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2 05:33:00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强调材料情景化,让学生去分析、思考,然后得出结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处理好教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实践

通过使用新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变化。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放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再是以往的"短期效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方式有所改变,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有所变化。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我们也面临了许多新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历史新教材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一、解读新教材

1、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旨;重视历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引导以人文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新教材比较完整地反映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从基本理念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内容的启蒙性和基础性,选取跟时展息息相关的历史史实;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融合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了解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学习历史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3、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新教材设置的内容科学。准确,没有违背事实和真理的现象。选取了大量的教学素材,新教材既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又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调动起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兴趣。同时新教材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降低不必要知识难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为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主动学习、发挥自身特点的机会。在编排上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历史概念和观点注意真实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4、新教材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采用"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的优点,既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社会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从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学科知识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过渡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融合学科知识,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新的经验,新的价值观。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

5、新教材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为教师提示了教学的过程,同时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材中有学习思考,资料卡片,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比较合理和完整的学习过程。

6、新教材突出自我测评的重要作用。课本内容不在单独另立,而是穿插在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之中,方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和完整。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情景,探讨新情况与新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7、新教材注重科学探究,精心设计了"材料阅读与思考"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又注重探究的价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探究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8、新教材设计灵活、有弹性,为教师教、学生学留有足够的空间。如新教材采用"专题式",淡化章节的学科系统性,便于教师调整、处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力和个性。新教材在拓展性课题等部分恰当地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思考,使学生不但要学习教材内容,还要通过学习活动补充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教材与学生交互的作用,其中不少地方蕴涵着对学生学习方法、道德情操的培养。

二、实践新教材

“实践出真知”,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碰到了很多新情况。高兴的是新教材的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不仅抛弃了历史课本惯用的通史式纵向编年体例,代之以专题模块式的横向比较体例。教材的内容避免了与初中课程的简单重复,灵活性增强,信息量扩大。当然在高兴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担忧。担忧的问题不少,具体体现在: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专题式模块学习是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知识之上的,而对于绝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他们是第一次真正面对历史这门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学生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全新的学科,无底洞似的知识,一问三不知的现状,使得高一教学时间紧张,更不可能去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

2)教材内容跳跃性太大。以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九个专题从夏商周三代到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本书浓缩上下几千年,涵盖东西五大洲,如此大的起伏,如此广的跨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严重的考验。

3)教材处理难度大。新教材当中补充了许多旧教材中所未涉及的知识点,如必修一中的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在时间紧,容量大的情况下不敢去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不易抓住重点。

4)课改目标与当前升学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在这个问题上,两相否定,剑走偏锋,都不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态度。

5)落后的学生发展观。我们一直在强调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但实际上,在教师心目中,学生仍然是不成熟、不完整的个体,仍然是接受教育的理所当然的对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个“市场”仍然很大很大。

6)社会意识还有待快步跟进。比如,在新课程下,必然要安排给学生许多制作学具、调查并收集整理信息、实践实验、体验生活的课题或任务,学生需要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摈弃“那是软性作业”的观念,一些家长也同样需要摈弃“那是游戏”、“不务正业”的意识。再如,开发校外资源时,学校常常表现出或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或出于安全的考虑,不主动进行校外资源开发,社会也不愿予以支持和配合的情形。

三、研讨新教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充满欣喜,但也带着疑虑与渴求,特别是在实践中我们碰到了许多新问题。当然我们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一是让学生想学。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处理好教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好导言课,这就是很关键的一环。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就可以利用导言课,先以看似与历史无关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作导引,在投影新闻图片后让学生发言谈感受,启发学生理解希腊辉煌的古代文明巨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奥运精神的真谛,进而使学生由身边的生活热点体会到历史、历史情感、历史思维方法、表达己见、合作交流的魅力,从而切入新学期历史学习。再如既要抓住重点,又不至于增加学生负担,就必须要求处理好教材,备好课。《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指导意见》可以作为我们理清教学思路,把握重难点的前提和关键。以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指导意见》要求我们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以此为依据,教学结构体系应围绕“过程”二字进行,这是本课的重点,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对于历史教材这一重要资源,我们就必须挖掘和充分利用。如教材中有一幅“同盟会党员证”,在谈及同盟会时,我就把这幅图予以讲解,特别是这幅图中有“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字样,正是同盟会宗旨的所在。利用这幅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理解其纲领的完整性,同时也使学生把握了政党成立的三要素(公认的领袖、明确的纲领、全国范围的组织),这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让学生能学。必须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三是让学生爱学。如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我们可以有“加减乘除”法来设计:

1、加:加大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关注。如在本课可以设计很多相关的问题:“马克思有什么贡献,得到如此高的地位?(使他能够得到资本主义国家学子的如此青睐?)”、“关于马克思主义,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或者你有什么疑问、问题想问?”这种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入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让学生主动地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从而营造了乐学、趣学的课堂氛围。

生活经验远。除加大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关注外,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消化吸收教材内容,然后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来表达高深的理论概括。如为加强学生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了解。请同学们展开同类联想,问学生:“与马克思一样,还有许多人希望人类能建立美好的社会,也提出了许多美好的设想,同学们说说看,你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思想家的美妙设计?

实践、善于合作”的优秀品质,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人与人之间相差最少的是智力,人与人之间相差最多的是努力”的结论得出也就水到渠成。

人生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万事开头难,新课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代表先进教育文化方向,顺应历史必然趋势,但也应作好持久战的准备,特别是要抓紧对评价机制的改革。很多专家都在呼吁: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在行进中,但是只有打碎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体系,方能真正步入新课程,方能享受新课程的甘甜。我们应满怀信心,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去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阶段;浙江教育出版社。

3、罗红梅《就高中历史教学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