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0:29:01

初中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1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从情境中而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情境教学,对各种学习资源予以加工来营造真实的情境教学,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及所处的环境。

(2)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还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表征问题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感知、记忆等,而且会涉及数学语言的表达。信息技术使我们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师生观点,利于交流。

(3)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培养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信息技术便于查阅类似问题,利于学生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施方案,分析论证。在这个环节中,问题解决者利用前面形成的方案自主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在对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

(5)评价反思,交流观点。问题解决者在完成方案后,需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果进行评价,思考和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信息的存储工具,而且提供了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及组内、组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2.总结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2

(1)基于真实、复杂问题的叙述。初中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很贴近生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真实地描述这些问题。问题的真实性越强,学生的参与性越强。问题的真实性和高级问题解决能力的本身特点,要求每个问题情境中包含一个多个子问题。

(2)关注问题的逻辑性与生成性。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培养需要关注其高阶思维的发展。高阶思维取向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每个子问题都是环环相扣,学生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明确新问题。

(3)关注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信息技术在对高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上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在创设学习生态系统时,信息技术必须营造“生态环境”,并为其提供养分,以维持其动态均衡状态。

(4)以学科为中心。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问题。因而,数学概念和技能需要镶嵌在任务情境之中,而且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涵盖其他学科的内容。

(5)基于协作。社会文化视角要求,个人的发展要同其他人发生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建立协作关系或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多项研究表明,协作形式和学习共同体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从情境中而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予以加工来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及所处的环境。

(2)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还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表征问题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感知、记忆等,而且会涉及数学语言的表达。信息技术使我们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师生观点,利于交流。

(3)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培养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信息技术便于查阅类似问题,利于学生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施方案,分析论证。在这个环节中,问题解决者利用前面形成的方案自主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在对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

(5)评价反思,交流观点。问题解决者在完成方案后,需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果进行评价,思考和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信息的存储工具,而且提供了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及组内、组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3.总结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3

在课堂上展开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展开。其中,在开堂之后立即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有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方向,能帮助学生找准学习的要点。因此,开堂合作是较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合作教学的起点。

1.合作探讨,激发兴趣在“有理数”第一节“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课堂上,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本课的主要内容。作者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每一个小组可以自由讨论五分钟。五分钟后,每一个小组派出组员来举例说明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例子。随后,班级内各小组展开了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有些小组通过课本来找例子,有些小组依靠生活经验来找例子,还有些小组直接在班级内进行了演示,课堂合作探讨的氛围很浓。五分钟后,开始由每一个小组派组员来举例子。A小组举出了温度计的例子,B小组举出了汽车前进和倒车的例子,C小组举出了人向前行走和向后倒着走的例子,该组组员还在班级即兴进行演示说明:人前进的距离可以看作正数,人后退的距离可以看作是负数……几乎每一个小组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例子,开堂合作学习探讨的效果很好。

2.重视点评,恰当导入几个小组的举例完毕之后,作者抓住时机,趁着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及时地引入第一节“正数和负数”的课本内容。作者首先总结了八个小组的举例,挑选了几个比较容易分析的例子作为教学的素材来展开教学。通过开堂的合作探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导入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而是由学生自由探讨来发现新知识,这就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中合作,突破课程核心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每一章的知识要点,突破知识的难点,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理解透、学习好。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合理地插入一些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

1.合作设计,突出重点在学习“有理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前半堂课的学习,作者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向学生导入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归纳目前我们接触的不同形式的数,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按照作者的提问,初步归结出目前所学过的数的种类有整数、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重点知识的内容,明确重点知识的框架,作者开展了课中的合作学习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作者在黑板上列出以下十个数:127,3.1416,0,2004,-85,-0.23456,10%,10.1,0.67,-89,并在这十个数的下方画出四个圆圈,里面分别写着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要求每一组的学生将这十个数进行分类,然后挑选四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将十个数对号入座地填入四个集合圆圈中。

2.恰当讲解,突破难点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作者在班级内走动观察,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开始展开了讨论,并在草稿本上画出了圆圈,试着将黑板上的十个数填入四个集合圆圈中。五分钟之后,作者随机挑选了四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上,将小组内的讨论结果填入到集合圆圈内。很快,四个小组均填写完毕,通过检查,四个小组的同学都正确地将这十个数进行了分类。随后,作者又在PPT展示出一个小组合作的题目:按照刚才对十个数的分类,你认为有理数应该如何进行分类呢?画出你认为合理的分类框架。经过五分钟的合作讨论后,作者随机选出四个小组的组员在黑板写出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根据以上四个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作者展开了本课重点知识的讲解和归结,其中,A小组和B小组的分类是正确的,C小组和D小组的分类是错误的,作者分别分析了A小组和B小组分类正确的原因,同时,也深入剖析了C小组和D小组分类错误的原因。在对合作题目进行分析讲解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本节重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在课堂的后半段时间中,通过这样的合作探讨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基本框架等重点知识。因此,课中合作讨论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式,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讨论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每一堂课的重点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只要做好引导、总结工作,数学知识就可以很好地教授给学生们了。

三、课尾合作,加强成果巩固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4

传统教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急需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趣味设置课堂环节促进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引入课堂趣味游戏、创设生活式的趣味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与道具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定理进行科学编制,以口诀或打油诗等形式表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2.灵活布置作业,巩固数学学习基础

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巩固方法主要是高强度的作业练习,学生课外要利用很多时间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对作业训练产生了厌恶感。同时,数学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批改和评讲作业,效率较低。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下灵活布置数学作业,应追求作业质量而非数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分类。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更偏向于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使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则应该体现细心与认真,使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在数学作业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争取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分层作业的布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节省了有效时间,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的巩固,提高了学习效率。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为学生接触事物与了解事物提供基础,对其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摈弃传统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数学知识点的连接与知识体系;丰富对学生的考察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某一数学题目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解题方式解答题目,并让学生了解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此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轻松与快乐,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4.结语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5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1]。它很好地解释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几何学当中有关直角三角形的计算机证明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往往能够迎刃而解,使学生快速掌握解决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及工作当中,勾股定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勾股定理这一有效手段进行解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勾股定理,对初中数学当中的“线段求长问题”、“求角问题”、“证明垂直问题”及“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希望以此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2勾股定理在线段问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中,一些“线段求长”问题使用常规方面解决常表现的较为棘手,而使用勾股定理往往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例题1: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C=90°,AB=BC,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三条直接l1、l2、l3上,并且l1与l2之间的距离为2,l2,与l3之间的距离为3,求AC的长度。解:过A作l3的垂线交l3于D,过C作l3的垂线交l3于E,由已知条件:∠ABC=90°,AB=BC,得:Rt△ABD与Rt△BEC全等;所以,AD=BE=3,DB=CE=5;进而得:AB2=BC2=32+52=9+25=3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2=AB2+BC2=68,所以:AC=217姨

3勾股定理在求角问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当中,有些求角问题使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而使用勾股定理则能够很快地解决。因此,将在求角问题中充分应用勾股定理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2]。例题2:如图2,在等边△ABC中,有一点P,已知PA、PB、PC分别等于3、4、5,试问∠APB等于多少度?解:把△APC绕着点A旋转,旋转至△ABQ,让AB和AC能够重合;此时,AP=AQ=3,BQ=PC=5,,∠PAQ=∠BAC=60°;所以,△PAQ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Q=3;在三角形PBQ当中,PB、BQ分别等于4、5,所以,三角形PBQ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PQ=90°;所以,∠APB=∠BPQ+∠APQ=90°+60°=150°。

4勾股定理在证明垂直问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当中,一些证明垂直的问题如果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那么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有关证明垂直问题的题型展开讨论。例题3:如图3所示,已知AB=4,BC=12,CD=13,DA=3,AB⊥AD,证明:BC⊥BD[3]。证明:由已知条件AB⊥AD可知,在三角形ABD中,∠BAD=90°;因为AD、AB分别为3、4,由勾股定理可知:BD2=AB2+AD2=32+42,求得:BD=5,又因为BD2+BC2=52+122=132=CD2;因此,三角形DBC为直角三角形,其中∠CBD=90°;所以,BC⊥BD。

5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对于勾股定理,还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例题4:一棵小树高为4米,现有小鸟A停留在树梢上,此时小鸟B停留在高20米的一棵大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已知大树与小树的距离为12米,如果小鸟A以4m/s的速度飞往大树树梢,试问:小鸟A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与小鸟B在一起?解:如图4,根据题干的已知条件可知,AC=16m,BC=12m,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162+122,求得AB=20m;所以,小鸟A所需时间为20/4=5秒。笔者认为,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弄清题意,进而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直角三角形找出来,然后结合勾股定理进行求解[4]。在例题4中,最主要的步骤便是依照题意,结合勾股定理,然后画出大树与小树之间的直角三角形,在充分利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便能够使问题有效解决。

6结语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6

一、图形变换的相关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谓图形变换就是指许多点的集合,是某一个几何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变换,这一点不仅存在于原来的图形中,在变换后的图形中也能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图形变换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等变换,一种则是相似变换。所谓全等变换是指某一几何图形在变换之后所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无论是在大小上面还是形状上面都未有所改变,而且在新的图形中寻找任意的两个点,其之间的距离与原图形中对应的两点距离完全相等;相似变换则是指某一图形在经过变换后所得到的新图形,虽然与原图形基本相同,但是大小却会有所变化,因而在原图形和新图形中分别选取两个相对的点之间的距离也并不相等。图形变换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平移变换,一种是旋转变换,另一种则是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具有相似性,平移变换是在图形中选择任意一点,然后寻找其变换图形中的相对应一点,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并且保证长度相等;旋转变换则是指选择图形中的固定一点,以此点为基础进行全等变换。轴对称图形则是指原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能以某一直线为对称线来寻找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点。

二、提高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将图形变换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讲解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变换的案例存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学生在进行健美操运动的时候,便可以研究下哪些动作是轴对称变换,那些又是平移变换或是旋转变换。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图形变换。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初中数学图形变换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向学生展示图形变换的动态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的规律和性质,掌握图形变换的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研究和理解图形变换。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的窗户或是门来将其简化成几何图形,然后来寻找其对称轴。

3.教师可让学生动手绘制图形变换的过程。在教师讲解图形变换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绘制图形变换的过程,了解图形变换的特点,在绘制图形变换过程的时候巩固和梳理所学到的知识,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所绘制的图形来寻找对称轴的位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方格中先绘制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将三角形平移,重新绘制出一个新的三角形,然后可以让学生数相隔的方格数量,以便掌握三角形平移的单位。在初中数学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了解图形变换的含义和概念,也要注重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加强对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相关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解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使其能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充分掌握图形变换的性质和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图形变换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能够自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7

了解,让其在数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数学文化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数学文化的形式在数学教材中呈现为两种:隐性和显性。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教师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隐性的数学文化;而显性的文化知识能够展现出明显的方面,但数学文化知识仅在课堂的课本教学中很难显现出来,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数学文化,都依赖于学生的自身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中所包含具体应用问题。

二、初中数学文化知识在教材中的具体编排情况

初中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具体内容,其实可以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数学运算之后,补充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对学生个思维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应当注意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补充。

1.关于人教版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

经过相关的统计工作,笔者对人教版中的数学文化知识进行了总结。从总结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并不是基于对学生的考虑,容易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学生只注重数学运算,忽略数学思维的形成。虽然数学的本质是计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仅是对历史性的时间进行简单介绍,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对该知识点的教法进行论述,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事实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本应是激发学生阅读的。

2.对初中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思考

数学主要由数学文化和数学运算技能构成,数学文化有时能够有效地帮助数学运算。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历史事件。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活动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首先,教学活动缺少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教学应该包括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应该渗透进数学教学中。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其次是大部分教师迫于中考压力,没有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教学。中考的压力,使得教师不会对数学文化进行讲解。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现今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漏洞。这些原因的出现使得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是那么的不理想。导致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数学文化内涵。

三、初中数学教材关于数学文化内容编排的思考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人施教。为促进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材编研组有必要对数学文化知识的编排进行相应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异彩纷呈的初中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教材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特定的数学文化知识的选取。编研组在编排时,应首先思考选取怎样的数学文化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带有历史性趣味的同时普及数学内容的发展过程。初中数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故事。根据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任意摘取有趣味性的内容来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进行扩充,以此来丰富数学文化的内容。当然在编排的过程中不可避重就轻。其次是寻找不一样的数学文化知识,充实数学文化的内容。当前,包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在内,大部分的数学教材在数学文化方面呈现的内容雷同和集中现象较多。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只有创新数学文化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初中数学文化知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8

由大整数因数分解的困难,人们研制成功一种“不可破译”的密码:RSA体制密码(见本刊2000年第6期《大整数的因数分解问题》一文).RSA密码是一种公开密钥密码,说它“不可破译”是形容破译之难,不过的确至今尚没找到破译的理论工具.

一般密码编制理论中,称要传递的原文为“明文”,经加密后实际传递的是密码构成的“密文”,收信方则将其解密,恢复为明文使其可理解,就完成了通信任务.这其中加密和解密要用通信双方约定的方法,这一方法就称为密钥.更一般地,人们首先给定一个加密算法,不太严格地说,可把这一算法视为函数,函数的值就是密钥,而解密算法可以说是加密算法的一个反函数,使用同一个密钥(原函数的值)可将密文惟一地译成明文.

密码的关键就在于通信双方约定密钥而不被外界所知,外界对密码的破译也就指向密钥了.而且为了防止外界可能的破译,就应尽力使外人不可能积累在同一密钥下的许多密文,否则可用统计分析法等确定出密钥,世界战争史、外交史上有许多破译成功的例子.这样就经常变换密钥,重要的通信要每天一换甚至通一次信换一次.

这么频繁换的密钥怎样送给对方?如果随其他信息(用无线电或网络)易于失密,每次派专人送又不可能,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是RSA密码的长处了,它把密钥分成加密钥和解密钥.如A和B通信,A把加密钥公开送达B(可用明码电报或与上次通信同时),不怕外人知道,所以叫公开密钥,而解密钥留在自己处不送达B,B收到公开密钥后,用它加密要给A的信息,然后送回A(这也无须特别秘密),则A可用手中的解密密钥解密.

外人没有解密密钥,就无从破译密码了,那么加密钥和解密钥就没有关系了吗?当然不是,否则就无法解密了.不过这种关系正是建立在大整数因数分解困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由公开密钥得出解密钥要进行一个充分大的整数的因数分解,你无法分解也就无法破译.

具体的编码过程是,先找出两个不同的大素数p和q,再给定一个数r(一般是用计算机产生一个随机数或至少一个伪随机数,也可每次一换),使r与数(p-1)(p-1)互素,这三个数p、q、r就是解密密钥.

再求一个数m,使(rm-1)能被(p-1)(q-1)整除.严格表述为:求m,使

rm≡1(mod(p-1)(q-1)).

由于r与(p-1)(q-1)互素,所以m是一定可求出来的(有数论定理保证).再求出数n=pq.m、n为加密密钥,即公开密钥.

具体的加密方法为,设明文为x,可把x视为(或变为)一个大整数,设x<n,若x≥n,则将x表示为s进位的形式(s≤n,常用s=2t形式)的数,使其每一个数位上的数都小于n,再分数位进行编码.求一个数y(0≤y<n)使

y≡xm(modn)(可理解为,使(y-xm)能被n整除),y就是用m、n密钥加密后的密文.

解密过程为,求

z=yr(modn)(0≤z<n),

在限定的条件(0≤y<n,0≤z<n)下有(可严格证明)

δ=x,

即得出明文.

外人要想破译密码,就必须由m、n求出数r来.

由此可见,要找到r必须由n得出p和q,即对n进行因数分解,如p、q取得相当大,即n相当大,由于分解困难,无法破译这一密码.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9

1.个案1—由失败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例1若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x/(a-b)=y/(b-c)=z/(c-a),求x+y+z.

解:由等比定理得

x/(a-b)=y/(b-c)=z/(c-a)

=(x+y+z)/[(a-b)+(b-c)+(c-a)].

但是,②式的分母为零

(a-b)+(b-c)+(c-a)=0,

我们的解题努力失败了.

评析:这是一个失败的解题案例,文[3]谈到了调整解题方向后的一些处理,其实都用到③式.所以,失败的过程恰好显化了题目的一个隐含条件,这是一个积极的收获,当我们将不成功的②式去掉,把目光同时注视①式与③式时,①式使我们看到了两条直线重合:

xX+yY+z=0,

(a-b)X+(b-c)Y+(c-a)=0.

而③式又使我们看到了直线⑤通过点

X=1,

Y=1.

作一步推理,直线④也通过点(1,1),于是

x+y+z=0.

与文[3]相比,这是一个不无新意的解法,其诞生有赖于两点:

第1,从失败的解题中获取一条有用的信息,即③式.

第2,对①式、③式都作“着眼点的转移”,从解析几何的角度去看它们.

有了这两步,剩下来的工作充其量在30秒以内就可以完成.

2.个案2—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

设f(n)为关于n的正项递增数列,M为大于f(1)的正常数,当用数学归纳法来证不等式

f(n)<M(n∈N)

时,其第2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假设f(k)<M,则

f(k+1)=f(k)+a(a=f(k+1)-f(k)>0)<M+a,

无法推出f(k+1)<M.

据此,许多人建议,用加强命题的办法来处理,还有人得出这样的命题(见文[4]P.32及文[5]P.12):

命题设{f(n)}为关于n的正项递增数列,M为正常数,则不等式f(n)<M(n∈N)不能直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评析:不等式①没能用递推式②证出来,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数学归纳法的功力不足,其二是数学归纳法的使用不当.把“不会用”当作“不能用”,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我们分析上述处理的“尚未成功”,关键在于递推式②,这促使我们思考:f(k+1)与f(k)之间难道只有一种递推关系吗?

确实,有的函数式其f(k+1)与f(k)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无法用数学归纳法来直接证明;而有的关系则较简单,仅用加减乘除就可以表达出来.但无论是“很复杂”还是“较简单”,其表达式都未必惟一,文[6]P.278给出过一个反例,说明上述“命题”不真: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f(n)=1+(1/2)+(1/22)+…+(1/2n-1)<2.

讲解: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

现假设f(k)<2,则

f(k+1)=f(k)+(1/2k)<2+(1/2k),

由于2+(1/2k)恒大于2,所以数学归纳法证题尚未成功.

然而,这仅是“方法使用不当”.换一种递推方式,证明并不困难.

f(k+1)=1+(1/2)f(k)<1+(1/2)×2=2.

下面一个反例直接取自文[4]的例2.

例3求证(1/1!)+(1/2!)+(1/3!)+…+(1/n!)<2.

证明: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

假设n=k时命题成立,则

(1/1!)+(1/2!)+…+(1/k!)+[1/(k+1)!]

=1+(1/2)+(1/3)·(1/2!)+…+(1/k)·[1/(k-1)!]+[1/(k+1)]·(1/k!)<1+(1/2){1+(1/2!)+…+[1/(k-1)!]+(1/k!)}<1+(1/2)×2=2.

这表明n=k+1时命题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知,不等式已获证.

3.个案3—对尚未成功的环节继续反思

文[7]有很好的立意也有很好的标题,叫做“反思通解·引出简解·创造巧解”,它赞成反思“失败”并显示了下面一道二次函数题目的调控过程:

例4二次函数f(x)=ax2+bx+c的图象经过点(-1,0),是否存在常数a、b、c使不等式

x≤f(x)≤(x2+1)/2

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b、c;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讲解:作者从解两个二次不等式

(x2+1)/2-f(x)≥0,

f(x)-x≥0.

开始(解法1),经过数形结合的思考(解法2)等过程,最后“经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到巧解”(解法4):由基本不等式

(x2+1)/2≥(x+1)/22≥x

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猜想

f(x)=(x+1)/22.

经检验,f(x)满足条件f(-1)=0,所以f(x)存在,a=(1/4),b=(1/2),c=(1/4).

我们不知道命题人的原始意图是否只考虑“存在性”,按惯例,“若存在,求出a、b、c”应该理解为“若存在,求出一切a、b、c”.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上述巧解,那就存在一个明显的逻辑疑点:诚然,③式是满足①的一个解,但是在x与(x2+1)/2之间的二次函数很多,如

f1(x)=(1/2)x+(1/2)(x2+1)/2,

f2(x)=(1/3)x+(2/3)(x2+1)/2,

f3(x)=(1/4)x+(3/4)(x2+1)/2,

……

这当中有的经过点(-1,0),有的不经过点(-1,0),巧解已经验证了f1(x)经过点(-1,0)从而为所求,我们的疑问是:怎见得其余的无穷个二次函数就都不过点(-1,0)呢?

也就是说,“巧解”解决了“充分性”而未解决“必要性”,解决了“存在性”而未解决“惟一性”.究其原因,是未找出x与(x2+1/2)之间的所有的二次函数.抓住这一尚未成功的环节继续思考,我们想到定比分点公式,①式可以改写为

f(x)={[(x2+1)/2]+λx}/(1+λ)(λ>0),

或f(x)=λ(x2+1)/2+(1-λ)x(0<λ<1).⑤

一般情况下λ应是x的正值函数(文[8]默认λ为常数是不完善的;同样,2000年高考理科第20题(2),对cn=an+bn设

an=cncos2θ,

bn=cnsin2θ

是错误的),但由于f(x)为二次函数,λ只能为常数.为了在④中求出λ,把f(-1)=0代入④即可求出λ=1(或⑤中λ=1/2).

②式与④式的不同,反映了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区别,反映了“验证”与“论证”之间的区别.其实,原[解法1]出来之后,立即就可以得出②式,与是否应用“基本不等式”无关.同样,原[解法1]中作者思考过的“推理是否严密”在“巧解”中依然是个问题.这种种情况说明,我们不仅要对解题活动进行反思,而且要对“反思”进行再反思.下面一个解法请读者思考错在哪里?

解:已知条件等价于存在k<0,使

[f(x)-x][f(x)-(x2+1)/2]=k≤0,

把x=-1时,f(x)=0代入得k=-1,

从而[f(x)-x][f(x)-(x2+1)/2]=-1,

即f2(x)-[(x+1)2/2]f(x)+(x3+x+2)/2=0.

由此解出的f(x)为无理函数,不是二次函数,所以本题无解.

作为对反思进行再反思的又一新例证,我们指出文[9]例2(即1997年高考难题)第1问,可以取λ=a(x2-x)∈(0,1)(λ是x的函数),则

f(x)=a(x1-x)(x2-x)+x

=λx1+(1-λ)x,

据定比分点的性质有x<f(x)<x1.

1罗增儒.解题分析—解题教学还缺少什么环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1~2

2罗增儒.解题分析—再谈自己的解题愚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4

3罗增儒.解题分析—人人都能做解法的改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7

4李宗奇.调控函数及其应用.中学数学杂志(高中),2000,3

5王俊英.一类数学归纳法能否使用问题的判定.中学数学,1987,9

6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7曹军.反思通解·引出简解·创造巧解.中学数学,2000,6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篇10

初中数学作业有量而无质,不仅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不了作业练习的成效,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发生抄袭应付作业等违规行为,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说,盲目随意的初中作业设计会致使作业布置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该在确保作业适量的同时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为基础,考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良好学习习惯与思想道德养成方面精心筛选和设计数学作业。最好在数学作业设计完成后要保证其量精与质高,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能为学生减轻负担,轻松快乐地学习。

2.保证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对学生差异的关注

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各项能力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学生应该在数学作业练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实现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与需求进行层次性的作业设计,为不同水平与能力的学生提供选择性的作业练习。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进行多角度设问,使问题具有梯度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一步步前进。另一方面,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能力相符的题目类型,如基础型、选做型、附加型等,在提高优等生探究力的同时鼓励后进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保证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灵活

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实施促使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创新改革,数学作业的设计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此,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该摈弃传统数学设计中的繁、难、偏、多的弊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进行多样灵活的作业设计,尽可能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探索能力上进行多角度、多思维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在遵循以上理念的基础上设计趣味性的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合作性的数学作业,以及开放性的数学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其关注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追求创新的能力。

4.保证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作业评价环节的优化

作业评价是作业完成后的重要环节,更是影响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作业评价策略,积极改善和优化数学作业评价策略,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首先,根据作业性质与教学要求的不同进行不同作业批改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的数学作业题型选择学生互批、学生自我批改、师生共批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作业出错的原因认识与改正;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作业批改中使用新颖的批改符号,将等级制与百分制联系起来,利用“优、良、及格”的等级评价保证作业批改的整洁度,使学生感受到付出努力的成绩,进而鼓励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自觉养成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