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2-21 03:40:56

综合高中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自我个性,明确发展方向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站,改革高中教育模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了满足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需求,提升整体的国民素质,高中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高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一、绪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竞争不断的激烈,从综合国力的竞争到科学技术的竞争,最后都会转嫁为人才储备的竞争。21世纪是教育改革和突破的重要时期,高中的教育改革是重难点,也是在整个教育改革大局中的中心一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校的学习质量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基础,也是综合高中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化,对高中人才的培养逐渐趋于多样化高水平。为了给新式的教育事业带去远远不断的动力,综合高中要从当下出发,从根本出发,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创新教育方法,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因

(一)教育综合改革的催生。综合高中对于人才培养策略的不断创新是建立在整个教育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因为综合改革机制的催生,才带给了综合高中教育改革的机会。在整个时代大背景的推动下,教育的创新是必然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教育事业得到创新和发展,民族事业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除了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更要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抓住先机,抓住时展动脉,这才是构建新型社会环境和教育机制的关键所在。我国自九年义务教育推广以来,综合高中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换代,教育从业者也逐渐的意识到,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向前发展,才能够培养出一批批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二)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所以高中时期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新政策新的应对方法,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很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速度。对学校来说,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条件,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那便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对学生来说,在成长阶段没有接受到必要的教育指导,没有培养出对未来社会发展有益的技能,将会极大地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所以,不论是从国家角度、学校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三、综合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

(一)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应试教育没有给予学生太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的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老师是领导者,学生是听从者和学习者,这与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是相悖的。学生在这一阶段正处于叛逆和转变时期,过度的禁锢和死板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综合高中的学习,最终成绩的体现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我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和角度去进行自我的思考,人才的培养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发展和创造。社会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才,只有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才能在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宽容开放,独立自主是未来教育体制发展的方向之一,循序渐进的为学生创造相关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前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并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掘自我的价值和潜能。学校要因材施教,拒绝学生“一锅炖”式的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在语数外这三门主课之外,也要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对美术音乐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大脑灵活性的培养,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会逐步加强。例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际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通过差异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选择的新式需求。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互动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模式,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实现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强化,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以及个性化教学实践模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进一步推动学生发展,完成新时期综合高中人才培养任务。(二)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五彩缤纷的世界大门。所以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改革中,开始重视除学科之外的其他技能的培养,个性化就是技能的一种,它包含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社会的组成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鲜明标志,而创造力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在高中学习中创造力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学科的学习进度。以往死板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缺乏了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新式人才的培养首先就要放开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灵活的思维才容易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环境造就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变成了一种财富价值的体现,个性化成为了社会中可贵的品质之一。学生在高中阶段正是创造力和想象力蓬勃发展的时候,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保留和发扬这些优秀的精神和文化,而不是抑制和扭曲学生的自我发展。例如,在高中教育工作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教学设计阶段开始,充分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自主知识探索与研究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由学生进行知识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并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实现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创造力的培养。在这一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自身的教学尺度,避免因为自身的教学引导而印象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给予学生个性化创新思维的发挥空间。(三)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以人为本”是现在高中教育中经常提到的内容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人才培养的概念老生常谈,但却是被动的培养和教育。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转变教育办学理念,从学校到老师都要扭转与学生的相处和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管理的创新两部分。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领悟,以往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弊端,将高考作为高中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获得的知识体系都是为最终的分数服务。这样的学习理念让学生被禁锢在思想体系之中得不到释放,压力增大的同时对学生自身起不到多方面的教育作用,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所以革新教育理念是树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全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将重点放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通过老师的引导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逻辑思考。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打分制也相应的加入平时分的考量,给予学生除了卷面成绩之外的多方考核,避免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成绩方面,加深自我的压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主动思考,从而带动学科成绩。教育管理主要针对学校的各项教育举措,教育管理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只有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才能自上而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意义所在,但目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研究不够深入,围绕成绩进行的各类教育教学工作阻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单纯的学科内容学习并不能帮助学校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最终的书面成绩也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教育管理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放开学生对各类学科的学习,不要把学生的全部在校时间都用来学习主课的知识,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对音乐美术这些艺术类课程要做好合理的安排,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拒绝学习时间的垄断。对体育课程更要加倍重视,现代学生在学习之余身体素质过差已经成为了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学习带来的压力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一定的释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教育管理要对学生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负责,所以过度严苛的管理模式是存在弊端的,片面的教育方法也应该被取缔。在教育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尽量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灵活能动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才是新型人才培养观念的重点所在。

四、结语

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综合高中的教育模式改革是整个教育机制的关键一环。中国教育模式发展几十年,在新形势新环境之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改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教育体系的改革关系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必备技能之一,所以从中学开始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符合时展潮流的。人才的培养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施,所以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首先从教育入手,教育兴,人才兴,国家才兴。

参考文献:

[1]张笑笑,史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以高中阶段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5):117-124.

[2]黄俊华,陈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理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1):79-80.

[3]叶露.论高中语文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1):471.

作者:吴江 张可佳 单位:1.仪征技师学院 2.仪征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