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8:50:51

高中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1

由于高考选科和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位之尴尬,所以学生基本上把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到了语数外学科上。历史学科教师能够掌握的也就只剩下每周两课时。在高一高二起始年级的教学中,历史学科作为“副科”,一直不受学生的重视,不去认真学习,也就很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魅力。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意愿不足,动机不强,习惯欠佳,往往会出现教师课堂讲了一半时间了,学生却连教材还没有翻开,更无从谈论所讲解的内容和重难点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本课讲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一脸茫然,如此而言,教师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建构危机重重,具体表现有以下两方面:

1.“我的价值是什么”:主科与副科的夹缝。高中历史价值何在?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学科地位问题。“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与之相反。一方面表现在历史学科的“副科”待遇。在高考分数指挥棒下,文综三科一共300分,而语数外分别是150分,功利性的升学压力之下,历史无疑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眼中成为“副科”;另一方面表现在历史老师的“副科”待遇。在笔者所在地区诸多学校制定的工作量值评分标准中,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上一节课的分值为1.5,物理、化学、生物为1.0,而历史、政治和地理则为0.8,历史教师的“副科”待遇于此可见。然而,现实的“副科”历史高考得分的偏低却严重影响了学生本科批次的录取。例如,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课题组发表的《2013年湖南省高考历史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2013年湖南省高考历史考生平均分为43.44分(总分为100分),与文科综合其他学科相比,历史成绩整体偏低。从历史学科分数与本科录取批次控制线的关系来看:“全省第一批次考生历史成绩平均分为57.63,比第二批次考生的历史成绩平均分高了5.86分,由此可见,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文科考生的历史成绩差距较大,第一批次文科考生的历史水平具有较大的优势。”这就使历史老师陷入了两难:历史究竟是“主科”还是“副科”?

2.“我应该干什么”:要求与现状的矛盾。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凸显课程性质,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师有系统完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建构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阅读能力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况等历史思维能力。然而,现实的状况却制约了学科性质的体现。首先,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虽然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招聘的最低学历要求为大学本科,也有相当一部分拥有硕士学位的高中历史教师,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非全日制大学本科。他们当中的部分教师原来所学专业为中文、外语等专业,后因为在高中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而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历,其中不乏非历史学函授专业。这样的教师首先面临着专业知75识不够系统、史学理论和素养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处理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的新教材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本应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以有效应对新的课程,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应对新课程。在初高中衔接这一环节,由于当前学生中考历史多为开卷考试,在初中阶段,学生未能建构起连贯的学科知识体系,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也相当贫乏。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一历史每周仅有2课时的授课时间,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时间给学生复习、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与现实中师生水平的欠缺使历史教师无所适从:我应该干什么?

二、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

高中历史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源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新课程改革进程、积重难返的学科等级惯习及教师自我提高意识不足等因素。

1.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新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的历史证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管理体制历经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新时期教育蓬勃发展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呼声愈来愈高。2001年秋季,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万千课堂。然而,至2008年8月,国务院始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颁布至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地方还不能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税费制度改革和“一费制”实施后,农村教育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本身有问题;中小学公用经费不足等。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师身份的认同。

2.积重难返的学科等级惯习现代社会并非浑然一体的世界,而是由不同位置构成、彼此交织却又各自分化的场域组成,特定场域又塑造了特定惯习。“重分数轻能力”、“重语数外轻政史地”、“重理科轻文科”、“重技巧轻人文素养”等大众意识便是积淀在当今基础教育场域的独特惯习。然而,高中历史作为独特的知识领域,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历史形成的制度结构使高中历史教师长期形成的固有惯习与新的课程改革场域不适应,使其产生“被改革者”的焦虑感和无方向感。改革往往意味着需要改变已经成为惯习的某种信念、行为乃至既得利益,如果不能带来身份认同所需的精神归属感、本体安全感等幸福体验,便会对改革产生信心不足、畏惧、抵抗心理,害怕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甚至认为改革“事倍功半”。

3.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不足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实中的基础教育高中历史教师距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许多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并不明显,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充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引下,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高中历史教师们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切工作皆以“考试”为中心:备课主要是备“考试”,教学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后作业练习也是为了准备考试。至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基本理念、主要任务、具体目标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具体,甚至模糊不清,缺乏学习新课程的动力。对于新课改的理念普及和推广力度也还有待加强。因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的不充分,导致了相当一批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者对新课改持有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更不用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其次,教师们对自身知识系统构成的认识不足。对于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并没有一个准确认识,这样也就不知道自身的知识构成方面是否能够完全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亦或不知道从何弥补自身之不足、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知识结构,更谈不上主动提升自己。最后,激励措施不够健全,也是导致广大教师自我提高动机不强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的联系并不紧密。具体来说,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直接影响到教师本月或者本学期的奖金发放,而对于教师的职称晋级也关系不紧密。因此,教师产生了一种教好教坏都一样的惰性心理,故在平时也不愿意阅读更多专业书籍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综上所述,高中教师主体身份认同的危机,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三、对策:怎样建构高中历史教师主体身份

自我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完整的‘自我’的统一性和结构反映了一个整体的社会过程所具有的统一性和结构”,在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促进基础教育工作者积极建构清晰、明确和稳定的身份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有以下对策:

1.加快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生产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为了更快适应这飞速变化的环境,教育无疑是应对这些变化的根本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时刻关注纷繁多变的社会,把握时代脉搏,把最新理念传达给受教育者。然而,教育工作者单纯依靠个人的因素,很难在这种深刻变化中时时刻刻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经常接受在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把最新的信息和先进理念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一线教师,使他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发展中从事教育工作。现在可供选择的教师在职培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地方培训计划等等。但是,如何在多种培训方式当中找到一种针对性强、实际效果好的在职培训方式却不容易。建议培训课程的设计可以适当采纳参与式课程开发,“它是一种刚刚兴起并蓬勃发展的培训方式,它是建立在开发项目中的、许多成功的参与式案例的基础之上的。”它的优势是可以使接受培训的人身临其境,这也就有更多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2.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加速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有十多年时间,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及农村非省示范性学校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理解还是不充分,甚至理解中存在一定的偏颇。这就要求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加大宣传讲解力度,制定有效计划,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其次,我们应当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是适应时展要求、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上大学尤其是好大学还是单纯由分数决定命运,教师们很多时候是很无奈和很尴尬的,他们只能在新课程新教材和应试教育模式的两难中生存。因此,高考评价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3.建立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激励高中历史教师成长进步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健全一线教师的奖金分配、奖惩方面和职称评定等规章和制度。首先,可以在教育部门当中设立专门的对各个学校具体工作进行管理的科室,且在每个学校中安排和这个管理科室相对应的职能部门。这样有利于整体上的管理有序进行,并且能够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以及促进具体学校最大限度的实现奖惩公平化和合理化。具体做法方面,笔者在此处建议有两种方法:一是强制性规定教师们必须一个时间段内阅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并且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间也同时检查教师们的学习情况;二是以奖励性为主的措施。例如:每月进行一次专业知识评比或者专业书籍阅读能力大比拼,对优胜者颁发奖金或者奖品,给予物质上的激励。当然具体的奖励标准和数量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需注意标准既能达到鼓励的效果,同时又不会造成负面效应。拥有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必定能够有效的促进广大一线教师成长,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终生教育。

四、结语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2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得有发展意识,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其次,要利用闲暇时间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储备,例如法学、文学、外国史等,以便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尽量多地去了解与历史教材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常识,比如天文、地理、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易理解。

4.升华专业精神

(1)教师应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感,坚定自己的最初理想,拓宽专业知识面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2)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以学生和自身的终身教育为教学目标。

5.重视继续教育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3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生学习任务紧张,他们学习历史多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这样的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长期的这种紧张和被迫学习的压力下,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下降。因为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展示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历史有着它独特的一面。跌宕起伏的故事、各色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案件、形形色色的文化等都是吸引大家眼球的好素材。老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启高中历史的教学。

二、以生为本,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教”重于“学”“,讲”重于“交流”。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死板,老师没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堂效率比较低下。而在生本理念下的教学课堂,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问题法来教学,将问题作为指导学习步骤的骨架,引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进行思考。

三、以生为本,采用多变的历史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正如它的内容一样,既要有历史的积淀,又要有开拓创新的进步。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要围绕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而这些就要体现在老师多变的教学方法上。例如针对学生对历史中的历史记忆模糊的特点,可以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组织历史事件和时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4

导引式教学的核心涵义就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重点讲述、巩固演练。从这四个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式教学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引导式教学的四个程序

1.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策略和学习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这一套学习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做指引,这个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航程。自主学习从阅读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结论并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整理和归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基本结构。针对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阅读学习,以便顺利的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列提纲,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亲自为学生列几个提纲,通过自己的举动告诉学生列提纲的要领,接着再指导学生列提纲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提纲的几种制式等等基本知识。

2.合作与探究。

引导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与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小组外又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检验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以挖掘学生潜能为目的,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以讨论为基本形式的。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经过阅读之后,学生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小组都无法解决,那么可以通过和其他小组的沟通来寻求解答,或者向教师求助。例如,在教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时,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提前交代学生事先预习新课,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列出提纲,提纲的内容是学生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分别说出自己的提纲,然后各小组选出大家共同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题目来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接着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进行小组之间的沟通互动,最后教师来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升华性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在明清之际如此活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这些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研究。

3.精讲点拨。

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要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能够预知学生可能会出现疑虑的地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出那些容易误导学生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精讲。一般来说,历史教学,就是要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进行阐述和分析,重点论述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政治主张,教师必须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演练。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5

(一)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能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当前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标准,可以发现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设置层次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的历史课程,而且还要积极地引用大量的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引导学生以多样式、多角度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具时代性的科学的历史观,而史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料和史学范式,有利于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因此,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

(二)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主要的依照教材进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的解说,很少有超出教材范围外的知识拓展或者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建设性的解说、评价,有很少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学中应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意义并进行了实践,然而应试教育及自身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知识的限制,加上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学习的机会少,这不仅增加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度,而且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正视自身理论知识的缺陷,积极学习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历史教学专业素质,已经成为教师专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当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对整体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的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其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然而还没有达到深入的、多角度的、辩证的认识历史事实与当今时代、局部历史事实与历史进程、我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等种种的联系和区别,再加上,高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对其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引导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其对人文主义和精神的理解及认识,还可以培养其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知水平,帮助其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促进其开放意识的形成;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成果运用教学中有利于在历史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运用氛围,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等多种观念和方法从多种角度找到正确的分析和思考角度,并用正确的历史语言表达出来;应当不断地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传的依靠教材,过分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梳理,而应当积极地使用大量的历史史实资料和丰富的史学理论成果,模拟或者想象相关的历史场景,指导学生在原有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先关的历史知识在新的史学理论角度或视角下进行创新的理解和阐述,进而将得到的新的启发和结论有效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实的历史材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灵活的、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为其提供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环境,促进史学理论成果在教育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提高教师史学教养素质,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意识的不断转变和深化,更加注重史学理论成果的运用,一切的历史教学活动应当以此为指导,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和自身的历史教学及史学知识的完善等方面有意识的、主动的运用多种史观来引导和学习,进而促进教学理念的成果转变。其次,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史学理论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应当加强对史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及时的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新成果,不断地奠定自身的史学理论功底,丰富史学知识,并不断地结合新课改要求和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各个历史知识,深入对其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论述和结论,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提高历史教学的备课质量,并在教学中结合当今社会现状来思考和感悟历史,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史学知识和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再次,教师应当深入的研究并吃透教材内容。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历史教学教材并不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并把握各教材的侧重点,合理的整合教材不同板块及其之间联系,不断地提升已有理论,结合史学理论成果和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兴趣,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时的补充教材中没有而学生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并适量的删减教材中不必要的内容和知识,探索学科规律,逐步的实现教学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最后,教师应当建立新型教学评价模式。根据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多元和发展的原则不断的更新各种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模式,打破传统的百分制评分模式,指引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史学观念和理论来表达和阐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旨在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史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三、结语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6

文明史观认为,整个世界发展呈现出整体多元化和区域统一性的重要特点,在发展研究过程之中,不仅仅应该注意到人类整体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相同性,还应该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发展同时又各具特点,且为人类整体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在文明史观研究过程之中,对于不同类型文明的交流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不同类型文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极为重视。

二、文明史观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一)农业文明时期

文明史观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则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在这两个文明阶段过程之中,政治、物质和精神发展都囊括其中,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材必修课程的重要模块。新课标要求当前高中学生在准确把握文明发展过程的历史脉络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文明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人物、重要事件和关键制度,同时也应该逐步学会利用历史知识阶段现实。当前,新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以文明史观的角度便编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之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编排顺序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并适当进行调整。在学习农业文明时代阶段之时,以下两个要点必须注意:第一,着重关注中国古代文明。必须承认,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非常突出,不同地域、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出当前精彩纷呈的世界文明。但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于农业文明时代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没有中国传统精彩异常的古代农业文明,同时也就没有雄伟异常的当代中国文明。在学习中国文明过程之中,既要深入了解到古代文明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不同民族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在新版本的历史教材编排内容之中,每个文明主线非常明显。历史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该以这些主线为基础进行讲解。例如,历史教材必修的政治文明分为八大部分,其中政治制度建设就涉及到五大部分,因此历史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教材主线。历史进程发展和政治制度演变,促进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当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中,主线则应该转变到生产力发展和民族思想文化传播上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明史观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必须精确,简明扼要。例如在政治文明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含的内容就包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审查制度、国家权力制度以及官员选拔制度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还需要从历史背景、阶段特征、创新改革以及历史意义四个部分予以重点讲解。

(二)工业文明时期

在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笔者对于书本体系进行稍微整理,重新构建。在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相互对比中展开的。在农业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在中国文明后面,意在强调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对于全球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在工业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在中国文明前面,旨在强调西方文明发展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影响。当然,在大部分的历史教材之中都是按照这一方式进行编排。其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利用文明史观编写教材内容,能够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展现出来。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之中,中华文明代表着农耕文明的高峰,且长期领先于世界;西方文明则在1500年后开始崛起,成为世界工业文明的典型,并与近代至今领先于全球。将中西方文明相互对比,进行了解,分析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之中的碰撞以及代价,更能使得学生了解文明进步的艰辛。其次,文明史观对于比较不同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异同点非常重视。将中西方两种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认知知识的同时,深刻的了解到两种不同文明发展过程之中的联系,以更好的诠释两种不同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三、总结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7

1.1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高中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高中历史是一门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高中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高中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2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气氛

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被广泛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虽然应用了新媒体技术,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建立一个良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对于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十分重要,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们应该致力于利用教学设备的更新,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氛围。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2.1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具有特色化的教学课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教学设计应通过综合教学模式来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致用,只有学到真实生活中能够得以应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课堂中也就应该传授这种知识。学生们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们要加以灵魂王的变通,把最能让学生们获得应用机会的知识挑出来认真传授,真正做到把精华的部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透彻,为了达到这么目的,就要求教师们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不但能够体现特色的教学体制也能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的优越性体现出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建立特色化的教学课程,充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特征,教师们从把握这些差异性开始,有针对的开展教学,从而能建立一个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充分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及类别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话就改善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改革。

2.2围绕课堂主题来开展教学设计

就像一篇教育性的文章指出的那样,一节课需要中心思想,即教学的主题。教学的主题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们会及时的认识到这堂课的重要部分在哪里,可以更迅速的学习重点,同时课堂主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思想高度和增强历史教学育人的功能,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开始前,一定要把这堂课的重要内容精简出来,形成这堂课的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给学生们讲解,主题可以是几个重点的词汇,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是某一个事件的影响等等,老师们不要局限于主题的设定,要集思广益,多考虑能够引起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主题内容。可以说主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内核而设定的,具有独特的特征。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所具有的性质和教学要求,构建以主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可行的,对于学生们学习高中历史知识是有特殊意义的。

2.3开展教学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不分家,理论的知识有些过于抽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更加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当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开展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就可以更好的从一个实践的视角突破进去,学生们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接近,没有了空洞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联系书本和现实的关系,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衔接起来,学生们能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为现实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3结语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8

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对新课程的学习力度,并深刻认识到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2]。另外,充分把握好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扩充与删减,满足新课程教学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实施探索性学习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是新课改有效进行的必然途径。教师应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形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课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利用多媒体快速、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把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多媒体信息工具入教能够让学生更形象地掌握知识,便于其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关键所在。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大对新课程的学习力度,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同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并积极组织相关的教学研究,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4.结语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9

以高三毕业班为例,在进行教学和复习时,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进步。虽然学生在学习成绩等方面不相同,但是我们必须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以关注与帮助,不能因为学生个人背景或是成绩、性格等方面进行差别待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二、丢弃“差生”观念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零差生”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教育下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对待班级里的后进同学,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案。对每一个落后学生都要进行关注和帮助,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进步、发展的空间。例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上,有一个其他科目成绩平均但历史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为这个学生我专门制定了一个教学设计,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每次考试过后,我都会根据这个学生在试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而且还会在思想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过去一段时间后,该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成绩一直保持在中上。这位同学是我在“零差生”教学理念下进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实施的一个成功的典型。

三、注重情感的培养

升入高中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7~20岁左右。人生的三观大多都已经形成,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作为历史老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感召力和责任心。但是,仅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更多的技巧和方法融入到学生中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以诚相待,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人生、学习规划提出正确的意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人本主义的实施

在教育中,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在历史的教育中,要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互相作用。由于历史知识量大、知识面广,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做好知识点、知识结构和相关历史问题的归纳总结。除了要进行合理的科学教育外,还要进行学生间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让班集体里所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之时,学会关心、尊重、理解其他的同学,学会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共同进步。在进行历史的学习时,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都会涉及到,因此要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在学习时,还要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和分析能力并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育的同时,还要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文明道德教育。在为人处世上,学会宽容的待人处世方法和策略。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要有全面的发展,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素养,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有用人才。

五、结束语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篇10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讲道:“‘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人民遭受到的苦难,是我们中国人遭受到的苦难,更好似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人民曾经被残忍地蹂躏,被无情地屠杀。这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也是给予我们教训的历史,我们要认清这段历史,努力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起来,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这样教学效果就达到了,通过“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民族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祖国的接班人看到了真正的历史,对于日本政府企图掩盖真相、美化历史是最有力的回击,切实做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情景设置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尝试作为导入的方法,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设疑释疑,环环相扣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疑问还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针对同一个疑问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争论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知识能力的提高。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一直注重疑问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化解教学重难点,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反馈,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