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0:16:47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1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渐发现传统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等,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新世纪国际间竞争的要求。为了适应大时代的需要,应结合高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效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国际贸易知识、扎实的外语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点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五大类。忽视了对人文、自然、社会和科技等相关学科的补充。公共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大学英语、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税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

四、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存在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多为主体,师生的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社会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概括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采用多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新见解或质疑;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要讲深并讲透,其它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学、提问、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关于现实和实务问题,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并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鼓励学生或学生小组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研讨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给与提示和指导,并在最后做出归纳总结。不但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的内容也要改进,教师授课不能仅限于书本,要把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逐步给学生补充新的内容。

五、把信息技术与国际经济贸易课程结合起来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互联网络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中的一种,它的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国际贸易知识的获取、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对国际贸易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管理、组织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特性不但对实现了培养合作精神有利,还有利于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把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提高学生的以上信息素养对育和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们与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才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技术,教师、黑板和粉笔以及为数不多的简单实验和现场演示为主要的传播手段,重点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甚少关注创新能力培养、操作能力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偏低,创新能力欠缺。而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创造能力,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六、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虽好。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结合在一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做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必须把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加大实践教学次数;配备优秀的、专职的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教师;进而把模拟实验与网络操作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了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活动,比如:体育、辩论赛、美术等各种竞赛;教师也可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与科技讲座;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参加一些社团和文体活动,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应组成课外活动小组,来统计学生获得的证书以及取得的成绩,根据统计情况给予奖励。提高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2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ch,C.R.&Crun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ContentandImplementation.Boston.AllynandBacon.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3

1.产生税收筹划的内部原因。企业的经营目的就在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运营者的核心目标。而对于人来说,其难免会产生减轻自身税收压力的方法来增加企业收入,这是一种主观的思想状态,符合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运营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企业的运营者就会想办法对税收进行规避。而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后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其所涉及到的税款较少,税收项目较为单一。而跨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税款额数远超于国内企业,同时由于其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经济交易,其税款项目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因此,对于跨国企业来说税收筹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小赋税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而这也就成为了国际税收筹划形成的内部原因。

2.产生税收筹划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相对应的,国际税收筹划工作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外部原因,而外部原因主要就是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在两个或多个国家质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为八个主要方面:其一,各国的税收管辖权的差距。这个权利主要指的是各国政府在各自税收领域内所形式的法律权利,其是按照地域和人文特性所制定的,其所规范的权利范围就是该国家的主权领域范围。而不同的国家拥有自己不同的税收管辖权,是需要在该国家主权领域内经营各类业务的企业所必须遵守的。

其二,税收范围差距。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要求标准,其税款征收的范围也不相同。例如,有一部分国家仅征收企业的所得税,对于企业资产或资产转移所产生的税费则不予征收,而有些国家则征收这部分税款。另外,就算是不同国家在同一税收项目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所收税款数额不同,税款起征点不同,进而导致了各国间税收的差异。

其三,税率的差距。在税款的征收工作中,税率的差别往往成为了各国间税收差别的主要因素。例如,当征收所得税时,部分国家采用的是按比例的税率进行征收,如德国、巴西等,还有一部分国家是按照累进税率进行征收,例如美国等。就算是采用统一税率模式,其所制定的税款起征点也具有较大的差异。而最高税率更是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德国的最大税率可以达到45%,而黎巴嫩则仅为10%,相差近4倍。同时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最高税率越高。

其四,税基的差距。税基值得是税收金额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各个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不同,可以将税基分为三种类型。其具体包括以纯总收入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企业财产价值总量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及以企业经营商品的流动量和金额作为基础的税收政策。通常情况下,当税率相同时,税基的大小对实际应缴纳的税额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五,税收优惠政策的差距。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对于外资的需求量也不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急需外资的引入以达到活化国内经济的目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愿意接受大量的跨国企业进入,而且会推出更多,更具实惠性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跨国企业的进驻,其中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奖励政策等。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这也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对跨国企业的实际收税额较小,更加受到各跨国企业的欢迎。

其六,避免双重征税方法的差别。双重征税现象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应纳税人的同一税收款项进行了重叠式的征收,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家质检税收管理法规出现了重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跨国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严重侵犯了纳税人的权利,同时也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出台相应的政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但由于各国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工作执行中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而这时就需要跨过企业启动国际税收筹划工作。

其七,反避税制度的差距。各国都会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原因,需要出台一系列反避税收的方案和制度,但这项制度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是一个较大的工程。在各国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各国对于违法避税行为的处罚力度也不相同,这也就使得跨国企业在税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其八,管理水平的差距。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那么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而各国间对于税收的管理工作水平差异性较大,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度较高,管理模式较为完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其税收管理工作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各国之间差异增大。

二、国际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国际税收筹划工作对于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直接影响着跨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提高企业国际税收筹划工作的力度有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设立常驻的税收筹划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筹划方法;其次是对各国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地分析,选择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第三是建立起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联系网,以保证各国间分公司的信息交流,实时更新当地税收政策数据。

三、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现状发展;实践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水平不能很好的与实际工作相互衔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关注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面配合,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人才市场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现状

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中,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的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和难点,突破自己能力的极限,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却不能熟练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技能,教师在课上讲解的只是内容过于单调乏味,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所缺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能力有所缺失,越来越多的教学与实际脱节,高校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学业,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在教师学校工作中,学生在学校工作中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很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在实践工作方面很欠缺,实践课堂的教学便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传授学习经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都有所影响。另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缺失,使得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好的转变到实际工作的状态中,企业与高校没有更好的链接方法,对学生学习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如何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能力有效提高,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二、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优秀的高校教师团体。1.保证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定期进行培养和测试,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面的发展,才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培育出优秀的学生。2.聘请国内外优秀的国贸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学习宝贵的工作经验。高校对学生实践课程的重点关注,要在教师的选择上加以关注。优秀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捷径。学校要明确学生学习实践课程中的课程目标和课时,在短短课时内,聘请企业优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专业人员,为学生上课,关注学生实践课程中模拟练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点评。3.教师通过结合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教学对学生进行线下知识能力的补充,在学校专业的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保证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学校学生在网站上记录自己的工作经验,也为高校学生学习带来一项宝贵的知识财富。(二)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考核方法,着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各大高校之间举行专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该专业的竞赛。竞赛的题目可以与社会上企业发现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创新解题方案。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实践经验提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这种活动,测试的事学生学习、创新、发现的能力,获奖者过得奖励和荣誉,但是参与在这个过程中的其他学生也努力奋斗,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使没有使这些学生获得奖励,但是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学生获得相关荣誉证书,在毕业后找工作时能够为学生的简历写上辉煌灿烂的一笔。另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证书在考察的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这种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记硬背,在工作中不能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在证书的考核过程中,要将实践水平测试加入到测试过程中去。使相关专业证书含金量更高,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用心学习,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三)加强高校与市场企业合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在校重点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自己要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经验的培养,学校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向,选择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方式,学校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企业首先为学生分配不涉及公司私密资料的任务,先让学生有一个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合、分析经验与知识,学会简单的运用校园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另外,企业定期派公司的工作人员参加到学校的理论知识课堂中,保证工作人员的能力维持良好的状态,保持企业新鲜血液的流动。2.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为自己招聘优秀人员工作,学校的优秀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决定工作的大企业,成为企业重点培养的专业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实践工作中,大大地提升学生自身实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这种方法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学习优势和缺点,找到自己清晰的就业方向,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加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将自己工作中的体会和想法写下来,并标明自己的缺点,教师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以外,将课程的重点放到学生的不足上,最好教师为学生的情况进行特别分类,为学生提供所选就业方向的明确道路。

三、结束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人才的分配问题变成了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单单是课堂教育,关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每一个部门都不容懈怠。

参考文献:

[1]庞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商,2015(04)

[2]张家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管理观察,2015(03)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竞争力;政策建议

1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的经济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愈加复杂。在这个复杂环境下,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积极增加国家的收益水平,不断推进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显然,关注新时期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世界未来走向,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此不断保持我国在经济与贸易上的强大竞争力,更好地推动经济的有效增长。在研究新趋势的同时,应准确把握国际经贸的规则和动态,制定相应政策以便在国际舞台上能保证发言权,在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生产总值和市场占有率稳中有进。目前,各个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探索新时期条件下本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形式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子,力求寻找到适合的突破点,尽量向发达国家靠拢。因此,在下文中有了进一步的分析。

2理论综述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规律。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国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要具有开放性,要符合国际经贸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要考虑到经济、政治、文化这些国家之间交流的纽带。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机遇,实行合理政策,投入精力进行革新,加大对国际的贸易往来,以克服我国现有经济体系中贸易结构单一化的缺陷。从大方向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相应的分工也会随之变化,要想一直保持国际上的影响力,就要对经济贸易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提高自身国际适应力和竞争力,在追求突破上要向多元化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在融合,国际经济贸易相互制约。这种背景下,最有效的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的方法便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我国正是依靠这种方法同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验证明,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新时期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十分必要的。

3发展趋势

3.1向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中国扮演的国际角色也更加亮丽。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且从直接贸易向间接贸易、从企业贸易到领域贸易,从经济到科技到投资到金融,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尤其互联网快速普及,更是方便有力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联系。国际的经济和贸易因受益于此,依赖于此更显活跃。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引领、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必然选择。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线上交易和支付软件已经显著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在世界广泛领域提高沟通效率,显著降低交易的时间成本和处理费用,以利最终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由此,互联网技术推广与应用是当今全球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大势所需。3.2向全球化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我们既要看到全球化对我们发展,融入世界经济舞台带来的难得机遇,同时,也要正视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发展机遇上,我们能得到先进的经验、领先的技术、优裕的资金支持,以促进我们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思维,用包容的心态积极接收。同时,面对进一步压力与竞争,我们要快速反应与转变,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应变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包括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人员素质、资金结构等,积极倡导、主动参与跨国间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在合作中提高竞争力,在合作中脱颖而出。显然,增强国际互通合作将会是未来全球化的主要特征。3.3向规范化发展。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过程中,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熟悉每个条约条规是十分必要的,如《国际贸易法》、《国家经济法》等等。我国在加入WTO之初,对有关规定知之甚少,未能对进出口的商品及时进行调整,让其他国家有了可乘之机,以致当时的国家商品出口水平持续走低。当然,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惯例,除包括基本的法律规定条款,还包括各国和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等。所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熟知、把握、适应、运用其规范化,这是贸易稳定进行和有序发展的前提保证。3.4科技化的发展趋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保持技术的领先与不断革新,为此,各国都在不断地接受机遇和挑战。应用好科技创新,是企业和国家保持充分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大突破和变革都因科技创新。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与科技息息相关已成广泛共识。科学技术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环境、资源、结构配置,促使人们将其进行不断优化。因此,要健全和完善经济与贸易结构,全面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就需要正确的使用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未来国际经贸的科技化水平和含量将会更高,缺少科技核心竞争力的一方将会被历史潮流淘汰。

4政策建议

4.1建立健全政策,加大人才投入。当今,世界已融为一体。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跟上国际的发展,就要因时而动,因势而为。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要学习、懂得、掌握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二是要结合自身国情制定、建立、完善与世界相接轨的经济贸易政策。只有与时俱进,又个性显明,才能适应世界大市场,也才能让世界进入我们,促进我们,同时,也才能使我们的产业快速升级和发展。未来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只有人才,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推动力量。当然经济的竞争亦是如此。随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化,人才的需求与竞争将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的主要竞争目标。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因此,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和培育,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取得主动地位的关键,加大人才投入,特别是建立一批专业、高效的科技队伍至关重要。4.2提高决策意识。市场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提高决策意识,抢抓机遇是管理层、决策者必备的管理素质。决策是方向,决策是先导,决策最重要。提高决策意识,一是要多学习,重点学习领导方面知识,管理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准。二是要经常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的变化,多关注世界经济走向,从中洞悉整体经济发展脉搏,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三是及时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四是决策前,集思广益,制定出2-3个方案,分析比对后,甄选出最优方案。这样,既能高质量地决策,又能有效避免个别主观错误的发生,因为决策容不得出错。4.3加大监管力度。有效的监督是提高效率,规避风险的重要举措,缺乏监督的机制是不完善的。实践证明,哪个企业、哪个部门、哪个环节监督执行得越到位、越严格,哪里越规范、越高效、越少犯错误。因此,加大监管力度是管理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让经济发展在有效的制度内运行。二是要落实到位,要真监管,要全监管,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空喊口号,不能灵活变通。三是加强监管,把考核制度融入监管,并经常对监管制度进行修正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新变化。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提高办事效率,调整运行中的不足,让不同部门间、部门内部形成相互制衡。当然,监管不局限于限定的工作,还可以是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各领域全覆盖。如此,企业的高效、部门的协作、整体效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4.4优化部门结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有长期影响力,要有持续的竞争力,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精简高效的部门配合,是企业家们非常重视的。为此,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就应该不断调整其机构配置,最大程度上优化企业的部门结构,以适应未来快速反应的市场变化。同时,有效合理的部门配置,稳定运行的机制,清晰明确的部门职责,将显著提高企业执行决策的速度与效率,对企业总体上有效降低内耗,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欣.论新视域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方向及趋势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5):124-125.

[2]漪渺.探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28.

[3]任佳,何丽萍.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16):17.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6

1.1国际经济发展背景

受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呈缓慢趋势。2013年直到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好有坏,经济逐渐走向复苏。但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存在很多担忧,有很大的不确定,总体是尚在慢慢上升阶段。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如美国股市波动频繁、欧元汇率波动、东亚国家经济复苏、国际石油价格不稳定。

1.2我国经济发展背景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产生了量大至高的运输需求,迫使交通运输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全面融入了经济发展中。但我国经济发展也处在了一个不协调的状态,城镇与乡村贫富差距过大,是我国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1.3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地位及运输经济发展的现状

运输是我国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公路、航空、航海以及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管道运输也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运输方式之一。因为公路灵活性非常好,所以其在运输中占主要地位。公路运输这个行业很古老,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传统、最广泛的业务形式,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货物周转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1%,铁路为4.3%;公路旅客周转率年平均增长率达12%。铁路为5.8%,因此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的总发展。

2国际经济贸易对公路运输经济的影响

2.1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公路运输经济体系的完善

公路运输经济在宏观上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共运输体系的建立。公路运输为社会公共运输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们平均每人增加一辆车就会给公路造成堵车,给其他车辆带来拥挤的困扰,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其次,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汽油价格的增加,票价也随之增加,这无疑是对公路运输的一个挑战。我们必须对公路经济运输的未来发展目标做出分析,然后进行指导,进而完善公路经济运输体系。社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部分,强调了公路经济运输建设的完善,而且逐步实现了公路运输的健全发展,例如高速公路的建立,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而且避免了堵车、红灯、交通事故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而建立综合公路交通运输体系,为我国交通运输逐步进入协调、优化、提升的新阶段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出行更加方便,减少堵车的现象,我国高速公路开始拓宽公路路道,提高了出行效率。这些举措避免了物流出现的资源浪费、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而且促使公路运输高效运输以及便捷转换,演变成一种衔接顺畅的交通布局。

2.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国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公路运输的发展,不仅使得交通枢纽得以优化,而且也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向前发展,也使得公路运输网络逐渐完善。随着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在这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也带了生活的便利。例如,购买汽车票现在实行上网订票以及实名制购票实等政策,这种办法对公路运输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和突破。有效解决了排队烦、排队难的问题,也提高了购票的效率,对人们来说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公路网络的拓展使得市场流通与交换的步伐逐步加快,使得市场竞争以及市场选择淘汰的过程加快;使得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旅游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脚步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步伐也加快,为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演越烈。特别是2012年,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使得金融危险得以有效防范,我国加快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近年来一些公路运输企业,特别是较大型的运输企业开始从单纯的“车轮”公司发展为能提供多种服务的物流服务公司,增加了“物流”意识。这些企业抓住机遇,聚合仓储、装卸、运输、流通加工等多项物流功能,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物流服务关系,创造了很好的效益,促进了经营的快速增长。

2.4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了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的运输业的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的运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我国运输业对于国外资金的引进越来越快,同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就带动了我国运输业在吸取外来经验和技术上自我发展,促使了其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运输业的竞争意识,加强了竞争意识,有利于我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国际贸易经济的繁荣发展,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各种物资的运输量大大增强。国内的许多地区的交通运输管道依然继续完善,加快建立管理体制,加强通运能力。由此可见,我国运输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3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8

外汇风险是有多种类别的,对不同类别的外汇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是有帮助的。在国际贸易中三种外汇风险最为典型: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所谓交易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汇率的变化而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付债务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汇率变动之后会使得企业的实际收益变小,这是外贸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的一种风险。会计风险本身又可以叫做账面风险、转换风险以及折算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指的是汇率变动导致资产负债表中外汇项目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以外币来计算企业资产负债等财务情况时,在转换为本国货币的过程就有可能产生账面的变化,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会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防范这种风险。经营风险指的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汇率变化使得企业未来收益发生变化的风险。汇率发生变化之后,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会发生变化,企业的产品市场价格也是不同的,汇率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收益。经营风险也是经常遇到的一种风险,这种风险值得充分重视。以上三种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这三种风险各有特点:经营风险则是动态的,具有动态性和主观性,无法具体衡量,而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可以根据工具计算出来的,是有具体数字的;三种风险发生的阶段也是不同的,交易风险主要产生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会计风险产生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中,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收益的外汇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主要是在过去某一时点发生的风险,经营风险则是公司将来某一时段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三种风险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经营风险是实实在在的风险,它会对企业的真实收益产生影响,而会计风险通常只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损益的影响只是反映在于账面上的,交易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则主要从企业交易中来评估,同时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角度来判断它的损益结果。

二、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形势

(一)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形式,跨国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汇率变动将会使跨国企业的财务预算变得十分困难,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将会明显增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持有的所在国的证券资产遇到的汇率风险,这种风险对跨国企业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汇率变动会产生折算风险和折算损益,这需要我们充分考虑。二是多种货币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跨国企业内部经常是采用多种货币来经营,国际上货币比价的波动非常频繁,这会给跨国企业会计年度结算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企业策略的选择。汇率变动会对企业经营战略及策略造成一定影响,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流程工艺以及技术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

(二)进出口企业

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是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典型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外汇风险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在实际生产经营中进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价格优势是当前我国进出口企业的主要优势,但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受汇率影响较大,汇率一旦发生变动,如本币升值之后会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而涨价之后企业就会丧失很大部分的市场,这是当前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采取专业措施来予以应对。

(三)境内经营企业

境内经营企业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境内经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风险。汇率变动会对企业生产产生间接影响,这也会最终影响到它的生产经营,有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

三、外汇风险的防范

(一)采取有效的短期策略

防范外汇风险的短期策略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前或者是推迟结算。在交易过程中一旦预期货币将会升值或者是贬值,企业就需要提前或者推迟相关账款的收付工作,通过改变外汇结汇时间来避免外汇风险的影响。二是对销售价格进行合理调整。对销售价格调整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外汇风险分摊到价格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减少外汇风险。交易双方可以专门设置价格调整条款,根据这一条款来调整基本价格,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弥补汇率造成的影响。三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才刚起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多空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组合,如外汇期权、货币互换以及掉期交易等来规避外汇风险已经成为了企业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中长期策略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9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

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下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1.保证了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各个行业均重视其工作效率的提升,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保证了其工作效率。网络技术的高效运用,利于交易文件的传送与交换。在电子商务中,商家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与计算机,完成其订购、签约与付款等事项,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交易,其具有便捷性与高效性。

2.控制了交易成本。国际经济贸易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其手段不断更新,通过网络交易,控制了其交易的成本,在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个方面的投入有所节省,同时电子商务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制约。同时,在网络购物中,其商家遍布全球,其商品种类是丰富的、多样的,因此,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加广阔,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电子商务是一种创新型的交易方式,其运营的时间、环节均有所减少,因此,商品的成本得到了控制。

3.减少了贸易壁垒。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与先进性等,其兴起与发展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因此,贸易壁垒有所减少。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增加了国际经济贸易的业务量,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国际经济的互利共赢。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机制研究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创新了商务活动,从而利于企业的发展,利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面将介绍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措施。

1.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其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各个行业与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发展是必然趋势,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利用先进的技术,创建企业信息平台,并对相关的企业信息进行收集,在利用网络技术的同时,要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企业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最终保障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2.健全电子支付系统与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要求其支付系统与物流系统要不断健全,保证其支付的安全性与物流的便捷性,让电子商务的系统趋于信息化与现代化。电子商务的相关企业要与银行、支付机构等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利于其支付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安全支付,将利于其交易量的增多。同时,电子商务需要物流企业的支持,因此,物流企业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逐渐实现信息化与先进化,从而保证其技术与装备的现代化,保证其运营的高效性,并使其流程更加优化,最终实现对物流成本的控制。

3.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氛围。电子商务发展不仅对国际经济贸易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国家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国家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并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引导与激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国家要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科学的统筹,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其需要的人才。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先进化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它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提高了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并要健全电子支付系统与物流系统,同时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相信,在企业与国家共同努力之下,电子商务将得到快速的、安全的、高效的发展。

作者:王明伟单位: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第二篇

一、电商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

1.电商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有利影响。电商对国际经济贸易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1)降低国际经济贸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电商是无纸贸易,即交易双方利用终端交易的形式进行经济贸易,整个经济贸易过程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够完成,并且不需要交付任何的费用,这大大改善了传统经济贸易交易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

(2)直接催生新的贸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商形式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像弹性企业是继电子商务之后产生的另一种新型经济贸易形式,是根据客户要求,转置企业成本,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按照客户要求创造产品,完成经济贸易交易。在此之后所推出云计算和优化的互联网技术,促使电商商业模式得到有效的优化,促使电商增加了用户体验环节、交易双方互动等营销模式,大大提高了电商运营效果。

(3)推动国际化大市场的形成。电商凭借“无国界”的贸易优势,打破了传统经济贸易地域局限性的问题,扩大了经济贸易范围,对用于推动国际化大市场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因为电商的出现,世界各国之间可以快速的、有效的进行经济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往来是可以跨大洲、跨大洋进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化大市场的形成。

2.电商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不利影响。电商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1)加剧了经济贸易风险。尽管互联网技术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但互联网安全问题依旧存在,这就加大了电商经济贸易风险,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重要信息丢失等情况发生。目前存在的互联网安全问题主要有:①电商经济贸易财务损失。在互联网遭受黑客侵袭或病毒入侵等情况下,互联网安全被破坏,可能会发生电商交易被破坏或贸易资金被转移等状况。②企业信誉受损。无论是因为系统漏洞或病毒入侵等因素的影响,促使网上交易失效或交易金额丢失,都需要电商企业承担责任,并且企业的信誉也因此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发展。

(2)体现我国物流体系的落后。可以说,电子商务与物流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前者可以满足后者的需求,后者可以促进前者发展。但是,两者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就以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现状来看,电子商务的需求不断增多,对物流需求增加。然而,我国物流企业因融资难,国外尖端物流公司的阻碍等因素的存在,促使物流发展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求。这一点充分证实了我国物流体系比较落后。

(3)致使贸易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出现新的缺口。随着电商的发展,这种新兴经济贸易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运行模式、交易方式等。此种情况下,需要制定与电商经济贸易相匹配的政策或法律法规来控制和约束整个电商活动,才能够保证电商可以合理的、公平的进行。但是,现如今我国还未制定与电商这种经济贸易形式相匹配的政策或法律法规来有效的约束电商活动。

二、发展电商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方略

1.我国政府应当为电商发展营造有力条件。

(1)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为了可以促进电商更好的发展,降低对国际贸易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我国政府应当注重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促进电商更好的发展。对此,我国政府需要做出的努力是:①各职能部门应当具有电子政务意识,不断提高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水平,通过此种方式来对电商加以管理。②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电商相关的鼓励性。扶持性政策,促使电商在政策的引导下,形成规范的、合理的、公平的电商活动方式。③我国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电商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电商。

(2)加快电商软硬件的建设。在我国互联网技术还不是非常完善的今天,电商软硬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使得电商活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信誉损失。在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当注重弘扬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电商软硬件,促使电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我国从事电商的企业应当积极适应电商环境。

(1)提高电商发展意识,积极改革企业管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电商发展时间较短,企业领导及管理者还未充分意识到电商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推动电商快速前进,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我国从事电商的企业应当注重提高电商发展意识。从促进电商良好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改革企业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为推动电商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