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生活陶艺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25 05:29:00

中日生活陶艺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物质水平和大众审美观念的提高,现代生活陶艺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笔者首先对生活陶艺的概念进行诠释;其次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日现代生活陶艺在实用美、形式美和工艺美方面的个性与共性,从而挖掘影响二者异同的造物观;最后对当下生活陶艺提出新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生活陶艺

中国现代生活陶艺与日本有着深厚的渊源。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快节奏的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文化转型随之由传统向现代迈进,长期过度的理性束缚了人的情感,人的个性不能自由的发挥。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大众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也随之提升,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与大众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陶艺家爱好者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和引导之下,为中国现代生活陶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起步较晚,生活陶艺的概念最早是由高校陶艺工作者从日本传入中国,过去由于我国艺术交流的相对封闭性,我国现代生活陶艺的发展较于日本与西方国家而言,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接下来笔者通过对生活陶艺概念的诠释,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基于实用美、形式美、工艺美等方面去对比研究中日现代生活陶艺个性与共性,从而挖掘影响二者异同的背后民族造物观。

1生活陶艺的概念

生活陶艺分为传统生活陶艺与现代生活陶艺。“其实生活陶艺是传统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续,或者说是在现代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主导下的生活陶瓷艺术。”[1]就这个概念来讲,我们可以认为生活陶艺等同于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传统生活陶艺即所谓的传统手工生活陶瓷。“手工生活陶瓷,顾名思义就是指以陶瓷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陶瓷,以满足生活使用为第一原则。”[2]表明手工生活陶瓷具有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属性,实用性为第一性原则。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传统的手工劳动生产遭到机械化威胁,一部分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开始被机械生产所代替,使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于是根据生产方式把生活陶瓷区分为手工生产和机械生产两种,即前者凭借手工生产方式制作完成,而后者依赖于机器生产手段完成。从理念形式与发展脉络上来讲,现代生活陶艺也与传统生活陶艺有所区别,现代生活陶艺是传统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续,是在当下时代生活与审美观念的主导下对传统生活陶艺的继承与发展。最早生活陶艺的概念诞生于日本,日本向来注重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极具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所以日本在深受美国、德国等国家现代陶艺影响下,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诞生活陶艺的概念。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陶艺概念由高校一批先进的陶艺工作者从日本带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氛围,给中国的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实用美

实用美体现在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上,即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这是中外现代生活陶艺的共性。普列汉诺夫指出:“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的,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的观点上看待它们。”[3]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生活陶艺从古至今在满足对物质功能需求上始终坚持实用为第一性原则,同样对于物质资源贫乏,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日本而言亦是如此。“日本人对陶瓷的喜爱,无论审美意义有多高,往往都还是与实用相联系的,日本人一般评价陶艺作品的优点时,常常用有趣、好用之类的词汇来表达其赞美之意。”[4]实用性与平民化是日本现代生活陶艺的文化特征,日本民艺运动促使了日本艺术在大众生活中更加活跃,如今,现代生活陶艺已然在日本形成一种大众审美时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现代生活陶艺因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不同,在大众生活中所凸显出来的用途又有所差异。其中以日本花道、茶道与日本料理三大主流文化形式为例,集中体现了日本现代生活陶艺风格特色与大众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中国随着现代制瓷条件的成熟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传统陶瓷品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的不再延续其传统用途,逐渐被淘汰;有的保留其合理性加以改进继续使用,使人机关系更加和谐,以独特的魅力重新融入人们的现代日常生活。从日本生活陶艺与大众生活相融度方面来看,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与日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过随着中国物质水平的提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已然呈现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

3形式美

一件好的现代生活陶艺作品不仅要实现人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形式是人造物的外在表现,本文中笔者把形式美分为造型之美与装饰之美,二者关系紧密,共同服务于器物的内在精神。器物的造型决定它的功能,一种功能,又可有多种造型形态与之匹配。器物造型出现之初就伴随装饰与之相济。装饰讲究对称、均衡、流畅、比例、变化与统一等等,是形式美感法则的视觉艺术化体现。中国传统生活陶艺在题材和手法上寻求多变,为器物的装饰提供了无限的表达空间。在陶瓷上,或彩绘,或高温颜色釉,或刻画,亦或捏塑,表现技法丰富多样,与器物造型相得益彰。而中国现代生活陶艺在继承传统生活陶艺的同时,又受到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相较于中国传统的生活陶艺而言,陶艺家在进行设计和制作陶瓷时,器物形式自由度更加开阔,受理性的束缚较少,更加追求情怀的展现和个性的表达,甚至有意造成器物的残缺变形。通过打散、组合、重构、分割截取、夸张变形和抽象概括等手段进行各种造型的试验与探索,这是中国传统生活陶艺与现代生活陶艺在形式尺度上较为明显的区别,也是与日本现代生活陶艺在表现技法上的相似之处。当然,中国现代生活陶艺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了中国传统生活陶艺的形式美法则。日本现代生活陶艺受本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禅宗美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在形式美表现上也具有个性的独特之处。日本现代生活陶艺在造型与装饰上注意器物、空间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小、巧、轻、薄的艺术特色,注重理性的设计与感性的表达,讲究自然肌理在器物上的运用,以及细节微妙的变化和处理。

4工艺美

若说实用性是人造物活动的根本,工艺则便是它的灵魂。正如柳宗悦先生在《民艺论》一书中谈工艺之美时讲到:“为实用而创造,为实用而服务,这是工艺之根本。”[5]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中国与日本现代生活陶艺的工艺之美主要表现在材质之美与火之美两方面。首先材质是人造物的首要条件。随着泥原料来源拓宽和工艺的多元化,泥料选择性具有更加多样性,不同的泥料的烧造温度、烧成色彩与质感也丰富起来。根据燃料划分,现代窑炉包括电窑、气窑与柴窑;按烧成温度划分,窑炉有高温窑、中温窑与低温窑之分;依据烧成方式划分,器物烧成有苏打烧与柴烧之分;根据烧成气氛划分,器物烧成有还原气氛与氧化气氛之分,不同的烧制方式给人的视觉审美和心理体验也不尽相同。日本的现代生活陶艺唯自然、唯材质和唯工艺,对工艺的把握尤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艺态度、严肃认真的工艺精神与有条不紊的工艺程序,注重器物泥与火的肌理变化、韵味和美妙。如在泥料的选择上,多采用陶泥,少用瓷泥;在窑炉的建设与烧制技术上,日本烧制技术多用柴窑,喜好柴窑所烧制器物的自然之美。日本生活陶艺中自然肌理的表现正是自然在艺术中的延伸。中国现代生活陶艺在泥料的选择上逐渐形成陶泥与瓷泥并重的取向,在烧制工艺都有涉猎气窑、电窑和柴窑,由于柴窑烧制成本较高,受众面积较小,故普遍还是采用气窑和电窑来烧制器物。但是总的来说,中日现代生活陶艺对手工之美的追求都趋向一致,皆借以手工的痕迹流露出制陶者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

5造物观

正所谓器以载道,人造物受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影响,器物所象征的文化精神也具有个性表征。日本现代生活陶艺的个性与其地理环境、民族信仰和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日本是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的单一民族岛国,以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使其既能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习俗特色,又能很好地融入大潮,去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把传统陶艺与先进文明进行结合,同时主张艺术融入生活,合理把握器物尺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日本多地震、火山自然灾害的原因,日本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轻圆融,喜残缺,重视瞬间,轻视永恒的禅宗美学观念,所以日本现代生活陶艺在禅宗美学观念的主导下,追求古朴、自然、空灵、甚至残缺和非对称美感,赋予器物自然朴实、永恒虚空和收敛含蓄的艺术魅力,是日本特有的美学意识“佗”与“寂”在器物上的具体体现,“佗”指枯淡与脱俗情绪,“寂”是深层意义上的闲寂,“佗”与“寂”的美意旨解脱人生烦恼的美和闲适淡泊的生活意趣,表露出日本民族的内在性格,彰显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中国现代生活陶艺是对本民族传统生活陶艺的延续,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深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以及儒家“文质彬彬”美学思想的影响,反映在人造物上追求“道器合一”的境界,用“器”作为“道”的载体,来表现新形式下的瓷符号语言,传递出制陶者审美意识形态下的心灵情感。尽管有时器物在传统生活陶艺造物观的影响下,造型与装饰稍微显得严谨与工整,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很少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毕竟在手工生活陶瓷中注重对使用者人文关怀,表达亲近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情愫,一直是生活陶艺总的审美价值取向。

6结语

生活陶艺凭借着独特的工艺魅力与人文关怀在现代人类生活方式中彰显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笔者从审美的视角去对比研究中日现代生活陶艺在实用美、形式美与工艺美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中日现代生活陶艺受不同民族造物观等因素的影响,器物也随之呈现多样性的面孔。但二者共有的特征皆是通过手工之美来实现器物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使人与物、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如今,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陶艺爱好者和设计师参与其中,现代生活陶艺与大众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现代生活陶艺与日本相比,在与大众生活的相融度上还具有潜大的发展空间,就这一点上,它所承载的时代命题显得格外迫切。

参考文献:

[1]黄胜等主编.生活陶艺[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2.

[2]吕金泉著.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俄]普列汉诺夫:《论民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4]郑宁著.日本陶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5]柳宗悦著.民艺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6]张亚林编著.中国陶瓷设计史[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宋志岭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