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对策论文

时间:2022-12-22 04:43:00

我国外汇储备对策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呈现出过度增长之势。我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政策选择应当是:利用好现有的外汇储备规模与政策调整两者并举。

关键词外汇储备合理规模货币政策1外汇储备含义及合理的标准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汇储备的解释为:它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期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200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4000多亿美元;200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6099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末为6591亿美元。外汇储备不足,往往会引起国际支付危机,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外汇储备过多,则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影响其经济发展。

1.1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相关理论

1.1.1储备进口比例计量法

这种分析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该法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理论与实践存在矛盾。美国的外汇储备仅能支持不足1个月的进口,远低于理论警戒线,即使如此并没有任何国家和个人对美国的国际清偿能力产生丝毫怀疑,长期以来美国保持了对外国投资者强劲的吸引力。

(2)单一指标缺乏可靠性。单一指标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国际经济交易收支情况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且它本身又是根据经验数值推算出来的。在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中,进口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单向进口贸易流量来确定外汇储备需求,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各国的国情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外汇储备规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单一指标很难适应各国的具体情况。

(3)忽视对外债务偿还的需要。外汇储备除应付进口支付需要外,还有对外债务偿还的需要。当前,短期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的比率已成为考察一国对外清偿能力的重要指标。

1.1.2机会成本分析法

从理论上来看,该分析方法可以从全球的角度或从一国的角度来评价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但在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因为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外汇储备的边际收益进行精确量化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机会成本分析法实际上只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型,难以进行具体的操作与实施。

1.1.3定性分析法

该理论为合理界定外汇储备规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其分析方法较为繁杂,而且缺乏精确的量化模型,从而使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大为降低。

1.1.4储备债务分析法

该分析法忽略了外汇储备对外贸的支付功能,在对资本项目的分析中忽略了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影响,所以有失偏颇。

1.1.5货币学派分析法

分析该法在解释长期外汇储备的行为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现实外汇储备水平则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1.1.6标志分析法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运用所执行的政策或某些关键性经济变量,这就要求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这又是一个难题,而且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与否难以通过严格的理论模型验定,从而使该分析法的准确性难以确定。

1.2确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基本原则

1.2.1确定外汇储备规模必须综合考虑国情

发达国家综合实力较强,宏观调控体系较完善,本币是国际货币,可以履行对外支付的功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外汇资源短缺,本币不是国际货币,对国际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对外汇储备的需求比较大。

1.2.2正确认识利用外汇储备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利用外汇储备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不过是为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暂时赢得时间而已。当一国长期出现较大国际收支逆差时,尽管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但维持庞大的外汇储备作为反挤兑应急基金的必要性值得探讨。

2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2.1加大通膨压力,影响货币独立性

近年来我国国外净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资产)占基础货币的比例日趋扩大,而来自国内信贷的比例相对减少。在新的外汇体制下,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形式已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计划性很强的再贷款转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外汇占款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减已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扩张和收缩的重要渠道。外汇储备的增加,促使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被动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产生货币扩张效应和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的压力不断增强。尤其当出现回收货币的速度跟不上外汇占款增加的速度时,对冲操作效果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将仍然呈扩张趋势发展。央行一方面需要收缩银根,但另外一个方面却由于外汇储备过度增长而导致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外汇储备过度增加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2延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而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增长乏力。加工贸易的发展尽管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出口增长等,但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造成我国贸易依存度过高,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

2.3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剧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被认为是导致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而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一定的虚增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目前强制结售汇制度的产物。强制结售汇制使中央银行实际上扮演了外汇市场最终出清者的角色而包括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外汇需求受到高度抑制,造成虚假的“供”大于“求”,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相背离。

3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建议

3.1实施外汇储备机制改革

3.1.1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根据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的变动趋势,前瞻性地优化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防止因某种货币的贬值给我国储备资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同时,把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相结合,寻求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平衡点,妥善安排外汇储备的资产形态。此外,从国家经济安全的长远战略出发,动用部分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时候,购买部分石油,矿产等战略性和稀缺性资源。购买的战略储备物资,既可以作为战略储备,也可以在适当的价格水平上抛售。

3.1.2优化外汇管理机制

把过去以防止资金外逃的外汇管理目标,转移到以防止“热钱”流入的目标上来,对各种形态的投机性资金的流入,进行跟踪调查,完善统计系统,并给予适度的防范。由于借入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货币当局有必要加强外债政策与外汇储备政策的协调:在控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又要控制外债的盲目增长,避免一方面用种种优惠政策或较高成本引入国外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大量外汇储备闲置的问题。

3.2调整货币政策

3.2.1实施外汇管理机制改革

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机制,逐步过渡到意愿结汇、持汇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和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包括改革现行结售汇制度,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期限额,使银行具备更大的外汇吞吐能力,形成中央银行一级外汇调力量和金融机构的次级外汇调节力量。同时,延长企业的意愿结售汇期间,允许部分大中企业采取意愿持汇,在此期间内业可以结汇和购汇金额可以冲销;放宽目前结售汇制度中的一些限制,提高保留外汇限额,取消对中资机构开立对外账户的限制,放宽外汇贷款中结汇,购汇还贷的限制,从而使得“意愿期间的持汇”成为外汇市场上的第三级影响力量。与此同时,可以适当提高居民个人因私出境购汇标准等。

3.2.2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真正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利率—汇率的传导机制。利率和汇率作为资金的对内价格和对外价格,已经成为我国价格体系中最后两种没有完全放开的指标。一方面,要解决市场利率结构问题,在汇率弹性机制的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利率在不同市场间的协调问题,利率市场化应迈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明确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放松汇兑限制

放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汇兑管制,激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国际化的道路,不仅有利于给过高的外汇储备以合理分流,而且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3其他配套政策

3.3.1建立外汇储备调整新机制

国家的外汇储备资金在使用上坚持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盈利性的四性原则为出发点,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持贸易进口、外债和QFII境内资本市场变化等支付需要的安全前提下,更好地实现股权、债权及信用支付权等多元化投融资运用的战略。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可以增加对民营企业的美元贷款,辅之以政策扶持,推进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国外投资;允许外汇投资者用外汇存款、外币债券和证券、信用证抵押,从而在中国境内借用人民币进行投资;用人民币贷款为外商投资企业融资。

3.3.2限制逐利性短期资本

对逐利性短期资本交易尽可能实施长期限制。在必要时,可在资本项目下开征“外币流动利息预扣税”,包括外币流入和外币流出,通过这种灵活的非连续性的手段进行资本流动控制。

参考文献

1和慧.浅谈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和对策[J].内蒙古统计,2004(6)

2王元龙.我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政策选择[J].贸易经济,2003(7)

3王元龙.对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金融,2004(23)

4刘英.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经贸论坛,2004(10)

5唐思索.对外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到底产生什么影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