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分析3篇

时间:2022-05-29 11:47:0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分析3篇

第一篇

1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况且在当今这样一个利益关系相对复杂、多种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职能,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理论研究优势,发挥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坚守“道德围墙”,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大学精神”,使大学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最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一种良性的教育循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引领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学校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章程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机构精简、职责明确、效能节约、考评科学、奖罚得力、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及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彰显学校对师生全方位、高层次、深入灵魂的大爱,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撑,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建立勤俭节约奖励制度,号召广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对例行勤俭节约的典范给与奖励,激发更多大学生以身作则,践行勤俭节约,形成一股清新的校园节俭风气;将“树立服务理念”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培养目标和制度完善起来,将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常态化,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鼓励当代大学生把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贡献当成一种习惯,并逐渐形成甘于付出、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高校通过为广大学生搭建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其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互帮护扶氛围,这便达到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良好效果。当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上下各部门齐心协力,统筹各项优势资源,才能强有力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环境建设,力争为学生打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而又科学的现代化校园环境,使全体师生得到心灵的进化与情感的升华。例如校园环境规划的合理布局、校园文化场所的广泛覆盖等实现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的物质载体;其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潜移默化地以黑板报、广播、报刊以及校园网等形式呈现出来,用“生活化”的宣传方式传达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得全体师生能以一种轻松、自然地愉悦心情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尤其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要力争努力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校园论坛、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电视台、师生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宣传,以网络文化促校园文化发展;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将创新校园文化标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公共文化标识既可以彰显校园环境的外在形式,也能诠释校园文化的内在品质。选取、创新各类极富特色的公共标识,不仅能以直观、简约、明快的方式为人服务,也能在功能性和审美性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一抹亮色。通过具有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筑标识来感召和激励学生,可以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伟大复兴等理念的深刻内涵及其所赋予的时代使命。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首先,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重视在学风、教风影响下的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与思想信念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当重视对全体师生行为文化的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为当代大学生打好理论功底、做好思想武装。要树立典型代表,以榜样、先锋的模范作用推动校风建设。其次,要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全面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持续、广泛并深入地开展学术活动大讲堂、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创新发展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也参与进来,与学生多角度地零距离交流,从而更有效地对学生起到思想导向作用,整体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参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说教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学生做到了活学活用,并提升了兴趣,挖掘了潜能,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整个大学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朝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而又应具有校园特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高校成为发展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作者:张慕微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篇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并实践之,使和谐这一思想根植于人心。科学发展观也要求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对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人的发展,就必须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和谐的方向进行。所以,以人为本也就成了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指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必须各方兼顾,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的大学校园中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氛围,人文气息也很浓郁,使大学生充满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生活和学习,不仅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还能促进它们全面发展。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物化的层面向精神内涵发展,学校精神、学校品格和校园文化逐步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氛围、明确一种方向、提供一股强大的力量推进学校全面发展。[2]高校核心竞争力既包括人的因素又包括物的因素,是人和物的有机的动态的结合。当然人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所以,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怀抱的夙愿。在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当前,我们应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政策上促进,在制度上保证,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3]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离不开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谈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大学校园里,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学生平等相处,不同的价值观念共存,其中这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校园气氛使存在的矛盾冲突得以缓和,起到了很好的调和的作用。

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美观的校园环境

所谓文化氛围,表征大学校园文化含量的高低与多寡,是一个具有符合性、整体性、动态性的文化有机结构。文化氛围对学生影响的心理方式主要是感染、暗示、模仿等,通过无意识发生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内化为一定的文明素质。[4]校园环境是丰富的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括学校里的各种建筑、场所、设备等。学校环境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当然,也要重视人文景观的建设,利用精美的雕塑、标语、文化长廊等等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学校要打造美观的环境,建筑要提高文化品位,更应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以期更符合教育、民族和时代的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对学校的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爱校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更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乃至今后不变的主题。入学教育中的爱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真正对学校的爱却体现在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之中。爱校就是要爱学校的一切,包括学校的历史、现状以及主要教学设施等等,其中包括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所、实验室等,当然也还包括学校的荣誉等各方面。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上大学变得容易了,而有一部分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也从对学习的向往变为对文凭的追求。当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人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求人们必须要大量地学习。所以,在大学校园里,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内部传统的文化与新生的文化、旧的价值观念与新价值观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中,着重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和道德价值。当代的大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价值,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并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多的规划。大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冲击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现实的深刻启示,也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客观要求。

(三)鼓励大学生实践,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是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地方,也是施展大学生才能的好地方。大学的学习是一种新的开始,是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少了几分紧张,多了几分活泼,大学生要在社会活动中多锻炼自己,只有你亲自参与了,实践了,你才能从中有所收获并获得成长。当然,正因为大学有着宽松的环境,有些同学干脆就放任自己,不让自己到活动中去磨练,变得懒散,所以老师要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并积累丰富的经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是很丰富的。首先有党团组织的政治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社团组织,是一个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及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的好途径。团组织也是让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好形式。党团组织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活动形式,而且是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作用的重要阵地。学术活动展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科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学术交流活动方面可以多举行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等活动,使整个学校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在学术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和谐,使大学校园文化在育人等各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聆工作单位: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

第三篇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基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转型的调查研究前期设计了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转型”的调查问卷,内容包含被调查者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信仰状况、对于金钱的态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及群体价值观的取向问题等。结果显示如下:

1.信仰状况调查。在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怀疑和否定,不再信仰共产主义。在这种信仰的混乱中,并且没有新的信仰形成。大学生的信仰呈现无目标性和无从性。

2.金钱观调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信仰的形成起直接的影响,对待拜金主义潮流和金钱万能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对于金钱的利用,有一半以上的人表明要进行投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

3.对思想道德和群体价值观的看法调查。70.2%的大学生主张按劳取酬,说明市场经济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它鼓励公正、合理、平等的竞争,同时也尊重个人的才能、劳动和价值,这恰恰为当代大学生个人利益得到尊重和满足创造了条件,激励他们把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同时也发现这个时代甘于奉献的人很少了。调查中14.8%的同学认为应该理直气壮地争取功利,表明大学生价值观已由群体的社会本位转移到个体的自我本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轴偏离了主体文化的理性轨迹,“自我”、“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或“证明自己是有作为的人”,致使在道德判断、价值判断和理想选择上与现实生活产生巨大落差,表现为主观与客观、权利与义务、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

(二)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在引领大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上的缺失

1.多元文化冲击造成高校的校园主体价值观缺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文化与人类精神需求开始多样化,社会评判标准也渐趋多元化,这同样也延伸到高校校园,导致校园的主体价值观逐渐缺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价值观的迷茫与困惑,并出现调查结果中的价值观转型现象。当校园文化染上过多市场经济的色彩,很容易产生盲目性,致使校园主体价值观缺失。

2.大众文化的媚俗性不断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也使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陷入困境,表现为大众文化的媚俗性与高校校园文化高雅性间的矛盾,其媚俗性使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些大众文化具有消极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盲目崇拜偶像、追逐功利等,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3.网络文化的泛滥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像。首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降低了对校园文化的兴趣,他们不再关注各种校园活动,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自我封闭以及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其次,网络的匿名与自由造成了各种学术伦理与道德问题,特别是学术的抄袭以及网络的违法行为,各种网络上的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党继承优化传统并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总结而来。它从指导思想、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高校校园既是思想观念激烈碰撞又是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使其能正确识别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主流生机勃勃,健康向上,但非主流文化活跃扩张,迫切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期,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近几年来也逐渐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与传播的广泛性,决定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正确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二)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

1.高校校园文化是教育机制中的一个主要环节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载体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第二课堂。

2.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基础

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他们积极进取,思想活跃,充满朝气,主动意识较强,有抱负,有理想,但是在思想上容易迷茫。所以,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学生,打好思想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具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全局意识。

3.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与师生价值观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以传播先进科学知识和教育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主。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正处成熟期,需要创造先进的文化成果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达到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良好的输出和辐射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培育

(一)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要求,将其与校园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创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标牌、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园景观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其中,既反映校园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风貌,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激励与约束功能,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文明习惯,提升精神境界。

(二)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精神文明是通过学校的校风体现出来的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风建设,赋予校园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既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又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良好的校风,就是要通过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全校师生的行为方式发挥引导作用。

(三)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和校园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组织开展内容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文娱体育活动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专题宣传活动等,形象生动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活动中,要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生活、实践,使大学生真正做到把个人的成长、全面发展、道德提升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做到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本文来自于《黑河学刊》杂志。《黑河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汤亚玲工作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