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亚区域合作

时间:2022-03-26 04:17:00

印度南亚区域合作

南盟成立于1985年,成员包括所有的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南盟的宗旨是:促进南亚人民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向所有人提供体面的生活和发挥全部潜力的机会;促进和加强南亚国家之间的集体自力更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了防止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影响组织的运作,南盟特别在《南盟宪章》中规定,“不审议双边和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由其宗旨还是宪章来看,它纯粹是个经济组织,专心于经济发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可否认,南盟自成立后在一些诸如教育卫生、农业合作、旅游、交通通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总体上看,南盟给人的感觉是欠缺活力,犹如一潭尚待激活的死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进展缓慢,因而常被戏称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贸易额极低;合作的领域窄,主要局限于农业、农村发展、气象、通讯、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浅,多限于会议口头承诺,履行的深度不够。

南盟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亚地区资源雷同及经贸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极为贫穷,固然是南盟无法摆脱的客观因素,但评论家普遍认为,印度的态度对南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国土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其他各国面积总和的2.7倍。南亚的自然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重要的矿产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印度。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作为公认的地区主导国家,印度理应成为南盟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区域合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印度并没有扮演好它应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导致: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非常棘手的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态度消极。

随着冷战的结束,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态度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配合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经济上执行的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半管制经济,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同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是比较缓慢的。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被讥讽为“印度教徒式的增长率”(Hindugrowthrate)。8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6%。但这一速度仍然低于许多东亚国家。到了80年代末,印度的这种经济体制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弊端。由于放松进口限制,进口大幅度增长,但出口增长相对缓慢,贸易逆差连年出现,在此种情势下,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南亚地区由于内部不和而大大滞后,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印度感到有被世界遗弃之患。面对近邻的快速发展,印度决定把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南亚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无疑可以成为印度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借助平台。第二,印度推行的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扩展到了南盟。冷战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目标,跳出南亚地区的“澡盆”,印度逐渐调整了其南亚政策,奉行一种睦邻的地区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印度逐步解决了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连印巴之间最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这无疑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同时,这种政策也扩展到了南盟,因为如果与南盟的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到与组成南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使印度若有所思。与南亚区域状况极为相似的东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蒸蒸日上,越来越引人关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是日隆。而作为东盟中最大国家的印度尼西亚,非但未表现出地区大国主义的行径企图主导或阻碍东盟发展,反而展示了一个地区大国的风范,积极参与东盟的各项事务,倡导各国平等,协调各国的立场,从而使东盟的其他国家能消除或减少戒心,团结一致某发展。

而与印度尼西亚在地区中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南盟态度冷漠,客观上阻碍了南盟的进步,印度也因此颇受国内外的指责。对比思考之后,印度决定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积极参与南盟的建设。2003年12月,瓦杰帕伊明确发出“南亚必须向欧盟和东盟学习”的呼吁,希望南亚地区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最后实现边界开放和单一货币,并庄严承诺:印度决不会拖南盟发展的后腿。

这说明印度逐渐认识到了必须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方能树立自己的和平形象,消除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戒心和疑虑,方可整合整个地区的资源,带动整个南亚实现腾飞。

事实上,冷战后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南盟的发展,尽管这种步伐与其他区域合作相比,仍然显得如蜗牛爬行般缓慢,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非常不易。

1993年南盟七国首脑会议签署了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的《优惠贸易协定》。1995年12月,该协议开始生效,这是南盟目前取得的最重大合作成果,它“标志着南亚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减少贫困、加强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发展、保护地区环境、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加强地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合作的《伊斯兰堡宣言》。瓦杰帕伊在本次开幕式上说,“我们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以加速南盟发展。”

2005年11月,南盟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召开了第十三届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南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国一致决定从2006年起成立“南亚自由贸易区”。此外,会议接纳阿富汗为南盟的第8个成员国,同时,接纳中国和日本为观察员国。这充分说明了南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印度对此是乐观其成。

冷战后,印度与南盟的关系,较之冷战结束之前,有了较大的进展。印度从国际、地区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状况的实际出发,改变了冷战期间对南盟的冷漠和阻碍态度,积极推动南盟的向前发展。

发展后的南盟,反过来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区环境的改善。印度从南盟发展中得到了实际的利益,这进一步坚定了其参与地区合作的决心和热情,而这对南盟的进一步发展不无裨益。

尽管,南盟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但由于最大问题---印度态度问题已经解决,可以预料,南盟的发展不会只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而会是在各国的行动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