期收入的稳定性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此,要改革我国低收入(低工资)、低消费的分配制度。对于城镇职工可考虑重新设计工资方案,调整工资结构,在工资含量中包括住房支出、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基本因素,把过去的福利性消费转化为商品化、货币化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同时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提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提高居民购买力的抗风险承受能力,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在农村,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外,还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名优特新经济作物,大搞农产品加工增值,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居民购买力收入提高,对未来收入预期必然提高,就为发展消费信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消费信贷,决不是临时之计,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将之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扩展,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