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01-08 09:12:04

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1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1.1政府政策影响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被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其中,飞机制造业在军用领域、民用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3年5月工信部《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产量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第5个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在世界航空航天制造业领域竞争力增强。1.2国际化水平影响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如表1所示,在航空航天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个数约是国有企业单位个数的1/3,其从业人员是国有企业的1/13,但是利润总额却达到了国有企业的51%。由此可见,外商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其劳动生产率更高,国际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外商投资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优势明显,促进了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优势。1.3技术创新能力影响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1.3.1重组飞机制造企业与空间技术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制造业是中国现在以及未来若干年保持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伴随着中国大型飞机计划、空间工程计划的启动,有实力的大型集团产业优势明显凸现,并共同重组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飞机制造企业与空间技术研究中心。1.3.2有效发明专利数如表2所示,在2000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139件,其中飞机制造及修理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02件,航天器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37件;至2015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5339件,其中飞机制造及修理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3450件,航天器制造有效发明专利件数为1111。与2000年相比,2015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增长约40倍,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快速提升。1.3.3研究与开发活动强度如表3所示,2015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行业中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企业为112个,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0533人,研究与开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2113每人每年,国家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研究与开发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2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优劣势分析

2.1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优势2.1.1获政府大力支持由于航空航天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具有特殊性,从开始发展就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十五年规划纲要》强调了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必须重点攻克航天制造业与飞机制造技术,这为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制度的支持。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航空航天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数量上逐渐增多,并借助政策的优势,提升研发实力、技术实力与市场影响力。由于航空航天制造业上市公司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陆续签订了卫星运用及开发等高技术方面的合同,并向其他国家先后出口运载火箭、发动机等相关系列的产品,标志着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技术和相关系列产品生产全面走向国际化。2.1.2市场占有率高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高、售后服务到位、产品性能好以及良好的品牌效应。例如航天晨光的汽车类专用系列产品市场销售占全国专用汽车系列类产品的10%,其中飞机、加油车等产品系列名列同行业第一,竞争优势明显;西飞国际的客机性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同类产品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价格低廉、质量兼优的竞争优势;成发科技的产品,是中国同行业中产品种类生产最齐全的厂家,也是承接国内外航空航天技术产品最多的生产厂家,从而成为国家出口创汇最大的企业见表4。2.1.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航空航天技术是制造业中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产业,汇集了科学技术许多最新成果。航空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带动了相关系列科学技术的增长与进步,同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其中包括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科学、天文学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发展与研究,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制造与加工技术、空间生物工程技术、空间能源技术的进步,加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1.4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航空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2017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使得卫星气象观测能够获得全球范围内昼夜连续的气象资料,观测值更加精确,为气象预报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气候和气象信息,有效避免了传统手段观测出现的弊端,因此现代气象学研究进入到新的高技术阶段:以全球大气作为研究对象,以气象卫星为主要观测工具。②航空航天研发技术的进步,导致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地球资源勘测检验,为大面积普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新手段;地球资源勘探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与水利资源调查、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与病虫害预报、环境监测治理、森林与土壤资源调查、洪涝灾害监测、森林火灾监测、地图测绘研究、地壳活动监视、矿产石油资源普查、城市规划设计、地质分析研究与地震灾害预报等。③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促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可以为地面的人员、车辆、海面舰船、空中飞行器、飞机以及宇宙飞船和天上卫星等目标提供全天候、全天时、连续、实时的测速信息和高精度定位.④航空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全面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卫星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电话、救援、移动通信、电视转播、数据收集、数据运输、远程医疗服务等上百种服务,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2.2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劣势2.2.1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航空航天制造业投入的科研经费也随之增加。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科研经费投入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仍然偏低,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中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36%,而同时期美国为12.49%,瑞典则为15.5%;2015年,中国该项占比有所上升,为0115.4%,但同时期的美国为30.82%,瑞典34.9%,见表5。2.2.2行业布局分散由于航空航天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开始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就考虑到产业构造和布局,都相对比较集中,并且利用产业集群的方式,使得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资本的外溢,由此带动航空航天相关产业发展。例如,美国航空航天产业分布比较集中,都在加利福利亚州、德克萨斯州等,在航空航天行业有起色的同时,带动了电子、钢铁、新材料、机械等众多行业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使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有所增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集散群,但是空间分布较为松散,在四川成都、陕西西安、山西甘肃、海南等分散性的地方,没有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如表6所示,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从事R&D活动的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个数较多,分别为86个和70个,R&D人员分别为19108人和20590人;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企业较少,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R&D人员数量、R&D活动企业个数都相差很大,并且这些地区的航空航天产业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对资源的利用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2.2.3技术创新动力与能力不足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在载人航天技术、捆绑火箭技术、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技术、火箭发射技术等领域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创新动力与能力不足,部分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先进国家亦难以进行同行竞争。目前国内航空航天制造业,大部分仍是承接国外大型公司的外包业务,这些领域所运用技术水平低,没有掌握独立自主研制、生产大型飞机的能力。2015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专利申请量为6279件,占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4%,这数字严重低于其他高新技术行业,而且专利申请量中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过小。据统计,2008-2014年间,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专利申请量为33309项,其中欧盟为10967项,占比33%;美国申请专利的数量为8544项,占比26%;日本申请专利的数量为3331,占比10%;中国的专利受理量为1012,仅占比3%,涉及到核心专利的数量更少。由此可见,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落后于欧盟、美国等航空航天领域的制造强国,在航空航天制造业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图1)。图1世界航空航天专利地区、国家分布数据来源:科技部《2016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2.2.4技术人才缺乏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端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目前中国航空航天技术人才缺乏。2011年中国从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研究人员数量为32329人,2015上升到45832人。虽然从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研究人员增长了,但是相比其他产业的人员增加之仍有很大的差距。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研制团队人员非常紧张,无法高质量、有效率的完成大量的设计任务;另外,工资待遇体系不合理,使得大量人才外流。

3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

3.1保障科研经费投入充足国家保障航空航天技术研究经费投入充足,并鼓励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系。鼓励社会组织与团体,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对航空航天制造业技术研发给予资金、人才的支持,共同促进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3.2制定长远战略发展规划,推动航空航天制造业产业化进程(1)国家对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统筹规划发展。自主研制飞机从设计到成品的制造需要7~10年的时间,在设计研制之前还需要几年时间对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因而飞机的研制到投入使用花费的年限在10~12年左右。因此,国家对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制定长远战略发展规划。(2)对航空航天产业进行规模化分类,创建若干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基地,形成航空航天产业的规模集群效应。积极构建航空航天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动航空航天制造业产业化进程。3.3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应学习国际一流大型航空航天企业的经验,建立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产业和学术研相结合的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聚集优势力量,通过技术和资本的集成,来实现航空航天技术的重点跨越。国家应加强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实验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航空航天工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3.4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实习机制伴随着载人航天技术进步和太空空间试验站建立,国家应该更加注重空间技术教育,培养航空航天人才。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在保证对航空航天学院进行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根据学员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重点强调实践教育的环节。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实习机制,培养航空航天学员的理论运用能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刘一璞 单位:北京101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