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问题及对策9篇

时间:2022-11-22 08:57: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问题及对策9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模式分析

伴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这一名词早已被大众所熟知,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承担国家和社会建设重任的关键人才,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广泛开展的同时,其有效性不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急需改善。

1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不足

1.1建立三级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山区,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严格按照要求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制度来推动和完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学校:①学工部组织各学院完成每学年秋季学期的新生心理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学院相关辅导员老师,由他们约谈结果存在异常的部分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后续的相关矫正措施;②学工部组织各学院在春季学期开展一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相关活动,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演讲、征文、户外活动等;③学工部下设心理咨询中心,面对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各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向需要咨询学业生活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和筛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备案并及时向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上报。(3)班级: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卫生员,一般由班干部兼任。该心理卫生员主要工作职责是信息员,即发现班级中有同学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

1.2现存问题

此项制度总体而言覆盖全面,分工明确,信息渠道顺畅,由点及面掌握了大体情况。但作为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却也发现了一些无法落实推进的具体情况。(1)极少有学生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寻求帮助。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认为只有心理有严重问题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询中心,“面子”问题使他们不愿意去咨询,以免被同学看到,而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并不熟悉,而学生一般很难向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情况;③能克服第二点向老师咨询的学生,由于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在情感上很难突破,很难达到真实平等的交流,咨询效果也因此并不明显,所以会选择放弃咨询。(2)各学院辅导员老师工作任务繁杂,管理学生较多,很难保证及时全面地完成所有学生的咨询求助工作。(3)班级心理卫生员基本由班级干部兼任,本人并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门训练,只能起到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及时汇报的基础作用,无法帮助班级同学进行心理疏导。(4)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相关活动,活动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但活动周期较短,很难保证在短期内完成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卫生知识有效宣传的活动效果。其实,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我们目前的工作模式重个别学生咨询诊治,轻多数学生普遍防治引导,这样做,并不十分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求。因为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和问题,大都属于亚健康范围而非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等严重问题,如果学生在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能力后,其实都能够进行较好的自我调节。

2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能否妥善地进行处理,其结果又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与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们“三观”的确立与形成;而能否妥善地进行处理,则又与学生的心理状况(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工作的突破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效果。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增进“宿舍”一级,并将“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之所以将“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主要原因如下。(1)关注学生的微信、微博、QQ空间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之余喜欢做趣味心理测试、热衷于血型、星座研究,喜欢转发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还有些喜欢看心理分析类型的影视作品,这些行为都可看作他们进行自我分析和认知,调适心理的具体表现。这些现象也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充满兴趣,除了我们已经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内容外,他们还需要全面系统长期地普及和引导。如果能够满足他们这一要求,就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2)选择班级和宿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则是因为,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活动最为频繁的两个重要地点。班级是完成专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学习氛围浓厚,利于探讨和交流;宿舍则是除了上课和课余活动外,他们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宿舍氛围是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心态的基点和源泉。因而以班级和宿舍两级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来有利于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扩大覆盖范围;二来参与者主要是学生,他们既是学习者同时也是引导者,在自助和助人的过程中,不断交流和巩固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

3创新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结合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及思考,在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推行以下模式:原有的学校及二级学院层面的工作进一步保持和巩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班级和学生宿舍。具体做法如下。

3.1在班级组建“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朋辈式心理互助活动

(1)该兴趣小组成员的吸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学生自主报名参加;二则由各宿舍推荐至少一名学生参加。这两种方式淡化了学校、学院选拔推荐所带来的“官方化”色彩,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推荐的权利,有助于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2)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对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他们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学校组织调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作为联系二级学院的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常规指导的同时处理学院下辖专业班级兴趣小组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改变以前在心理咨询中心被动等待学生求助的局面,而转为“把握全局,重点突破”。(3)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自助和互助。自助即是本人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自身的心理状态,在碰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调适,保持健康良好心态;互助既可以在小组成员内部出现(自助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时,向同为兴趣小组的成员求助,共同协作解决),更多出现的则可能是非小组成员的同学在碰到问题和困扰后的求助。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组成员就需要完成倾听、安抚、客观理性分析和引导工作(引导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向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求助)。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时,小组成员要及时向辅导员和负责联系学院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汇报。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的定位不等同于专业人员,他们相当于普通心理问题调适和严重心理问题处理的缓冲地带。兴趣小组的成员全部是学生,他们与求助同学间有着亲密的情感基础,在互助过程中可以少受时间、地点等其他因素的限制,这就使得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普及成为可能;同时,以兴趣小组成员为中心,由他们辐射至宿舍、班级的其他同学,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完成自助和互助,也使得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得到保证。

3.2创建宿舍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辅助

良好的宿舍氛围和宿舍关系是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心态的基点和源泉。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他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引导和教育来完成更高层级的精神提升,而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更为成熟地处理各项问题的能力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折回来看,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又为持续保持积极心态注入了稳固营养剂。因此,创建宿舍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键点,更是二者在工作实践中相互辅助推进的结合点。总体而言,以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点,从工作着力点来说更接地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化长期化开展,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探讨创新工作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沈菲 单位:安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2]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3]苗军芙,郑海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王永,陈晓伟.自助与助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5]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盲区与OBE教学模式提出

人的心理变化具有全程不预期性,心理教育和疏导也要全程跟踪。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基础课形式只在1个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其它学期主要靠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活动进行宣传教育,这样的活动不具保障性,针对倾向性心理问题开展的教育疏导很少。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习了普适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考试也取得了相应学分,但因没有后续跟进教育,掌握的知识没有深化和应用,随着专业课压力加大而逐渐淹没和遗忘。在面临婚恋、择业、交友、人际交往等问题时感觉手足无措,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危险期,是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掩盖下的一个盲区。为消除盲区,提出OBE心理健康教育模式。OBE教育是一个循环的教育改革模式,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聚焦于学生表现即产出的经验测评。相对于关注教学资源等产出的传统教学模式,OBE没有提出对特定教学方式的要求,它只对学生最后学习产出提出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为:从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多少工作,转变为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收获了多少成果,即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最终评判标准。这种学习成果不只是学生相信、感觉、记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构建

一是担负心理健康学科教学的专任教师,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心理健康学科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的主渠道作用,教学要实现三个目的:首先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其次是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再次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二是负责学生生活起居、学习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他们是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的主力军。学生中存在的倾向性心理问题他们最容易感知、发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最有发言权,他们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道防线。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力量的作用,在班级和宿舍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他们是解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主力军。心理咨询师接近于临床医生,当辅导员发现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时,就要由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并辅以相关治疗,这是防止个别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与相关医院建立合作医疗,对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邀请心理专家协助治疗。

三、“三位一体”全程全员化教学方式

按OBE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改为全程教育,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实施。第一学期结合入学教育开展,主要由辅导员负责;第二学期以必修课程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讲授;第三到第五学期安排具有教师资格证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辅导员,结合专业课学习及各种活动进行教育;第六学期结合就业指导课开展教育;第七、八学期结合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实训开展教育。在OBE模式中,不限定辅导员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只通过阶段性工作的特点及学生心理变化规律性,为学生设定期望值,并确定教学内容,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辅导员上课前应试讲审核。OBE模式为充分展现辅导员的教育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并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的重要来源。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的任务是不定期、不预期的,当普及教育和有针对性教育不能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时,就要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来解决,所以,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的工作时间是不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建设成为一项全方位教育、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全面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为创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做出贡献。

作者:杨景胜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第三篇: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在带给大学生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对其有效甄别,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得愈发复杂与多样化。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方面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方面因素的影响,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现对家庭因素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因素;影响;策略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家,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个家庭的和睦会带给孩子幸福的生活,而相反的家庭不合、父母整天吵架的家庭无形中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中也没有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处在人生重要时期,由于他们社会认知程度有限,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家长若未进行及时引导则很有可能使其误入歧途,造成心理承受过大的压力。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力,当前只有将家庭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保障。

1家庭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遗传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其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遗传是指父母所携带的某些疾病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家族中若直系亲属或者近亲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则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非常大。除了遗传性精神病外其他相关病症也会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从而引发心理疾病。这种类型的生理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不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一定的伤害。

1.2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给孩子营造舒适、和谐的家庭氛围,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处在转型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心智还不够健全,处理方式还较为欠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极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1.3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处在特殊的年龄段,大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也是愈发严重,若家庭情况较好则可以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学生的内心需求也能得到一定的满足,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困扰,他们会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抑郁等不良现象。

2将家庭因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充分发挥家庭的原生性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不管是作为学校还是家庭来说都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渗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作为家长,绝不能仅仅拿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而应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子女教育中家长也应多学习,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当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2构建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当前纵观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方面还存在这样一种共性:家校之间的沟通较少,当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家长只是一味地埋怨,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学校也由此承担着强大的压力。家校之间缺乏有力的沟通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学校应做好家校交流工作,例如可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让家长与孩子一同成长,让家长能看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此外高校还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了解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从中得以学习。与此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在日常观察学生的变化,如若有异常应立即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赋予的磨难,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勇往直前,笑对人生。

3结束语

总之,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来说其在孩子成长成才之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燃起生活的希望与面对困难的自信心与勇气,尊重孩子理性化的选择,让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作者:贺亚美 单位:凯里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雯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2):63-64.

[2]杨金江,李德波,达永仙.家庭因素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2):57-61.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万事万物的发展进步都取决于各自与生俱来的积极要素,人只有通过积极的、向上的本能才能真正克服困难,谋求发展,获得幸福。我们通过积极的方式待人接物,应对外在的变化,也会得到积极的回报。如果我们只关注消极的一面,成天担心疾病等带来的威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认识问题、疾病,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就相当于背负着装满危险的包袱,忘记了自己潜在的抵抗力,久而久之,将不堪重负,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幸福生活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情感丰富并伴有较大情绪波动,意志水平高但不稳定[7]。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认知、情绪、意志发展的形成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亟待正确的指引。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重点不应只停留在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现有的品质和潜在的力量,用发展的、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占10%2013年孙睿等运用SCL-90量表对云南某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发现,检测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2.1%。2014年王强在调查沈阳市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到41.42%。2015年黄和等运用SCL-90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所高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大四高年级学生的躯体化和抑郁指标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另据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大学生迷失了人生方向,甚至丧失了人性的善良,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阻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课堂教学方式。目前,高校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课堂教学作为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是传播心理学知识的主阵地,学校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包括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第二,课外活动资源。学校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为宣传载体,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一些学校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组织以心理健康为题材的话剧排演,在演出和观赏中领悟面对挫折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力量等。第三,网络教育方法。许多学校开通了大学生心理热线电话,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网站,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第四,社团活动形式。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以社团活动为出发点,以大学生自己的视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本性,这种积极本性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表现出来,有待于有效挖掘。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成为主要研究对象,那么研究者的信心及动力势必越来越小,可能只会形成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积极取向倡导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方式解释心理问题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得到建设性的指导。

二、积极取向的路径探索

积极取向以不断挖掘和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主要任务,创建积极的教育环境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勇气等积极品质。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培养入手,探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的组织系统

1、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

学校营造一个关怀和信任的支持性氛围至关重要。学校的基础设施已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对学校的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提供及时的支持与鼓励。著名心理学教授泰勒2002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23%的学员反映积极心理学带给他们积极的改变,一时间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风靡全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好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递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载体,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有效平台。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着积极的理念,面对全体同学,从积极的角度描述和解释问题,给学生积极的反馈,学生真正成为自身潜力的挖掘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削减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积极品质是人固有的本性,引导学生深入的自我观察与探索,培养发掘与培养自我优势与美德的能力,建立独特的积极品质组成体系,通过学习和练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和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课堂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心理行为训练等多样灵活的方式进行。不拘泥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获取直接经验,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运用团体辅导对改善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理念促进形成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建立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绪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行为,提升其主观幸福感、自信、乐观、智慧、心理体验、创造力、生命意义等积极品质。

2、树立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对个体形成早期经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以后成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孩子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学校”,父母对子女地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义务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其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孩子成为自信和勇敢的孩子。要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模式,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安全需要和照顾需要保持敏感并积极给予满足。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易形成积极依恋、安全感和归属感。

3、共同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是提供个体成长的大背景,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系统是个体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时代背景。创设一个平等开放的环境,尊重每一个人。不管是什么职业,哪个年龄阶段,大家的人格都是由积极品质和消极品质组成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充分尊重人们的人格和尊严,挖掘与生俱来的积极特质。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系统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也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订适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和制度,提倡各个方面采取力所能及的举措,为学生的个体成长提供积极支持,形成向上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让他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力量,从不利的情境里面走出来,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寻求社会支持的方法,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增加社会适应的能力和自信心,增加积极体验。新闻媒体。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积极的线索有助于积极记忆的形成,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我们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深受新闻媒体的影响,新闻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正面形象的力度,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好人好事宣传,网页上的自动弹出窗口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社会上的积极形象。积极的宣传让处在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压力之下的大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希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个人层面

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对自身的认知更加全面,情绪智力也得以发展,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能够相对顺利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自助的条件、资源与能力。因此,大学生积极潜能的挖掘有着自身的可能性和优势。

1、注重挖掘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如兴趣、高兴、满足、自豪和爱等能增强个体的积极资源,如体力、智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个体对过去的满意感、对现在的快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组成了积极情绪。

2、学会并保持乐观。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的最基本条件时要保持乐观[19]。形成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乐观型解释风格”。乐观的人常常具有建设性的和可控的归因方式,常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或勤奋程度等可控因素,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积极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3、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人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哈克等人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态度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来更稳定的婚姻生活、创造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加长寿。坚持每天至少记录一件生活中的快乐事件,记录生活中的辉煌时刻,用新的方式使用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积极力量,比如善良这一积极力量不仅可用于人际互动中,也可以用于作业完成中。

4、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尊在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得到积极人格理论的认可。大学生在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和自尊的培养成为积极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积极体验包括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追求积极的内在因素,因为人自身具有追求快乐体验的要求,所以人在生活中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体验的行为。充分享受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美感。发展自身良好的自尊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为自身成长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总之,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让积极贯穿教育的始终,渗透到个体成长的各个层面。当然,并不是盲目的、自我膨胀式的积极,也不是完全脱离消极的另外一个极端,无视问题的存在,而是在借鉴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的视角,更加全面地看待人所固有的本性,包括积极的品质和消极的品质,只是更侧重于积极品质的挖掘和培养,同时不忽视消极品质对个体成长的意义。因此,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心理的评估和测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待于后续研究进行补充。

作者:薛霞霞 石梅 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2]孙睿,彭林珍,罗家洪,吴学智,王智璇,向以斌.云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36-38.

[3]王强.沈阳市某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4.

[4]黄和,蒋阳,郭江森.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调查报告[J].现代交际,2015,(5),123-124.

[5]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7]任俊.积极心理学[M].开明出版社,2012.

[8]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分析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不同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模式,有效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沈德立、林崇德、梁宝勇等人着力打造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通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培训教材,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培训,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等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主体问题的探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确教育主体,有利于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因此对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相继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双主客体论、三主体论等观点。但是无论是单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都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双主客体论中,“潜在主体”说将学生看作现实的客体和潜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现实主体,需要通过教育促使学生成为现实主体;而“轮流主客体”说、“主体移心”说等,将教育和接受教育简单的割裂开来,打破了教学双方面的有机联系。在“三体论”中,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第三方面因素看作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实践。例如于光远将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并列,认为其同一般的认识过程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客观环境共同发挥作用,将教育者看作第一主体,发挥着主动的因素,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外界环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识的来源和对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教育功能的发挥,而构建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式,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的整合模式”、“多维立体的心理教育模式”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围绕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评估方法等方面,构建了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优良心理品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在各个高校可以广泛借鉴的模式。

四、以“三体论”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及分析

在以“三体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中,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道德要求和职业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以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引导其积极、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构建普及性、拓展性、专业性心理学课程体系,保证全体学生必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普及性课程。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团体训练等内容穿插其中,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组织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新生心理适应、自信心培养、阳光心态、考前心理调适等专题讲座,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灵书签设计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等,分层次、分阶段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职责、辅导教师工作职责、预约流程、普查流程、危机干预流程和心理咨询值班、预约、反馈等制度,重视心理咨询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信息反馈和个案分析、研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搭建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朋辈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平台、打造学生自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首先,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公共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并实现心理咨询的预约、测评、普查的网络化。利用展板、广播、宣传单等媒介,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其次,要积极打造以班级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为主体的学生骨干队伍,切实发挥其在班级、寝室的“心理活动员”、“心理观察员”和“心理关怀员”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骨干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理论培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水平与互助水平。最后,要建立并科学指导学生自助组织,通过印刷发放心理健康辅导报、朋辈咨询热线、班级心理活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优势,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情况下,促进受教育者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心理压力的缓解,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教师要加强个性品质修养,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积极热情、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真诚关心学生的需求;知识渊博,具有卓越的才能;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待人真诚,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其次,要构建平等对话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教育者与学生互动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和科研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网络、微信平台等途径,结合移情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互动的过程中听取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建立教育者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注的新模式,教育者应对学生的行为采取及时合理的回应与关注,既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又要避免空洞赞赏夸奖现象的出现;建立教育者对学生期待的新模式,通过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学生追求成功,不断激发学生对取得成绩的向往和抱负水平;建立尊重共情的教育新模式,不仅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需要掌握其心理动态变化,尊重学生观点、想法,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的失败与缺点。这些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塑造敞开、接纳、理解、包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作者:李菲 门瑞雪 袁群明 范志光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17(2):65-68.

[2]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29(6):1282-1286.

第六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1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被诸多负面情绪影响。下面对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1环境适应与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障碍在大学新生入学时表现比较明显,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的改变,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衣食住行等种种生活细节都与中学时代不同,需要自己安排生活,这使许多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大学生长时间难以适应。同时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面对新老师、新同学以及新朋友,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最终使他们出现敏感、自卑、敌意等心理病症,并产生孤独、空虚、失落感。

1.2学习认知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多数学生缺乏对学习正确的认知能力。第一,消极怠学。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读不进书却又不得不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差产生自卑心理,生活在矛盾之中。第二,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应激现象,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的考试期间,由于时间安排不够规律,加上各种压力,许多学生会出现考试焦虑症。第三,侥幸心理。不诚信考试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一。作弊学生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在考试的一段时期内都会处于脑筋绷紧的状态,从而无法正常考试;若一旦被发现作弊,则对其心理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出现厌世心理。

1.3就业压力重大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口基数远大于社会需要,这与社会发展中的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主要有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准确定位,对未来感到迷茫,盲目地设定就业目标,而不考虑社会就业现状和社会需求,很容易导致出现就业挫折感和焦虑感。

2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正确看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发生,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2.1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说:“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高校要十分重视辅导机制的完善,提高心理辅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加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数量,提升配备比例,保证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师。同时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还可通过新媒介的传播,设立线上的心理咨询平台供学生使用,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构建健康人文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的环境绿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活动文化建设包括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舞会、人文讲座、文娱活动、三下乡支教、公司实习锻炼,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架起沟通社会、集体和他人感情的桥梁。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2.3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的压力是多因性的:学业、情感、就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与困境,在寻求心理支援的同时,更应当提高自我心理的调适能力,让自己对心理疾病“免疫”。鼓励大学生将文化知识储备结合实践经验,以便发挥出知识的最大能量;在加强自身素质培养的进程中,努力提高其面临逆境的耐受力和心理调适的综合能力;并且帮助拓展交际网络,开阔文化和人文视野,使大学生在不断的磨炼中提高识别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决定前途,心理健康源于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只有拥有幸福感的人才会带给别人真正的快乐。当代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只要齐心协力,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

作者:麦秋霞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

[2]曝史上最脏女生宿舍:垃圾遍地无处落脚(组图)[EB/OL].中华网新闻,2016-02-25.

[3]刘士辉.试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第七篇: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从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从资源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心理健康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近年来,高职学生群体不断扩大,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储备了强大的后备力量。高职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发展阶段上,其处于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固的时期;在社会角色中,他们结束了繁重的高中学习,面临着就业压力,而且与普通大学相比,其在就业难度和就业层次上面临的挑战更大;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就读的高校方面容易产生自卑心理[1]。以上问题的存在,使高职大学生常出现角色转换不顺、心理不适应等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因此,高职学校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的特殊性,科学设计和建设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培养适合职业需求、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资源体系

(一)设施建设。由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方式的多元性,高职学校应建设和完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活动等标准化场所,并配备多媒体、心理教育教学器具,以及必要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分析、心理测试、心理调节等高科技设备和软件程序。同时,还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前沿理论,及时购置相关书籍及图文资料,并结合教育需要完善多媒体教育资源。

(二)师资建设。首先抓好对专业教育队伍的培训。通过到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进修、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方式进行培训,帮助其扩大视野,了解前沿理论,并结合教育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是引进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较弱的高职学校,要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强化专职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网络资源建设。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其自尊心。建设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终端普及和应用技术发达的优势,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体系,如利用微博、微信、QQ、APP等,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平台,供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内容体系

(一)基本知识。通过专业课程、网络宣传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科学知识,树立正确意识,科学对待和处理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指导。通过讲座、讨论、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高职生活及就业前景,尽快适应和融入现实,树立自信,培养兴趣,确立人生坐标。

(三)价值观教育。通过典型示范、专题班会、技能比赛、创业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四)性格教育。通过个性化指导、特定心理训练等,对性格存在缺陷的学生进行性格矫正,培养其发挥个性优点,规避缺点,有效融入团体和社会。

(五)人际关系教育。培养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升社会交际能力,学习宽容、接纳及团队意识,正确地表达观点,通过合理的途径实现交往目的。

(六)抗挫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劳动实践、分组比赛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充分认识挫折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为成功积累经验的途径,培养其通过拼搏奋斗、团队合作克服困难的意识。

(七)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训练和日常指导,训练学生对情绪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技巧,培养积极稳定的心理素质,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对行为的不良影响。

(八)就业心理。通过成功典型报告会、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正确的就业观,疏解学生对就业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完成就业计划和职业规划,教育学生掌握应有的应聘技能和职业技巧,树立对就业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心。

三、方法体系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由于学习层次、就业方向、生活学习环境的同质性,使许多高职大学生中存在一定共性的心理问题。个体之间由于问题的共通性而达到产生同情,进而互相交流和关爱,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群体进行集体教育,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共同改进、共同提高。除了共性的心理问题之外,还有的学生有特殊性问题或隐私性问题,这些问题是靠集体教育无法解决的,对此,要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指导[2]。

(二)课程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但是要达到良好效果,还需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自我修正能力。在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科学的了解,明确了改进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结果,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必由之路。

(三)日常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随机教育,指针对突发性问题,首先稳定学生情绪,再调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制定随机教育方案,开展系统性的干预、疏导、指导和治疗。为做好随机教育,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如对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对重点教育对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开展随机教育时有据可依,强化教育效果。结语在新形势下,构建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首先要整合教育资源,提供设施、师资、平台等保障;其次要完善内容体系,使教育体系功能齐全;再次,要构建科学的方法体系,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俞祥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挑战与应对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QQ等媒体软件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思想教育、思维判断等方面,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因此,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条件,提升心理教育的效率,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种种挑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1缺乏有效的预防监管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各种交际平台和软件接触到许多色情、暴力、迷信等消极信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监管防御措施,就会导致这些不良因素迅速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价值观教育形成消极影响。同时,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以匿名状态进入各种平台,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这种虚拟状态,出现压抑、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心态。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逐渐失去安全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信任危机。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困惑,未能向大学生适时提供指导。

1.2学生的思考能力被弱化

新媒体特有的虚拟性,使大学生逐渐失去道德规范,出现不当言行,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新媒体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际手段和丰富的资源信息,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但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盲从网络上的各种观点,受网络影响过大,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一些自我克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甚至出现侵权、谩骂等道德失范行为。

1.3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

受新媒体影响,一些不健康信息逐渐进入大学生视野,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形成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新媒体特有的开放性使各种信息充斥网络,一些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三观扭曲,思想道德素质下降。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2.1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由辅导员负责,但部分辅导员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方法、心理学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多采取谈话、观察、分析等手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僵化,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因此,高校应当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平台,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当要求辅导员掌握必要的新媒体使用技能,以便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通过新媒体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2.2合理运用新媒体

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知,认为只有心理疾病才需要进行心理教育,所以在心理咨询时感到自卑,不愿向教育者反映自身的真实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QQ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反映自身的心理情况,减少面对面交流引起的尴尬和不适。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疑惑,另一方面也可以打消大学生的倾诉鼓励,便于他们畅所欲言,全面反映自身的心理疑惑,并接受科学指导和教育。同时,高校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创心灵之窗、沟通桥梁等心理教育专栏,并聘请专业教育人员对专栏进行管理,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

2.3加强课程衔接

课堂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平台和途径,因此,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课程衔接,拓展教育渠道,搭建课外心理教育平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当前,许多高校都已经注意到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高校可以创建心理教育网站,并以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提供心理咨询与援助,增强师生互动。此外,还可以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活动,以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大学生自觉了解心理学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以运用挫折考验训练、团体训练等形式,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择业、生活、恋爱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演练和引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和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张东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康丽峰,王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

[2]杨钰.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策略[J].现代交际,2015,(4).

[3]马玉龙.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第九篇:心理效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详细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二、优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3.网上教育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辅助途径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作者:李涛 高彤彤 单位:陕西省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