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小额信贷SWOT多元分析

时间:2022-05-02 04:11:00

三农小额信贷SWOT多元分析

SWOT分别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reats)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中的技术,它是结合内外优劣的多元环境对经济机构的内部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便趋利避害,探讨最佳发展战略和营销手段,寻求最佳综合效应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研究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小额信贷指以农户的信誉为担保,在核定的较小额度和较短期限内向贫困农户发放的无抵押贷款。本文拟运用SWOT分析法,在剖析三农小额信贷现状的基础上,寻求相应的对应策略。

一、“SWOT”的现状描述

1.优势分析

三农小额信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政策和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等方面。近年来,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十分迅速,其发展经济、扶贫济困的正面功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也充分肯定了小额信贷在“三农”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开展三农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货款公司等。2005年,银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商业性小额货款公司试点”工作,强调在全国统一规定之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用小额货款的形式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小额货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货款从此由点到面推向全国。在小额货款的活动中,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从而较为完善地构成了小额信货的金融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具有资本雄厚、信息准确、操作方便的特点,从事小额信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我国小额货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仅经营小额货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村镇银行是指经国家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或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金融机构。尽管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精确的信息渠道和完善的操作系统,但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由于身处村镇,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便利条件,因而能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经济障碍;并且,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能根据农村低收人人群信贷需求的特点,更方便地进行金融制度的修改,更快捷地进行产品创新,从而提供更加贴近三农的金融服务。

2.劣势分析

“三农”小额信贷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信贷成本较高和金融关系不清晰而较模糊等方面。从成本来看,银行资本具有显著的趋利性,而三农信贷的现实却和这种趋利性形成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资金成本高。由于受经营环境和服务手段等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另外,农村信用社定期存款的比重很高,比其他的存款形式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导致其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而小额信贷公司只贷不存,自有资金较少,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也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二,管理成本高。目前,小额信贷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根据信用等级核定借款额度发放贷款证,然后凭证贷款。但贷款对象分布广,贷款前期,小额信贷机构需做大量工作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如单纯依靠当地基层组织,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的状况。另外,贷款发放后还要密切关注农户的经营状况,以便及时更新农户的信用档案,保证档案的时效性,因而管理的难度导致所需人力及物力成本都较高。第三,贷款利率低。小额信贷业务的利率由国家管制,虽被赋予相关优惠,但仍相对较低。小额农贷最高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但其他贷款最高可按基准利率上浮40%执行。因而,利润低迷导致小额信贷难以补偿操作成本,难以实现盈亏平衡。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小额信贷很难具备持续性。但如果提高利率,则会加重农民负担,淡化小额信贷扶助三农的功能。另外,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产生的逾期利息和罚息将由承办银行承担,而现行的财务制度使这些利息和罚息无法进行正常核销,导致形成的利息风险无法补偿,进而降低金融机构办理小额信贷的积极性。金融关系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三农”小额信贷是政策性导向还是商业性导向的矛盾上。各类金融机构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商业性导向,但这种导向和“三农”小额信贷的设计功能相矛盾。一般而言,“三农”小额信贷带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但政策性导向必须有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撑。当今,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商业化改造较为明显,贷款的商业性导向体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农村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经营成本高于城市,收益又低于城市;从因,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导向导致支农倾向偏离,资金向工业和城市倾斜。

3.外部机遇

“三农”小额信贷的外部机遇主要体现在市场空间的拓展上。据测算,我国农村中1.2亿农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类需求的满足率仅为60%,这充分说明了“三农”小额信贷有巨大的发展和拓展空间。据统计,农村中,90%的农户发生过借贷行为。目前,农村借贷的主要形式是自然人借贷,自然人借贷以救急为目的,其用途大都和季节性的生产和突发性的变故有关。自然人借贷大部分在亲友之间进行,它灵活、方便、数额小、范围广,利率水平具有商榷性和差异性。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小额融资需求正由简单的生产生活需要向外延扩大内涵提升的高层次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因而,自然人借贷由于规范性差、变异性大而受到诸多限制。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和支柱地位。在中央大力推动三农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农村经济活跃,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但对于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而言,仅有的大额财产如土地、房屋因为产权的限制,往往不能用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抵押品。这种状况客观上需要一种依靠信誉而不需要抵押品的信用货款制度,而小额信货就是满足农村部分金融需求的有效机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农发展的资金困境。当前,虽然我国小额信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广泛的金融需求。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相对现今城市金融体系的相对完善,这种状况更加突出。尤其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资源配置匮乏,在这些地区,非正规金融如民问借货、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等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就资本的金融配制而言,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还有大量的储蓄资源流向城市,不少商业银行吸走农村的存款却因资本的趋利性而不愿向农村地区发放货款。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存在利率上限,自身正处于改革之中,往往对农户的信货需求力不从心。而村镇银行、小额货款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国家金融政策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往往规模小、能力弱,因而贫困户往往借货无门。这些状况,都给小额信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外部威胁

小额信货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基础设施差、保险业滞后、社会信用缺失。农村金融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是农村金融服务设施较为落后,如电脑网络、金融网点、支付体系等都十分匮乏,这也构成了金融机构管理成本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小额信贷大多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具有不稳定性、弱质性等特征,因此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使得小额信贷回收存在较大的风险。第一是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投放的农贷就可能无法按期回收,将面临损失的风险。第二是市场价格风险。由于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的生产难以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一旦价格出现低迷,不仅会令种养经营户损失严重,而且有可能将市场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赔付”的特性,往往会使很多保险经营者陷于“不保不赔,少保少赔,多保多赔”的境地,使农业保险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同时,由于“高风险”、“高赔付”的特性,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如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因而农民只能“望保兴叹”。保险业的缺失,加剧了“三农”小额信贷的风险。信用缺失也是外部威胁的重要因素。农村社会信用服务体系滞后,农户资信评估机构缺位,导致农村地区的诚信建设比较薄弱。如在评级、授信等环节上,某些地方没有对村干部和农户代表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一些素质低下的村干部向信用社提供虚假的信息。又如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等级评定时对农户的个人信誉、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还款记录等指标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评定办法,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另外,部分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思想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不强,因此恶意偷逃债务,造成大量无法收回的呆账、坏账。而地方政府、司法部门维护金融资产安全,培植社会信用,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力度明显不足,从而使金融机构对三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慎贷恐贷心理。

二、“SWOT”的对应策略

1.优势状况的强化

强化小额信贷的优势状况,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策性导向,不断完善农村的金融系统。农村金融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特征,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在宏观政策方面对农业金融予以必要的支持。要从立法,财税等各方面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信贷支农力度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和差别利率政策,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支持,使这些金融机构在开展三农信贷时也能取得合理的利润。要健全小额贷款担保体系,组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担保公司,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建立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制担保公司,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而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的完善,对于适当地拓展三农小额信贷的受众、增加小额信贷的数额,延长小额信贷的时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人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在这些金融组织中,要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要组建新型的、强大的小额信贷机构。现阶段,这样的小额信贷机构需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为低收入的贫困农户服务。这种小额信贷机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可以实行一种半政府半企业的经营模式。其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扶贫基金、扶贫贴息贷款、国际贷款等。

2.劣势状况的弱化

弱化小额信贷的劣势状况要从资金和管理两方面降低其成本,使小额信贷的运作具有经济动因和持续潜能。要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融资机制,解决从事小额信贷的民营金融机构的资金问题。现阶段,可建立大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之间资金无缝对接机制“三点一线贷款直通车”,即大银行向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向农户零售,政府对贷款利息进行适当补贴。只有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金融资源,才能既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又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小额货款公司达到一定资本规模,形成一定经济规范的条件下,要通过业务金融化,允许其通过吸收存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另外,通过业务金融化,要使那些具备优良资质的小额信货公司逐步取得经营银行业务的资格,允许其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如支付结算、储蓄保险等。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业务,使其减少经营风险,降低操作成本,增加盈利空间。小额货款公司必须在强化小额信货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允许其实现小额信货利率市场化,根据小额信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使其利率水平有一个合理的浮动空间,使其利息收入能够覆盖运营成本和呆账损失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要改革、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农户、农村企业短期贷款资金需求,在利率上浮的幅度上应有所区别,。应整体综合评估小额贷款的风险状况,并据此确定上浮档次,执行差异化利率的金融手段。另外,应奖优惩劣,按照评定的信用等级的差异,对不同农户确定不同幅度的浮动利率。要借鉴国际通用的做法,创立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国家也应对小额信贷大力扶持,从每年的救灾款中拨出一部分充实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以解决小额信贷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投入成本高而容易形成的风险补偿问题。

3.外部机遇的把握

把握“三农”小额信贷的外部机遇就要拓展业务空间,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实现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双赢。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多方面、全方位地采取各种措施,共同为小额信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尽快建立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散机制,解决小额信贷风险较多与金融机构逐利避险之间的矛盾。国家应坚持小额信贷的政策性导向,对从事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实行优惠政策,以保证小额信贷的持续性和周延性。国家应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中的主体作用,从制度和机构上构建小额信贷的基本架构。一是要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从而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投放,拓展小额信贷的外延空间。二是要对农村信用社每年因执行小额信贷利率而少收的贷款利息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便保持小额信贷的持续性。三是要对因国家政策性调控或自然灾害等情况造成的小额信贷的资金损失,以与央行专项票据置换相类似的方式给予及时补充,从而确保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与保障能力。三农小额信贷除了要有政策和机构的支持外,在操作层面上,还应优化其信贷程序,增加小额信贷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一是要适度扩大小额信贷的额度。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农户生产经营收入和自身资金状况等情况核定农户不同信用等级下的贷款额度。对那些信用良好、偿付能力强的农户,可以适当分等级放宽额度。二是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改变“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习俗,遵循生产发展规律,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与项目进程相匹配,与农户的需求时限相对应。三是要适当简化贷款程序。对于小额信贷,要按照“一次核定、随到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结合农户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评定其信用等级,一次核定贷款总量。要根据农户需求,凭贷款证在总量范围内,切实从程序上简化贷款手续,随时发放贷款,并允许周转使用、循环借贷。

4.外部威胁的消除

消除小额信贷的外部威胁就要强化基础设施,引进保险机制,加强信用建设。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改善和拓展金融网络、金融网点、支付清算体系等。要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的自动化水平,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健全保险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三农小额信贷分散风险。要健全农村保险法规,加快农村信贷保险机制的建设。现阶段涉农保险制度十分匮乏,因此,政府应尽快颁布《农业保险法》,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易受灾害的农产品、一些三农项目确定为政策性险种,由政府对其提供保费补贴和免税支持。要采取税收优惠等有力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支持,从而分散三农信贷的经济风险。要大力构建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估机制,推进农村信用建设。第一,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各级政府、司法等部门要多方协调形成合力,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提升信用评定的层次和质量,完善个人征信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第二,要推进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信息更新制度,解决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要完善农户的贷款激励机制,提高农户贷款偿还率。可采取信用积分贷款的方式,即通过收集、整理涉及农户信用的有关指标及行为形成农户的信用积分。金融机构则把农户积分作为贷款与否及贷款额度的决定性依据。当农户的信用积分达到一定的分数后,可降低贷款利率、列为贵宾客户。对一些信用程度不高的农户,则降低贷款金额,逐步进行淘汰。通过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充分调动农户提高自身信用的积极性。

“三农”小额信贷是一个综合工程,要从优势状况的强化、劣势状况的弱化、外部机遇的把握、外部威胁的消除等方面综合考虑;要从信贷的目的、方式、数额、回收等流程综合设计;要从政府的政策导向、农民的实际需要、金融机构的商业利益综合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