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农业发展近况与政策措施

时间:2022-08-10 10:00:32

地区农业发展近况与政策措施

一、苏丹农业的发展特点

苏丹是典型的农业国,人少地多,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优势明显。在政府支持下,苏丹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其他非洲国家相比,其农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丹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前景广阔苏丹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种植土地估计为8400万hm2,已开发种植土地约为1500万hm2,有190万hm2的灌溉区、490万hm2的雨养机灌区和760万hm2传统的雨养农区。苏丹水资源丰富,有205.5亿m3的河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季节性河流有50亿~70亿m3。此外,还有16万亿m3的地下水。苏丹人均淡水资源达到5300m3,是中国人均淡水资源的2倍多。苏丹森林占国土面积的25%,不仅提供建材,而且是全国的重要燃料。苏丹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和红海沿岸区域,其中在淡水流域中有420亿m2的渔业资源。红海的年捕鱼量估计达20万t。苏丹宜牧区面积较大,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和广阔的天然牧场。

2.农业是苏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苏丹是一个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农业是苏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2005年农业产值为113.53亿美元,占GDP的42.8%。若不将近年的石油出口计算在内,出口总额中农业产品占55%。主要的出口农业产品包括棉花、花生、芝麻、阿拉伯胶以及畜产品。苏丹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较高,而且绝对数量增长较快。2006年,全国总人口上升为3770.7万,比2000年增长了13.01%,农业人口达到2093.8万,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55.53%。苏丹GDP年增长率达到6%,农业GDP增长率达到8%,农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4%,如排除石油出口,农产品出口则占全国出口的9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5%左右。

3.苏丹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制定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苏丹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将农业定位为永不枯竭的资源,制定了促进农业振兴的5年发展规划,同时修改完善有关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苏丹政府学习和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来发展苏丹的农业。2008年6月,苏丹副总统塔哈访华,希望与中国建立农业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农业领域的务实合作。苏丹对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享有税收优惠的政策,在1993年7月,农业税的统一费率从5%降到2%,这一税收是对在农贸市场出售的货值进行征税。苏丹对多数进出口产品征收附加税,但是减少或免除了大部分农产品的附加税。苏丹鼓励粮食的进口,对进口粮食在进口关税税率予以一定的优惠,规定对进口大米免征进口税。此外,苏丹还鼓励农产品出口,对出口的部分农产品实行关税优惠。苏丹税法规定,对除毛皮征收15%出口关税外,其他所有出口商品均免征出口关税。1999年,苏丹通过了《投资(鼓励)法》,2000年对该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法律规定:鼓励包括农业、动物生产、水利等领域在内的投资。

4.苏丹有比较好的农业基础苏丹政府重视农业,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为本国农业打下较好的基础。主要的粮食作物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这些农产品大多数都是以出口为导向。其中,苏丹的长绒棉产量较高,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居世界第四位;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居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hm2,年均产量约3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畜牧业发展良好,苏丹目前有1.14亿头家畜,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每年向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国、土耳其、约旦等伊斯兰国家等出口活畜达200万头,肉制品出口4.2万t左右。苏丹具有独特的区域市场优势地位,苏丹加入了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与阿拉伯国家签订自贸区,与欧盟签订了市场准入协定。通过苏丹,可以进入东南非、中东及欧洲市场。苏丹实现商品和贸易的自由化、积极纠正价格扭曲、鼓励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政府税收体制等。

5.农田基础设施及机械化水平已具一定基础苏丹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年底,利用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以及季节性河流的水源和大型灌溉机械抽水,再通过主灌渠和各级支灌渠的配套直接将水灌入农田。目前机械化渠道灌溉种植面积达到189万hm2,包括杰齐拉灌区、拉哈德灌区、新哈尔法灌区、青尼罗河灌区、白尼罗河灌区及北方州尼罗河灌区等。其中杰齐拉灌区是苏丹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为88.2hm2,约占整个灌区的一半,位于青、白尼罗河汇合处之间的三角平原,是苏丹最大的棉产地,苏丹出口的长绒棉95%产于这一地区。此外在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及主尼罗河的岸边建有许多小型水泵,可灌溉沿岸的农业区。即使在依赖自然降水的雨灌区,如西苏丹、凯达拉夫南部和北部、青尼罗河以南及中央平原的部分地区,私人农场也广泛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大面积种植高粱等作物,机械化程度达到了45%。苏丹使用的农用拖拉机和谷物联合收割机数量不断上升。

二、苏丹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苏丹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对农业采取扶持政策和措施,使苏丹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技术整体水平比较低由于南部连绵不断的战争以及西部的持续干旱,再加上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外援依赖性较强,国家经济一直较为困难,曾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无力偿还债务和不宜提供贷款的国家,多年积累的巨额外债已成为苏丹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苏丹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且在非洲国家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国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但苏丹政府和外国企业对苏丹农业投资尚不足工业领域的7%,长期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战争使难民不断增加,人均收入降低,农民自身几乎不对农业生产进行生产资料的投入。因而在多数地区,农业的投入远远不足。苏丹农业生产技术整体水平比较低,大多数拥有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农场都是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援建的,这些农场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进口也主要用于这些农场,他们广泛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在灌溉、肥料、种子、农药等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多。国内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农民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基本上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全采用手工作业,也很少施用化肥、农药等。苏丹财政部2005年经济报告显示,苏丹有2000万费丹(1埃及费丹约等于0.420hm2)土地用于种植传统雨季作物,产值占GDP的5.5%,其中1800万费丹土地用于机械化和半机械耕作,提供了苏丹2%的农业产值。180万费丹沿尼罗河两岸的现代农业耕作区,产值占11.5%。

2.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土地生产率低苏丹可耕地面积中有大量可耕地无人耕种,8400万hm2的耕地中常年耕种的土地仅为1260万hm2,剩下7140万hm2的可耕地被荒芜闲置。在已垦土地中,部分地区仅依赖自然降雨,仅在雨季种植1季作物,其余时间土地也被闲置。即使在灌溉农区,由于农业技术不到位,产量水平仍远远低于其生产潜力。苏丹农业耕作形式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发达国家捐助而发展起来的少量现代农业企业和大部分原始耕作方式的落后农业并存。苏丹的大部分农户还是采取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人工作业、从不施肥是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低下,农业生产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已。

3.科技支撑不足,农技推广体系欠缺苏丹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支撑不足,农产品产量水平较低,在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方面不能完全实现自给。因为苏丹的农业缺少科技支撑,研发能力不足,因此农产品缺口主要通过进口和国外捐赠。苏丹农业耕作形式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发达国家捐助而发展起来的少量现代农业企业和大部分原始耕作方式的落后农业并存。大部分农户还是采取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人工作业、从不施肥是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已。苏丹肥料、农药和良种资源缺乏,全国都不生产肥料,也没有肥料出口,国内消费的肥料都来自于进口,其中氮肥的进口量比较大,每年都在5万t左右的水平,进口量最大的是尿素,2005年以前每年的进口量都在10万t以上,2005年为8.6万t。从肥料消费上来看,苏丹消费的进口肥料主要是过磷酸钙和尿素。苏丹不生产农药,使用的农药基本都是通过进口,农药进口量和使用量都比较大。进口的农药中,主要是杀虫剂和除草剂。苏丹农药贸易一直都处于绝对逆差的状态。苏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功能不顺畅,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上,苏丹农业科技基础和应用水平较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苏丹粮食作物科技基础薄弱,相应的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覆盖范围小,而且大多功能不足,效率低下,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

4.农民缺乏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能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小规模自给自足型的农户仍是苏丹农业的主体,多数农民生产水平仍处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的过渡阶段,生产的农产品尚不能满足全家生存的需要。由于缺乏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知识,许多已建立的农场也往往处于荒废状态。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曾经援建了杰西拉水稻农场、哈尔法渔业项目和马拉卡尔农场水稻种植项目。项目建成移交和中方人员撤离后,苏方也因缺乏经营管理和生产经验而管理不善,致使项目荒废。

三、政策建议

虽然苏丹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但苏丹在农业投入、生产技术水平、抵御干旱和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基于其自有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借鉴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为推动苏丹农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

1.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对于苏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发展农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丹政府要把农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强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具体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第一,制定稳定的农业发展计划,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制定合理的农业规划布局,提高对农业的重视,关注国外的农业发展。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寻求国际援助,努力解决本国债务问题,建立稳定的国内经济秩序,为农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工业发展的同时,实行工业支持农业的政策,用工业带动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苏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农业投入,重新调整农业投入比例,根据农业的发展现状增加弱势地区的投入,提高贡献率大的物种的扶持力度。第三,苏丹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目标相结合,利用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农业和相关产业的投入,吸引企业开展大规模农业投资开发、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支持农业项目开展,激励农业技术突破,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2.扩大耕地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苏丹可种植面积很大,但利用率仅为20%,土地利用率很低,制约着农业产值的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苏丹政府应重视对耕地的开发利用,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第一,对大量耕地进行统计、分析、规划,依据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等条件,根据其优劣条件,重点开发优质耕地,逐步开垦,对于贫困地区的耕地要大力扶持农民进行耕作,保证农民粮食自给自足,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减少荒废耕地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范围。第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良品种,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在用地、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加工仓储基础设施、农地改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苏丹农业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值,促进经济发展。

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的水平高低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进而决定农业发展程度的高低。苏丹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覆盖到每一个乡村,政府加大对农业研发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装备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无障碍地传递到田间地头。第二,鼓励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从法律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其与中国农业技术过硬的企业进行科技交流和合作,扩大推广渠道,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展开。第三,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和开展大范围的农业技术培训。针对苏丹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情况,为农民提供教育资源,开设农民教育机构,有针对性性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努力培养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通过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指导,带领其他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4.加大中国与苏丹的农业合作,帮助苏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中国与苏丹的农业合作,要以技术合作为核心,以项目援助为主要形式。具体而言,可以从3方面入手:第一,加快援苏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中国农业新品种和现代高新技术,经农业示范中心种养基地试验示范后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进而实现推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苏丹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通过农业技术组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向苏丹派遣农业专家,为苏丹农业发展提供指导。立足苏丹发展实际,帮助苏丹制定合适的农业发展规划,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带领苏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第三,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帮助农业机构进行能力建设,扩大和发展农业市场。

5.加快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建设加快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建设,对改善苏丹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苏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缓解粮食短缺等有积极促进作用。建设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资金保障。在政策方面,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加强农业合作开发区管理的规范和政策引导;在组织方面,成立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领导小组,建立中苏政府间的外交沟通和专业部委的磋商机制;在人才方面,为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引进农业技术专家和种植大户,建立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专家队伍;在资金方面,设立中苏农业合作专项资金,拓宽中苏农业合作融资渠道。在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通过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展示,把中国农业在高效棉花、高产甘蔗、杂交玉米、组培与种苗、旱稻种植、良种繁育、精耕细作、配方施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成果,推广到苏丹各地,能有效地对苏丹农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有利于改变苏丹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落后生产理念,带动苏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作者:蒋和平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