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

时间:2022-11-14 09:26:47

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发展。如何准确把握扬州地域文化优势,促进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良性互动发展,是新时期扬州实现“强富美高”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为基础,侧重分析当前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重点问题,并以此提出二者互动发展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城市文化;互动发展

文化的发展对于提升扬州城市软实力、居民幸福指数、人居品质,促进在扬人才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和扬州城市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借鉴,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主动服务扬州城市发展,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扬州地方经济发展并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担当起城市文化建设主体的责任,培养融入扬州城市精神的符合新时期扬州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实现扬州高校校园文化与扬州产业经济无缝接轨,促进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相融。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成果,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载体。高校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基地,是知识传播、文明传承、人才培养、创新科技的重要途径。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认为:“高校与城市的发展,互为依存,相互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代表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引领和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涵养与支撑,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形成双向互动的促进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引领着城市文化的建设方向。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在丰富城市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形象以及升华城市文化内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文化建设指明方向,这是互动发展的前提;其次,城市文化滋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作为城市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离不开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元的文化构成所支撑,这是互动发展的基础;最后,城市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共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辐射与影响能力,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紧随城市文化建设步伐,城市文化的建设需要协调高校的专业、科创、人才优势才能得到最佳发展,这是互动发展的核心。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文化形象模糊,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滋养不足。设计城市特色文化形象的思路和元素多种多样,可以是城市建筑、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活动等具体元素,也可以是生态环境、地域风俗、城市精神等抽象元素,这些都是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魅力的思路和方向。但是城市文化建设不可能多元共建、多面开花,面面俱到所带来的问题是城市文化特色过于分散,文化形象缺乏辨识度。正是由于部分城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特色文化缺乏梳理与整合,才导致城市文化形象模糊不清,缺乏特色,以至于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滋养不足,缺乏影响。(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缺失,对城市发展贡献不足。当前,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内涵建设,缺乏对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动对接和担当意识,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理解片面。如:仅把高校校园文化看成是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当作成立学生社团、开展文艺活动或者建设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等;甚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邯郸学步,简单模仿复制其他高校的建设模式,生搬硬套,这些情况都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所在城市发展脱轨,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不仅高校自身的特色无法彰显,更别提培育校园文化中的地域个性和文化内涵了。再加上一些高校在办学思想上急功近利,致使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显得尤其不足。这种脱离地域文化影响和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现象是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三)高校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培育,对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足。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符号,要建设一流高校,必先形成高校校园文化特色。虽然眼下高校对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视,但是总体上,当前高校对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缺乏创新,对载体缺乏思考,对实践措施缺乏制度保障,借助地方传统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特色文化的路径不够畅通,建设形式单一,缺乏理论研究,思想意识淡薄。从本质上讲,教育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形成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就没法形成一流的高等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城市精神的凝聚和城市灵魂的塑造上有所体现,这样高校的校园文化才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然而,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却忽视了这一宗旨。(四)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存在隔阂,缺乏有效沟通。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来源于高校自身独特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高校文化和城市文化在地理位置、沟通途径、思想观念上差异化的结果。首先,当前高校校区建设都选在距离主城区较远的偏僻位置,以至于高校中的图书馆、体育馆、学术活动、文艺展演等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市民不但涉足很少,更无法感受高校频繁的信息传递和学术交流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其次,偏僻的校区位置也削弱了城市文化中形式多样的地方风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师生在城市文化活动的互动上也进一步被减弱;更加需要警惕的是,高校与城市在传统观念上产生分歧,两者不仅缺乏交流意识,而且在某种程面上互相形成了成见,城市中存在的不良社会现象与高校的不合流俗,也阻碍了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再加上沟通路径的不足,最终形成了双方在心理上的隔阂。

三、扬州文化融入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扬州文化融入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扬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运河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盐商文化等优秀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更对一代代扬州人产生深远影响。“崇文尚德、开明开放、创新创造、仁爱爱人”的城市精神,孕育于扬州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深刻内涵,是扬州人民改革创新和实现荣耀的宝贵精神品质。深入了解和挖掘扬州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内涵,对彰显扬州城市魅力、促进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扬州具有重要意义。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扬州高校探索、继承和发展扬州文化,对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了解扬州、热爱扬州、融入扬州,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扬州经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主动服务、积极策应,深化担当意识,将扬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创新,为全方位促进扬州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作用。扬州文化是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共同精神内涵。将扬州文化与扬州高校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二)扬州文化融入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创新城市文化建设,把园林文化很好的渗透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实现传统园林技术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促进扬州“城市园林”向“公园城市”的转变。同时,着手于重点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大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照提出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工作总要求,以文化为魂,延续“因运而兴”的城市文脉,坚持统筹推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城市。扬州现有7所高校,近年来扬州高校积极参与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实践,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为扬州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化建设方面,立足自身,主动服务,积极策应,打造城市思政课堂,引领大学生扎根扬州奉献扬州,将扬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从“一入校到毕业”全过程“了解、热爱、融入扬州”。在文化活动方面,各高校积极组织师生志愿者参加扬州2500年城庆、“4•18”经贸旅游节、“9•26”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鉴真半程马拉松赛、江苏书展、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省运会、园博会等一大批扬州市重大项目(活动),培养师生主动树立扬城主人翁意识,全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弘扬扬州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营造“文起来”的城市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高校与城市主动对接,专业和扬州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融入扬州地方元素,如各专业(群)增设非遗文化课、大师公开课和校友分享课等课程等;在文化研究方面,强化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在政府、园区、企业等多个领域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扬州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巩固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地域文化背景下扬州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一)加强城市形象设计,提高城市文化气质和文化品位。城市形象简单地说就是一座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它包括城市的道路、建筑、旅游景点、生活广场等视觉形象也包括城市的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加强扬州城市形象设计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充分利用扬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整合文化资源、注重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整合园林文化、运河文化、盐商文化、饮食文化等内容,营造现代都市文化气息,铸造城市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和文化品位。(二)明确校园文化地域性与职业性特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并轨。校园文化地域性与职业性的特色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高校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扬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扬州城市经济发展并轨,以名城扬州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凸显文化地域性与职业性特色。“扬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匹配扬州产业发展方向,在科技服务上应匹配扬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实践育人上应匹配扬州重大项目(活动)需求,在共建共享发展上应匹配扬州‘大学生城’建设。”“城市是滋养高校的土壤,只有围绕着地方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办学才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根本”,这是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三)传承创新城市传统历史文化,培育校园文化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始终是育人,高校不能简单地授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健全人格、坚强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因此培育校园文化特色,应与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相依。在精神文化培育方面,扬州高校要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传承自身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在大力建设和弘扬高校精神的同时,应注重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联系,广泛吸收能够体现扬州精神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营养,开展高校师生能够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主题摄影、各类绘画和展演活动,培育校园文化特色,让他们对扬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有所了解,不断增强爱我扬州的归属感和骄傲感;在物质文化培育方面,将象征扬州文化的元素和符号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提炼具有扬州文化内涵的颜色和造型,运用在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和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中,突出学校形象地域特色;在制度文化培育方面,以大学精神为要求建立和完善文化制度体系,规范新闻宣传、学术交流等活动要求,完善报告会、讲座、会议的报备和管理程序,强化网络阵地的审核和监督,保障扬州文化进校园的有效开展;在行为文化培育方面,以扬州历史名人事件陶冶教师职业道德,牢固教师职业底线,开展扬州文化课程和研究,提升教师文化研究水平。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上,以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素质,开展吸引力强、健康高雅的思政教育活动,传播扬州文化经典,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四)构建开放式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进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开放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构建,必须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作用,增强高校对城市文化宣传和城市形象塑造的参与度,将高校的设施资源优势融合到城市文化设施的发展进程中。首先,鼓励高校师生主动联合社会团体、街道、社区,进行专题讲座、文化展览等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开放高校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和设施,将校园文化向社会输出,吸引市民走入高校,让市民感受校园文化气息,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其次,结合高校学科专业和其他教育的优势,根据不同阶段市民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对农民工、失业人员、各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认知、岗位培训等职业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思想,把高校打造成社区培训、志愿服务基地,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再次,借助网络平台,推动高校文化宣传,通过学术论坛等在线交流平台举办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让更多的高校先进文化传播渗透到城市当中;最后,结合城市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大学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始终把城市发展看成是高校一项教育内容,加深大学生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许珍.发展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19.

[2]冯雁.高职校园文化与苏州城市精神融合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7):55.

[3]陶文辉,杨梅.地域文化背景下鄂尔多斯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发展思考[A].杨勇.探索收获展望———鄂尔多斯学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7.

作者:董浩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