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科技演变与启示

时间:2022-04-29 11:11:47

基层农业科技演变与启示

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1.机构现状辽宁省有省级、市(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111个,其中省级43个,市属68个(见表1)。全省农业高校有三所,分别为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职业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还有农业中专学校6所,省市县三级都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637名(见表2)。2.人才队伍现状目前,全省科研机构现有职工4638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为28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800人,中级职称960人,初级职称620人。一是在现职人员构成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60.47%,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占11.02%,行政人员占5.86%,工人占22.66%(其中省农科院工人占32.60%,数量过多,影响科研工作)。二是离退休人员总计为3072人,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0.66∶1,其中省农科院为0.83∶1,负担有些过重。三是从学科专业结构看,农学(含土肥、植保)专业过多,占22.93%,相对而言蔬菜(3.39%)、特产(5.71%)、畜牧兽医(4.89%)、水产(4.67%)、生物技术(4.03%)、计算机(1.28%)、加工(0.75%)、经贸(1.32%)等专业人才偏少,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四是年龄结构,小于30岁的占19.61%,31~40岁的占40.86%,41~50岁的占28.47%,51~60岁的占11.06%,老、中、青的比例基本符合科研工作的要求。五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结构,博士占0.89%,硕士占4.42%,本科占43.12%,大专占30.31%,中专占10.63%,其它占10.63%,从中可以看出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过小,大中专学历所占比例过大。六是职称结构,正高级占6.06%,副高级占22.50%,中级占34.24%,初级占22.33%,其它占14.87%,高中初比例为1∶1.25∶0.83,高级偏多,中初级偏少,不尽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637名。从总体情况看,县(市)及以上农业推广系统基本上能够按照编制严格执行,确保不超编。截止2010年底,辽宁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数量达6123人。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占总数的0.03%;具有硕士学位的49人,占总数的0.8%;大学本科1618人,占总数的26.4%;专科2643人,占总数的43.2%;中专及其以下的1811人,占总数的29.6%(见表3)。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668人,占总数的10.9%;中级职称2602人,占总数的42.5%;初级职称2191人,占总数的35.8%;其他660人,占总数的10.8%。从性别上看,男性3912人,占总数的63.9%;女性2211人,占总数的36.1%。辽宁省农村人口232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365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31万人,占农村劳动总量的2.3%。从人才类型上看,全省生产型实用人才19.7万人,占63%,其中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占60%左右;经营型实用人才6.9万人,占22%;技能服务型实用人才2.3万人,占7.5%;技能带动型实用人才1.9万人,占6.2%;社会服务型实用人才0.4万人,占1.3%左右。从学历结构上看,全省农村实用人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758人,占1.2%;高中、中专学历的25682人,占8.2%;初中学历的273109人,占87.2%;小学文化的10336人,占3.3%;未上过学的313人,占0.0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见表4)。从技术水平上看,全省共有农民高级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师4072人,占1.3%;农民助理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术员8770人,占2.8%;没有或未评定农民技术职称的29.7万人,占94.7%(见表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从总体上看是研发人才较强,推广和实用人才还显不足,特别是在能够引领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努力。(二)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体制不合理,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由于受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在辽宁省许多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归属乡镇政府,而不是以前的“垂直管理”———由县(市、区)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仅是业务指导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技推广工作失调,工作效率极为低下。其管理体制不顺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上,而且还体现在用人和资产管理上,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忽视或者淡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科站工作人员经常被政府部门抽调,其用人机制不科学;非专业人员占编严重,甚至在个别推广站非专业人员超编,严重阻碍了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使用。据调查,铁岭市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农科站)96个,核定编制700个,实有人员1060人,超编360人,能够正常开展业务工作或者勉强维持糊口的乡(镇)农科站仅有46个,占总数的48%,而过半的农科站只能靠职工自己从事经营活动和从事二、三产业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基本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局面。辽宁省各乡镇仍是五站合并为一个农科站,营口市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任压在了农科站,原来的林业站站长分管农业技术推广,原来的畜牧兽医站只有5个编制,多余人员每人给1000元进行人员分流。与此相反,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缺编现象,据2011年辽宁省农委对全省64个市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调查,总缺编人员所占比例为21.05%,其中省属机构缺编占25.74%,市属机构缺编占11.38%。在基层的乡镇,由于编制限制及招聘的大学生多数为女性,不便于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老龄化现象,现有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左右。2.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专项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缺乏,人员经费难以为继。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其经费应该由政府专项下拨,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迫于经费紧张或者严重超编,没有或者很难满足全面的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的专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进而无法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下,积极性不高,新技术在基层难以扩散推广。据铁岭市各县区填报,全市乡镇农科站年需人员工资及经费总额1162万元,而目前能够解决的仅有231.7万元,年经费缺口930.3万元,乡均缺口经费达9.6万元。3.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服务难以保障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问题严重。就是说,人员老化,结构老化,知识老化。在调查中,许多地区农业科研人才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特别是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骨干力量人员老化,新进人才又缺乏实践经验,出现“断层现象”,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偏少。据调查,营口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21.9%。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及时补充专业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迫在眉睫。目前,辽宁省农业部归口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内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3.7%,其中非全日制学历或非农学历的不在少数。2003~2007年的4年中,全省仅种植业基层站接受过3个月以上业务培训人数,只有在编总数的9.2%,而同期新接收的农科毕业生仅有145人。很多乡镇农技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分配到1名正规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在许多地区,农业科技人才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经常凭借经验行事,缺乏经常性、前瞻性、时效性的最新科学技术更新培训,使之发挥推广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受限。即便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普遍存在培训方式简单,收效不明显,大多数培训依靠项目而来,缺少常规实用的轮训机制。由于农技人员数量少,相对的服务对象数量加大,技术推广活动范围拓宽,难以得到全覆盖,特别是农忙时节和关键时节,很难实施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由于农技人员素质有限,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过程中,其讲解和示范能力也必然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多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只能将服务重点放在产中这个环节上,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还不能开展有效的服务。4.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研、教育、推广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分别归属与不同的政府部门,各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我国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只有不到40%,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的培训往往无法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农民对政府办的培训班积极性不大,农民更希望了解实用的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由于知识更新缓慢、现有推广人员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较不明显。

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方面,应该恢复乡(镇)农科站隶属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撇清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扩大编制,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来。另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落实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建立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见图1),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推广力度。图1(二)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投入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在保证人员经费的基础上,加大业务经费的投入,确保培训经费、科研经费都由政府出资。各级政府还要科学合理地设定编制(含辅助人员编制),对于农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的地区要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切实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确保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科学稳定有序发展。设立专项基层农技推广经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由省、县级财政共同承担。省级经费投入以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县级,县级经严格职能分工和绩效考核发放到农技推广机构,支持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完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包括人员聘用、职称评审、分配激励、学术研究、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落实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实践能力。选聘优秀的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分别到各市地、各县市区挂职副市长、副县长,负责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对于优秀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工作一定年限后,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于挂职锻炼的优秀人才,可以继续提拔重用或者选送到农科高等院校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四)建立科研、教育与推广沟通机制从公共农业推广服务横向体系看,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体制。一方面,可以采取本地区基层农广站之间交流,也可以采取本地区基层农广站到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地区交流或者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教师或者研究人员到基层推广站交流任职,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应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在培训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农业科技人才参加培训少、期限短、收效少、内容不匹配等矛盾,要增强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各个农业推广站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机制的建立,对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农业科技进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于科学研究成果的申报、研究、结题及成果转化,都要强调相互联合,经常沟通,使农业科技进步研发及推广经费充分发挥效能,真正地科学使用经费,真正地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各个农业推广站之间也应该加强经常性沟通,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亲身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趋势,进一步使最新科研成果最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经常性培训和知识更新。

本文作者:杨燕翟印礼工作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