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体系发展及分析5篇

时间:2022-02-18 03:07:45

农业推广体系发展及分析5篇

第一篇

一、中央推动的农业推广体系创新

1.农业技术管理局模式

1998年11月中央政府开始在安得拉邦、比哈尔邦、喜马偕尔邦、贾坎德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和旁遮普邦等7个邦开展试点:新设区级技术推广机构(每邦4个区,共28个区),下设农业技术管理局。该试点尝试综合性的农业推广服务、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推广计划、农户导向的技术推广、重视妇女和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政府确定公共推广体系以新的结构(农业技术管理局模式)进行重组[2],这有利于农民导向和对农民负责的参与性推广服务的发展。重组实施10多年来,所有农业技术管理局都在农业生产多样化和加强不同耕作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乡技术小组和农民咨询委员会在乡推广行动规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农民群体和农村妇女群体已经形成,其中一些积极参与推广活动;实地推广、培训和示范相结合,提高了技术推广效果。存在的问题是各区之间的绩效差异较大。这种新方法的运作得到充足的资金资助,但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该模式将如何运作仍是有待探索的。

2.农业诊所和农业服务中心

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毕业生的技术培训,使其切实有效的在村一级向农民提供推广服务。该项目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中央政府提供25%的费用补贴,计划建立5000个农业诊所,提供测试设施、诊断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收费服务。该项目由小农户农业企业组合和国家农业推广管理研究所联合实施,支持57个培训机构,按照农业诊所的运作要求对农业大学生进行培训,已吸引了大量的失业农业大学生的参与。尽管该方法较为成功,但农业诊所和农业服务中心并未能像预期快速发展。这就需要理清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机会、适用的税收模式等,及时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后发展提供指导。

二、邦级农业推广体系创新

在外部支持不复存在,推广可用资金减少的同时,国家和邦一级还要求拓宽推广领域(增加园艺和畜牧行业相关的推广),各邦农业推广改革实践层出不穷。

1.群体方法

1989年,喀拉拉邦首先采用了推广的群体方法用于水稻技术推广,随后扩大到其他作物。这种办法最初源自通过集体购买投入和服务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种植成本而形成的商品群体。为了强化这种办法,推广服务和农业生产投入补贴都是通过这些农民群体进行。群体方法也是其它农业项目的一个重要战略,如北方邦碱化土地复垦项目和北方邦多元化农业支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民自助小组的形成。喀拉拉邦园艺发展项目形成的果蔬种植自助小组帮助推广新技术和进行参与式技术开发,帮助农民获取贷款和加强集体营销的谈判能力,这些自助小组目前持有(取代园艺发展项目成立的)果蔬销售公司50%的股份。群体方法优点在于:推广人员能够接触更多农民;若动员和协助得当,群体可胜任许多功能;群体代表参与推广和发展决策,使推广系统对农民更加负责。存在问题主要是农业部门人员技能和时间难以满足群体需要其参与的要求。群体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组织及人员有足够的技能;积极参与群体活动(提供信贷、营销支持等),促其可持续运行。

2.乡级以下联络中心

乡镇一级农业部门办公室对多数村庄来说都太远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层农业办公室在各邦逐渐出现。2000年起,卡纳塔克邦开始建立永久性的基层办公室——农户联络中心,目前全邦有745个,平均每个中心服务34个村。乡级以下联络中心的优点突出表现在农民联系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的距离缩短。但大部分联系是用于获取生产补贴或种子,工作人员实地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乡级以下联络中心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能够提供综合性的推广服务。

3.更加强化培训

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向大批农民提供新技术集中培训的尝试。但考虑到需要培训的农民人数众多,农业部门也在尝试利用其它设施和组织机构的帮助,以培训更多的农民。例如,从2000年起,安得拉邦每个农业市场委员会(共286个)都要组织两次农民培训和两次农民-科学家互动会议,这些培训得到了邦农业部门或园艺部门和农业大学的协助。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每个乡都在政府农场、试验与示范中心等处建立了“农业集成诊所”,即综合培训中心。喜马偕尔邦园艺部在全邦成立了九个水果罐头加工部和五个社区培训中心,为社区农民提供罐头加工服务和进行农民家庭规模保鲜及农产品经营培训。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建立了261个区级农业科学中心,进行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农业技术项目资助下,53个邦农业大学区域农业研究站得到加强,以取代区级农业科学中心的其它功能。强化培训使得农民参与培训的数量和信息交流的机会增多,参加培训农民自主能力增强。主要问题是缺少专门领导和协调这项活动的部门和人员。强化培训需要有一个专门小组领导和协调这一活动,应具有灵活性和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实施具体培训计划的资金。

4.发挥私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仅靠公共推广本身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的农民的具体需要。在1994-95年度农业部开始“自愿组织的农业推广”计划试点之时,有来自8个邦的14个非政府组织参与,后来,该计划涉及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增多。中央邦是印度第一个,也许是唯一的拥有私有推广政策的邦。该政策首先通过建立农业推广中的公私伙伴关系,重点是引入部分私有推广服务。但从长远来看,重点将由私有推广逐渐替代公共推广。旁遮普邦的旁遮普农业谷物公司已经与一些私有推广服务公司在旁遮普邦签署了种植合同,这些公司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推广服务,象征性地向农民和旁遮普农业谷物公司收取一定费用[3]。私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优点在于:在农业推广部门职位空缺较多的偏远地区,它们可以在提供推广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为农户提供广泛的推广服务,包括有偿服务和履行农业合同;都有助于降低推广成本和改善公共部门推广业务预算。问题在于:政府部门显然不愿全心全意地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基层公共推广部门对该模式缺乏热情。成功的关键因素:私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推广管理培训;公共部门为其提供便利,对其实施监督并从中学习经验教训。

5.辅助推广人员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向偏远农村提供推广服务日益力不从心,农业部门开始雇佣当地农村社区推选出来的辅助推广人员,并为其提供培训以从事推广服务。这种作法源于拉贾斯坦邦实施的农业发展项目,拉贾斯坦邦目前继续在那些农业部门推广岗位空缺的区域采用该种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农户很容易通过辅助推广人员获得项目信息和培训信息;二是辅助推广人员更具责任心,若培训得当,有助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获得更广泛的推广服务。问题在于:一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辅助推广人员用来替代农业部门人员的情况;二是辅助推广人员培训不足,他们既无能力也无兴趣。辅助推广人员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辅助推广人员不能替代公共部门人员,推广服务的效益源自高素质的、训练有素的、热爱本职的一线推广人员。二是辅助推广人员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三是辅助推广人员应由一个农户自助小组或农民利益群体选出。

6.帮扶农业妇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几个邦农业部门就开始实施一些满足农业妇女信息技术需求的项目,包括卡纳塔克邦的妇女和青年培训和推广项目、中央政府实施的农业妇女计划等。业绩评价报告显示,这些项目在帮助妇女获取农业技术信息、采用新技术和运用受益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农业推广体系正在通过设计出的通用推广系统主要向农村妇女提供推广服务。帮扶农业妇女的特点是集中于村级农作物生产技术培训和形成妇女自助小组,优点是提高农业妇女信息技术可获性,促其采用技术和合办企业。问题主要有:过于集中于农作物生产,其它培训需求被忽视;营销设施匮乏和缺乏后续支持导致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农业部门缺乏实施更为广泛的帮扶农业妇女的技能。

7.农业大学更为广泛的推广服务

印度的各邦农业大学通过其培训单位、通讯中心和农场咨询服务实施和统筹推广活动。在国家农业技术项目资助下,25个邦农业大学建立了一体化的“农业技术信息中心”,提供研究成果、信息和其它服务。旁遮普邦的旁遮普农业大学和安得拉邦的阿查里雅NG朗河农业大学已经将它们的推广活动拓展到向农民提供更加综合性的服务。旁遮普邦农业大学在每个区建立起自己的多学科推广小组,从事适应性研究、培训和咨询。阿查里雅NG朗河农业大学已经在每个区建立起了一个区农业技术咨询和转让中心,包括一个由2-4名不同学科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在农业等相关部门协助下,完善技术、开展诊断访问和组织实地项目。农业大学多学科小组在每个区参与实地诊断,注重培训和适应性研究。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为农业部门在实地调研、实施推广和培训项目提供支持;为邦农业大学人员提供了解实地问题的机会;有助于研究与推广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衔接。但这种做法仅限于以上2所邦农业大学。该做法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为实地推广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在大学内将该活动视作一种重要贡献。

8.信息技术和媒体

使用当地语言(如泰米尔语)、多媒体(以便利文盲用户参与)和重视当地人民的参与,以增加信息的价值,是利用媒体进行农业推广的值得注意的新特征。印度烟草公司在4个邦(中央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和北方邦)建立起了数以千计的村网络亭,提供天气、市场价格和科学农业实践方面的信息,一个村选的、经过短期培训的当地村民负责该亭的运行。目前,各邦农业市场委员会已拥有信息化设施,向农户提供时新的和可靠的市场信息。安得拉邦农业部门和阿查里雅NG朗河农业大学协作在邦电视频道每天直播电话连线互动节目,由专家回答农民的问题。E-TV则每天以当地的三种方言播放农业节目。运用信息网络市场信息、天气预报及技术等信息、其它农户需要的信息,利用视频媒体直播互动节目,提高了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不足之处

1.推广能力亟待加强

农业等政府部门在向农民提供足够的推广方面仍然受到一些制约。农业部门为部落和边远地区提供的推广服务非常贫乏,这些地区的服务盲区亟待解决,需要在这些地区的农民参与下开发一些量身定做的推广项目。由于基础设施和硬件不足,亟待解决利用当地语言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发展推广体系以确保农民享受到推广服务等问题。鉴于印度农业气候、社会经济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多样性,不适宜全国统一的推广模式。人力资源开发应注重提高乡、区和邦一级官员和人民代表的能力,尤其是制定适合当地的创新性推广战略的能力。

2.推广应权力下放

推广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都是自上而下,加之相关的官僚程序,乡村一级推广人员几乎没有根据满足农民需要去修改项目的灵活性。一大批具有特定目标计划的实施,消耗了乡村一级推广官员的大多数时间。因此,很少进行实地推广服务和进行农民能力建设(如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发挥农民群体的作用)。推广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的应重视各种各样的推广服务提供方,制定激励各方参与的战略措施。

3.推广应发挥得更大的作用

技术推广仍然是农业推广的主要内容,且更受重视。除了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及信息,农民需要包括市场、研究、信贷、基础设施和发展涉农企业等广泛的服务。推广部门将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和营销一起作为一揽子推广服务,其效率更高[4]。农民们通常愿为能带来深信不疑的益处的高质量推广服务付费,因此,服务较为广泛的私有推广正吸引着更多的农民。

4.参与式推广有待完善

群体方法有它的一些优点,但农民利益群体或农民自助小组需要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诸如非政府组织、涉农企业、市场委员会或政府技术部门)。与少数村民选出的或政府任命的辅助推广人员相比,代表农民自助小组或农民利益群体的辅助推广人员,前者更具责任心。因此,建立自助小组网络,提升其能力,是参与式推广经济可持续运行的关键。

四、展望

1.在政策层面

为适宜地区私人物品性质的推广服务私有化提供公共资金支持,对于某些服务收回成本,鼓励农民组织的推广,放松对培训中心等的商业活动管制和允许其保留利润,有利于调动各方提供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公共推广体系改革应赋予乡村一级基层官员更大的灵活性,地方一级推广工作人员向农民负责。

2.政府角色的转变

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公共物品性质的推广服务,为私有部门积极参与推广服务创造有利的环境。中央政府应承担部分运营和管理成本,更多公共资金将进入一些新的领域,包括支付辅助推广人员酬金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地方群体的形成。

3.加强研究-推广的联系

制定战略研究与推广计划,加强农业部门、邦农业大学、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等研究与推广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运用参与式战略研究与推广计划促进适地技术开发,技术开发与新的市场机会形成链接。将所有机构(公共的和私人的)与各州农业推广部门、邦农业大学和国家农业推广管理研究所形成电子网络。

4.发挥妇女、媒体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增加妇女获得推广和培训服务的机会;男性推广人员要避免推广服务中的性别歧视,关注农村妇女需求;增加女性推广专家的培训机会。提供在线市场信息、支持私有部门建立农业信息平台、更广泛地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推广、开办更多有农民参与的大众媒体节目。

本文作者:鲍文李佳工作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

第二篇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要求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精神,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本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与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其课程体系要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的国内外最新成果[1]。

2知识产权实务课程内容的选择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主要有下列4种途径:①双学位途径:知识产权第2学士学位教育,指的是其他学科门类的本科毕业生,在本科后继续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知识,再获得1个法学(知识产权方向)的学士学位的教育方式。②辅修专业途径:在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辅修班,制定辅修专业计划,面向全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开放。③特色研究生途径:在理工类院校借助研究生教育平台培养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④通识教育途径:高等学校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开设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的选修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5]。这些现有的教学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可以给开展农业推广硕士知识产权实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习需要具备的实用性,上述已有教学模式和内容已经不具备适用性。特别忌讳的是将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知识产权课程当作法学课程来讲,面面俱到的进行法律条款及立法宗旨的讲解,却忽视了知识产权实务方面的训练内容;同时要避免课时分配的“平均主义”;考虑到研究生实际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讲解专利权、商标权和植物新品种等相关的知识点。总而言之,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本科阶段大部分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和农学等理工科背景,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农业和食品加工行业部门中涉及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等有关工作。工作内容中属于著作权和植物新品种权范围的很少。所以,在本课程中减少了著作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相关内容,增加了专利申请实务的教学含量。在专利实务教学方面希望使研究生得到下述教学训练:①科研活动如何去挖掘专利。②熟悉专利申请、获批的流程。③科研研发过程中如何利用本领域已公开的专利知识。④如何贯彻知识产权管理标准。⑤如何进行企业的专利布局。重点应放在熟悉获得专利权的条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去前期文献检索和企业内部保密工作,如何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专利文件交底书以及如何与专利人沟通技术内容等方面[6]。基础课时安排:知识产权概论2学时;专利权概论2学时(包括专利权法和相关法知识);专利申请实务8学时(包括获得专利权的条件、审批程序、流程等);专利说明书写作及修改6学时;企业研发过程中专利实务知识6学时(主要包括如何避免丧失“三性”的一些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何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等);商标权4学时;商业秘密4学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及专利战略4学时;其余为总结复习及考试时间。根据以下专业书籍编写了自编课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②专利审查指南2010版。③专利实务(上、下,吴观乐)。④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文件撰写与审查(第3版)。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3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3.1突出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避免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来引入相关知识点。如在知识产权概论的教学中,通过讲解凉茶品牌“王老吉”和“加多宝”纠纷案中涉及到的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点,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相关知识产权概念。对于专利权的获取方面的内容,强化引入技术课题的实案教授法,让学生从中了解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审查要求,各类申请文件的撰写,专利的审查标准等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案例基础上,进行相关法律重点的讲授和分析。

3.2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在专利申请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专利说明书实际撰写及分析讨论”的教学实务环节,按照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拟定一个专利题目,请每位同学(如果学生多可以分组进行)从检索文献、撰写专利说明书,直至最后撰写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摘要,写完以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既理解了专利文件的各部分,也启发了其他同学的专利写作思路。

4结束语

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教学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而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工程,如何去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一个值得永远思考的课题。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的公共选修课,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时间有限,知识产权包含的内容又很繁琐,而盲目的增加课时和教学内容并不具有实际操作性,通过实际案例的撰写、讨论和分析,使得研究生明白如何在以后的科研活动中去挖掘、撰写、申报直至维护专利,可能比满堂灌输一些知识产权法律条款更重要。另外应该培养具有理工科及专利实务经验两方面背景的教师,如果同时具有法律基础和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的经验则更好。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较广泛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实务方向的侧重,其授课内容也可以更生动直观。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名称为专利法及专利战略,针对创新者和企业家(PatentLawandStrategyforInno-vatorandEntrepreneurs),针对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授课老师Jeff-reySchox有执业资格的专利律师,具有机械与电子工程背景,在专利法领域从业已有10多年,有丰富的实务经验[7]。而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教育方面兼具理工学科背景的师资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文作者:任晓锋朱文静工作单位: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三篇

1.农民素质的概况

农民素质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个人意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综合构成的广义范畴。其中,身体素质是农民素质的自然条件与物质基础;文化、教育、科技、个人意识、心理、思想道德素质是反映农民整体的一个水平和基本素质。

2、农民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与“十五”期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农民的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数据显示,我国农民成人的教育情况并不容乐观,如下表1所示: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介于农民小学、农民中学、农民中等专业学校数据不全,表中未罗列从表1中所例举的农民高等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中可以看出,学校数、学生数、毕业班数以及专任老师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尤为突出的是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数在1995年至2010年里由38.5万所减少到10.7万所,下降幅度超过70%,专任老师数与学生数减少幅度超过了30%。表中未列出的农民小学、农民中学与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的学校数量,教师数和学生数都在降低,并且在2008年后都未纳入统计。

3.农业推广的教育领域

农业推广的教育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农业技术为载体,组织农民通过示范、试验、交流等方式对其进行开发教育,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增长农技知识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产生自愿变革意识,革新观念与行为,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如今,农业推广的教育领域拓宽,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农业推广的教育是一种职业培训

农业推广教育通过向农民提供新技术、新技能、传授新信息、新知识,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新的科学知识和使用技能,使农民成为具有不同专长的农业人才。

3.2农业推广的教育是一种咨询服务

根据农民的各种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策略、建议等,帮助农民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提高决策能力,从而科学合理的做出选择,解决发展生产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项技术一体化的链条服务。

4.农业推广在农民教育中必要性

传统的农业推广在农民教育中仅仅是对农民进行种、养为基础的技术上的形式,随着农村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的推广已不能够满足农村社会的需求,农民对教育业日趋产生多样化的需要。农业推广的教育也日趋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从培训、教育、咨询、传播信息等各方面为主要手段,用现代的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技能去适应当前新农村的要求。根据农村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转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团体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5.农民培训

5.1内容

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从内容与涵义来看,两者是统一关系。农业推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过程,农业推广的本质也就是教育。农业培训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2核心

农业推广有多种环节的培训服务,其核心环节是农民培训,随着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与目标的扩展,农业推广各个环节的过程在不断延长,往前看延伸到农业科技研究环节,往后看延伸到生产环节之后的流通环节。但是无论怎样,农业推广的核心性质依然是其教育性。只有通过农业推广的教育对农民进行培训活动,才能把新的农业成果、新的科学技术、新的信息扩散农村、农业、农民中去,得到普及和应用。

5.3体系

5.3.1高职院校体系

高职院校资源宽广,可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各类资源设施对农民开放,利用“双师型”优良的师资、发挥自身的应用项目、对课题进行研究以及推广和转化的优势,构建成以农民培训服务的体系。

5.3.2企业代表的社会组织体系

利用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产业优势,带动农民学习科技,掌握科学技术能力,增加农民现代性,促进产业化的发展,整体的结合组成农民培训服务体系。

5.3.3农业技术传播体系

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改革,立足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活力,加速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进一步的转变农业推广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的功能,建立了一套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企密切结合的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传播体系。

5.3.4农业推广是提升农民素质、农村教育的关键

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使农民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是说农业推广就是唯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渠道。在实践中,农村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其他的社会教育与农业推广密切配合,共同创造出最佳绩效的。学校教育作为正规教育,仍然是替身农民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农业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改善农民素质,并且还可将自己特殊的功能与地位,为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目前,我国在许多农村教育的发展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较弱,在脱盲率与入学率逐渐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部分高辍学率和高复盲率的。没有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示范、实验、推广和普及,将无法得到农村教育积极的氛围,无法产生和提高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有效动力。要认知,不能嫁接在应用于科学技术上的农村教育,获得丰硕之果很难。

本文作者:贺亚星工作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第四篇

1国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英国的硕士也按研究型和专业型这两个导向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2003—2008年间,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的研究生学位总数的平均比重为75%左右。英国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得益于规范的管理和严谨的治学,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只是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提出专业性的建议或疑问,研究生教育一般不指定教材,但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关的索引或框架,学生在研究和学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而德国学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非常重视导师的作用,是一种导师指导下的自学形式,导师的指导有利于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对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把握,而自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1]。

2我国农业推广养殖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在很多发达国家,硕士阶段的教育是职业定位,专业性强,特色明显;而在我们国家,学术型研究生比例占到了每年招生人数的绝大多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刚刚起步,无论是从整体上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是从某一具体专业学位出发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还远没到位,大多停留在宏观性解释说明的水平上。例如:1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的诸多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研究,大部分研究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很少论述;2对培养模式的研究仅仅作了局部、静态的描述,而没有客观科学地对培养模式中的各要素作出整体、动态分析;3对培养模式中各要素怎样相互影响没有深入探讨,更没有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2]。我国农业推广养殖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推广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单位基本为高校,各个高校大多数都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的各方面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类似;另一方面,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开展很多年,多年形成的课程体系影响到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建设,很多通识课程与其他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课程完全相同,没有体现出养殖领域的特色;同时,从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导师也多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企业导师严重缺乏。由于实际培养工作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定位的偏离,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模式或是借鉴学术型培养模式,或是沿用在职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缺乏自身的特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生源不足,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的现象。如何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套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3全日制农业推广养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

3.1明确人才定位,修订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农业推广养殖领域专业学位教执委的意见,本校确定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以“培养在现代畜牧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方面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及复合型畜牧科技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3个坚持,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既不偏离国家教执委的总体要求,又突出适合北方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与实践环节监控、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各环节体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特色培养模式。实行2~4年的弹性学制,其中课程教学1学年,实践环节结合课题研究1学年,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主要在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主要从事应用性的课题研究,以解决现代畜牧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3.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国内多数培养单位的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是借鉴和延续在职专业硕士的课程修订的,其中与农业推广技术相关的通识课程较多,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较少,缺乏养殖领域专业的特色。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了“牧业技术推广案例”、“畜牧经济管理”、“试验设计与SPSS应用”、“农科专业英语”等课程;为了增强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必修课模块增设了“养殖领域Seminar”的课程。通过改革,提高了专业课、实践课、实验技术课、案例分析课程的比例,并在课程讲授内容中注重与北方现代畜牧业生产相结合、与兽医临床学科相关教学内容交叉,将实践锻炼作为必修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课程学习、实践锻炼和科研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是科研训练,而科研训练大多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导师的选择对研究生质量的培养至关重要。1在导师队伍的遴选工作中,笔者注重遴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近几年,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新引进的博士和归国留学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但是这些新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为了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后续人才,学院要求新入职的博士必须在养殖场、饲料厂等基层生产单位实践锻炼1年,未经历过实践锻炼的教师不能遴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学院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建立以学校本部导师为第一导师,实践单位导师为第二导师的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在第二导师的遴选过程中,既注重导师的业务水平,又注重导师的实践经历和指导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阶段主要以第一导师为主,在社会实践环节主要由实习、实践基地的第二导师负责指导。3学院建立以第一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团队,导师团队由相关学科的导师组成,在课程教学、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指导等多环节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导师集体指导的作用。4导师的选择采取双向选择结合引导推荐的方式。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入学期间,引导或指定学生选择从事科技推广应用工作、与企业联系紧密、横向课题比较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导师的选择和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愿望和喜好并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学生具有优先选择权,同时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推荐。5对导师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制度对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培养过程、论文质量、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对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和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的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批评教育和减免研究生招生名额的限制。通过奖优惩劣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学院成立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室,开设案例教学课程和综合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行课程考试、论文、学术报告、研究生讨论等多种课程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研究能力。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包括邀请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专家和学者来校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企业精英、垦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场长或技术人员来校做专题报告,学校还多次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学生间的学生交流,拓展了研究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3.4拓展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训练、实施专业实践的基础。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主要由科研院所或企业出资建设,同时学校提供部分配套资金协同建设。研究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在基地开展实习、实践训练,进行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建设的省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1个,校级实习、实践基地12个,基本满足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及部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训练。同时,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开展协同创新,并以产学研结合的原则统筹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服从、服务于实践教学,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3.5完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研究生处、培养单位学院、实践基地协调联动,加强研究生管理,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建设。首先由学校研究生处制订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指导和调控研究生培养过程,如《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暂行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由培养学院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全过程,包括招生、导师选择、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由培养学院与实习实践基地共同负责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的实施和管理,并由第二导师具体指导。在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实行研究生处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培养学院主管副院长、研究生秘书、学生三级监控体系,全面评价任课教师及导师的授课及指导情况。在研究生实践环节,学校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遴选办法》、《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基地学生管理守则》、《创新实践培养基地双导师指导制暂行规定》、《优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评选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作用。考核的内容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课程教学优秀率、研究生数、优秀毕业论文数、研究生就业率等多项指标。

4尚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办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1由于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养殖专业学位学制多是2年制,在2年的时间里要完成课程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等重要环节,应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适当减少通识课的比例,给学生更多选修专业课的学习机会。2农业推广硕士养殖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应进一步与地方畜牧生产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力。3逐步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管理队伍和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建设、管理好培养点,每位管理人员都应树立质量为本的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职责,使每个培养环节都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措施[3]。4建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培养模式,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或由学校划拨部分招生名额,招收以用人单位为第一导师、学校教师为第二导师的用人单位定向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其课程教学过程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与课程论文的科研训练阶段在用人单位完成,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被科研及企事业单位录用,真正做到定向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但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次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经验总结,完善培养模式,健全教育管理体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本文作者:张爱忠姜宁李冬野李颖贾永全武瑞郭永霞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第五篇

1农业技术推广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职能是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推动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1]。

2上海郊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模式分析

2.1上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制主要是以五级农技推广组织体制为主,是政府直接领导的农业推广,以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各部门协作推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该体系的优点是能有效地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执行农业推广活动,有良好的人员及经费保障;缺点是易受行政干预,缺乏灵活性。以政府领导、农业院校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一股新兴力量。如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已逐步组建了一支50人左右的高素质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队伍,以教授工作室、院士工作室及青年教师挂职锻炼等为辅助力量,以农林实践基地为基础,形成了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学院设立包括农业推广战略顾问、首席专家以及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推广副教授(推广副研究员)、推广讲师(推广助理研究员)、推广助教(推广研究实习员)的农业推广类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工作岗位;设立项目与管理、科研成果与推广、信息与培训3个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部门;并继续加强网络、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力度和人才储备,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2]。该体系的优点是具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及传播手段;缺点是推行成本高,对传受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非国有资本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是一个比较有发展的新的农业推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资本也开始积极介入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项目,开始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3]。该体系的优点是灵活性高,市场化程度高;缺点是受众范围小,仅限于在本经济组织内推广。

2.2上海郊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受传者分析

上海郊县农业从业人员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硬件设施、经济条件,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上海郊县的农业推广的传受者基本可分为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一般人员及普通农民两类。传统的农业推广理论认为农业推广的受传者是农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一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或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也逐步进入农业产业,对这类受传者而言,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更乐意接受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接收信息的途径也更多更广。

2.3上海郊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模式分析

2.3.1以原有农技推广体制为主,发挥农业产业园与农技中心模式的优越性。农业科技推广具有公益性,一般都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或参与协调。农业产业园与农技中心模式是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或向乡(镇)、村下派科技特派员等形式进行农业技术传播的服务模式,一般由农技推广机构(如农技推广中心、畜牧中心等)申请技术示范项目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文化站等成立信息服务站或依托村委会、种养加销经营大户成立村级信息服务站,建立信息服务点,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技术讲座等方式,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以上海为例,区(县)农委设有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主要负责全区(县)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的防治、土壤肥料技术及农田环境质量监测等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推广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并在做好面上服务工作的同时,组织农业技术试验攻关和示范项目。

2.3.2实现多元化的推广主体,建立非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的主体由原先单一的政府机构逐渐扩散至科研院校及企业、农户,其中以农村合作社与专业协会模式和龙头企业与农户模式逐渐成为此类农技推广模式的主流。实践证明,私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对农业科技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

2.3.2.1农村合作社与专业协会模式。主要依托农业主管部门或科研院校,整合政府、科研院校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由行业主管部门或乡(镇)、村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组织,吸纳会员,紧紧围绕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等内容,为会员提供定制式服务,引导会员增收致富,再由会员辐射带动广大农民。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三农”工作,上海市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1)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2)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3)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4)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地用电扶持;(5)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6)搭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平台。

2.3.2.2龙头企业与农户模式。主要依托农业企业,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生产,由企业负责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销售、品牌宣传,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共同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现场指导农业生产;农户直接负责农业生产管理,满足企业的原料需求;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协议,确定收购保护价格,确保高于市场价。以崇明县凯农实业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崇明农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农户与菜场直接对接计划,按照《崇明县生态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区标准化菜场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的要求,到2012底,凯农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为“崇明菜”打开100个市区标准化菜场的销售大门。

2.3.3政府搭桥,打造多媒体的农技推广平台。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农技推广的传播手段也愈加多样,批发市场带动模式、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和网络自助模式通过各自的传播媒介逐渐发挥作用,特别是网络自助模式,随着当今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利用其便捷、高效和便于互动的特性逐渐在上海农技推广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成为未来农技推广平台值得期待的媒介[5]。

2.3.3.1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由政府或企业集团出资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大户在批发市场内租赁摊位,向零售商、二级批发商销售农产品,再由零售商或二级批发商把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传播给广大农民。市场配备LED显示器或公告栏,定期提供各类农产品价格或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最新实用生产技术等信息。

2.3.3.2传统媒体传播模式。该模式一般由农业主管部门或农业企业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影像资料、黑板报、明白纸、报刊等传统媒体农业信息,其特点是通过该模式的信息全部是经过信息者挑选、分类、组织后的,信息的真实性较高。

2.3.3.3网络自助模式。一般由政府部门或企业投资建立门户网站,借助互联网,提供信息及电子商务的平台,用以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信息、相关农业政策、就业信息等,为企业和农民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

3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公益性与非营利性的特性,其所面对的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这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必须有政府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经济领域中正在迅猛发展的新型经济组织,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连接农民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业企业、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方面有着其天然的、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中,应充分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特殊组织形式的作用,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价值链,促进农业科技价值的持续增值。目前的上海郊县农业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科研院校为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的优势,值得借鉴和学习。

本文作者:谢文龙工作单位:上海市崇明县食用农产品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