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时间:2022-11-18 05:32:27

城市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摘要〕地方特色是提升城市内涵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探讨了满足居民需求、强化环境特征、提升城市内涵、紧扣特色功能等城市设计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对信丰县山塘片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该片区的城市设计从主题、生态格局、人文内涵、建筑风格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使城市地域特色得以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地域特色;城市设计;规划理念;设计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设计受到西方功能主义为核心的理性设计城市的方法影响,实用主义的设计思路成为指导我国城市设计规划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有其自身的优势,但这种普世的设计思路却一点一点地抹去了城市经过千百年来发展所形成的城市特有风貌,使得城市之间变得趋于统一化,方盒子式的高层建筑,宽阔的街道,规整的绿化成为城市的主要元素。同时,对发达国家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面貌的向往也是推动我国城市面貌趋同的重要原因,各个城市在同一个“模板”下纷纷展开了对城市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成为了一个个“克隆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这种盲目追求现代化的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历史格局、传统街区、建筑风貌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地域特色失去了展示自身的载体,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地域特色对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需要倍加珍惜。每个城市既存在着某种“特色危机”,又存在着形成特色的潜能,城市设计要尊重这一客观事实,留住城市自己的根,城市才能为居民所接受和喜爱[1]90。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市已经从以外延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增量发展转向以内涵品质提升为特征的存量优化新常态,而地方特色是提升城市内涵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信丰县山塘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方法,以期对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方法

1.1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社会向前进步,人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城市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对发展的需求都会不同。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生活的环境品质。从满足人的需求的角度,对城市特色的追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个城市应该是有感情、有记忆并能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场所,只有凝结了家园情感、寄托了乡愁记忆、充满了地域特色的城市,才能唤起市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的需求。这就要求城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能够寄托和展示人们思想情感的属性。实践中可以从场所的营造、功能多样化、活动可选择性、老建筑的利用,以及安全、舒适、艺术美感等方面入手,创造为人们所追求的地域特色的城市。1.2因地制宜,强化环境特征。每座城市总是处于特定的空间位置,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环境,它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天然条件,几乎无法被简单模仿、复制。充分利用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自然环境,有山因山,有水因水,并加以渲染和美化,使之成为城市环境的核心元素,从而利用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造就丰富多样的城市风貌,如滨湖城市、滨海城市、山地城市、丘陵城市等,彰显城市的地域特征。抓住城市自然禀赋,强化环境特征,要研究城市的空间格局、地形地貌、山水形态及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空间序列、通视走廊、景观要素,巧于因借;要通过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分析,研究建筑与山形、水域及公共空间的关系,因势利导;要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与建筑群结合考虑,或让建筑群的起伏变化加强山势特征,或将滨水地带建筑的疏密错落,创造通透开敞的亲水共享空间。1.3传承文脉,提升城市内涵。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文化能丰富城市经济活动的内涵,提升城市的品位。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作用,使品牌更具内涵和冲击力。良好的城市文化品牌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向心力,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凝聚力,能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城市设计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方法。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凝练,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融入到城市的建筑、景观、环境等物质空间塑造中去,建设传承历史文化的物质空间,赋予城市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在旧城更新、新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再加以利用;要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街区与场所,让不同时代的人物、事件与场所在设计对象中留下烙印。1.4整体和谐,紧扣特色功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会受到其所处地域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生活习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自身特有且相对稳定的城市肌理、建筑风貌、街区尺度、环境色彩、标志景观等。在充分尊重地域差异的同时,更应主动回应地域特色,传承创新,寻求新与旧、局部与整体的和谐共生。同时,城市的不同的分区应有各自特色功能,如文化区、金融区、生活区、历史街区等,每个区段的划分根据使用活动、环境模式、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各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这样的空间条理性和识别性很强[1]91。要通过梳理城市空间资源、设定区段城市设计主题、合理布局标志性建筑等多种方式,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构建其特有人居环境。1.5体察民情,倡导本土风格建筑风格是形成城市特色的最直观的物质元素之一。应倡导建筑风格本土化,在城市设计中关注当地人民生活,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入手,了解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审美偏好及其形成的背景条件,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建筑中获得设计灵感,在尊重昔日文明的基础上,利用当代科技进步成果,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2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实践

2.1项目概况。信丰县地处江西南部,隶属江西省赣州市,古称衢通闽南、壤接粤北的“赣粤闽三省通地”,素以“饶谷多栗,人信物丰”著称。山塘片区位于信丰县中心城区中东部,属老城综合片区的城北组团。规划范围北至纬三路,南界桃江,西临迎宾大道,东靠新105国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12km2。功能定位为以文教服务为引领,以山水融城为特色的城市宜居片区。城市设计本着“显山露水、和谐邻里”的规划理念,合理控制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框架,有效引导城市建设风貌,强化节点、界面与区域的塑造,最终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风貌框架。其中,“一心”为积翠湖及周边主要公建形成的核心,“两轴”为怡园路、信安大道两条城市活力轴,“三区”为文教生活风貌区、综合居住风貌区、产业配套风貌区。规划区现状已建设用地达50%以上,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信丰优质高中、县委党校、工人文化宫等一批县重点项目选址本区,亟待落地,改线后的新105国道将从规划区东侧经过,均给本区的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动力,将极大地推动规划区用地更新及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等的改善和提升。2.2片区现状分析。1)城市功能有待完善。规划区现状以居住和工业用地为主,其中工业用地大部分需要用地置换退出本区;居住用地中有大量的村庄建设用地,需要进行改造或更新。公共服务设施除近年搬迁至此的法院、检察院和中医院外,商业、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度缺乏。中小学数量较少,规模不足,难以达到服务半径的要求。区域内休闲娱乐的公共绿地很难见到,与市民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开放空间和绿地严重短缺,片区城市功能有待完善。2)城市风貌特色不突出。信丰县城位于县域中北部,居贡水支流桃江中游,桃江河自南向北穿境而过,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周边有同年寨、狗崽岭和垇背山三山环绕,桃江、西河两条河流流经,自然环境优美,呈现“三山两水夹一城”的生态格局。但城市建设未充分利用山水景观资源,“居江畔而不见水,汇峰岭而难现山”,城市风貌特色不突出。片区内建筑立面、天际线和街道面貌都具有老城区的一些通病,包括沿街立面缺乏统一规划,装饰各异,不相协调;建筑起伏不大,天际线平淡;建筑色彩杂乱无序,缺乏美感。3)人居环境亟需改善。规划区现状建成度较高,居住与工业建筑混杂,犬牙交错。村民自建房比例较大,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密度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绿地及户外活动场地。部分建筑间距过小,对采光、通风、消防影响较大。建设缺乏引导,呈沿江蔓延之势,布局混乱,阻挡了山水视线通廊。非法搭建较多,街道环境杂乱。2.3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探索1)明确发展主题,突出发展愿景。城市设计本着“显山露水、和谐邻里”的规划理念,明确提出了“文化、活力、生态、共享”的发展主题,提出了把片区建成“一流的文教、商贸和休闲游憩平台,一个具有生长力的宜居活力新城、一个具有独特山水风貌的生态新城”的发展愿景。这些主题和愿景构想,表达出城市设计创意的核心思想,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城市设计,明晰未来本片区空间发展的主旋律,共同为之努力。2)强化设计构思,构筑“山-水-城”的关系。山塘片区置于“三山两水夹一城”的山水生态大格局之中,就中观环境而言,片区北靠垇背山,南界桃江,属风水堪舆学中最佳建城选址之地;同时片区内为丘陵地貌,丘谷相间起伏丰富,水溪沟河蜿蜒。区内散布十余处小水塘并有两小股南北向自然水系沟通垇背山与桃江。城市设计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山水关系和自然条件,在片区中心低洼处打造一人工湖,依托人工湖建成片区中心公园,围绕中心公园布局各功能地块,形成“山—水—城”的共生关系,突出了地域特色,同时使周边土地价值得以提升。设计中采用了以下构思:(1)引水入城。利用片区蜿蜒的水系和南面桃江,构筑城市生态水网,倡导采用湿地形式进行建设,以更好地展现片区的自然特色。(2)筑湖塑心。利用自然的高山流水,在片区中心低洼处建设1个人工湖,以“积翠湖”命名,提升地区文化品味,带动周边用地重构,以提升土地价值和品质。(3)开廊透绿。以现状北面垇背山为背景,基地丘陵地貌为基质,塑造沟通南北山、水的景观廊道,同时在各社区组团中建设绿带和公园结点,使片区的绿化成网状结构,强化景观塑造,构筑连续的绿地空间,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城市品质提升的红利。(4)慢城邻里。通过绿地、公园、广场的建设,给予市民更多的交流场所,以更好地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通过慢行系统的建设,让市民有空间和时间徜徉在城市自然和现代文化中。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城市具备了某种天赋特征,城市设计中,有意表现城市的这一特征,将人工构建的空间体系恰到好处地依附在自然体系之中,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既可以突出城市特色,又可以维护城市的自然景观,美化城市。3)植入人文因素,关联内部资源和街区功能。据信丰县志记载,信丰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古有信丰八景兴于明而盛于清,历史悠久,其景构成奇异,妙处横生,八景遗址至今尚有位置可考,而非抽象的泛指。其中“谷山积翠”为信丰八景之一。“景在县城西大阿镇谷山村。谷山山长如峻,其峰崔巍,重峦叠峰,岚黛欲滴,望之如翠浪摇风。山有草名‘翠云’,其叶夹放在书中翠莹久不萎退。山中有叶公庙,系祭祀晋代九江太守叶率而建。”八景是中国古代对于某个地区著名景观的传统集合方式,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描绘和千百年的传承,进而演化为这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签。古人赏景,不仅仅着眼于景致本身,而且更加注重意境和表达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谷山积翠”展现出信丰自古崇尚自然、重视读书的文化传统。本片区中心人工湖,借用信丰八景之一“谷山积翠”,取名”积翠湖“。适逢信丰县重点工程信丰优质高中、县委党校、工人文化宫等教育文化设施选址于本片区,城市设计将其坐落于“积翠湖”畔,街区功能之间相互关联,相得益彰,并饱含书香之气,延续了城市文脉,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人工湖本身为物质环境,借古景取名”积翠湖“,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古与今相交织,便赋予了物质场所的精神意义,使人、物、古、今交相辉映。4)协同旧区更新,主动回应地域特色。城市设计围绕旧区更新,从结构格局、街区尺度、建筑高度、环境色彩等多个影响城市地域特色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城市的地域特色保持“淳朴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域特色的进一步挖掘,形成整体统一,局部自由的局面。这样可以避免城市因各个区段、各个时段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混乱”的问题。设计中对片区建筑高度进行严格控制,以适应片区功能定位及环境特色为出发点,避免追大比高,引导片区朝健康、特色的方向发展。规划建筑以多层为主,引导高层建筑合理布局,在滨江、滨湖及山水视线通廊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形成变化有序的城市天际线和良好的景观风貌。城市设计对信丰县环境色彩要素进行了调查提取,建立城市的色彩图谱,并将图谱上的色系作为建立色彩配置的基础。首先对环境色彩进行提炼,从河道、山体、天空提取出蓝绿灰色系的色谱;然后对建筑色彩进行提炼,从现状建筑中提取出黄褐灰色系的色谱;再对文化色彩进行提炼,从大圣塔、南山寺、玉带桥等信丰文化资源提取出红黄褐色系的色谱。新建和改造建筑用色以建筑类型进行控制。这样,城市与片区以特定的色彩范围联系在一起了。5)吸收传统精华,形成独特建筑风格。信丰属赣南地区,客家围屋和南方骑楼是具有代表性的当地传统特色建筑形式。城市设计中,应引导鼓励居住、商住、文化等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设计吸收传统精华,形成本土化的建筑风格。赣南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设计造型别具一格,建筑设计思路融入了人与自然、天地人合一的理念。除了具有生活需求功能设计外,还有安全防御设计、祈求兴旺发达的风水学设计等[3]。赣南围屋除造型艺术外,其内部空间处理艺术、建筑细部装饰艺术、就地取材、因材致用的务实精神等,对现代建筑设计都非常有借鉴意义。在信丰优质高中、县委党校等建筑形体方案设计中多处运用赣南围屋内部空间处理艺术,形成围合庭院式的建筑群。骑楼建筑虽不是本土原生建筑形式,但在我国南方城市也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深受南方城市人民喜爱,在信丰也非常多见。本片区规划的沿街建筑延续采用了这种建筑形式,宜商宜居,非常适合炎热多雨的南方城市。骑楼既可为路人遮阳挡雨隔热,又可防止阳光直射店铺,利于商店敞开门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方便[4]。南方城市人民喜爱户外活动,如逛街、散步、品茶、交际等,骑楼满足了这些多元活动的需要。骑楼立面外观虚实对比强烈,连廊连柱,空间层次强,容易形成连续完整、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这些世代相传的建筑形式特点能将当地人印象中的亲切感重新唤起,其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建筑风格也能给外来人以独特的文化感观。

3结语

地域性设计是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所提出的城市设计原则观念。近年来,我国各级城市管理者和公众对现代城市设计和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加强城市地域性文化、城市地域生态等方面建设的主张和实践也越来越多。不难预料,有了这样的共识与思想基础,延续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将会成为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并展现出充满生机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金广军.图解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廖伟倩.赣南客家围屋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借鉴意义[J].西部皮革,2020,42(4):19.

[4]冯沛祖.广州骑楼的市井风情[J].同舟共进,2020(4):9-12.

作者:杨先昊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