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同课异构”在科学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11-06 03:56:18

“单人同课异构”在科学教学的应用

近年来,“同课异构”作为一线教学研究的主流模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认可,成为促进学科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特点,因此,研究“同课异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对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小学二年级科学课程《可爱的圣诞树——纸片插接玩具的设计与制作》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单人同课异构”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同课异构”教学内涵及研究方式

(一)“同课异构”内涵。对于“同课异构”概念的界定,国内多位学者分别从词义、文本、教材等不同维度给出定义并进行了分析,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王敏勤教授认为:“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1]顾绍聚认为,同课异构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异人同构,还包括同人异构,即一名授课教师对同一节内容大胆尝试不同的授课形式、不同的课堂设计。[2]笔者认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师或者不同教师基于同一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及其对教材的挖掘,对同一教学内容构思、设计出不同教学方案并进行授课,呈现出不同教学过程、不同教学效果的个性化课堂,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的基础在于“同课”,精髓在于“异构”,一节课的优劣是由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学生特点把握程度决定的。“同课异构”中的“同”是指相同教学内容的课程;“异”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教师运用不同教学策略产生多样的教学效果;“构”是教学的主旨和灵魂,是一切教研活动的重心。“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相同的教学内容,由同一教师对不同班级进行不同教学设计,即“单人同课异构”;二是针对相同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即“多人同课异构”[3]。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单人同课异构”。(二)“单人同课异构”实践基础。小学科学教材的可建构性是实现小学科学“单人同课异构”的基础。建构主义知识观为教材的可建构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建构而得的,课本的知识和经验只是知识的一种形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需要以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改造和更换原有经验,进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一方面,教师对科学教材的解读是基于自身经验对教材进行选择、改造,从而形成独到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将影响学生的知识建构。因此,同一位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的不同设计,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应用,由此行使教师自主加工、整合、利用、开发教材的权利。在《插接玩具》一课中,教学内容的可建构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插接玩具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插接玩具插口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槽式插接、拼图式插接、孔式插接等,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异构教学;其次,插接玩具多种多样,学生常见的有平面拼图、拼装积木、纸质手工玩具等,教师可以从具体某一玩具入手,选取不同插接玩具进行异构教学。(三)“单人同课异构”研究意义。《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为小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单人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比较研究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流程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和反思,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二、小学科学单人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

《可爱的圣诞树——纸片插接玩具的设计与制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活与科技》二年级上册第三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插接玩具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玩具,通过对插接玩具的研究、设计和制作,学生可了解插接的基本方法、体会插接的巧妙设计,进而思考插接设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关于这一章内容,教师对两个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授课方式,即一节侧重原理验证、一节侧重开放性探究。(一)单人同课异构之“同”。两次课都是科学学习内容,授课对象为二年级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本章节是基于早培二年级学生特点开设的科学课,时间为40分钟。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教材要求,本章节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圣诞树”制作为教学载体,创设情境,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学情分析来看,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通过常规课程内容的学习,已经建立起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学习了剪刀等常见工具的使用,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构思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为设计制作圣诞树玩具奠定了基础;对纸片插接玩具较为熟悉,为设计制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学生只是大概了解了纸片插接玩具的基本原理,对于如何确定插口的方向、位置及长度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践来体验。同时,学生在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在科学知识学习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纸片插接的基本方法,尝试利用身边简单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一个纸片插接式圣诞树玩具。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面,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组装、分析、讨论纸片插接玩具,了解纸片插接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在科学态度目标方面,学生要形成和保持对日常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动手制作等科学活动,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方面,学生要了解纸片插接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究纸片插接原理,进而掌握基本插接方法。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让学生掌握插件的插口方向、位置及长度的确定;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插接方法完成制作。(二)“单人同课异构”之“异”。本次“同课异构”实践属于“单人同课异构”,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理解、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把握等都是相同的。同时,基于“同课”的前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也是相同的。其“异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策略之“异”教学策略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何种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本文课例中,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第一次授课时采用启发验证式教学策略,即让学生进行原理探究后再进行实践验证。专家对本次教学进行了评价并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基于此,教师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因此,在第二次授课中,教师采取开放型实践探究式教学策略,即不预先固化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2.教学活动之“异”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同,其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也不同。因此,笔者在该课的两次教学中基于不同策略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不尽相同。先后两次课设计的教学活动主要区别在于第二、三个环节,即第一次教学是先原理探究后实践验证,学生经过组装套件操作后已掌握插接基本方法和技巧,之后再仿照制作带有装饰物的圣诞树玩具就比较容易;第二次教学基于任务展开,要求学生利用彩色卡纸和剪刀制作圣诞树玩具,开放性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完成任务。3.创作形式之“异”由于教学活动设计不同,两次教学所要求的作品展示形式也有所不同:第一次实践设计的要求是制作带有装饰物的纸质插接式圣诞树玩具,内容较为丰富且难度较高。考虑到学生在设计制作前已通过自行组装套件掌握了插接方法及技巧,教师对作品设计制作要求较高。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作品制作,但创作发挥的余地不大。第二次课上,学生实践设计目标是自由设计一个普通的纸质插接式圣诞树玩具,自主探究插接的制作方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对作品设计制作要求难度低于第一次课。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插口的方向、插口的形状等,只能制作简单的圣诞树模型且成功率不高。(三)“单人同课异构”教学特点分析。同一位教师对《可爱的圣诞树》一课进行的同课异构,其各有特点(见表1)。

三、“单人同课异构”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

小学科学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形式多样,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主动反思创新、调整教学策略,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发展。可以说,单人同课异构是促进科学学科、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在备课中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和建构的资源,教材更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这也给“单人同课异构”提供了可能。开展“单人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使教师不得不去充分挖掘教材,打开教学思路,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二)在比较中促进高效课堂建设。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单人同课异构”为听课者进行观摩、讨论、交流和借鉴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多元的策略体现课程理念,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两堂课的观察比较,观课者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态度和实践操作上推测出课堂教学效果。这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在反思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单人同课异构”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为常规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单人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易于激发教师充满智慧的反思,为教师搭建沟通教学与研究的桥梁,使教学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中国教育学刊,2008(6):62-65.

[2]顾绍聚.“同课异构”让师徒结对走向共生[J].山西教育,2007(10):20-21.

[3]邹银萍.以生为本的小学美术“同课异构”研究——以小学二年级《百变团花》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恽竹恬 张冬梅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