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7:43:32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1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方法。举几个有个性学生的例子来个大家分享:

教学实例:

实例一:

学生情况:初三物理,学生属于那种思维不是太灵活,但学习认真踏实型。只要学过的东西都能记住,但具体应用时反应较慢,只要时间足够,就能够做的出来,每次考试成绩都还不错。家长给的压力太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渴望家长能给一定的自由空间来放松一下。

家长情况:对孩子要求太高,物理不允许低于95分(满分100分),一次考少了家长就接受不了。对教师也是要求很严格,要求老师给学生多留作业,反正是不怕把孩子累坏。

处理方法:

从两个方面,同时顾及家长和学生。

对家长要时常保持联系,经常反应情况。多给家长做思想工作,不能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绪。长期下去还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对学生要及时了解他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要通过专题练习,有针对性、有目标的辅导,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使他能掌握理解物理原理,这要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就能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抽出时间来放松。多讲一些相关的知识,来活跃思维开发智力。

家长就是怕孩子的成绩落下去,进不了好的高中。只要能保持住学生的实力,考试能保持好成绩。适当放松家长也是会接受的。

实例二

学生情况:初二,心灵受过创伤,反感学校,不去学校上课。除了来辅导就是在家自学。心浮气躁,不能踏下心来学习,遇到自己知道的就很高兴,遇到不知道的就开始烦躁。很明显就是缺乏自信心和耐心。但很聪明,物理悟性很高,能够举一反三。

家长情况:很是担心,希望孩子能够很快的恢复过来,去学校上课。

处理方法:不能反复的讲他不能够理解的知识,如果反复的讲三遍,准会烦的出去大喊几声。对于他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措施是在他会的基础上多讲一些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在他理解的基础上加一些新知识,新的概念,在他作对题时要给予夸奖,使的他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他是挺聪明的孩子,掌握很快,理解的也很快。刚开始接触物理没怎么学考了36分,经过几次辅导,期中考试87分,这也出乎我的意料。现在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但还有很浮躁,需要进一步的增强自信心和耐心。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1、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初中物理教学之初,简单物理现象尽管简单,也要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例如:参照物的教学,就不应让学生背该概念,而应该使学生能分析诸如同步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用多少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例如在运动这一章中,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是不适怡的,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而且会模糊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在学生的面前放一杯水,里面斜插一支铅笔,杯子后面放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先阅读课本,再由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关键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先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

3、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尽管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他们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我们常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多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去研究,可以以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进行,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做小实验;每隔一段时间制作科技小报,让他们多搜寻有用信息;以及小科技制作等等。在习题中有疑问时,用实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也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次学生画了一个(如右图)的滑轮组,是学生们在争论另一习题的时候想的,问:当可忽略滑轮的重,图中的滑轮组静止时,绳子A、B、C、D四点的拉力情况。这显然是学生凭空想出来的,但这个问题很好,学生争论激烈,有许多学生还引经据典、查找参考书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教师一时也不能说服同学,于是教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把问题解决,然后请同学回来在班上给其他同学讲解实验结果。这样所用的时间多了一些,但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里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但教师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百科全书,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就是说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4、教学中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个体之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建构之外,还有学生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建构工具。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源及其建构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物理知识其实并不为零,而是在学习物理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相互作用",例如:对于简单运动学生是有认识的,即物体移动就是运动,所以他们对"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比较容易接受,这是环境的正面影响。而学生却习惯地认为树木、房屋是不动的,所以对"静止是相对的"及"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结论"就比较难接受,这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强化环境的正面影响,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正面影响的强化,负面影响克服,都必须是学生主体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有建设性。

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我们提倡教学主体的实践性,除了做好各种物理实验之外,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实践成分,包括知识与技术、生活应用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均应把它纳入学生的注意范围。也就是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学生这个主体还不是完全的主体,是不能自主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保姆式主导"。建构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例如作者在电路这部分教学时偿试如下进行:在未讲电路时,开始就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每组3-4人,(同组男女合作效果更好),分给每组3-4个电键开关,三盏小灯珠及灯座,电池组,若干导线,只提1个实验要求,就是让三盏灯亮起来,另外每个小组都要就实验提出1个以上表述正确的问题,各组提的问题不得重复。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记在黑板上,比赛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接下来的几节课就让学生解决问题,有时是教师讲解,有时是请学生代表上台解答,有时是学生自行讨论。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在学完电路分析这部分后进行的测试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以往同期学生强多了。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3

那么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二、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惯性定律时,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三、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也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压强”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想一个问题,人在烂泥地上走和在烂泥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两种情况下,陷入泥里的深浅是否一样?为什么?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又如讲“惯性”的时候,可以举出钢笔出水不畅时,甩一下,墨水就出来了;汽车起动、制动、拐弯时乘客有倾倒现象等事例,来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四、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例如讲液体的压强时,用塑料袋直接接在水龙头上,然后用细线扎紧,开启水龙头,塑料袋很快就会破裂,水从裂缝处喷出来,让学生分析塑料袋破裂是什么作用的结果,从而导出液体压强这一概念。再比如讲摩擦起电时,用经摩擦带电的塑料勺或塑料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流出很细的水流旁时,会看到水流发生了弯曲,这样就导入了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这一课题。

五、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做适当的演示实验也可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课时,一开始做以下一个实验。

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不要太粗),插到盛有着色水的杯里。从玻璃管的上端吸气,则可看到着色水被吸了上来,这时用手指堵住上端管口,将管提出杯外,尽管下口是开着的,可是水并不流出。如果将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开,水就从管中流了出来。实验同时,可以把演示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分作几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

1.从玻璃管上端吸气,管中水为什么会上升?

2.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为什么不会从下端流出来?

3.手指放开后,水为什么就流了出来?

学生们边看演示,边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仅仅反映在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它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这种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决不能草率从事。

六、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就导入了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七、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4

探究式学习把创设教学情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才能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为此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相关的视频,如在下雪天,大卡车在湿滑的冰面上行驶时,总在轮子上捆上链条;在自行车链条上涂上一些油更省力;在光滑的斜坡上小车行驶得快,在粗糙的斜坡上行驶得慢等。可以根据播放的这些视频,让学生带着理想和探索原由的心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入到教学中去。在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时,播放一个人用同样的力把大头钉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个大人站在雪地上和一个小孩站在雪地哪个压的脚印更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以往的教学是本末倒置,没有体现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农村的教学条件来说,就更不用提了。没有良好的实验器材基本无法进行实验,教师只能拿着课本干讲,这样学生很难全神贯注并长久地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长此以往,对物理课便会变得毫无兴趣、厌倦甚至产生反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或动或静的生动直观、色彩丰富的画面模拟出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使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通过动画模拟更能直观地呈现各种状态和过程,进一步增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感,让整节课的物理知识更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投入意识。水结成冰,温度计显示温度缓慢下降,下降到0℃时,水开始逐渐结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直到全部变成冰;冰化成水时,温度逐步升高,待温度计到0℃时,冰开始化成水,但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直到全部变成水。在“熔化和凝固”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与特点,但通过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运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实验的过程,每个学生通过电脑进行模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连线错误时会有提示,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验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们也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并且测出的数据也更加准确,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锻炼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学生沿用以前的实验方法进行,不仅容易因错误连线导致实验器材被损坏,而且非常耗费时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还容易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从而使实验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不仅如此,一般来说中学的物理教学,大多更倾向于实验,因此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通过运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动画进行模拟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模拟试验,还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探究,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针对那些不容易观察、不容易理解、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不具备良好条件的实验,经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感受实验的整个过程,不但直观地、生动地、真实地展现了物理现象和规律,还能重复实验、回放实验,让整个实验过程一目了然。

4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物理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探究凸水沸腾、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和透镜成像规律等一些实验时,对于其呈现的规律与特点等内容都是教学的难点,那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小以往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操作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局限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借助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的课件让学生自己操作,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能展现出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事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及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以多种形式、生动有趣地进行学习,使那些内容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难点变得更加具象化、容易理解,从而不再感到困惑,从感性上得到了认知,并对所学的物理现象、规律和理论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获取了知识,攻克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化解了教学中难点,从而使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5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并完善外,更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阶段性培养,从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具体转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技能素质.要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培养,就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然后把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问题化,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消化,提高思路的转换效率,强化知识的掌握度,加强对知识的关联认知,并提高学生的具体解题能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在以下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高.

1.基础认知阶段,培养学生的记忆认知,理解能力及简单的应用能力.

2.运用提升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基础阶段的培养后,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将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定理及公式运算法则等进行大量实践运用,应用的方向以解题为主,同时加强学生对题目的审阅能力,能够及时寻找到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并熟练的应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运算并解答.

3.综合完善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基础认知阶段以及运用提升阶段的培养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以及解题应用方面的能力后,再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以及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完善.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认知,来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所学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阶段性复习,在训练的题材上以组合优化为主,通过高质量的练习,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顾,以及学习能力上的积极补充来完善学生对于物理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

二、物理综合整体的优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以及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阶段性培养外,还应该注重物理学科综合整体的优化,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树立起学生对于物理学科进行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以及学生自主驱动力.教师需要根据物理学科中的有序性、矛盾性、目的性以及多样性等学科上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优化,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单元上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期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对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结构功能进行总结概括并分阶段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特点,对教学的知识进行层次递进的更新,精心地备好每一堂课,注重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信息反馈,根据学习的思维活跃程度,以及兴趣点随时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及掌握度.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性规划的同时,制定出与学生在学习上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目标体系,让学生在对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完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计算、实验等方式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在系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的同时,保持一份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6

“动手做”概念下的物理教学重视实践,但它仍旧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脱离了理论的实践就算动手也只是个没有砖头的框架,就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不能保证他们对知识的具体掌握。要在“动手做”概念下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的平衡。就拿“透镜”这一课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透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亲手摸摸看,桌子上的三面小镜子都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始动手触摸自己的实践道具,由于手感的不同,经过思考,学生会回答,有一面镜子是中间厚两边薄,截面是椭圆形;另一面是一边凸出的,截面是半圆形;还有一面截面是弯的月亮形。此时教师对学生提问,这三面镜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实际动手的环节中,学生的感觉会变得鲜明,他们给出答案,三面镜子都是中间厚,两边薄。教师同时引入凸透镜的概念,学生立刻就会明白凸透镜的特征是一面凸出的镜子。教师继续以同样的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凹透镜,并给出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与发散概念,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好奇心,不就是镜子,和普通的镜子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实践动手而增强,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二、师教生学共同“动手做”

通过前期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透镜的概念,在面对新知识时,他们就会想动手,如果教师只像传统教学那样对学生进行简单演示,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探究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会觉得教师的演示过于敷衍,反而失去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共同动手做,可以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课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共同动手方式来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利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道具来做实验。点燃蜡烛之后我们会发现,倒立的蜡烛的像呈现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没有观察到像的学生请自由调整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与教师一起做,多半可以得到与教师相同的结果。学生会明白凸透镜的成像与蜡烛、凸透镜、光屏之间的距离有关,而教师可以同时引入“物距”概念,此时,学生的成像实验虽然完成,但是呈现出的像东倒西歪的,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在光屏正中心?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学生继续进入动手环节,针对教师的提问对物距进行调整,在多数学生达到目的后,教师引入“焦距”概念。在照相机已经广泛普及的今天,学生对焦距的概念毫不陌生,他们能根据已往对相机的使用结合手中的实践快速建立概念。由此可见运用动手做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比传统的理论结合演示在过程上更直观。对学生而言,更加方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探究“动手做”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7

所谓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就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不是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潜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更好地把握这一点,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提高。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时,课始可以提出较为简单的、常见的问题,如你们能踩到自己的影子吗?什么时候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而且学困生也可以回答出,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然后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墙上的手影为什么可以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这个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从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这样的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很好。

二、提问技巧要灵活多变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技巧只是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很多时候,在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问题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这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提问技巧要灵活多变,对学生自己计算出的多种结果,教师要予以不同的点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预想到多种可能情况。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教师要对每一种回答都心中有数。当然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即便是无法及时应对学生的提问,也要进行灵活的课堂转变。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8

学习贵有疑!实践经验表明,学生一旦缺乏批判精神,则势必缺失明辨是非,接近真理的自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形似质异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缺乏批判精神的学生往往会被外在表象所迷惑,在概念认识上举棋不定,处理问题则往往容易出错,是不是这些学生头脑中没有概念呢?不是,而是缺乏比较,缺乏从细碎处着手辨析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们在和学生讲“相互作用”与“二力平衡”这些问题时,下面一道例题非常常见,但是学生初次遇到时,缺乏批判精神的学生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例1教室里的一张课桌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下列关于平衡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桌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与桌子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力是一对平衡力

D.该情境中不存在平衡力分析

这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学生思维的薄弱点在哪里?笔者认为,学生在“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理解上出现了相互干扰的问题,或者说对“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不够清晰,只是浮于表面,最终出现了错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只是记住了“等大,反向”,而没有注意“共体”即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首要条件,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了分析力学问题首先必须确立“研究对象”的意识,同时对于初中物理,后面还要学习杠杆,所以,还要强调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此一来“共体、等大、反向、同线”的二力平衡条件就清晰了,认识也就不容易出错.在讲解本题时,借助分析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这两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态度与意识有了提升,获得智、能、情三个维度的发展.

2在探究活动中质疑、验证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那么对于初中物理课而言,如何探究呢?笔者认为探究课离不开“质疑”,提出问题后基于自己的原有认知收集证据推理得到结论,对于自己探究得到的结论在展示前,自己反思其正确性,即再次质疑,重新收集证据,或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更一般的对象分析中验证其正确性,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整个环节.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这节内容时,给学生提供日全食图片,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同时抛出问题:日全食现象蕴藏着怎样的光学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能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太阳被月亮遮住了导致的.很自然地联系到另一个问题:“光在物质中是如何传播的?”“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有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呢?生活中学生能够找到“影子”的例子,思考如果光可以弯曲,那么按道理就没有影子,但是光路是看不见的,如何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呢?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找到证据并解释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足量的器材,分组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大多能找到如下三个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实验1激光笔作为光源,激光射向装有烟雾的矿泉水瓶,观察光传播的路径,证实光在空气中能够沿直线传播.实验2激光射到水中,为了提高可见度,水中可融入适量的豆浆或牛奶便于观察光传播的路径,实验现象证实光在水中(液体)中能够沿直线传播.实验3用玻璃砖代替水做实验,可以证实“光沿直线传播”.而教材中的结论是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直线传播已经感知到了,为什么要强调“同一种均匀介质呢?”这一质疑,带动了思维进一步发展,有了收集“新证据”,修正结论的需要.笔者在学生有了心理需要的时候,给学生做了一个“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概念的准确性,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在交流互动中促进思维更丰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南通作为教育大市推出了十二字教育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成为了新时期南通教育的总体要求,既然限时讲授,那就多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为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无论是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笔者都尝试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交流中质疑、批判、吸收,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在和学生学习了欧姆定律后,笔者设置了一条例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深化对电阻,及欧姆定律本质的理解.

例2下面对公式R=U/I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B.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C.电流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导体的电阻大小取决于自身的条件,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9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初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探讨,实现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主要是将对知识的侧重转化为对知识的研究,将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实现对初中学生创新思想、科学探讨以及实事求是能力的培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初中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等实际情况,形成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初中学生求知的兴趣。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他们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观察找到问题。

二、采用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初中学生在构建问题情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想法进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初中学生不断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寻找,实现对知识的研究和实践。采取猜想、主体探索等方式了解知识,找到解决问题方式和手段。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值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目的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铝块和铜块的区分,有些学生是通过质量进行区分的,因为铜块的质量相对比铝块大。教师此时应该让初中学生对放在桌子上的两种物体进行测量,实现对初中学生猜想的否定。而后,引导学生找出猜错的原因。也就是,首先要规定物质的体积。物质的构成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与体积也有着相关性。此时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还应假设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试验,在交流过程中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大力鼓励小组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完成试验和相关记录以后,要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汇报,教师对此进行合理评价,让学生获取最终结论。

三、采取应用迁移的方式,达到问题的扩展和延伸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篇10

1.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能提出科学、合理、有深度的问题。

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我们不应该首先看到这问题的不科学不合理,而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他们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让他们用自身的知识进行解释、推测、假设结果。这些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并且结合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而做出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合理运用,在提出合理科学的推测的基础上尝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引导、启发,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接进事实的真相。

2.最后组织引导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同学们就应该对自己得到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论证。检查一下此结果是否全面,是否存在纰漏。请老师、同学进行指正和评价。最后大家要一起交流总结,学习优点,改正缺点,以期一次比一次做得优秀。

二、前面我们在对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就再来说一下,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我们平常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把探究式学习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时,应该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是主角,学生会是配角;教师多半是表演者,学生多半是观众,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我们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之后,就大不一样了。首先,我们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当主角,教师当配角。教师可以不再大篇幅的讲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动手去实际操作,在主动学习中去自我思考和探索。例如,教师在上二力平衡时,就完全不必像从前一样,老师一人在讲台上做实验,而是把这个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自己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分组让同学们自己作,自己作出合理的猜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教学,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兴趣,我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接着让同学们彼此、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直至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教师对各组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点评。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勇攀知识的高峰。

三、探究式学习方法也不能烂用

这种方法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悟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培养同学们科学的思考方法、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是此种方法也有它的缺点,尤其是在我所任教的农村学校,我们经常要面对以下问题:

1.实验器材短缺。

比如我们想做探究电动机的原理时,有很多学校并没有教学用的电动机;想做电学实验时,没有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甚至想测量温度时,连温度计也没有;还有些西部偏远中小学校根本就没有一样可用的物理教学实验器材,这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开展正常教学。

2.探究式学习方法所用时间也不能过多。

在探究式学习当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面很有限,所以,用这种方法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时间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要长很多。但我们每学期课时有限,并不能每一个知识点都用此种方法。

3.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