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时间:2022-08-09 10:11:58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面临如何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状况,分析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及现实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列举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从4个方面构建育人模式,提出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

新工科是以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本身自有的工科专业的创新发展。而传统计算机专业正面临如何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如何让计算机专业更加适应新兴产业,这就要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未来的新兴产业需要的是动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造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在专业和学业上做到交叉融合,让新兴的工科专业更加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适应,培养学生在创新能力、强技手段、计算思维上都能更好地适应新兴行业[1]。

1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现实教学的剖析

民办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管理等能力。然而,培养目标往往忽视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如何去运用计算思维去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到最后的如何去解决所发现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方面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学生们在计算机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训练较少,还不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专业设置上,教育过于对专业的细分化,而在德育、美育、体育方面培养较少,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就业方向上过于狭窄,并且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缺少交叉融合。民办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从就业方面与行业的需求上看,在质量、技术水准上还有待提升。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从学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学校与科研院所培养人才方面,都能够更加的深度合作,促进教学培养与就业需求更加协调。目前,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还没有出现在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中,所培养的学生与行业的技术差距较大,不能适应新科技发展的需要。甚至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部分知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产业技术的发展。

2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多方协同育人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就业需求、科学技术提升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共同协同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各主体部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来共同协作,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储备[2]

2.1以“复合”为导向,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有目的和培养方向的设计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依据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及时作出需要的调整。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可以构建“微专业”模式,就是要在课程中精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以快速、集中培养的方式,通过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计算机专业工作技能要求,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工作环境。“微专业”也能够很好地在专业与就业方面更有侧重性,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定制”的课程和技能培养,在实践方面更加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这样就很好地填补了计算机专业过于细化、培养时间过长的缺点。在教学模式上,课程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微专业的发展应从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优势出发,让专业的发展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新兴的行业和企业之间能够更灵活的发展。这也是未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能更好地使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整体发展水平[3]。

2.2以“能力”为目标,基于创新能力的育人模式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技手段、计算思维等方面,除去学生个人能力存在差异之外,普遍还存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以下3个方面:(1)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形成了传统思维的惯性;(2)学校及社会的文化氛围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动力;(3)学校缺乏或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软硬件建设。因此,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迫切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育设施、变革教育模式,提升学生们的创新素养。学校要如何做呢?笔者认为,一是:要从知识为先真正转向能力为主,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来作为一个标尺,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多开展学生评教方式,并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方面。学校及各专业部门要重视学生评教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反馈、整改和落实等各个环节。让“考生”变学生,让奖“考”金成为奖“学”金、奖“研”金、奖“创”金。二是:让学生从现在的“低头看手机”课程环境真正变成“师生强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受业、解惑”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新境界。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与学生交流,主动与学生合作实践,鼓舞学生悟道、问道、寻道,启发学生求是、求真、求业,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疑惑、焕发更大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

2.3以“融通”为核心,基于自我学习能力的育人模式

根据课程要求,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控制学习内容与进度,方便学生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加快管理者本位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在自我学习中敢于试错、善于试错的实践者,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是终生学习的倡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的询问自己手上的资料真的对实现目标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足弟子传授”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被动灌输的填鸭式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互动的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教师要在授课手段上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不断试错,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善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

2.4以“协调”为保障,强化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通过建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与有代表性、前沿性的产业研究院所的合作,符合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要求。还可以建设多学科交叉的新型机构、未来技术学院、产业化学院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平台保障[5]。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提升学生自助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搭建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平台,并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要从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集各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优点,设置适合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产业领域企业的合作和深度融合。

3结语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应该从学校、专业、教师各个方面,更好的科技前沿拓展视野,增强专业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和竞争意识。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要进一步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积极拓展产学研协作模式,励精图治、遵循规律、厚积薄发。科技创造美好未来,我们要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建设好计算机专业,为未来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2]林建,耿乐乐.美英两国多方协同育人中的政府作为及典型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52-65.

[3]朱洁,黄海平.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校计算机微专业建设探索[J].软件导刊,2019(11):172-179.

[4]陆国栋.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16(2):10-13.

[5]林建.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34-35.

作者:张鑫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