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市场诚信探析论文

时间:2022-07-20 04:13:00

高校就业市场诚信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就业市场诚信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诚信问题已开始入侵大学生就业市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问题的现象和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讲诚信的基本素质,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就业环境。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这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遵循良好的道德准则是一名优秀大学生不可缺失的基本素质,但令人堪忧的是,信用危机已开始人侵大学生就业市场。因此,对大生就业市场的诚信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努力培养他们守信用、重良知的基本素质,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就业环境,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就业市场诚信问题的若干表现

高校就业市场诚信的缺失,在大学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四个方面均有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方面主要有:

1.私自修改学习成绩。一些毕业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竟然明目张胆地修改自己的成绩单,把本来不及格或分数较低的课程改成及格或优秀,然后心存侥幸地拿着“技术处理”过的成绩单到学校审批盖章,企图蒙混过关,以获取考官垂青。

2.盗用他人成果。一般用人单位在审阅毕业生材料时往往先收取复印件,有些人就抓住这一空当造假。他们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证书以及发表过的文章、科研成果等改头换面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

3.制作虚假简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y。部分毕业生为了能顺利找到工作,在准备推荐材料时往往进行“注水”处理,别制作虚假简历,以此抬高身价。本来没担任过学生干部,简历中却出现了大量的要职如“班长”、“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溢美之词。前几年,同一个班级出现过十多个“学生会主席”。而今万象更新,大学毕业生人人英语四六级,个个精通计算机。个别高校片面地追求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对此也通常视而不见,公然让学生蒙混过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

4.草率签约而造成违约。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是当事人,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受国家法律保护。按照规定,每个毕业生只能有一份就业协议书,以保证一个毕业生只能和一个用人单位签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可以存在合理的违约现象,如用人单位承诺的条件没有实现是可以违约的。这里的恶意违约是指毕业生采用欺骗手段获取多份就业协议书,同时和多家用人单位签约,而毕业生最终只能选择一家单位,造成对其他单位恶意违约,不仅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使用,对毕业生所在学校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就业市场的诚信问题表现在用人单位方面,主要是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等[2]。例如,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是诚意招贤纳士,而是“挂羊头卖狗肉”,夸张的宣传、不切合实际的承诺,让学生有上当受骗之感。有些用人单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费使毕业生不得不在“包装”上下功夫。有些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明明只需要懂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简单操作,却硬强调计算机二级证书,明明不需要太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大学英语六级。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中的“诚信危机”集中体现在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政治领域也充斥着各种违反诚信原则的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就连一直受人们所尊崇的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出现了学术腐败。这些不诚信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严重影响,最近在大学毕业生中间流行一种说法:简历不造假,典型一大傻_3]。部分毕业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铤而走险,效尤各种欺骗行为,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诚信问题。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执。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仅仅对孩子提出要勤奋、要多才多艺、要竞争等要求,却漠视要诚信做人这一重要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只把追求高升学率当作根本任务,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使在德育教育上,也只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应对自己负责;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一些学校甚至在无意识中“纵容”了学生作假。[4]

3.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反思能力oEsJ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他们极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抛弃诚信观念,甚至做出背离公民道德规范的事情。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个别学生甚至把自己的需要建立在别人失去的基础之上,表现极端自私。

三、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的若干对策

1.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根本好转。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来60至7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要大力发展汽车、化工、机械制造、能源开发、建筑、电子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信息、旅游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只有经济发展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就业市场造假泛滥之风。

2.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强化政府信用意识。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树立一个勤政为民、取信于民的政府形象,加强党政干部廉政建设,加大查处腐败力度。二是要努力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诚信的重要性,懂得诚信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良好舆论环境。三是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说实话、办实事。比如,在学习上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良好学风,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努力克服考试舞弊、投机取巧行为。在评优和保送等问题上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对校园中发生的不讲诚信之人和事要进行道德鞭挞,逐渐确立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道德风尚。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的诚信如何,不仅对他们个人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有诚信问题的学生进行通报,开展大学生诚信实践活动,举办诚信讲座、演讲比赛等。

4.高校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的真实性,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院系审核盖章后加盖学校就业部门公章。要建立严格的毕业生协议书管理制度,明确违约责任,对就业协议书实行统一编号,每个学生只有属于自己唯一编号的协议书,杜绝协议书的随意转让或转卖现象。对于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在转接档案时,必须将就业协议书收回,对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还必须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并出具退函,否则学校不予办理转档手续,不给“一女多嫁者”任何回旋余地,尽可能维护协议本身的严肃性和签约三方的诚信。

5.用人单位要以诚纳贤,唯才是举。用人单位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招贤纳士,而不只是到招聘会场给自己做做宣传、壮壮声威、走走过场,也不应向毕业生提过分苛刻的要求。同时,要善于识别人才、珍惜人才,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时要唯才是举,通过学校慎重推荐、单位综合考察等方式辨别真伪,对简历与实际学习成绩、经历、学历、能力不相符者,要坚决辞退,对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用。

6.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要广开信息渠道,确保就业信息真实可靠。目前,毕业生的求职简历五花八门,用人单位的情况介绍、招聘条件也各具特色。面对滚滚而来的这类“海量”信息,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认真加以鉴别,去伪存真,达到真实准确、于学生于单位都有益的目的。

7.政府要加强就业规范化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和教育、人事主管部门要本着对毕业生、单位、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国家机构的宏观调控功能,通过立法规范、政策引导,加强对高校就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使就业市场趋向公平、合理。社会媒体要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及时报道,对就业市场中的作假行为要坚决予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