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现实价值与路径

时间:2022-11-05 10:05:30

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现实价值与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以乡村土地为实践平台,以政策战略为思路设计,农民群众作为乡村主体,其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乡风文明的程度以及乡村振兴的进程。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为:打破“农民——农村”的话语规定,树立新时代农民形象,促进“农民——农村”的“五位一体”建设。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坚持农民主体,村委直接领头,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规范谋划、监督问责,高校研究团队、乡贤、大众传媒充分发挥优势,共同维护农村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民;道德教育;现实价值;路径选择

实施新农村建设方案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风貌明显改善,道德风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党的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决定,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民在物质利益、权利保障、精神满足、生态健康等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享受。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道德素质状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的。面对发展的新情况,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水平,能够起到维护乡村和谐发展的作用,从而为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以及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提供良好的环境。

1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是解决农村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最佳方案。乡村全面振兴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社会认知、内在需求、行为取向,将带来农民道德评价系统的整体更新。农民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程度,对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具有反作用。因而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显现出来。

1.1加强道德教育打破“农民——农村”话语规定

农民是对土地有着高度依赖情结的处于社会基层的群体,与市民相比,农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呈现自主性弱、专业性差、主体性不强、集体意识不高等特点。从农民群众自身而言,由于受到小农思想的束缚,价值观念易于保守,责任义务意识比较淡薄,科技文化素质较弱。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导致农民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盲目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情结与城镇化的矛盾造成农民社会心理分化,道德健康堪忧。由于农民重视乡土人情,对事物的判断易于固守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而导致其法制观念疏于人情关系。农村是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由于受到农民整体道德水平的制约,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政治民主性薄弱、传统文明色彩较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等问题。总体而言,农民群众的道德承受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乡村全面振兴对农民的道德底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道德教育,目的是打破“农民——农村”的话语规定,树立新时代农民形象,抓住实现农村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机遇,才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掉队。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土壤,使农民正确认知实现美好生活的方法途径。

1.2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对“五位一体”的价值

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在经济层面的价值表现为促进乡村振兴中经济的发展。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占据着更大的市场份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使其作为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经济中,遵守法律规范,约束自我的取利行为,从而使农村市场直接受益,为乡村振兴中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道德氛围。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具有发展性、适应性、时代性,“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使农民具备适应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厚重的道德力量。

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在政治层面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围。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对提高其内在知力、营造乡村文明氛围以及建设有序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呈现“三位一体”的格局,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厚重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也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依靠全国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提出了要求,也为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其次,强化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化政治改革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符合更高要求的公民概念,需要强化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处理好权利、义务关系。权利与义务、责任关系的平衡存在着复杂性,易出现农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忽略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甚至对有些个人权利模糊、冷漠、畏惧等问题。农民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具有同向性,使农民明确社会主义公民的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公德观,以指导道德实践活动。

最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保障。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农民道德修养的提高,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着重提高农民道德层次水平,坚定农民的道德信仰,对其个人的行为选择具有引导作用,农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道德保障。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能够丰富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农民抵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能力。首先,在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在农民群众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增强农民约束自我行为的能力,这是与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相一致的。对其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使农民不断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认识到加强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与振兴乡村文化结合起来。再次,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群众区分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扬弃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乡土文明。在我国农村,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依然成为农民为人处世的依据,形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谐邻里、尊老爱幼、朴素善良的乡土文明,但也存在着迷信、封建、懒惰、宗族恶势力、利欲熏心等破坏乡风文明的不良现象。

加强农民的道德认知教育,要正视农村优秀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和规范性,引导农民辩证认识传统的道德行为习惯,对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和丰富乡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使农民对“和谐乡村”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乡村和谐是乡村振兴、乡民幸福的重要前提,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为对其进行“和谐乡村”教育,将和谐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处理好乡民与乡民、乡民与社会、乡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乡村的整体和谐氛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振兴乡村经济,与乡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振兴经济,农业问题的解决需要振兴产业,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谐观念教育,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在生态文明层面的价值表现为乡村生态之美。与城市(人化自然的程度严重)相比,乡村自然气息比较浓厚,农民生于斯,长于斯,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大。由于农民养成的不良道德习惯,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以来农村具有“脏乱差”的社会印象。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农民为了增收、“赶时气”,过渡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生态环境的化学产品,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品质量下降。由于一些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迎合有关部门政绩作为的要求,将工厂建在乡村,在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过渡排放废物,过渡利用资源,造成乡村生态的破坏。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将“美丽”的生态理念灌输到农民群众当中。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美丽”观念的内化直接改变着其道德行为取向。加强“美丽”观念教育,使“美丽”观念成为农民道德行为的约束和道德评价的准则,引导农民的道德实践,使乡村生态美丽、乡民心灵美丽。

2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应该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应该建立长效机制,而不是“刮一阵风”,让农民愿意摆脱落后的、非科学的思想束缚。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内在自律与外在教育、制度监督与机制完善、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结合起来;扬弃传统的农村道德习惯,重新建构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道德系统,注意整合多种社会力量,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2.1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监督者

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集中力量解决乡村经济问题的同时,要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乡村道德素质水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优秀乡风文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等作为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依据,尊重农民的思想道德习惯、引导农民的道德行为。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应充分做好规范谋划工作,将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各种各样的贴近农民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活动的实质性、丰富性、实效性,确保活动定期开展,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思想道德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凝聚农民道德心理认同。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道德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建立起既符合农民身份又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道德体系,培养农民新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制定道德教育机制、监督机制的目的是将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改变原有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实际的现象。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方式。

2.2坚持村委领头:道德教育的直接负责人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当家人”的角色,也就理所应当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当负责人的角色,成为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当前农村社会正面临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农民的传统道德自律机制正在解构或新的道德机制正在重构,道德价值观正处于混乱的局面。村委会干部应当从自身做起,提高道德素质,采用符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处理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为村民做表率,成为村民道德行为上的榜样、道德思想上的引领者。将德治理念贯穿于乡村自治和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采用有效、妥善的办法解决农民道德纠纷问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村委党员应自觉参加到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队伍中,杜绝形式主义,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积极学习和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原则、要求、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村委可以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学习榜样,弘扬正能量,对村民进行道德教育,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榜样教育一方面能够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也会使之通过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使道德行为动机得到激发和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由于城乡融合导致农村传统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瓦解或者重构,村委应该根据村民道德素质状况制定恰当的道德教育程序,构建能够让农民群众愿意接受的自律程序,从规范上对农民群众的道德行为进行监督、纠正、引导,逐步将社会主义道德灌输到农民中去,做好党和政府在农村代言人的角色。

2.3乡贤:道德教育的关键少数

乡贤达人是生活在农民身边的乡村成功人士,他们对乡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他们应该成为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在乡村中扶持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表明乡村能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乡村能人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将乡村能人这一少数群体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在农民群众中树立乡村能人的道德模范形象,并借助乡村能人的能力展开更大范围的道德教育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真实性、有效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乡贤是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乡村先行者,通过无形感染和有形示范带领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丰收”,是农民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工具”。同时,对乡村能人的道德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让乡村能人成为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标杆”。

2.4坚持农民主体:道德教育的受众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承担道德实践的主体,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群体的道德素质状况不尽相同,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相应地表现为以适应农民道德素质现状的道德教育方式为途径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多数的农村群众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是闻所未闻。通过教育,使广大农村群众增强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道德认知能力,自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其道德选择,还是其道德评价,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的制约、规范和指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要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农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逐步认识到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提高的直接性。从本体论上看,“我”的存在是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前提。道德自我以道德自律为规定,唤起农民道德自律意识,指导农民群众自觉地将个人力量融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之中。

2.5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宣传员”

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需要依赖一定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成为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帮手”,从而增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广泛性和即时性,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就现在而言,电视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通过新闻、纪录片、道德教育栏目等渠道向农民群众传递道德信息及有关乡村振兴的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网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宣传与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水平相关的决策、规范、原则、榜样精神等,而且可以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问责。放映电影也成为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重大节日或农闲时,播放与爱国主义、乡村振兴、保护生态、民族团结等有关的电影,不仅能够丰富农民的生活,而且能够对农民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冲击。此外,报刊、书籍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大众传媒引导农民对道德评价进行正确认知,从而产生具有正能量的道德心理认同,形成自觉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道德价值取向。

2.6高校研究团队:指导者和推动者

高校研究团队能够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指导农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活动,并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成为乡村振兴中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指导者。高校是先进文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和弘扬者,积极参加乡村振兴,帮助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和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是高校相关研究者的责任。高校研究团队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通过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深入基层社会,为基层干部带去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基层干部更好地构建适合地方特点的道德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丰富研究理论,又可以向农民群众学习,从而增加理论研究的实效性,为理论的传播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高校研究者不仅能够深入基层为基层干部和群众,带去指导意见和帮助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而且能够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咨询者,高校研究团队可以积极同政府部门就相关的研究进行合作,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规范和加强道德教育的机制,增强决策的正确性。关注“三农”问题的研究者,应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积极研究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理论研究的价值。

3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农民道德素质水平成为其实施进程中的制约因素之一,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具有与乡村现代化相一致的目标。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打破普遍印象中的“农民——农村”形象,树立新时代的农民形象,能够为“五位一体”作出必要的贡献。乡村振兴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农民的经济问题,而应当注意的是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并不是成正比的,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注意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路径,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的在于解构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重构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系统。尤其是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满足了实现幸福生活的需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才能树立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刚,郑朱仙.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及路径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

[3]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

[5]杜振吉.论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

[6]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

作者:毕飞飞 张方玉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