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时间:2022-05-22 11:25:48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合力

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新兴专业建设时间短,尚处于发展初期,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对职业素养教育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物流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电子商务、商品学等,所开设的课程中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较多,而实践课程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对独立,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仅仅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是几门课程,而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

首先,高职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意识不强。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由于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管理、经济、工业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转型而来,对物流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上还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的现象,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其次,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缺失,使得教师们很难自觉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未纳入在校学生评价体系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理应是高职学生不可偏废的“两条腿”,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中,并没有纳入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使得评价体系不能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使得考评体系失去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和参考意义。

(四)校企互动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走出校门,与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关于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涉及甚少,学生很难理解职业素养的真正内涵。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重大。忽视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疏离了人的主体性,导致职业教育理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萎缩。只教给人专业的知识、技术是不够的,只适合技术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和谐的人格。根据目前形式,高职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做出优秀的业绩,另一方面,企业也更加青睐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特点,面向的使各种现实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即“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加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发展和完成职业行为所需的基本知识、意识和能力的综合,集中反映了职业人在实践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实力。当前,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对高职毕业生的考核中也加大了职业素养的比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

高职教育在教育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为其人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营养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快速地适应环境和岗位变动的能力。在当今的学习性社会大环境下,高职学生们还要不断地学习甚至要敢于创业自立,掌握自己的命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每一位毕业生以良好的态度,用心去做好每一份工作,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学校层面,确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格局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理应把职业素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主阵地,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确立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格局,从而使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既能满足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又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1.加强部门沟通,共同参与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教学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某几门课程教师的责任。专业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通力合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讲座、培训等,促进校内各部门转变观念,在日常管理和组织学生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各项基本素养(如:道德素养、身心素养、行为素养等)的教育。

2.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搭建职业素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借助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促进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专业层面,设计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教学计划

高职专业教师应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改变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门课程或者一个阶段的状态,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针对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缺乏实习实训教学的指导经验等问题,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校内专职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申报访问工程师项目等,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体验并总结专业岗位工作中所需具备的各项职业素养,不断学习改进,一方面可以探讨如何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程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切实理解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重要性,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校企合作,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受到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同,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正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校企之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建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1.校企共同设计评价标准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应界定出具体的职业或工作岗位需要哪些特定的职业素养,并对职业素养进行有序的梳理。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座谈、走访、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总结归纳岗位职业活动所要求的品质、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要素,共同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校企共同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包括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配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对参观实训、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校外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组织、实施和评价。

3.校企共同参与评价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评价时,评价人员不仅要有学校的教师,还应当包括来自企业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一种全面的能力,从而可以应对未来的职业需求,而且这种能力的需求远远超越于人们曾经强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通识能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耀燕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