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夜景:2006惠特尼双年展综述

时间:2022-08-25 05:25:00

日光夜景:2006惠特尼双年展综述

1973年特吕弗的《日光夜景》(DayforNight),是一部描述电影技法的电影,包括如何在白天、利用加在摄影机上的蓝色滤镜,拍摄出夜景的方式。「2006年惠特尼双年展:日光夜景」以特吕弗的电影作为展览标题,呼应了当代艺术家以艺术作品创造出虚拟的现实。虽然是第一次有了展览主题,惠特尼双年展选择作品的方式仍延续以往的传统,由策展人到世界各地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直接从艺术家的创作发现不同作品的共通性,才决定展览主题,而不是预设一个概念后,再去找配合展览宗旨的艺术家与作品。

合作、国际性的美国当代艺术

惠特尼双年展一向是美国当代艺术的速写。当国与国之间的艺术与文化的分野越来越模糊、影响艺术发展的因素来自四面八方之际,在惠特尼美国美术馆探索所谓的「美国」文化,也不该是美国艺术家所专属。几年前开始,惠特尼双年展已不再限制只有美国籍艺术家才能参展,今年更囊括了多位既不在美国创作、也不是生于美国的艺术家;两位策展人:惠特尼的克莉思•伊勒斯(ChrissieIles)与明尼苏达华克艺术中心的菲利普•维赫涅(PhilippeVergne),更分别来自英国与法国。因此,今年的惠特尼双年展可说是第一个国际性的展览。超过100名艺术家制作的绘画、素描、版画、雕塑、表演、摄影、影片、录像、装置、声音艺术构成了「日光夜景」,今年双年展的特色之一是有许多艺术团体的作品参加:作为艺术家实验室的「错误艺廊」(TheWrongGallery),策划了一个展览中的展览──「法外之徒」(DownByLaw),展出40多件艺廊收藏与当今全球政治相关的摄影、雕塑、装置。已有20年历史的「批判艺术组合」(CriticalArtEnsemble),以综合艺术、科技、政治、批判理论的表现,作为另一种向权力抗争、挑战的方式。

另一个创作团队是丹•葛翰(DanGraham)与东尼•奥尔斯勒(TonyOursler)、罗德尼•葛翰(RodneyGraham)等人合作,将葛翰1987年的作品改成的《不要相信任何超过30岁的人》(Don’tTrustAnyoneOverThirty)现场木偶表演,在美国境内巡回演出。葛翰的木偶并未出现在惠特尼展中,而以影片呈现在观众眼前,人们坐在投射影片前的台阶座椅上,想象自己正在看木偶现场表演。前卫乐团Japanther为葛翰的木偶剧伴奏,其它像是与金•欧路克(JimO’Rourke)、Momus、丹尼尔•强斯顿(DanielJohnston)等音乐家和乐团合作的作品,在在揭示了音乐与声音在当今艺术扮演的重要角色。

已有73年历史的惠特尼双年展是艺术家进入当代艺术圈的跳板,也是许多年轻艺术家第一次有机会在美术馆内展出自己的创作;但双年展可不是对未来的保证,展览后个人的努力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为表现当代艺术的脉络,惠特尼双年展不是只有年轻的艺术家参展,还囊括在艺术圈活跃多年的人物:伊莲•司图尔特文(ElaineSturtevant)从1960年开始以模仿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为出发点,她在惠特尼的《推挤》(Push&Shove),集合了杜象的脚踏车、装置作品等12件代表作,重现杜象的现成物。配合肯尼斯•安格(KennethAnger)的新作《老鼠天堂》(MouseHeaven,2005),在播放影片的墙壁附近,挂有多幅安格制作的影片剧照与海报等。藉由不同世代艺术家间的对话,展览呈现出艺术的传承,更验证了现成物与普普艺术对当今艺术表现的深远影响。

除了展览,美术馆的另一个宗旨是教育,双年展的图录便成了重要的教育材料。厚达800页的图录有艺术家简介、艺术史家与哲学家等专人的文章;但最特别的是编辑们从《小王子》书中小王子央求旅人为他画一只羊得到的灵感,邀请参展艺术家绘制反应个人时代的图画,汇整之后将其做成200页、四折的海报,让每翻一页图录都是愉悦的视觉惊喜。

照片与影像中不寻常的生活印象

皮耶•俞格(PierreHuyghe)的《不在的旅程》(AJourneyThatWasn’t)位在美术馆一楼、单独的展览空间内,是人们参观双年展所见的第一件作品。分别在南极与纽约中央公园拍摄的《不在的旅程》影片中,果然出现了传说中的白企鹅,站在中央公园的假石上与穿梭于南极洲的冰雪中;只是特别加在影片结尾的一段计算机绘图,似乎在挑战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的真实性。影片的虚拟与现实的情境,恰巧符合了「日光夜景」的主题当代艺术展常见大型装置与影片,惠特尼双年展中大部分的展览空间也被装置艺术与影像所占据。播放法兰西斯科•维佐利(FrancescoVezzoli)制作、描述罗马帝国卡利古拉宫廷淫乱历史的《罗马帝国艳情史》(Caligula)影片的展场内更有舒服的座椅,让艺廊变得有如电影放映室一般。只不过维佐利的影片是一段极其奢华的假电影预告,不仅邀请名作家高尔•维多(GoreVidal)宣传这部不存在的电影,更结合了许多人们熟悉的电影明星。电影常让观众有真实的印象,维佐利便利用假电影预告来表现电影世界内虚、实的矛盾关系。

今年的双年展还包括几位实验电影大师的作品:曾拍摄《波长》(Wavelength)的60年代实验电影与结构影片代表人物麦可•史诺(MichaelSnow),他的35厘米《短片》(SSHTOORRTY)将一场景切成两段并重叠在一起,如此重复数次后,变成一段时空交织、错综复杂的叙述影片。活跃于70年代的概念艺术家罗德尼•葛翰的35厘米影片《松开扭转的水晶灯》(TorquedChandelierRelease),以每分钟48格的速度运转,五分钟长的影片记录了水晶灯从快速转动到慢慢静止的整个过程。

除了35与16厘米影片,艺术家也利用连续播放的幻灯片来说故事:三部幻灯机同时投射在三面墙上,比利•苏立文(BillySullivan)的《1969-2005》记录了裸体女星、演员或一般市井小民的亲密与规律的生活;由于没有旁白辅助或解释每张幻灯片之间的关系,欣赏者成为一张张规律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幻灯片的诠释者。来自香港的保罗•陈(PaulChan)利用数字影像制作《2005年第一道光》(1stLight,2005)装置:在黑暗的房间内,一道绿光投射在地板上,当拉长的脚踏车、手机、茶壶等对象的黑影缓缓上升,只见一个个人影快速地从空中落下;当观者走过投射灯光时,人们的影子也跟着照射在地板上,与艺术家的影像结合在一起。

而挂在墙上平凡的生活照,更蕴藏了不寻常的意涵:爱咪•布雷克摩尔(AmyBlakemore)用老旧的玩具照相机,拍摄充满神秘气息的《林中的吉儿》(JillinWoods);汉娜•林登(HannaLiden)的《湖与火》(Lakewithfire)是一系列描述欧洲北方异教徒祭拜仪式的照片,照片下端露出的火苗与宁静的湖水形成强烈对比;安吉拉•史翠斯翰(AngelaStrassheim)如导演般安排摄影对象,《无题:父亲与儿子》(Untitled:Father&Son)中面对镜子、穿著与表情几乎一模一样的父子,是她笃信基督教的家人之写照。静止的画面散发出诡异的气氛,警告人们隐藏在每件事物下不可避免的危机与恐惧,彷佛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平凡的事物便超越了原本司空见惯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